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三部分组成,重点是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本节内容开启了对原子结构发现历史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教材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发现电子的意义,体会电子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3)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

4)认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推理与论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由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多媒体课件、FLASH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回顾历史,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介绍人类现在已经开始利用原子的核能。早在1897年,汤姆生就发现了电子,使人类第一次敲开原子世界的大门,今天我们就循着前人的足迹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发现过程。

2.电子的发现

教师介绍汤姆孙,给出汤姆孙对射线本质的认识。

问:如果你也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点粒子流,要如何验证呢?请大家设计一下实验。

答:学生会利用电磁场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引出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并且加以介绍。

教师介绍汤姆孙实验结果:

①1897 年,J. J. 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比荷是氢离子(也就是质子)比荷的近两千倍。J. J. 汤姆孙认为,这可能表示阴极射线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一个氢离子一样,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他直接测到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 尽管测量不很准确,但足以证明这种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这就表明他当初的猜测是正确的。

汤姆孙进一步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 所得比荷的数值都是相同的。这说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电子发现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补充电子电荷量的测量。(密立根油滴实验)

教师介绍密立根油滴实验:

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在19091913年间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目前公认的电子电荷e的值为e1.602176634×10-19C。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从实验测到的比荷e的数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的质量为m9.109383 56×10 -31 kg。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即比荷,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发现电子以后,J. J.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如光电效应、热离子发射效应和β射线等。他发现,不论阴极射线、光电流、热离子流还是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J. J. 汤姆孙对证实电子的存在有很大贡献,因此公认他是电子的发现者。他因气体导电的研究获得190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历的电子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谈一下电子发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同时电子带负点,原子带正电,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买下伏笔。

原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内部的正电和负电是如何分布的,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图片展示枣糕模型,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虽然能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无法解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3ɑ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实验现象

ɑ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ɑ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ɑ粒子。动画展示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果:绝大多数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教师提问:根据汤姆生原子模型分析,α粒子轰击金箔后应出现什么情况?

①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结果:

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遇到电子,就像飞行的子弹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因此不可能出现大角散射。

对于α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α粒子不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教师再次提问:这个实验结果和我们预想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准确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结果: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无法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

教师总结:

绝大多数粒子基本不偏转表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的。

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表明:原子内部有正电荷集中的区域。

极少数粒子被弹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的核。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α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原子的大小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半径大小(数量级)

类比

原子

10-10m左右

硬币

原子核

10-1510-14左右

足球场

5.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卢瑟福观察到的α粒子的运动情况是(      

A、全部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

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

C、少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绝大多数发生较大偏转,甚至被弹回

D、全部α粒子都发生很大偏转

答案:B

2、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答案:C

【作业】

一种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电压加速后,形成细细的一束电子流,沿图示方向进入两极板CD 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 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 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若再在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已知极板的长度l5.00 cmCD间的距离d1.50 cm,极板区的中点M 到荧光屏中点O的距离为L12.50 cmU200 VB 6 . 3×10– 4 T P点到 O 点的距离 y3.0 cm。试求电子的比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虎岗‖实心球?枣糕?还是太阳系?我猜我猜我猜猜
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到底有什么奥秘
寻找万物的本源:打开原子世界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
献给即将高考的考生——高中物理关键知识点剖析(13)
量子史话(七)汤姆逊、长冈、卢瑟福构建原子模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