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323条诸家解说

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集注

吴人驹曰: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

 【方解

       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

集解

汪琥曰: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入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稍迟则恶寒身蜷,吐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消阴长则人衰,阳虚阴旺则人病,阳绝阴孤则人死。阳盛于火,阴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少阴水脏,病见沉脉,则经阳卸事,脏阴司权,死机攸伏,法当急温,宜用四逆。迟则水动寒作,死证蜂生,温之无及矣。

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纭,以为天下万世祸。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为病,水寒血败,前已屡言之矣。脉沉则为血寒,血寒于里,则皮毛肌腠间水液浸灌,愈不得化气外出,而表里皆寒。垂死之人,所以遍身青紫者,温气先绝,而热血先死也(今人动称发斑伤寒危证,不知早用温药,原不必有此现象)。玩「急温之」三字,便可知生死之机,间不容发。四逆汤用生附子一枚,若畏生者猛峻,而改用熟附子,畏干姜辛热而改用炮姜,则无济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治宜急温的原则。

少阴病已经是寒证了,脉沉就是一个阳虚之脉。这时候就不要再观望了。是不是还下利清谷,是不是还手足厥逆,不要想那么多了,少阴有亡阳的危险,就急温之吧,赶快用四逆汤。为什么?这就是治中有防。防亡阳,防患于未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用四逆汤急温。这一条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凡是治疗少阴病的寒证要急温之。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脉沉为在里,我们前头讲了一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个的问题,那么这个脉沉既不是始得之,这是第一;那第二也没有表证发热的情形,这个只是脉沉,沉为在里呀,沉也主有水,你们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了,「脉沉者当责有水」呀,我们前头那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它怎么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呢?它就是用细辛来逐水,来逐饮。因为里头有水饮,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面逐水饮,一方面解表,那个方子是那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不行,这个时候它没有表证,所以它没说「始得之」,那么这个脉沉呀是里头有寒水,所以少阴病里头有寒水非要转成太阴病不可,那么转成太阴病就相当危险了,有呕吐,下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再有这个情形就有死的可能了,所以稍见其端,急温之。

脉沉它不浮,我们讲的脉微细,是浮之中的脉微细呀,它是在表啊,这个脉沉不可轻视,这个里头是有寒饮,转过来它就要腹痛下利,阴寒在里,太阴病就要发生,发生就危险了,所以赶紧急温之,宜四逆汤,只能用四逆汤,温其里呀。

三个急下证是特殊情形,所以它这个书呀都是应急治变,不要认为少阴病尽出这个事,不是的,如果有阴寒在里的情形发现,那就根据治太阴的方子,用四逆辈。为什么它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因为它没有反发热,始得之这种情况。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答:㈠张仲景论“少阴病”病证表现仅言“脉沉者”,突出治法是“急温之”,重点突出辨阳虚诊脉的重要性。㈡张仲景论“脉沉者,急温之”而强调辨证必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㈢张仲景论“脉沉者”以脉代病证的特殊论述方法,辨脉必须与病证相结合,才能辨清病变证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兰诵读24丨麻黄附子甘草汤解析
[分享]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
小青龙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51:抵挡汤、桃核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连阿胶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