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引导孩子深度阅读,把每本书都读出了新高度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今天很多“小书虫”的问题。

他们手不释卷,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拿到一本书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读起来,或只找自己最喜欢的章节与故事,或片面追求阅读量并囫囵吞枣,不思考阅读方法,也不求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要么读完就扔,没有好奇心,不会提问题,要么束诸高阁,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书中的内容,无法收获更深的理解。

但阅读不应该只是消遣,更要“Go Deeper”——深度阅读,深层次地理解故事和吸收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如果在阅读量与深度之间获得平衡?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们之前曾分享过一系列方法,今天我从另一个维度做案例分享:4个妈妈用了同一个方法——请思维导图(Thinking Map)来帮忙,有章可循,效果甚佳。

(八种基础的思维导图)

梳理线索,总结观点

网友“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资深的思维导图讲师,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她一样,非常喜欢阅读。

母女俩会阶段性地整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比如下图,就是女儿用“气泡图”(Bubble Map)分类整理自己的已读书单,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并没有查阅已读的书,看来这些书对她而言,真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气泡图是非常基础的思维导图之一,它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条线段是一个维度,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不过也有不少人直接去掉气泡,方便自己写更多字。

这种图在她们一家中使用得非常多。平常,女儿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故事,就会用气泡图把自己理解的情节、线索画下来,这个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她理顺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了解故事本身及其含义的过程。

比如有一天,她读到张三的故事: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上开车。正当他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满口黑牙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对他大喊一声:“猪!”张三非常生气,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骂完以后,张三转过山路,迎头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猪。

于是有了下面这幅画:

抽丝剥茧,把书读“薄”

而少年商学院的老朋友、崇尚科学育儿、非常注重亲子陪伴的妈妈“粟米”,她的女儿,则更擅长用“复合流程图”(Multi-Flow Map)

粟米每周都会引导女儿针对喜欢的书设计一张思维导图。

比如有段时间,女儿在看Judy Moody And Friends,非常喜欢,故事里只有Judy和她的朋友Jessica两个主要角色,但有大量小情节、小细节需要整理,她们便选中了能够展现故事因果关系的复合流程图作为模板——中间是“事件”,左侧是“原因”,右侧是“结果”。

她先初步设计好草稿,为了让思维导图更加形象生动,还给每一个分项配了小的插画,并且加上了颜色,中间的“关键事件”是书中的重点情节——Judy拒绝好朋友加入俱乐部。有了草稿的启发,女儿很快想到了导致这个冲突事件的三个原因,并想到了事件引发的后果。

复合流程图在美国小学课堂上运用得非常广泛。

正在美国一所公立学校任教的小媛老师就曾分享,美国孩子在阅读时,碰到了“解决问题”类的故事,都很爱用复合流程图。

比如她曾带领学生阅读David goes to School 一书:

故事读完后,为了更清晰地探讨大卫去上学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她们便画了下面这张图:

用时间串联一切,让思路更清晰

不少朋友把“复合流程图”和“流程图”(Flow Chart)弄混,虽然两张图的中文翻译很相近,且都侧重理解故事结构和内在逻辑,但后者更强调“时间”的推移。

新浪博主“美妈妈”曾赴美国考察小学教育长达三周的时间,在Holly Avenue Elementary School四年级的阅读课上,她看到,当孩子们读完The Waterfall一书时,一起开动脑筋画了一张流程图——

第一层次的四个空格内写的是该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理清了第一层次的故事内容以后,学生还要考虑每一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小的发展和变化,并填入第二层次的空格中。

孩子正是通过流程图的填写,回忆、梳理并概括了整个故事内容。

而如果孩子有更多创意,完全可以设计一张更漂亮的流程图。下面的这些案例,就是少年商学院的部分优秀学员,用思维导图来阅读人物传记的成果。

(12岁半的李羽桐同学,绘制了梵高——“一个疯子的一生”)

(来自广西梧州的9岁半的韦佳彤同学,绘制了J·K·罗琳的一生)

(来自云南曲靖的10岁半的李明珺泽同学,则画了牛顿,还放了个苹果)

(11岁半的朱可训同学,在居里夫人的人生线上加入了最重要的元素——化学)

(来自广州的10岁半的仇颖譞同学,则画了华盛顿)

(来自苏州的10岁半的汪逸舟同学,则画了莱特兄弟)

主题阅读,跨界思考

前面谈的,都是读完一本书后,如何做思维导图,绝大多数孩子在阅读时,也习惯看完第一本书,再看第二本,看完第二本,再看第三本……

但英国作家毛姆曾分享过一个截然不同的阅读习惯:“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5、6本书反而更合理。”他的理由乍听起来有点任性,“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同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虽然我们不见得要培养孩子这种阅读习惯,但在阅读完好几本书后,对书做一个跨界的对比,或者在一开始选择阅读书单时,就围绕同一个主题,往往能让孩子有更独到、全面的思考。

正在美国一所公立学校任教的小媛老师就常常用“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引导孩子们对两本书做类比。

双重气泡图就像两个气泡图的结合版,它的妙处在于对比和类比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阅读训练中,可以用它对比书中不同人物和不同环境的特点。当然,也可以用双气泡图来比较两个故事的异同。

下图中,中间连接的泡泡是两个故事的相似处,外围的泡泡是故事各自的特点:

让孩子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位妈妈用思维导图训练孩子深度阅读,值得借鉴
8种可以锻炼思维能力的思维导图,家长应该提前了解
用这3张思维导图,开启2-6岁小朋友的深度阅读能力
当思维导图遇上绘本精读,会擦出什么火花!
思维导图还不会?难怪孩子写作累!
用思维导图精读绘本,孩子的收获超乎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