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预防麻疹(转)
1.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
2.尽量避免去人口拥挤、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商场、车站、超市、影剧院等,减少感染麻疹的机会。特别是8月龄以下的婴儿抵抗力弱,且尚未接种麻疹疫苗,家长近期尽量不要带婴儿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注射麻疹疫苗15天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即使你的孩子刚接种完麻疹疫苗也要注意加强防护。
3.要多晒被褥、衣物,人常晒太阳;平时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4.若不慎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减少发病机会,一旦有发烧、咳嗽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5.患了麻疹要及早就诊,及早隔离,及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病人一般要求隔离至出疹后5天,若并发肺炎则应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如不住院在家治疗的病人,也应做好隔离,以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
 
附:麻疹相关知识,资料来源,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http://www.12320.gov.cn/jibing_zhuanti/jibing_mazhen.jsp#top
1.1 概念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流涕流泪和出皮疹,传染性强。麻疹是可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预防。麻疹被列为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1.2 病因
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1954年,Enders和Reebles第一次用细胞培养技术从麻疹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到麻疹病毒。6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相继独自用本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人类是麻疹病毒唯一的储存宿主,麻疹只能在人类中传播。
1.3 传染源
麻疹传染极强,急性期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5d)内均有传染性,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出疹后14d仍具有传染性。
1.4 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讲话、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感染。另外,还可通过接触传播,但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引起感染者较少。
1.5 易感人群
凡是未患过麻疹的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容易感染麻疹。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接触麻疹病人后90%以上的人都会发病。如果母亲未患过麻疹,新生儿也可以得麻疹。曾经接种过麻疹疫苗,但是时间久了,麻疹抗体就会降低或消失,失去了保护作用时,也容易得麻疹。非流行地区的人,由于缺乏对麻疹的免疫力,一旦到了流行地区,也容易感染麻疹。一般得过麻疹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得第二次麻疹的极少见。
初生儿大多已有自母体经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8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因此,在普种麻疹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8个月至5岁为高;但自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疫苗针对人群的发病比例下降,8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成人发病所占比例大幅增加。
表1 不同时代麻疹易感者判断
非 易 感 者
易  感  者
疫苗前时代
(1)8月龄以下婴儿
8月龄以上未患麻疹者
▲(2)8月龄以上已患麻疹
疫苗时代
(1)8月龄以上未患麻疹,又未接种疫苗
●(2)8月龄以上已接种疫苗,但免疫未成功(原发性免疫失败),主要原 因 有:
①疫苗免疫原性的原因(达不到100%免疫成功)
②冷链条件差,导致疫苗在使用时已失效
③接种技术不规范,导致无效接种
④母传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⑤其他病毒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1)8月龄以下婴儿┄┄┄→
●(3)由于母亲未患麻 疹,母传麻疹抗体提前消失
●(2)8月龄以上 MV 免疫成功者┄┄→
●(4)由于缺乏隐性 感染机会,达不到终身免疫(继发性免疫失败)
(3)8月龄以上已患麻疹者─→
●(5)由于缺乏隐性感染机 会,病后免疫不能维持终身
注:▲ 疫苗前时代,由于经常有麻疹暴发或流行,反复多次的隐性感染,使患者病 后始终维持着较高免疫水平,因此,很少有人患第二次麻疹,给人以终身免疫的印象
● 需经血清学检测才能作出判断
1.6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感染的最初病灶位于上呼吸道(鼻咽部的呼吸道上皮)。 潜伏期为7~21天, 平均为7~14天。麻疹病毒侵袭后的2~3d,在呼吸道上皮和局部淋巴结中开始复制,最初发生的病毒血症伴有一系列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感染的症状。随后局部和网状内皮系统末端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形成了第2次病毒血症,从发热到皮疹出现,通常是2~3d。皮疹持续3天左右,随后皮疹逐渐消退,如无并发症,病情自愈。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甚为密切,一般来说,麻疹的预后良好,单纯麻疹很少导致人死亡,但是对于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并发症是导致病例死亡的重要原因。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有助于减轻病情
1.7 危害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占所有疫苗可预防疾病中致儿童死亡数量的1/3 ,是引起儿童死亡的第5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由于麻疹病例需要被隔离,在校学生一旦患病,就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孕妇感染麻疹,可能会造成流产、胎儿死亡、胎儿畸形。
2.1 麻疹在全球流行情况
麻疹疫苗应用之前,除了新生儿在短时期内受到母体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全球广泛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在发展中国家麻疹仍然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也会引起持续的暴发。截止到2005年,估计每年有2000~3000万的感染病例,接近35万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占所有疫苗可预防疾病中儿童死亡病例数的1/3,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当中麻疹仍是死亡例数最多的,是引起儿童死亡的第5大疾病。
2.2 麻疹在我国流行的情况
在麻疹疫苗使用前,麻疹呈周期性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冬春季为主,患者年龄绝大多数在5岁以下,临床症状典型。1965年我国麻疹报告大约900万例,发病率达1432/10万。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特别是开展扩大免疫规划后,在儿童中广泛接种麻疹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4~2004年,我国麻疹报告发病率维持在5~10/10万左右,麻疹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时有暴发或流行。2005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
3.1 如何早期发现麻疹
(1)临床诊断:在发热的第2、3d,在口腔粘膜处就出现了皮损,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两侧颊粘膜出现如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有时在齿龈及唇粘膜上也有发现,医学上称为“麻疹粘膜斑”,一般存在16~18小时,现在成人的麻疹粘膜斑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存在3~5天,甚至更长,由于麻疹粘膜斑出现要早于皮疹,因此,是诊断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据。
(2)实验室诊断:在麻疹感染初期,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或者核酸早期诊断麻疹感染;血清中麻疹IgM抗体阳性通常也被作为麻疹早期感染的证据,但是出疹后3d内只有75%的患者可以检测到麻疹IgM抗体。
3.2 诊断依据:
依据麻疹的流行病学史(是否与病人有过接触、是否处于流行地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1) 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即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退疹期)。每期约3天左右,全程约9-12天。
①前驱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39℃,同时伴给膜充血、畏光、流泪、打喷嚏及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精神差,食欲减退,患儿易烦躁、哭闹,少数有呕吐或腹泻。发热后第2、3天,两侧颊粘膜上可出现带有红晕的小白点,这是麻疹的粘膜疹,通常称为柯氏斑。
②出疹期:一般于发热第4、5天开始有皮疹出现。最先见于发际、耳后,继之面颈部也有,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展,最后达手足心。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直径约2—5毫米,大小不等,开始散在皮疹多,融合者少,逐渐互相融合呈不规则的片,颜色也越来越深。此期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数日,全身中毒症状更重,精神萎靡,终日昏睡,不思饮食,眼面浮肿,干咳津嘶,有时可于肺部听到少量散在的大水泡音。
③恢复期:皮疹出齐出透后,体温开始下降,l一2日即降至正常,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精神好转,食欲恢复,皮疹逐渐消退。其退疹顺序同出疹,自上而下,自中心向末梢。疹退处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或同时伴有少量糠麸样脱屑。咳嗽可能再持续数日,最后康复。
(2) 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
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病儿,如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成人血注射者、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8个月的婴儿。潜伏期人前驱期短、临床症状轻,如发热低、下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常无麻疹粘膜斑,皮疹稀疏、色淡,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②重型麻疹
见于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体温持续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劲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环衰竭表现。此型患儿常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死亡率高。
③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疹者。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表现为高热、全身乏力、肌痛、头痛,无麻疹粘膜斑。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伴四肢水肿。本病少见,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较困难,血清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检查有助诊断。
④无皮疹型麻疹
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整个病程无皮疹,有时可见koplik斑,呼吸道和发热等其他症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及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3) 并发症
①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原发性系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巨细胞肺炎,多随其他症状消退而消散。继发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小儿,临床表现出疹较轻,而肺炎的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差。病原体多为细菌性,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故易并发脓胸
② 喉炎
麻疹患儿常有轻度喉炎表现,随皮疹消退、体温下降其症状随之消失。但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的喉炎,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③ 心肌炎
麻疹并发心肌炎并非少见,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④ 神经系统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o-2%。,大多发生在出疹后2—6天,其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同一般病毒性脑炎。脑炎的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约15%在1周内死亡,l/4-l/3可发生瘫痪和智力障碍。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男多于女。主要见于曾患过麻疹的年长儿,偶可见接种过麻疹活疫苗备一般在麻疹数年才出现脑炎的症状、体征。发病后先有数月的进行性痴呆,脑炎呈进行性恶化,出现肌阵挛等表现,以及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最后昏迷,发生去大脑强直、死亡。
⑤结核病恶化
病后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性抑制,可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甚至播散而致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⑥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对胃肠功能紊乱、喂养护理不当者,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常见维生素a缺乏引起干眼症,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3.3 诊断原则: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典型麻疹病例越来越少,而轻型麻疹病例增多,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容易做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分离麻疹病毒做出诊断。
3.4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7~21d与麻疹病人有接触史。
(2) 临床症状
①发热(38℃或更高)。
②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③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畏光、流泪、结膜炎等症状。
④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2~5d内波及全身。
⑤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d)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 实验室诊断
①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②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③从鼻咽部分泌物、尿液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鉴别诊断
麻疹主要应与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如风疹、幼儿急疹和猩红热等,在临床上麻疹与风疹比较容易混淆。依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是否与病人有过接触、是否处于流行地区)、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就可以区分。
鉴别麻疹和风疹
①临床鉴别诊断要点见下表。
表1 麻疹与风疹的鉴别诊断
麻疹
风疹
潜伏期
7~21d
10~21d
前驱期及常见症状
通常3日
卡他症状严重,高热、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咳嗽较重,眼畏光及流泪。
半日或1日,或无前驱期
卡他症状轻微、发热甚轻或不发热
麻疹粘膜斑
皮疹
暗红色斑丘疹,形态不整齐,先于面部,自上而下逐步出现,于第2日或第5日出透,通常于第4日开始隐退
淡红色斑丘疹,较麻疹小,分散或融合,先见于面部,发展迅速,24小时内发遍全身,第3~4日或更早隐退
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肿胀
耳后部、颈部、枕部淋巴结肿胀
色素沉着
脱屑
糠屑
细糠脱屑或无
杨梅舌
血象
白细胞减少,出疹期内淋巴细胞减少
白细胞大多减少,出疹期内淋巴细胞较多
②实验室和流行病学鉴别诊断:
麻疹主要需与风疹进行鉴别诊断,除临床特点外,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来证实。
4.1 治疗
4.1.1 对症治疗
现在还没有有效的针对麻疹的治疗药物,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病人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易消化饮食。高热患者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剂,咳嗽用祛痰止咳药,对出现并发症者,可根据表现不同给以针对性治疗。中医中药具有较好的疗效。对所有易感人群接种和复种有效的麻疹疫苗仍然是控制麻疹最有效的手段。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4.1.2  对麻疹患者处理措施
(1)隔离。病人得了麻疹如无并发症可在家中隔离,禁止与其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隔离时间一般至出疹后5d,有并发肺炎者需延长至14 d。
(2)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晒到阳光,温度、湿度适当,但要避免穿堂风,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要避免强烈光线刺激病儿的眼睛,窗户拉上窗帘,灯泡用灯罩罩住。给病人穿衣盖被要适当,穿盖过多,捂得全身是汗,见风反而容易感冒着凉,而引起肺炎
(3)要让病人卧床休息一直到体温正常和皮疹消退。
(4)饮食护理。饮食以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喝水或热汤,这样不但有利于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利于退热,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容易发透。疹子消退,进入恢复期,及时添加营养丰富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5)注意病人的皮肤、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洁。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不但使皮肤出疹子,同时还使眼结膜、口腔、鼻腔粘膜产生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时清洗,分泌物长时间地刺激皮肤粘膜,使这些部位的抵抗力下降,给病毒继续入侵和其他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做好病人皮肤粘膜的清洁卫生是十分重要的。每日多次以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液嗽口及3%碳酸氢钠水清洗口腔,防止口腔炎症、溃疡和鹅口疮的发生。
(6)一般情况下,不用强降温药物,以免影响出疹。对高热惊厥伴烦躁不安者,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给予镇静剂,如鲁米那、非那根、安定、水合氯醛等。咳嗽重者可适量镇咳剂,并行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4次。可大剂量补充维生素A、B、C,酌情补充钙剂。
(7)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麻疹的并发症多而且比较严重。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及脑炎等。肺炎表现为咳嗽加重、气喘、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炎表现声音嘶哑、吸气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像狗叫声的哮吼性咳嗽;脑炎表现为嗜睡或烦躁、头痛、剧烈呕吐甚至惊厥昏迷,如果发现上述表现,应立即请医生诊治,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4.1.3 控制麻疹疫情需要采取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治疗。做到麻诊患儿不出门,医药送上门。如有合并症及时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到14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物、人常晒太阳、开窗换气,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3) 保护易患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人群应医学观察21天,并及早对其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
4.2 预后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甚为密切,一般来说,麻疹的预后良好,单纯麻疹很少导致人死亡,但是对于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并发症是导致病例死亡的重要原因。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有助于减轻病情。
春季谨防麻疹
每年3-5月是麻疹的高发期。医学专家提醒春季应加强疾病预防,谨防儿童麻疹发病。 麻疹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特征为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医生提醒,预防麻疹最好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5.1 综合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麻疹患者,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②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曾住的房间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③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年龄国内规定为牛后8个月,7岁时复种一次。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大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
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发病。如用量不足或接触麻疹后第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④ 开展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的监测:20世纪80年代后分离到的病毒在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上已出现变异,应密切监测麻疹病毒野生型的基因变异和抗原性改变,从分子病毒学上深人研究这些变化,为最终消灭麻疹做出努力。
5.2 关键措施:疫苗预防
(1) 接种的免疫程序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是8月龄进行第1剂接种,18~24月龄再接种第2剂。第2剂次的接种主要为了给未接种儿童和初免失败儿童再一次提供接种的机会,适时进行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对于没有在0~2岁内及时接种、没有患病史或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补种麻疹疫苗。可在各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疫苗属国家免疫规划范畴,免疫程序范围内的儿童,疫苗免费接种,而成人注射麻疹疫苗不是免费的。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12天左右就可产生对麻疹的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会较轻。麻疹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力持久,一般约持续15年左右。
(2) 麻疹疫苗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小儿在发热、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活动期,均应暂缓接种。
②对鸡蛋过敏的小儿应当慎重使用麻疹疫苗。
③当小儿已注射了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至少间隔1个月,才可接种麻疹疫苗;在接种了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才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因为这些球蛋白中的抗体可减轻麻疹疫苗的作用,而影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④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的反应: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反应很轻,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全身反应也较轻,仅少数小儿在接种后6-10天可有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5℃,持续2天即消退。小儿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响。也有的小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的同时可出现皮疹,多见于胸、腹、背部的皮肤,皮疹分布稀疏,甚至不易被发现,出现的皮疹在1—2天内消失,皮疹消失后,也无脱皮,皮肤上也不留有褐色斑,因此,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⑤孕妇也是麻疹疫苗接种的禁忌,育龄期妇女接种疫苗后3个月内不宜怀孕。
(3) 接种麻疹疫苗后应注意:
①预防接种后要好好照料儿童,多喂些开水,让儿童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24小时内不要洗澡。
②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反应很轻,注射局部一般无反应。全身反应也较轻,仅少数儿童在接种后6-10天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及散在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③过敏体质儿童容易发生异常反应,父母应该多加注意,在注射之前和医生说明。
(4) 麻疹疫苗接种位置和剂量
麻疹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为0.5ml。
(5) 接种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采取的措施:
① 不良反应:目前应用的疫苗为麻疹减毒活疫苗比较安全,通常只会引起轻微反应,很少出现严重反应。据统计约有3~5%的接种者(主要见于2岁以下儿童)在注射5~12天后可出现发热反应,热度一般不超过38.5℃,同时伴有散在的皮疹,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② 采取措施
正确服用扑热息痛对于常见的轻微反应是有帮助的,服用方法是:每次最多服用15mg/kg,两次服用至少间隔4个小时,24小时之内最多服用四次,这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降低热度,出现发热的儿童可以用温热海绵擦拭身体、洗澡或穿上凉快的衣服进行物理降温,同时需要给发热的儿童补充液体,对于局部反应,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如果儿童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
③ 过敏体质者与接种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的原理,就是通过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使宝宝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对付麻疹病毒。有些时候,儿童身体出现了某些特殊情况,就不适合接种麻疹疫苗。过敏体质(特别是对鸡蛋过敏)的儿童禁止使用麻疹疫苗,因为麻疹疫苗是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而制成。过敏体质者接种麻疹疫苗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还会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因此,过敏体质者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④ 成人也会得麻疹
原本只见于少儿的疾病,却呈现成人化趋势,一些地区发病主要以成人为主。原因有三:有一部分人在成年后发病有三:其一,没有接种过疫苗;其二,没有隐性感染过,所谓的隐性感染就是人体感染了该病后产生了抗体而未发病,没有出现症状和体征;其三,接种疫苗不一定100%成功,仍然有个别人不能得到保护,而且疫苗的保护作用也不是终身的,抗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诸多因素就造成成年人变成了易感者。成人可以接种麻疹疫苗
⑤ 成人麻疹的特点
成年人得麻疹后临床症状较重,但是并发症少。胃肠道症状多见,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疼痛、背部疼痛、关节疼痛者也较多见,86%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口腔粘膜斑存在时间长。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热期间,千万不要用强烈的退热药,以免使疹出不透,造成病情的加重。
成人患病临床症状往往比儿童重,且医生往往不能及时做出诊断,容易引起疫情的播散。得了麻疹除了及时治疗外,还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请访问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获得更多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疹
麻疹
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浅谈18例麻疹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科普 | 关于麻疹,你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