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温经散寒的功效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后,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就奉行至今,其适应症多被定格为寒湿痹证,给人以一种印象那就是艾灸疗法只有在虚、寒、痹、久病、偏虚证时才可使用,只补不泻。其实艾灸疗法不但分补与泻,而且临床灸治效应好坏与艾灸时补泻方法的正确运用关系是颇为密切的。
我们翻开中医文献可以看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明确指出灸疗分补泻的记载了。如《灵枢·背俞》言:“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说:“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李梃的《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在这里李氏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灸疗可用于寒热虚实之证外还涉及到热症用灸可以引郁热外泄(泻法)。《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创火热论,他对外科阳证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治之“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吴亦鼎在《神灸经纶·外科证略》中说:“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疗,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这些都说明外科阳证可用灸疗,灸后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浅,破结化坚,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故疮病可愈。在热证方面用灸疗,朱丹溪认为此灸可使“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阴虚证,认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已把灸治热证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王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寿世保元》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痛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均是中医“从者反治”的很好验证,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也,用热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都是艾灸泻法的经验总结。现代灸疗大师周楣声先生临证施术时将灸法分为疾徐强弱补泻法与疾徐开阖法。疾徐强弱法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是疾火与强火,这种强火强刺激具有泻的功效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这种弱火弱刺激具有补的功效能使阳气深入,叫补火。疾徐开阖是在艾炷自灭之后再加按压以增强补泻作用。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表明,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其灸治效应与灸术补泻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泻法灸百会穴治疗急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效果显著;用灸补法百会穴治疗遗尿疗效甚佳。对高血压患者使用艾灸泻法结果灸后80%以上患者血压即可下降;对低血压患者采用艾灸补法,结果灸后全部患者血压均上升。用灸泻法治疗带状疱疹可即可控制症状等等。综观以上不同时期资料可见灸疗补泻起源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临床发挥,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是其内容更加完备。
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西医治病方法是辨别疾病过程中神经系统兴奋(邪气偏盛)和抑制(正气虚弱)的不平衡,制定相对应的调治方案把其调至平衡正常水平的过程。两种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体系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平衡”。灸法借助灸火(或类似的其他剌激)特定剌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激发了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平阴阳的整体作用,是兴奋(邪气偏盛)者得到抑制;抑制(正气虚弱)者得到兴奋(也就是补和泻的作用),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促使周身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因此,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中医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那?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雀啄灸法是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采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远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约5至1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局部出现红晕,患者感觉温暖、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5天。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用火点燃,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进行施灸,施灸时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病人有温和舒适感,每次灸10至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灸毕再用手按压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为一疗程。回旋灸操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次灸20至30分钟。亦可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此法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点燃用其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者,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对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尤为适宜。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直接 灸 是 将 艾 炷 直 接 放 在 穴位局部 皮 表 上 施 灸 的 一 种 方 法 。又称“明 灸”、“ 着 肉(肤) 灸” 。有 无 瘢 痕 灸 和 瘢痕 灸 之 分 。无 瘢 痕 灸 ,又 称“ 非 化 脓 灸” 。施 灸时 , 先 在局部 皮 肤上 粘 涂 少 许 凡 士 林 或 大 蒜 泥等 物 ,上 置如花生米大小的艾 炷 并用线香由艾柱顶端点燃, 术者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术者迅速用镊 子将艾柱夹取更换新的艾灸继 续 按 上 法再灸,灸至见施灸 部 位 皮 肤
出 现 一 块较 艾炷 略 大 一 点 之 红 晕 即可停灸, 隔数小 时后 可局部可 出 现 水 泡 , 不 必挑 破 , 禁 止用手 抓 搔, 令 其 自 然 吸 收 ,一般不会遗 留 瘢 痕 。瘢 痕 灸 ,又 称 “化 脓 灸” 。 施术方法基本同前,不同处是当患者 感 到 灼 痛 时不是迅速用镊 子夹取更换艾灸,而是术者用手指在 施灸穴 位四 周轻 轻 拍 打 以 缓 解 疼 痛 直 至 艾 炷 全 部 烧 尽 , 艾 火 自熄后 , 用 纱 布 蘸 蒸 馏 水 轻 轻 拭 净 艾灰 。再涂少 许 凡 士 林 或 大 蒜 泥接 着灸 第 二 壮 。 在 施 灸过 程 中 , 如灸完 规 定 的 壮 数 , 可 在 该 穴 区 贴 上 淡膏药 , 嘱 病 人 多 吃 羊 肉 之 类 发 物 。 一 般在 一周 左 右 局部可化 脓 , 化 脓 时 每 天 换 膏 药 一 次 ,灸 疮 约 一 个半 月自行 愈 合 ,会 留 永 久 性 瘢 痕。 对 惧 痛 患 者 , 可 先 在 穴 区 注 入 2% 普鲁卡 因 注 射 液 1 毫 升 作 局 部 麻 醉 后 再 施 灸。灯火灸指用灯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又称“灯草灸”、“打灯火”、“焠法”。施术时医者手持直径1.5至2 毫米、长4至5 厘米的灯芯草的一端,另一端在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亦可)蘸一下(约1.5 厘米)。将蘸有油的一端点燃在所选穴位处快速点灸,以发出“啪”的一声为中第,一点即起。施灸处局部会稍起红晕并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但应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每日一次(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直接灸多用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鸡眼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瘢痕 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

其次从辨证选灸穴来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等,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可提高灸治疗效。如气海为补气要穴,对于气虚患者选取气海穴施灸就属补法;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能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阳气暴脱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同样是神阙穴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达到的是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就属泻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
第三是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性味、功能、主治功效的药物加入艾条中(药艾);或是隔于艾柱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施术,也会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隔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的来讲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艾灸分补泻,且灸法补泻效应是通过调控施灸刺激量而实现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现代灸疗大师周楣声先生临证施术时将灸法分为疾徐强弱补泻法与疾徐开阖法。疾徐强弱法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是疾火与强火,这种强火强刺激具有泻的功效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这种弱火弱刺激具有补的功效能使阳气深入,叫补火。

因此运用直接灸或者瘢痕发泡灸本质上均是强刺激,其功效能使邪气随火气发散,属于大泻邪气之法。温和灸慢慢使热力渗透能使阳气深入,具有温补的疗效,二者学者不可不辨之矣!


兼谈:
①针刺方法也有补法和泄法。主要区别是是运针手法上不同。一般的运针时,进行特定的手法,就可以达到补泻的目的,而体现其中药治疗疾病的虚则需要针灸补法,实则需要泻法的原则。其手法是顺时针进针并捻转的是补法,而逆时针方向进针并捻转是属于泻法,可以选择这样的办法来实现其补泻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针灸具体的补泻,也有不同的分类。

第一、捻转补泻,在针灸得气之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这时这种方法称之为补法;而捻转角度较大,用力较重,频率比较快,操作时间长,这种方法为泻法。

第二、提插补泻,在针灸得气之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的幅度比较小,频率慢,这种操作方法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比较大,频率快,这种操作方法称之为泻法。

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补泻方法来进行治疗。

②脉诊与针灸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诚为针灸之准则,也从“浮沉辨表里,迟数辨寒热,举按辨虚实”之脉理中领悟到了许多针灸中需要而且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浮沉定浅深

脉理中有“浮沉辨表里”,是说从病人脉象的浮沉中,可以初步体悟、掌握并且辨别病人病情的外感还是内伤、腑病还是脏病、经络病还是脏腑病、新病还是旧病、轻病还是重病等疾病性质以及疾病诊疗的难易、简复等诊疗信息。从浮沉辨表里中领悟到脉象的浮沉实际也是判断针刺浅深的可靠依据。针刺一个穴位都有进针深度的范围,脉象的浮中沉可作为诊断的有效依据。临床中,经常有不明脉象之浮沉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发生。肩周炎属经络病,为阳病,病位浅,当针刺浅部。肩周炎患者脉象变化多不明显,笔者就常常用合谷穴治疗以肩关节不能上举和疼痛为主,辨证病在阳明经的肩周炎,常取健侧合谷穴浅部针刺,合谷穴针刺范围为0.3~0.8寸,此病仅需针刺0.3寸,并边刺激边嘱患者活动患肩直至疼痛消失,疗效很好。但部分医生针刺同样穴位却疗效不明显,多半是因为他们认为针刺越深甚至透针才会取效,故而针刺过甚。笔者以为,脉象的浮沉恰恰反映了病情在人体这个小天地中的准确位置,在辨证取穴的同时结合穴位针刺的浅深,能够较好达到气至病所的要求。

迟数定补泻

“迟数辨寒热”,也就是脉象的或迟或数是辨别疾病或寒或热、或阴或阳、或虚或实、或抑或亢等性质的重要依据。作为辨证取穴中运用补泻手法的重要参考,就是要以脉象的迟数决定针刺方法的补泻。一般来说,脉象迟数能够客观、准确反映机体的寒热、气血的虚实、功能的亢抑等病理、生理状态。按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通过脉象的客观依据,迟脉反映出的病情性质多为寒、为虚、为抑,治疗当热、当补、当扶,在针刺中运用补益的手法;反之,数脉反映出的病情性质为热、为实、为亢,治疗当寒、当泻、当抑,在针刺中运用疏泻的手法。

虚实定方法

脉象的虚实往往可以判断机体正邪的虚实,进而了解病情的性质、治疗的难易、治疗的时间等。在针刺实践中,也可作为选择针刺或者灸疗的重要参考。虚性脉象提示患病时间长、正气弱、恢复时间久,临证当多选扶阳、温热的灸疗;同样,实性脉象提示病情比较急、正气充足、取效快,临证当选用治疗时间短、疗效快、恢复迅速的针刺治疗;当然,对病情复杂、虚实相兼的患者,可以同时选用针刺与灸疗综合治疗。

下面是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针刺,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针刺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针刺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针刺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针刺,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针刺,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浏览38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混合补泻手法:进火补法
灸法
荧荧焰火起膏肓--将艾灸疗法彻底说清楚(2)
灸法的补泄法
艾灸分补泻,手法很重要!艾灸高手才知道的秘密!
浅谈艾灸施治中的几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