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种无效管教方式,哪种你最常用呢?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希望规则与爱并行,一是教会孩子如何守规则,二是让爱陪伴孩子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幼儿处于行为探索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令大人很头疼的时候,比如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开启撒泼滚打的状态。比如出去玩的时候,出门难回家难。再比如喜欢攻击他人,或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比如遇到问题,就喜欢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哼哼唧唧等。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父母急切得想要消除这种情绪,想要孩子快乐起来。我们常见的方式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使用无效的沟通方式,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大人焦虑孩子更是内心不安。这篇就写一下常见的六种无效管教方式,你家中了几种。

01 唠叨

没有人喜欢唠叨,包括小孩子也是。
可是我们应对孩子的方式,经常是以唠叨为居多。

比如孩子上学的时候,忘记拿东西,明明可以用一句话解决的事情,下次记得检查一下书包。

非得在耳边像唐僧一样碎碎念,我早就告诉过你啦,出门之前要检查书包,你非不听,现在忘记拿东西了,长记性了吧!这样说的结果是孩子充耳不闻,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他忘记拿东西的频率反而会越来越高。

比如孩子不喜欢收拾玩具,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如果孩子处于三岁左右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对孩子说,玩具想回家了想爸爸妈妈了,我们一起送玩具回家吧!听妈妈这么说,孩子也乐意做这样的事。

如果我们说,看看你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也不收拾玩具,家里都乱成什么样子了。我们一边说一边替孩子收拾残局,那孩子玩完玩具依旧学不会收纳。

试想一下,我们刚做父母那会儿,是不是总有老辈人教导我们如何带娃,婴儿不能凉了脚心,得穿好袜子呀。孩子睡觉之前,一定要护好肚子呀,免得受凉。在路上带娃出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明明是正确的话,可是到我们的耳边却变成唠叨的言语,令人心生反感。

人的本性都是一样,听不得批评和责怪。孩子也是一样的,唠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频繁出现。

02 讲道理

除了碎碎念,我们还利用父母权威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

我们以为自己趟过得坑,可以传授孩子避坑之道。可是殊不知,成长路上,犯错也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就像我娃很小的时候,遇到问题喜欢打自己的头,我们总是蹲下身来和孩子讲道理,打头不好呀,会把自己打傻的。结果,讲道理一点用也没有,反而打头的频率变高。

后来,我们采取了忽视他这种行为,只要碰到孩子打头,我们就减少对孩子的关注,这样孩子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没人注意了,反而觉得没啥意思,打头这个行为也就结束了。

有的时候,关注孩子可以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过分关注孩子就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作为父母要及时找到关注与过度关注的临界点,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及时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

03 提醒

在某些时候,明明是孩子的事,可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比孩子还着急呢。

就拿孩子上学这件事来说,我们从孩子起床,不仅一次地提醒孩子,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可是孩子根本没有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只能让孩子产生免疫力,让父母着急上火。

就像小区里,孩子吃饭这件事,成了奶奶们姥姥们带娃路上的拦路虎。变着花样做,孩子依旧不赏脸;哄着吃喂着吃,不断提醒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会长不高。可是不断提醒的结果是,孩子无法认识到吃饭是自己的事,每一顿饭好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

可见,提醒并不能让孩子往好的方面走,反而会让父母的焦虑越来越多。

04 大吼大叫

当孩子做事做得不妥当的时候,用说教提醒的方式不管用的话。
我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

大吼大叫的结果,自然是以孩子大哭大闹的行为收尾。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我们如果可以遇事冷静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从我们处理问题中学到这点。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育儿的路上,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的行为中获取能量。

可是,懂得那么多道理,关键时刻还是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案例,书中描述的那个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恶劣。妈妈想要孩子规律拉便,每天固定时候让孩子坐一会儿马桶,可是孩子对妈妈这个行为很反感,就起了报复的心理。

有一天,妈妈发现孩子把大便拉在了爸爸的帽子里,还放进了衣柜里,可想而知那个情景,任何父母都要崩溃。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对孩子大吼大叫,顺便还打了孩子一顿,结果事情并没有往好的方面发展,紧接着孩子开始尿裤子的行为,早上起来发现又尿床了。

孩子的行为,必定有一个内心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我们可以对这个目的只字未提,通过一些行为,让孩子的目的失效。

05 暴力惩罚

现在社会的理念是人人平等,包括小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表达想法的权利,孩子在这种环境的成长,对自由的渴望比我们那个年代更为强烈。

所谓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或是不打不成才的育儿的方式,无法让新一代信服。有的时候,之所以打孩子,以教育孩子之名来发泄自己情绪的怒火。以我个人而言,打人这件事本身是无能的表现,父母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用惩罚暴力的方式更快捷,孩子以此会长记性。

但是,真的长记性了吗?每当一个孩子因管教方式太严苛走上不归路的时候,家长就会哭叙道,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属驴,不上道呀!可是,想一想除了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

当然暴力惩罚,除了打孩子,还有言语暴力也是一种非常伤害的一种方式。我爸就属于那种打击型育儿,你做事情遇到问题,从不会正面引导,而是会说,这都不会呀,书都白读了。或是真是太笨了,还不如谁家的孩子。

我就是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父母觉得说两句没事,其实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即使我现在三十岁了,依旧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想要把事情做好,可是又担心把事情搞砸,如果真的把事情搞砸,又会责备自己无能没有用,自我评价非常低。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问题大了就好了。可是不当的管教方式,孩子的行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依旧会停留在婴幼儿阶段。所以,为人父母不易,且行且珍惜。

管教孩子,不在于管,而在于教。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何不把偶然发生的错误当成孩子成长路上的催化剂,找到孩子做得好的一方面,和孩子有效沟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教会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孩子的优势,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摔破个杯子,撕坏了一本书,或是尿裤子了,或是打人了,只要我们不把错误放大,这些行为就不会变成孩子永久性的缺点。强化错的行为,就会让错误一直存在。

06 物质奖励

除了惩罚孩子,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物质奖励。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会说只要你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什么东西.
如果孩子上学总是磨蹭,我们就会说只要你乖乖去上学,我就给你多少钱。
如果孩子在路上大哭大闹,我们就会说只要你不哭,什么要求都答应你。

这种物质奖励,非常奏效。一旦启用,孩子立马停止自己不好的行为。物质奖励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往正确的方式来发展的,可是这种行为会带来两种弊端。

第一呢,助长了孩子的贪婪

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物质报酬,比如说孩子帮忙做家务,或是写作业,或是自己穿衣服等等。
一旦没有了物质奖励做为交换,孩子就会拒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我们前期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没有什么效力了。

第二呢,为了物质奖励而去努力

书中《自驱型成长》里曾经写过,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驱力,就是自我驱动的能力,自己想要变好的能力。如果孩子因物质的诱惑羁绊,就不能发挥自驱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吃饭穿衣这件事,如果用物质奖励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就无法意识到这件事是他自己的事情。

比如画画学习这件事,如果用物质奖励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就会依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比如做家务这件事,本身作为家庭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家庭成为的义务和职责,如果用物质奖励的话,孩子永远无法学会责任这两个字。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要避免物质奖励,但是在过节或过生日的时候,买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给孩子一个惊喜。在其他方面,我们尽量使用精神奖励,奖励孩子的内在品质,让孩子从中获取能量,变得越来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教养的方式与技巧
经验:奖励孩子要注意三个关键
孩子越奖励越倒退?心理学:物质激励方式别混淆学习动机
这4种父母很容易失去“威信” ,孩子会不服从管教,甚至瞧不起你
父母鼓励孩子的18个高招-搜狐母婴
“贿赂”孩子是家长做的最愚蠢的行为?专家:好好的孩子带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