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汝州 鄀国 扶桑国

汝州 鄀国 扶桑国

高万须

 、最早的“扶桑国”是鄀国

关于“扶桑国”,当前一说指墨西哥,一说指日本,但都不能定论。再者,历史上是否有“扶桑国”也存在质疑。还有人说,“扶桑国”是人们想象的地方,或为神话传说的地方,并无实地所指。

对于“扶桑”,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并且有学者做过深入的探讨。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上的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其大意是:汤谷旁的山上长着“扶桑”,又为“扶木”,太阳就从上面升起。

如今,汤谷、黑齿之所在断不可考。清代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曰:“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盖若木即谓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康熙字典》:“徐曰:叒,亦木名,东方自然之神木”。《词源》:“若”为叒”的异体字也就是说 ,古时候,的读音(ru)是相同的,写法不同而已。

古代对“桑”字也多有探究。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榑桑者,桑之長也。故字从叒。桑不入木部而傅于叒者,所贵者也。”其意是,“叒木(若木)”就是桑树,树大者称为“榑桑(扶桑)”。“桑”字由“叒+木”构成,归属“叒”部。“桑”字在字典中不列入“木”部而列于“叒”下,是因为人们认为桑树的品质高贵。《文字蒙求》:“桑:叒木,即若木。”甲骨文“桑”字为

 
古陶文“桑”字为
甲骨文“若、叒”字为
。金文“若、叒”字为
。可以看出,“桑”和“若、叒”的上部是树冠状,“桑”的下部为树根茎形,“若、叒”的下部是下跪的女子体型(甲骨文“女”字为
金文为
)。这样,唯一能够解释的是“桑”与“若、叒”有着原始的内在联系,换句话说,“桑”乃“若/叒/女(通汝)”地之木,也即“扶桑”在“若/叒/女”地。这不禁使人们联系到了黄帝次子昌意被封的若国(也写为鄀国),也即昌意之子颛顼帝的出生地,也是轩辕黄帝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吕氏春秋》载:“帝颛顼生自若水,空桑,乃登为帝。《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帝王世纪:黄帝居若水

鄀国原始就有扶桑,“扶桑国”就是鄀国。鄀国在哪里?

二、最早的鄀国在汝州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说四川雅安市、攀枝花市有古若水,现称雅砻江,并声言那里是颛顼帝的出生地,将以“颛顼帝故里”向四川省商标局申请注册旅游商标。这段“若水”很可能是由于东周初期由中原地区迁徙到那里的一部分鄀国后裔居住而得名的。何光岳的《炎黄源流史》载:“这个婼部族于东周初年大概也受到秦国的压迫,其中有一支便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北迁移。”后来这只部族在迁徙过程中与羌人的一部分相融合,称为婼羌。《汉书·赵充国传》则省略为“婼”。《说文解字》称:“羌,西婼羌,西戎牧羊人也。”《汉书·西域传》记载:婼羌国只有50户(1750人),军队500人,不种田,随畜逐水草。婼羌行国的中心地在今新疆若羌县南山区一带。

《康熙字典》载:“鄀:国名。《左转.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注》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遂为楚邑。《史记.吴氏家》楚恐而去郢,迁鄀。《注》鄀,楚邑。”《新华字典》载:“鄀,古国名(a.上鄀,春秋时楚都,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东南;b.下鄀,在今中国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路史》鄀为少昊之后,允姓。周时为子爵国。春秋后期亡于楚国。《系本》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这里说的是,大约在商末周初,有一部分来自于若水的部族在今淅川县(后来称为商密)一带定居下来,成立一个名为“鄀”的小国。春秋时期,这个小国处于秦国和楚国边界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这一小国“朝秦幕楚”,时而投靠秦国,时而倾向楚国。终于在春秋后期鄀国被秦国吞并,其后若族迁于南郡鄀县(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这个鄀县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建立的。东汉时,这里曾设鄀郡。唐贞观八年鄀县建制撤销,并入荆门县。自此,”成为历史的记忆。在春秋末期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部分若人肯定厌倦这个多难的地方而欲寻找安宁舒适的生活环境。正是此时,其中一些人沿丹江西行到达雅砻江一带生活。

然而,上面所说的鄀国显然不是黄帝次子昌意被封的若国。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大戴礼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五礼通考》称:泜水即滍水,在今河南南阳府叶县东北一里。滍水就是现在平顶山市的沙河流域。“通假,读音相同为ru,若水即为汝水。《康熙字典》载:“古人若字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汝者。著名历史学家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对古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音韵学出土铜器和文献记载研究,他认为国的地域最早在河南省北汝河一带约从西周前开始,部分若人经南阳盆地逐渐达到丹江、淅水地区。“鄀”是黄帝次子昌意所封国号。鄀国的中心区在汝州市纸坊镇,至今已发现阎村、中山寨、赵落、纸南、安沟、煤山、洪山庙等40余处鄀国部落遗址和许多二次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等文物,其中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出土于阎村遗址。阎村遗址旁边的黄涧河(俗名黄家河,古称黄水)为纪念黄帝而以其帝号而命名。

河北涿鹿战后,轩辕黄帝在嵩山称帝,中心区是具茨山,随后又将其两个儿子玄嚣(即青阳,也即少昊,又称金天氏、穷桑氏)和昌意驻守在有熊国南面,控制滍水和汝水流域,将俯首称臣的炎帝分封于黄涧河以东的郏县、禹州东部和襄城一带,处于黄帝的势力包围之中这些地区都是平川或者平原,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此时,黄帝需要从山区走向平原,谋求改善渔猎生活,向农耕社会发展,进一步积蓄力量,向周围扩展。后来这些地区成了天下最为富饶的地区,后世称为“中国”。

颛顼帝生于水,曾经随母亲昌仆游居于空桑(伊川县)外祖母家,十岁时曾到伯父封国少昊国,协助青阳治理九黎族。后来,颛顼被少昊分封高阳国襄城县高阳山一带)。颛顼(又称高阳)二十岁在空桑(今伊川县一带)加冕登帝。

三、“扶桑国”原本在汝州

说文解字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入淮。从水,女 “汝水”之名来源于三皇时期的人皇“女娲”之名。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何光岳所著《炎黄源流史》写道:“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女娲被天皇伏羲封于“汝水之阳(即今汝州市一带)”,成立女娲国,其中心地区在汝州市大峪镇,“汝水”始得其名。先秦时期汝水写为“女”,女、汝音同ru。通常,河流带水字,因此秦汉之后写成“汝”。汉字的发展使指代河流的“汝”沿两条线传流,一是“汝”,有汝水、汝姓(原写“女”)、邚(ru)国(即夏代的女间谍女艾所封之地,也在汝水流域)、汝坟(汝河岸边高地)、汝石、女(ru)桑(即扶桑)等;另一条线是“若(ru)”,有渃水(简写若水)、鄀国、鄀姓(简写“若”)、若木(即叒木、扶木、扶桑)等。

历史上对“女桑”的理解出入很大,有人解释为“荑桑”郑玄笺:“女桑,荑桑也”),有人解释为“桋桑”(《尔雅·释木》:“女桑,桋桑”), 有人解释为“嫩桑”或“柔桑”或“小桑”(朱熹集传:“女桑,小桑也。”郭璞注:“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有人解释为“河柳”(汉枚乘《七发》:“女桑,河柳,素叶紫茎”),有人解释为“朱瑾(又名“佛桑”)(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闽中多佛桑树。树枝叶如桑,唯条上勾。花房如桐,花含长一寸,似重台状。”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佛桑,枝叶类桑,花丹色者名朱槿),还有人说是“母桑”,即用来嫁接用的母本桑树,是砧木,那些截取来的桑枝就被嫁接在“女桑”上。

其实,上述解释都没有从根源上对“女”做出正确理解,或将“女”局限于“女性的特点:嫩弱、细小、柔顺”之上,或从“神木、奇树”的角度加以想象和发挥。笔者本人的理解是,“女桑”就是“汝地桑树或“女娲桑木”。《尔雅》曰:‘虫象,桑茧仇由,樗茧、棘茧、栾茧虫亢,萧茧。’此皆蚕类吐丝成茧者,食桑叶为茧者曰虫象,盖蚕也,或云野蚕食樗叶、棘叶、栾叶为茧者曰仇由食萧叶为茧者曰虫亢这里说得很明确,只有食桑叶之蚕才称为“”,也称“野蚕(桑林之蚕)”在此说得简单了,“女桑”、“若木”、“扶桑”、“叒木”就是普通的桑树,只不过最早以普通的桑叶养蚕的地域是汝州罢了。汝州之地除了到处生长桑树(历史上大量植桑)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可以饲蚕的植物,诸如柘叶、槲叶、柞叶、榆叶、荆叶、栗叶、柳叶、木槿叶、蓖麻叶、无花果叶等等等等,也不乏树龄千年的大树。如按它说之“扶桑”,汝州则真正是“扶桑之国”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桑和蚕充满了神秘之感和崇拜之情,因为桑蚕使人们摆脱了树叶兽皮御寒的蒙昧,进而学会了纺织制衣取暖的本领,逐渐走进文明时代。人们把人祖女娲之名冠于能够饲蚕的桑树之前称为“女桑”、“若木”、“扶桑”、“叒木”,又称之为“东方神木”;把天皇伏羲之号冠于能够吐丝结茧的昆虫前面称为“天虫”、“天蚕”,充分现出了桑蚕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即人们对桑蚕的极为崇拜

《皇图要览》载:“伏羲蚕”《通鉴外记》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帛”。这是说,驯化野蚕以家养、抽丝织帛以为衣远自伏羲女娲时期就开始了,那么桑蚕衣帛肯定也有女娲的功劳。西汉《淮南子》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淮南王《蚕经》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这是说,中华民族开始大规模植桑养蚕始于黄帝时期,而以黄帝元妃嫘祖倡导和推广养蚕织帛的功绩为最,所以其后才有“衣裳而治”的五帝时期。嫘祖最早植桑养蚕的地方也在汝州,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昌意鄀国,当时黄帝和嫘祖就在那里居住生活和生产劳动(帝王世纪》:“黄帝居若水)。

如今,汝州大峪大熊山(大红寨山)及其周围山上还有数千亩,“嫘祖养蚕坡”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养蚕坡的林木稠密肥壮叶质好。据传说,这些都是当年嫘祖带领妇女们栽植的。嫘祖还教会妇女们缫丝织帛的技术。两汉时期,大峪一带的丝织品已名扬京都。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周围,尤其是嵩山之中,则是养蚕业和丝绸制造业最为发达和最为集中的区域。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汝州官方和民间都广植桑树,大量养蚕,上交朝廷贡赋皆为所产丝织品质量上乘是其它州郡无法比拟的。明代《正德汝州志.风俗》引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汝州)“士为道德性命之学,民有丝绢绸絁之富。”代《汝州全志.风俗》载:汝州“士敦诗书,农务稼穑,女习纺织,亦知养蚕缫丝。”可以看出,汝州桑蚕丝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汝州是蚕桑的起源地也是丝绸的源产地。

“扶桑国”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姚思廉的《梁书·诸夷列传》序:“ 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南朝梁武帝年号,公元520—527,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元本尤悉,故并录焉。”其正文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至于那里(墨西哥)的“扶桑木”,有人说是“玉米”、“棉花”、龙舌兰”或“奶油果树”。不过,这些植物与书中和尚慧深所描述的“扶桑木”都不相吻合。再者,书中描述的扶桑国方位也难以考量。因此 ,不能认定扶桑国就是墨西哥。至于日本之说,大致人们以为“汤谷”“日所出处”即日本。这也纯属猜度而已。

《梁书》之前,确未见到“扶桑国”的记载,即使像汝州六千年前的鄀国,虽扶桑遍布,也只能说有其形而无其名。扶桑国的墨西哥说和日本说只能解释为,世界的东西方早就有所交往了。根据历史学家王大有著作《中华祖先拓荒美洲》记述,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商周更替之际,就有殷商官兵乘船去到美洲,他们为中美洲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随后与当时土著文化的融合,逐渐发展出了玛雅文明。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数十座玄武岩人物雕像发现了个“风”姓符号帽徽风姓即上古时期伏羲、女娲的姓氏。这样来,殷商末期东渡墨西哥的大将攸候喜所率领的一支军队是伏羲女娲的后裔了,或许这只军队就来自于汝水沿岸。

汝州是华夏蚕桑的起源地。五帝时期及夏商周各代,汝州为丝绸业的中心区域。秦汉至唐宋,汝州的蚕桑丝织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女娲在汝州建国称帝,黄帝在汝州居住生活,颛顼帝在汝州降生度过青少年时期,汝州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其地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携带着神秘、神灵和神圣。“若木”、“扶桑”、“叒木”、“女桑”本身就是“东方神木”之称,“扶桑国”原本在汝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蓝:安宁河谷的马桑与颛顼
《三星堆浅谈》
4-1、蚕生
廖彬宇先生古诗选:咏大禹并略谈《山海经》
帝喾生平有哪些功绩?帝喾为什么能位列五帝之列?
卷九百五十五 ◎木部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