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儿眼中那个木讷的父亲!

编者按

这篇文章作者是大学教师宋雯雯老师,也是上一篇文章作者徐莹莹老师的姐姐。各位看官,不用疑惑,人家可是同父同母的亲姐俩,只是姓氏不同而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不是一种生理基因,而是一种文化基因,即需要后天习得,需要代代传承。

宋雯雯和徐莹莹两位老师的父母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习得了这种文化基因,又通过自己无意识的言传身教,让宋雯雯和徐莹莹两位老师习得了这种文化基因,接下来宋雯雯和徐莹莹两位老师继续通过自己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把这种文化基因让孩子习得,并传承下去,让孩子的孩子习得,并传承下去。

               我的父亲

                宋雯雯

在我早年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有些模糊。

从记事起,家中运转的节奏基本都是母亲在推动,父亲大多时间是寡言,甚至木讷的。他干活比较慢,总被母亲批评,久之就形成了母亲里里外外都要忙,他只负责种地和家里的重体力活,其他家务几乎不会干。

长大后,尤其是近20年来,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地立体起来,有时甚至有种需要仰视才见的感觉。

父亲腿上的“蚯蚓”

小时候,一到夏天穿短裤时,就看到父亲两个小腿肚子上弯弯曲曲像爬满了蚯蚓,非常奇怪。父亲说那是静脉曲张,是在部队完成任务时落下的病根儿。

父亲在1960年春节前夕入伍,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常有额外任务。有次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他们接受任务下水捞水草给老百姓充饥。

上岸后,很多战士小腿都得了静脉曲张,住院后,医生建议严重者手术治疗,父亲考虑再三没有手术。好在这么多年来,除了夏天难看和走路多了有些不适外,并无大碍。

救“弟弟”最重要

父亲在部队服役6年,因表现出色,获得复员后安排工作的机会。1966年春节前夕,他复员回家,一个月后再回部队,跟随外省工作单位的人员到岗办理入职手续。

可回家后才知道,我的叔叔——他唯一的弟弟身患重病,每晚都昏死过去几次。爷爷趴在院子中的草堆上一筹莫展,裹着小脚的奶奶更是眼泪哭干,无能为力,他们都绝望地准备听天由命。

见此情景,我父亲就用手推车推着叔叔到处救治,花光了复员带回来的几百元补助。需要输血,为了省钱,母亲为叔叔献了血。半年后,叔叔病情终于缓解,总算可以舒一口气了。

父亲因未及时返回部队,失去了工作机会。从此,他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我们多次问他,为什么不先去报到,请假再回来救治叔叔呢,他的回答都是:“那怎么行,我扔下他,他就活不成了。”在大是大非面前,父亲的取舍从没含糊过。

父亲的孝顺有口皆碑。

父亲对长辈非常孝顺。

对奶奶就不必说了,对我姥姥的孝顺更令人感动。姥姥晚年住在我家,她特别明事理但比较严厉,她教导父亲时,父亲就那么顺从地听着,从不反驳。

父亲从来不在我们面前说教,却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孝顺。在姥姥人生最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母亲腰腿疾发作严重,行走很艰难,每天她做好饭后,基本都是由父亲送到后院姥姥的桌前,再把上一餐吃过的饭碗带回去刷洗。

他还尽自己所能满足老人的心愿,除了妹妹文中提到的常买水煎包给老人吃外,有次姥姥想吃面瓜(一种入口软糯的瓜),当时已很少见,父亲不顾大热天和农忙,连跑了几天,赶了好几个大集才买到。看到姥姥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露出了欣慰的笑。

父亲是个勤劳、热心的多面手。

父亲天性质朴,做事虽慢,却非常勤劳、认真、负责。

复员回家后,他在生产队里白天下地干活,赶车是一流的车把式。晚上负责喂牲口,他像照顾自家牲口一样上心,把牲口棚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夜里起来添草料,那些牛、马被他照料得个个膘肥体壮。包产到户后,农忙时他早早下地、很晚回来,农闲时一有机会就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父亲对人也非常热心,村里谁家盖房子或有红白之事,都会叫他去帮忙。这几十年来,村中无数老人去世前,都说好到时候请他给穿衣服。在农村这是一种托付,更是一种信任,是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只要有求,父亲必应。

他利用零碎时间在院子里种菜,多的就分给邻居。他有一套专门的工具,把去掉高粱米的穗和杆儿扎成耐用扫帚、炊帚,送给很多亲朋和邻居;捆扎过程中得用牙使劲咬着细绳,用脚使劲蹬着勒紧,他现在牙齿掉光和这应该也有很大关系。

父亲还很善于琢磨,用东西很爱惜,总喜欢自力更生。包产到户后日子宽裕了点,他40多岁时买了辆自行车,居然很快就会骑了。车子有点小毛病,他就自己琢磨着修,小时候我多次见他在院子里把自行车零件拆下来擦拭、抹润滑油。各种工具、零件摆放井井有条。我现在家里东西有点小毛病,也喜欢自己琢磨着修,应该得益于父亲的这种身教。

父亲的家庭责任感

父母是在五六岁时大人给定的娃娃亲。

他们两人性格非常不同,也有磨合、争吵和冲突,但他们都严守道德底线,一生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携手走过了64个春秋。

小时候,看到母亲一直操持家里的事情。父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觉父亲很粗心,不会体贴人,很为母亲鸣不平。直到我到东北读书时,有次父亲送我到淄博火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早,我们在车站附近闲逛。

父亲看到一种膏药就买下来了,说买给我母亲的,她大拇指关节经常疼,贴了家里的膏药也不管用。那一瞬间我感到意外,又顿时释然与感动,原来我误会父亲了,原来父亲心中是时刻记挂着母亲的呀!只是他不善于表达。

后来听母亲说,那几贴膏药果然很好用,治好了她的指关节痛。因生活艰苦,营养不良和体弱,母亲婚后近15年才生下我,过了近6年又生下了妹妹。父亲虽然深感没有儿子很遗憾,但他从未像有些无知的人那样埋怨过母亲,也没有想去抱养个儿子。

他本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态度,对我们姐妹俩疼爱有加。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他和母亲尽全力托举我们。记得在我大学毕业前的那个春节后,57岁的他还去建筑工地打工。接到信的我顿时泪如泉涌,发誓工作后一定要好好照顾父母和妹妹。

我们都在享父亲的福

随着我和妹妹相继大学毕业、工作,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父母却也一天天老去,尤其是母亲。她现在走路腰弓成90度,勉强自理,一天也不能离开父亲的照料。年轻时从不做家务的父亲,这几年学着做饭,忙里忙外,还学会了将母亲的批评当成音乐来听,真是任劳任怨的典范。

我在外地,一直都是妹妹、妹夫在照顾父母,为了方便照顾二老,我们在妹妹家附近为老人买了电梯房。搬进去后,二老乐得合不拢嘴,一直说做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妹妹、妹夫不厌其烦地教,父亲终于学会了用电磁炉烧菜、用洗衣机洗衣服、去超市购物、整理房间……生活渐入佳境,人也显得年轻了好几岁,笑起来越发慈祥了,眼神也更加有光彩了,还经常金句频出,越发地有智慧了。

有父亲照顾母亲,我和妹妹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经常感慨:我们是在享老父亲的福啊!

一路走来才发现,我平凡的父亲是那样地伟大,我的文笔是难以写尽他的一生的。他只读了4年书,识字有限,更不懂高深的道理,也没有豪言壮语,却靠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朴素的道德直觉,用自己的行动,用一生的时光,在世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我想:这就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每念及此,我就会鞭策自己更加自省、自律、自强……

唯愿时光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们陪伴父母的日子再多一些。

祝福他们喜乐平顺、福寿安康!

作者简介

宋雯雯,女,安徽省合肥市高校教师,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研修班第五期研修生。

以往文章

一位女儿送给父母结婚纪念日的礼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 有时候需要转弯
思想者说|梁鸿鹰:安放自我(微信版)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友情马拉松II李晓丽(内蒙古)
【我的卧虎湾】陈靖渭:父母的双脚●我家好家风75
清明到了
11岁女孩父亲病重孤立无助,四处求助人情冷漠,妈妈的信催人泪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