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琴音里的中国文化

 

琴音里的中国文化

——古琴艺术与文化略谈

 

 
 

2003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纪念古琴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各地琴界举办了许多活动,让原本想在这个特殊日子为古琴做些什么的我,不禁冷静下来。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古琴相比较其他民族器乐而言被认知范围还很有限,但今天,对古琴消亡的担忧早已是杞人忧天的事了。古琴,有时甚至变得很热闹!以至于一些琴家甚至呼吁给古琴留一片安静的空间,期望古琴的发展要从广度走向深度。的确,在继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孤独与喧嚣,中西音乐理论的包容与冲突之间,依然可以听到挣扎着许多不和谐的乐音。作为一个琴人,对于古琴,总免不了一份浓情眷念。这发端于心底温润静谧的清泉,淌过周身,滋养心灵。于是,促使我对古琴说点什么来。

耿耿数千年的琴史,提供了多维度探讨古琴艺术的视角。而此刻,我想从文化角度,从古琴承载的厚重传统文化这一视角来拨动一丝琴音,略略翻阅这部鸿篇巨著。

古琴作为中国最传统、古老的民族器乐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从琴的产生、斫制、演奏和审美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古琴既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同时也很好地承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精神内涵。古琴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审美、音乐实践和理论资料。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艺术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是关注古琴和它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1、琴的产生与中华文明渊源紧密

古琴的产生其说不一,准确时间待考。按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证,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尚书》、《诗经》、《礼记》等都有多处关于琴的记载和诗句。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友之”等。此外,更多关于上古先贤圣人制琴的说法,融汇在许多早期神话传说中。有伏羲制琴说,神农制琴说,尧舜制琴说等。传伏羲氏见凤凰栖于梧桐树上,有百鸟相拥,飞舞齐鸣,遂伐梧桐以制琴。桓谭《新论》:“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尚书》中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许慎《说文解字》注:“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司马迁《史记》认为,古琴产生最迟至少不晚于舜帝时代。明《溪山琴况》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从这些记载与传说不难看出,琴与中华文明的产生、人类发展、图腾崇拜等有很深的渊源,她被当作启迪文明,教化先民的重要工具,发挥重要作用。古琴在早期的确是重要的宗庙祭祀和重大礼乐等活动中的重器。这些反映了早期华夏先民朴素的历史观、哲学思想、人文价值与神话传说。

2、古琴的结构形制体现中国文化观念

古琴结构形制包含浓厚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唯美等文化观。结构上的设置体现了天圆地方(面板为天而呈弧形,底板为地而平整)、阴阳和谐(面板松透为阳,底板坚实为阴。传统古琴斫制采用材质较软而松透的桐木或杉木做面板,以利于声音发散。底板采用木质较硬的梓木,利于有效的反射和抑制声音,使音色中和雅致)、岁月更替(琴长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365天,琴首宽六寸,象征天地与东南西北之“六合”。琴尾宽四寸,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十三个标识音位的琴徽代表一年12个月加一个闰月)、高山流水(岳山、承露多用红木制作,木质坚硬高耸如山,七弦依势而下汇于焦尾,如流水清淌)、五行相生(五根琴弦代表金木水火土,又和宫商角徵羽,文武王各加一弦以和君臣之恩)、拟人模像(琴首开始称琴额、颈项、肩、腰、焦尾、雁足等)、龙凤呈祥(底部纳音孔大为龙池、小为凤沼)等思想。形制上的设置既是拟人化的,又是崇尚古朴自然的,体现了追古慕贤(如伏羲式、神农式等)、尊师重道(如仲尼式、师旷式等)、取法自然(如落霞式、蕉叶式、凤势式等)、文化升华(如霹雳式、混沌式等)等价值观。

3、琴的音色符合华夏文明崇尚和谐的文化

古琴从岳山到焦尾有效弦长达到一米以上,演奏弹拨时震动余音绵长,音量相对低沉,符合人的生理感受,使人安闲平静。历代斫琴家和琴人为追求儒雅中和的音韵,竭力将古琴的声音控制在适中的亮度,保持雅致舒适的特色,使其既不沉闷死板也不空飘噪华,追求中正平和的效果,以便于颐养心身。儒家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将琴作为“六艺”课程中“乐”的一项教学内容,目的就在修身养性,求得中庸、平和之道。嵇康《琴赋》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人所谓“琴者,禁也”,又说“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也有这方面的含义。《五知斋琴谱》说,琴能使“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琴的三种音色在音韵上尤其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三才共处的特色和审美趣味。其散音浑厚而宽广,如大地之广博厚重。《易经》说,“地势坤,厚德以载物”。此于古琴之散音最能体味之;其泛音晶莹剔透、圆润饱满,如天籁之音,圣洁无暇;按音如人之哀婉低吟,委婉动听、情感真挚细腻,尤其在古琴特有的“吟猱绰注”等技法演绎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4、琴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再现真善美的文化

    晋国著名琴家师旷制止卫国琴家师涓演奏亡国之音;孔子向师襄习琴,奏《文王操》而见先贤神貌,“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楚庄王为理朝政忍痛割爱绝“绕梁”之音;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司马相如怀抱“绿绮”一曲拨得卓文君女儿心;蔡邕柴火堆里拾良材斫制焦尾琴;嵇中散抚奏《广陵散》慷慨赴刑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或史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5、琴的题款铭琴寄托文人志士文化情愫

许多帝王将相,尤其是文人雅士重视琴的传藏与鉴赏。向对待古代书画珍品一样,他们对自己钟爱的藏琴,每每题名、题款、题跋,赋诗撰文,篆刻于琴,为古琴增加了文化和历史内涵。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代传琴,许多都有铭琴题款。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沧海龙吟”、“枯木龙吟”、“龙吟虎啸”、“彩凤鸣岐”、“凤凰来鸣”、“秋嶺鸣鹤”、“一池春”、“万壑松”、“松石间意”、“海月清辉”、“天风海涛”、“中和”“松风”等等,都是历代非常有名的琴。铭琴题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丰富的思想情趣和文化情操,也是凝聚在古琴身上又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内容和表达方式。

6、琴的鉴赏有一套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

古琴的鉴赏与收藏成为今天追捧的热点。尤其是那些古代传世名琴,其拍卖成交价不断被刷新,不乏价格上亿的成交品。历代都有不少帝王、文人雅士喜爱古琴收藏。宋徽宗曾设“万琴堂”以收罗天下名琴。今天可见的传世名琴,唐宋元明清皆有,而以唐琴最为出色珍贵。唐代四川的雷氏家族是斫琴世家。雷琴是历代争相收藏的珍品。今天可见的唐琴官方或机构藏琴18张,多为故宫藏琴,皆精品。唐代斫琴大家雷威非常重视选材,其曰:制琴若要达到轻、松、脆、滑四善,必须选材优良,用意精巧,方能五百年有正音。

对于古代良琴的鉴赏标准,也各有所参。归纳起来,声音、取材、斫制工艺(包括槽腹、纳音、髹漆、灰胎等)、形制、断纹、提款铭刻等都是重要评价标准。不过,音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古人云,好琴应具备九德:奇、古、透、润、清、圆、静、匀、芳。九德皆备的古琴实属罕见,兼具三五德已经很理想了。古琴的断纹是琴体表面的髹漆和灰胎长时间经过琴音的震动和岁月的变化后产生的裂纹。断纹又根据不同的形状分为蛇腹断、牛毛断、梅花断、流水断、冰裂断等。断纹既是一张琴历经岁月的见证,又是难得的良琴特征。古人说,断纹非五百年不发。故知断纹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变化,才得以显现。老琴因发断纹后,使得琴体更加通透,有利于声音的传导。好的古琴历经岁月越长、弹奏越多越好,就像陈年的佳酿。

今天看来,一张好琴,至少其音色应该苍古透润,散泛按三音统一,斫制工艺精细雅致,不抗指不踏腰,无煞音,弦距适中。若能得一发悠古之响,音色通透,断纹暗现,漆灰雅致,形制美观,款识精良之传世古琴,定时人生一大快事。每一张流传至今的传世古琴,都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含,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7、琴独特记谱和浩瀚的琴谱承载丰富的艺术文化

古琴谱是一种非常独特而被完整保存下来的记谱方式。它成了古琴独特甚至神秘的一部分。早期古琴记谱采用“文字谱”,即通过文字将每一个乐句左右手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今天见到的最早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就是唐代文字谱。此谱如今藏在日本神光院。相传唐代曹柔发明了沿用至今的“减字谱”。这种记谱方式主要是采用汉字的首部与数字、减笔画字、符拼合而成,是对文字谱的高度浓缩和提炼,故称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减字谱以记录左右手演奏法为主,与西方音乐等以记录音高、节奏、时值为主的其他记谱方式区别很大。这种独特的记谱方式,既是古琴艺术演奏的需要和真实反映,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和促使古琴艺术始终朝着早期古琴音乐特征发展,保存了完整性和独特性。就像中西绘画一样,各自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去探求艺术和表达情感。所以,今天如果简单地用西方音乐理论和概念来统揽古琴,会暴露很多问题。古琴更多地是像古代留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昆曲京腔、茶艺花道等一样,讲究弦外之音,琴韵生动,意境深远。当然,古琴本质上是一件乐器,必须符合音乐的基本属性。

    没有哪一种乐器像古琴样保存浩瀚的琴谱集成。从如今可见最早为1425年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到最晚至民国的《梅庵琴谱》,有150余种谱本,三千多首琴曲被完整地传承下来。这就真实地保存了原生态的音乐语言环境、生动地反映时代文化特征。使得今天的人们能够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千古,与古人同呼吸相交谈,细致而真切地聆听和感受历史久远朝代的音乐原貌。因此,中国琴会会长古琴大家龚一先生说,古琴不仅具有修身养性之功,还具反映社会之能。此外,丰富的琴谱和历代琴学论著中不仅仅有乐曲,还有理论、诗词、文献等。这真是一笔巨大而弥足珍贵的音乐瑰宝!她不仅提供了我们民族音乐史、艺术研究的宝贵素材,也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国文化的财富。

 
 

8、琴的音乐欣赏体现东方审美文化

古琴音乐崇尚中正平和,雅致清丽,不燥不俗。讲究弦外之音,意象之外。《老子》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嵇康的《琴赋》说,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都是阐释古琴代表的东方审美文化追求意象之外的哲学。就像中国的诗词讲究意境、格调一样,古琴音乐欣赏亦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意境定词之高下,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中国书法绘画讲究飞白留空,气韵生动。魏王弼注释《易经》说,“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从而达到“得象以忘言,得意以忘象”。古琴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心与琴交流对话,物我两忘的意境。徐青山所谓“指与弦和,弦与音和,音与意和”,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可以说,古琴最能体现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音乐审美特征。她与西方音乐理论和审美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的一些审美理论和技法特征,但却不能以此否定和取代。否则,古琴就不是古琴了,凝聚在她身上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就会被消亡。

明徐上瀛《溪山琴况》归纳古琴审美“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可以看出其借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渊源。也导出其中审美观的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审美趣味十足。明冷谦提出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其中,“轻、松、脆、滑”偏重于音色、弦律方面的追求,“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侧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标准,而“中、和、疾、徐”则主要是演奏技法、节奏等方面的要求。

9、琴曲内容再现传统文化精神

    流传下来的丰富的古琴曲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环境。南朝梁丘明所作的《碣石调。幽兰》表达孔子思想抱负不被采纳而独善其身的郁郁之情。汉蔡邕《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慨云: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幽兰》一曲,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幽愤心情。乐曲突出了忧愤、伤感、光明、坦荡、雅洁、清高等多方面的音乐内涵,表现的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深深的落寞与伤感。《潇湘水云》则通过对美好河山的赞美,表达对南宋之际国破山河,忧国忧民之哀愁。大曲《广陵散》以韩正刺秦王的故事为题材,以庞大的结构,恢宏的气势,歌颂正义与反抗精神。《离骚》、《屈原问渡》叙述屈子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良宵引》等曲,一派祥和宁静,恬然自得的意境令人安详宁静、洒脱自在、心发感动。《阳关三叠》以王维的诗词为题,表达了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胡笳十八拍》反映蔡文姬不幸身世与纠集的情感,《长门怨》诉说身为皇后的陈阿娇失宠后的悲伤之情。描写山水、时令、物态以抒发情感的还有《流水》、《梅花三弄》、《秋风词》等等众多琴曲。

10、琴的演奏仪规最终是一种人格文化追求

古人抚琴有颇多讲究,择雅致环境,得与自然天地沟通之所,遇知音鸿儒,留一片明心见性之静寂,目的是对琴的尊重,为颐养身心营造更合适的意境。明代琴谱《风宣玄品》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月明之夜,焚香静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无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颠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抚琴讲究宜弹与不宜弹。五不弹者:“疾风甚雨不弹,尘世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者:“风雷阴雨,日月交烛,在司法中,在市里,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躁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而十四弹者,“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可见,古人对抚琴是很讲究的。这些约束诸多的仪轨反映了古人对待琴的态度。那是一种尊重崇敬,甚至有几分敬畏之心。儒家以之修身,道家以之养性,释家从中求净。古人往往强调抚琴前应净手焚香,以求清新淡雅,也是为了从身心处营造一份宁静致远的琴境。今天,琴者多有与诗书画、茶艺、香道、花道等相配合的,也同样是在追求那份澄净的心和意向外的深远。毕竟当下,现代物质文明的重压已经让尘世众生疲惫不堪。

 

                                                                                                                                        癸巳冬月于听香楼     九嶷琴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琴谱记不住怎么办?
古琴简介
古琴闲人苏东坡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 琴道
【晚清文化的近代转型】马平安 || 略论晚清刘鹗的琴学成就
古琴八美:古、深、雅、健、瑰、奇、精、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