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植物学基础
一 细胞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内核结构分化程度的不同,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化石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就已出现了原核细胞,大约在12~14亿年前才出现真核细胞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随生物的种类而不同,即使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也不相同。单独存在的游离细胞常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但由于细胞表面张力或原生质粘度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构成组织的细胞受相邻细胞之间机械力和方向性的制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般说来,细胞形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胞大小悬殊,细菌细胞一般直径为0.5~1.5微米,长1~5微米,种子植物的幼嫩细胞直径约为5~25微米,成熟细胞直径均为15~65微米。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通常比植物细胞小,但卵细胞一般都较大,有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1米以上。最小的细胞为支原体细胞,直径只有0.1微米。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差别很大。人出生时约有百万亿个细胞;成人约有10×16即1600万亿个细胞,近百种类型。尽管生物细胞类型多样,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细胞质中未分化的半透明胶态溶液称为基质;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微细结构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微管、微丝,以及鞭毛和纤毛等;细胞质内常含有许多代谢产物形成的颗粒,如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滴、糖原粒等,统称后成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些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转换、运动、发育、繁殖和遗传等,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来实现的

二 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质膜外围,由细胞分泌物形成的一层厚而复杂的结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为3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新生细胞的细胞壁极薄,只有中层,主要成分为果胶酸钙和果胶酸镁。随着细胞的生长,在中层与原生质体之间,由原生质合成通过质膜分泌出来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物质,形成一薄层初生壁,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纤维素纤维丝组成的,纤维素分子之间有些<U>纤维丝通过半乳糖醛酸-鼠李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形成的桥键</U>,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使初生壁不会限制细胞的继续生长。在细胞继续生长过程中,细胞继续分泌,最终在成熟细胞初生壁内侧又沉积一层较厚的纤维素结构,即次生壁。次生壁纤维素的纤维丝合并成粗线状,并在壁内作螺旋状环绕,故次生壁坚韧而无伸缩性,起着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U>植物表皮细胞外侧面的细胞壁外,还有成层的角质层和蜡质,所以它不同于肉类细胞。肉块不可以站立,而植物干可以站立。</U>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因其他物质的积累而变质,如稻麦茎细胞的细胞壁内含硅酸盐,能抗倒伏。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是由单糖、氨基糖、氨基酸和脂质构成的,具有保护作用。有的细菌的细胞壁外还分泌形成多糖荚膜。各种细菌的细胞壁或荚膜有特异性,能引起免疫反应

三 细胞膜
       细胞原生质体外表面极薄的一层膜结构,亦称为原生质膜或质膜。质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和微量的核酸。脂类主要是磷脂,还有糖脂和类固醇等,蛋白质的种类多样。经氧化锇等固定的质膜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为3层结构,其厚度平均为7.5毫微米。一般认为,质膜的中层为磷脂双分子层;内侧和外侧是磷脂亲水部分与蛋白质的结合层;某些蛋白分子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质膜是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膜,对细胞内原生质起着保护作用。质膜对物质的通透有高度选择性,控制着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U>质膜外表面常含有抗原功能的糖蛋白,使细胞具有特异性并能够互相识别,质膜上的特殊受体分子能够接受外界信息,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U>质膜及其各种特化结构,如动物细胞的桥粒和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等,使细胞之间联结起来,从而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聚合或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四 细胞分化
       由一个细胞分裂而产生的许多细胞,在其继续生长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专一化,使细胞产生稳定的新特征的过程。高等生物一般都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经多次细胞分裂与分化,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结构和专一功能的细胞。例如,植物体中的木纤维、韧皮纤维等。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不同组织中的细胞,结构和功能虽然不相同,但都是由同一个细胞,经过分裂与分化而来。已分化的细胞,其基因组并未改变,并无遗传信息的增减,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一般认为,细胞分化是细胞中遗传信息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

五 分生组织
       植物体上能连续或周期性的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由这种组织产生的新细胞,经生长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而其本身始终保持着分裂能力。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在形态上比较典型的是细胞较小,等径的多面体,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地较大,细胞质较稠密,有少量小的液泡。根据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可分为顶端分生组织(如根、茎的顶端)。侧生分生组织(如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居间分生组织(如单子叶植物茎的节间和叶的基部)。就起源而言,又可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原分生组织位于胚芽、胚根的顶端。在种子萌发后,胚长成幼苗,继而长成植株,全凭原分生组织的活动,直接或间接由它衍生的细胞形成。成长的植株受到创伤,或植物的局部器官、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已分化的活细胞被诱导,可能通过回复变化形成分生组织,并由它进一步形成愈伤组织、器官,甚至于形成
植株.

六 保护组织
       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它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有防止水分过度蒸腾、抵抗外界风雨和病虫侵害的作用。根据其来源和形态的不同,又分为初生保护组织(如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如木栓层)。植物地上部分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较厚且角质化,形成角质层,但能使光线透过,达到下面的组织。有的表皮角质层外面还覆盖着蜡质,如甘蔗、高粱的茎秆外表有“白霜”状的蜡被,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表皮上有气孔的分化,沟通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木本植物茎的表皮,通常只生存几周或几个月,以后就脱落了。此时,表皮下已形成木栓层,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木栓层是由多层细胞构成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壁栓质化,成熟后死亡,细胞腔内充满空气,没有细胞间隙,水和气体都不能透过

七、营养组织
       亦称薄壁组织、基本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其细胞具有生活的原生质,细胞壁一般较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很少特化,而在发育上可塑性较大。这种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部分,其他各种组织或被埋藏在这种组织中,或包被在它外面,它们是植物进行吸收、同化、呼吸、贮藏等生命活动的基地。根据不同的营养作用,它们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同化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具叶绿体,如叶肉)、贮藏组织(细胞内贮藏丰富营养物质的薄壁组织,如果实、种子内)、通气组织(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常具有这种组织,它们的细胞间隙特别发达,形成大的气腔或贯通为气道)、贮水组织(耐旱多浆的仙人掌类植物普遍存在,这种组织的细胞壁薄,有很大的液泡,里面充满水分,而栅栏组织</U>是指位于叶肉内靠近上表皮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海绵组织是位于叶肉内靠近下表皮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

八、薄壁组织
       一群活的、初生壁较薄的细胞(薄壁细胞)组成的基本组织。形状一般为直径近乎相等的多面体。薄壁组织细胞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细胞间多具发达的细胞间隙。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它们可以再生,使植物的创伤愈合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等。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分离的薄壁组织细胞团,甚至单个细胞,经培养能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因而在发育上它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薄壁组织占植物体的大部分,如根、茎的皮层和髓部,叶肉和花的各部分,以及许多果实的果肉、种子的胚乳等。薄壁组织具有同化、贮藏、通气和吸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
(1)基本薄壁组织。多位于根、茎等器官的内部,如皮层、髓等,细胞无色,横切面呈圆球形或多角形,几乎等径。胞内具生活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是营养性的生活细胞,在植物体中起填充作用
(2)同化薄壁组织。多存在于植物体表易受光的部位。其特点是细胞内含叶绿体。在叶肉、幼茎的皮层、果实的外部常见,可进行光合作用.
(3)贮藏薄壁组织。主要分布在根、茎、种子、果实等器官中,细胞中含许多特殊的后含物,如淀粉粒、蛋白质颗粒、拟晶体、脂肪球、油滴等。
  (4) 主要功能贮藏水分。它的细胞具有一个富含水分或粘性汁液的大液泡,因而使细胞质、细胞核呈一薄层紧贴细胞壁。许多旱生肉质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都这种组织。
(5)通气薄壁组织。该组织的细胞间隙发达,以保证空气流通。叶肉中的海绵组织和水生植物的根、茎的皮层内通气薄壁组织最为典型,尤以水生植物最发达,在体内可形成一个通气系统。这是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可使体内贮存生活所需的气体,增强浮力和支持力。
(6)吸收薄壁组织。具有吸收和传导植物体内各种溶液的作用,如根尖附近的薄壁组织及根毛,都有强烈的吸收传导作用。
器官
       多细胞生物体内,由多种不同组织,按一定次序联合构成的结构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植物体内有维持个体生存的营养器官,如根(有固着、吸收、输导、贮藏的功能)、茎(有输导、支持、贮藏、繁殖的功能)、叶(有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体交换的功能)。还有繁衍后代、维持种族生存的生殖器官,如花、果实和种子. 
生殖器官
       植物进行生殖过程,繁殖个体的多细胞结构的通称。主要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如被子植物花里的雄蕊和雌蕊。一般把与繁衍后代、延续种族有关的器官,都称为生殖器官。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就是生殖器官。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配子体上的颈卵器、精子器等,亦有生殖器官之称。

九  营养器官
        维持植物个体生存的器官。它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器官,与植物进行吸收、同化、运输、贮藏等有关营养的生理活动有关。例如,根、茎、叶都是营养器官。根除能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外,还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有输导功能和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有输导、支持、繁殖、贮藏的功能。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功能。
导管
       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细胞所组成,其细胞端壁由穿孔相互衔接,其中每一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或导管节。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次生加厚。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在被子植物中,除少数科属(如昆兰属、水青树属)外,均有导管;导管也存在于某些蕨类(如卷柏、欧洲蕨)和裸子植物的买麻藤目中

十  输导组织
       植物体中运送物质到各器官的组织。是植物体中最复杂的系统。输导组织一般分为木质部与韧皮部,这二者又合称为维管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连接,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内。木质部是一种复合组织,主要由导管或管胞,以及木纤维、薄壁细胞等组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导管或管胞。在某种状态下,木质部也可能有输导营养物质的作用。韧皮部也是一种复合组织,主要由筛管或筛胞以及韧皮纤维、薄壁细胞所组成。一般通过筛管或筛胞输送营养物质和生长激素等。过去认为各种乳汁管和乳汁细胞也是一种输导组织,现在则认为它们是一种分泌结构。
筛管
       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如糖、蛋白质等的管状结构。它是由一系列有生命的筛管分子顶端相互衔接而成。每个筛管分子为长形的薄壁细胞,成熟后细胞核消失。在筛管分子间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呈筛状,叫做筛孔。横壁上具筛孔的区域,称为筛域。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借孔内的原生质丝相互连通,以此沟通了筛管分子间的营养物质运输。筛域在筛管分子的侧壁上往往亦存在。横壁上的筛域常有一定程度的特化,筛孔的孔径较大,联络索较粗的筛域,称作筛板。如仅有一个筛域的称为单筛板,由几个筛域组成的称为复筛板。幼小筛管的原生质体与其它薄壁细胞类似,有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成熟后才发生显著变化,细胞核解体。有时核仁移至细胞质中,液泡膜消失,细胞液与细胞质融合。一般筛管生活不到一年就失去功能,这时由新形成的筛管所代替。但有的植物不同,如王棕茎基部的筛管其功能可长达100年。一般筛管分子旁边有一个或几个伴胞,它与筛管相伴生,在发育上与筛管分子来自同一个母细胞,在生理功能上与筛管也密切有关。筛管分子与其相邻的伴胞由许多胞间连丝相连,都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

十一、 角质层
       是植物地上器官(如茎、叶等)的表面的一层脂肪性物质。它是由表皮细胞所分泌的。在叶子的表面最明显;嫩枝、花、果实和幼根的表皮外层也常具有这种结构。其功能主要起保护作用,它不仅可以限制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而且可以抵抗微生物的侵袭等各种不良影响。组成角质层的重要化学成分是角质,它是一种含16~18个碳的羟基脂肪酸。角质层常分两层,紧靠表皮细胞外壁,是由角质和纤维素组成的角化层;细胞壁外面是一层较薄的,由角质或与蜡质混合组成的角质层。角质层的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干旱、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的叶片,角质层较厚,含蜡质也较多;而生长在水中或阴湿环境中则较薄或甚至完全没有.

十二, 韧皮部
       是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体内输导养分,并有支持、贮藏等功能的复合组织。植物体各器官中的韧皮部与输导水分的木质部共同组成维管系统。韧皮部由筛管、筛胞、伴胞、韧皮纤维和薄壁组织细胞等组成。筛管是由一系列筛管分子顶端相互衔接而成。幼小的筛管分子有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成熟后细胞核解体,液泡膜消失,细胞质与细胞液融合。筛管分子间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做筛孔;具有筛孔的端壁叫做筛板。筛孔常成群分布形成筛域,相邻的筛管分子通过原生质丝相沟通,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在筛管分子的一侧有一个或几个细胞伴生在一起,叫做伴胞。伴胞也是生活的细胞,有浓厚的细胞质和明显的细胞核。筛管分子与其相邻的伴胞由许多胞间连丝相连。筛胞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体内主要承担输导营养物质的细胞。其细胞结构与筛管分子相似,但筛胞是单个细胞,筛胞之间以侧壁上的筛域相通,无筛板形成。韧皮纤维是韧皮部里的机械组织,单个纤维长棱形,两端尖锐,细胞壁强烈加厚,并且多数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韧皮纤维成束地上下连接,富含纤维素,坚韧而有弹性,具很强的支持作用。韧皮部有贮藏、合成、分泌等多种功能。有的细胞壁形成内突生长可分化为传递细胞,执行短途运输的功能。还有些植物的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分化为分泌细胞、分泌道或乳汁器等分泌结构,如杜仲韧皮部中的杜仲胶囊、三叶橡胶树中的乳汁器等。根据来源的不同,韧皮部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由根或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的原形成层,进一步分化形成的是初生韧皮部。裸子植物和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在次生生长过程中,由维管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的,是组成树皮的一个部分。韧皮部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有机物质,即将叶片中形成的光合产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筛管分子中运输的物质主要是糖,约占干物质的90%,主要是蔗糖。此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植物激素等。筛孔在韧皮部里,相连接的筛管分子间的端壁上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叫做筛孔。筛孔常成群分布,构成一定区域,这些具有筛孔的区域,叫做筛域。相邻的筛管分子借着穿过筛孔的原生质丝形成的联络索互相连接,以沟通彼此间的营养物质运输。在筛管分子的侧壁上,也往往有筛域。筛板韧皮部里筛管分子的端壁上有成群的筛孔,致使端壁呈筛状,称为筛板。筛板是由高度分化的筛域(即有较大的筛孔和明显的联络索)发育而成。每一联络索,穿过筛孔与其相邻的筛管分子相连通。在端壁上仅有一个筛域的称为单筛板,由几个筛域组成的称为复筛板。

十三、木质部
       存在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中,主要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并有支持植物体作用的复合组织。木质部与韧皮部结合在一起,在植物体中构成连续的维管系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细胞所组成。导管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细胞,其细胞端壁由穿孔相互衔接,其中每一个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或导管节。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次生加厚。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穿孔的形成使导管中的横壁打通,成为一相连通的管子,每一导管的长度,可由几厘米到1米左右;导管的口径大小不同,口径越大,输导水分的效率越大。管胞是一种无穿孔的狭长管状分子,两端渐尖,细胞壁明显增厚,并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在两个管胞间不形成穿孔,而是靠细胞壁上的纹孔相通连。细胞口径小,输导水分的能力比导管要小得多。它是裸子植物的主要输水组织。大多数被子植物,管胞和导管可存在同一植物中。管胞的主要功能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并有支持作用。木纤维是长形的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起支持作用。木薄壁组织细胞是生活的组织,主要起贮藏作用。细胞成熟后一般具加厚的次生壁,并木质化。木质部是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由于形成层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形成有用的木材.

十四  韧皮纤维
       韧皮部内一种机械组织,是由一些纺锤形细胞组成的,细胞壁强烈加厚,并且多数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但也有的植物,例如亚麻,韧皮纤维成熟后并没有死,加厚的细胞壁也没有木质化。韧皮纤维具有强的支持能力,一方面与细胞壁强烈加厚有关,另方面也由于长形的细胞彼此以顶端部分贴合在一起,聚生成束,形成极为强韧的组织。韧皮纤维的发达程度,各种植物不同。麻类植物以韧皮纤维发达而称著,尤其是苎麻、亚麻,不仅数量多,而且长,一般不木质化,比较柔韧,为衣着、帆布、消防水带等纺织原料。黄麻、洋麻(槿麻)、青麻(苘麻)等韧皮纤维木质化程度高,供制作麻袋、绳索等的原料。
    木纤维为长形、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一般具木质化的次生壁,细胞腔较窄,是死细胞,在植物体主要起支持作用。木纤维可分为纤维管胞和韧型纤维两种类型,前者由管胞逐渐演变而来,细胞壁上有明显的具喙纹孔;后者是由纤维管胞进一步演变而来,细胞壁更为增厚,壁上的纹孔退化为单纹孔。

十五  机械组织
  机械组织植物体内起支持和巩固等作用的组织。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常木质化。因细胞形状和细胞加厚情况不同,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存在于尚在生长的各种器官周围,和很少或完全没有次生生长的草木植物的成熟器官中。厚角组织均由活细胞组成,细胞壁的可塑性大,并具有相当大的张应力,如芹菜叶柄中厚角组织束的强度比同一叶柄中的维管束大。厚壁组织坚硬而富有弹性,构成植物体重要的机械支持系统,可使植物器官能抵抗各种由伸长、弯曲、重量和压力等引起的强力,使薄壁组织免受损坏。厚壁组织通常又分为植物纤维(如韧皮纤维、木纤维等)和石细胞两大类。

十六  维管束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叶和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构成束状结构。维管束彼此交织连接,构成初生植物体输导水分、无机盐及有机物质的一种输导系统——维管系统,并兼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和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茎;裸子植物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当年幼枝;以及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中,均有维管束的分布。位于叶子中的维管束,通称叶脉。在幼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独立成束,交替排列并不连接成维管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所组成,根据它们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外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的外侧)、双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在初生木质部的内外两侧)、同心维管束(由一种维管组织包围着另一种维管组织)。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具维管形成层,能增生组织,称为无限维管束,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无形成层,维管束不再继续生长,称为有限维管束。在初生的植物体中,维管束相互连接、错综复杂。茎中的维管束进入叶子里,通过茎的皮层到叶柄基部的一段维管束,即叶迹。同样,侧芽发生后,由枝迹将茎的维管束与侧枝维管束相互连接。根中的维管组织的排列与茎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个过渡区与茎的维管束相连,茎再通过叶迹和枝迹同侧枝与叶子的维管束连接,这样在初生植物体内构成一个完整的维管组织系统,主要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十七  髓
  植物的茎或少数根内由薄壁组织构成的疏松的中心部分,有时也含有厚壁组织。髓部细胞一般较大,具细胞间隙,细胞中常贮藏有淀粉、色素、单宁等,也有油类和橡胶的管道,也有的具石细胞(如樟树)。有些植物茎内髓成熟较早,而其它部分细胞继续引伸,致使髓破裂,形成空腔,如禾本科、伞形科、葫芦科等的空心茎。这种破坏往往限于节间,在节上仍保留有髓。有的植物在节间也可以看到存留着一系列片状的髓组织(如胡桃属、枫杨属)。
       髓射线亦称初生射线。是植物茎内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为中央的髓部作辐射状向外引伸的部分,内连髓部,外通皮层,有横断面上呈放射状。髓射线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具横向运输的作用,二是与髓部及其他部分的薄壁组织,同为茎的贮藏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中柱是根和茎的中轴部分。包括维管组织以及与维管组织联系的其它基本组织,即中柱鞘、髓和髓射线等,20世纪以来,中柱的概念有了很大改变,现在中柱仅指维管系统,而不牵涉到和维管组织结合在一起的一些基本组织。根据维管组织与非维管组织相对分布图式的不同,通常将中柱分为:原生中柱(在维管组织的中央由木质部组成)、管状中柱(由原生中柱演化而出,中央具髓)、真中柱(由维管束和束间的薄壁组织组成,是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中的常见类型)、散生中柱(维管束散生,存在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在种子植物茎中,皮层与中柱之间往往无明显界限,因此现代有些植物形态学家,为避免采用中柱这一概念,而将植物体中央部分的维管组织,笼统地称为维管柱,仅用来指维管组织,而不涉及其周围的组织。
       中柱鞘是根和茎的中柱外围的组织。它紧接内皮层,通常由1~2层或多层薄壁细胞组成。也有的含有厚壁组织。中柱鞘仍保留有分生能力,由这些细胞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故中柱鞘又名“周围形成层”。但大多数的种子植物茎中缺少这一结构。

十八  管胞
  管胞是木质部内具有输导水分、矿物质和支持功能,但不具穿孔的管状细胞。是一种伸长的、壁加厚的非生活的细胞。两端尖锐,长梭形,径较小,原生质体已在分化成熟时消失,仅剩木化增厚的细胞壁,常形成环纹、螺纹、梯纹及孔纹等类型。管胞长度介于0.1毫米至数厘米之间,一般长为1~2厘米。相叠的管胞各以其偏斜的两端相互穿插而连接,水溶液只能通过其侧壁上未增厚的部分或纹孔相互沟通,它们的输导能力不如导管,但机械支持的能力较强。管胞存在于绝大多数的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唯一的输导结构,在多数被子植物中,管胞和导管可以同时存在于木质部中.

十九  根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体轴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和吸收作用,同时还有合成和贮藏有机物质,以及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根上不生长叶和花,它虽然和茎一样有分枝,但分枝(侧根)来源不同。藻类和苔藓植物没有根,大多数现存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根的结构。根的顶端,称为根尖,一般可分为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4部分。依根的发生先后及其来源,一般分为初生根(主根)、次生根(侧根)和不定根。根的形状很多,常见的有:须状、圆锥状、圆柱状、纺锤状、块状、球状、丝状根等。依根的生活期长短不同,可分为1年生根、2年生根和多年生根3大类。在人类生活中,许多植物的根部已被广泛利用。
主根
当种子萌发时,由最先突出种皮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主根是植物最初生出来的根,所以又称为初生根。通常主根垂直地向下生长,同时以其先端深入土壤下层,所以又称为直根。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主根是终生存在的;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而由茎的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根系。
侧根
从主根上生长出来的全部次生根。侧根是由根的内部组织形成的,故称为内起源。在种子植物中,侧根一般是从和原生木质部邻接的中柱鞘的细胞形成的。侧根的形成不是在主根的生长点处,而是在它的成熟部开始的。侧根的中柱与主根的中柱相连,水分和养料可以通过导管、筛管相互流通。通常主根对侧根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在根端附近更为明显。假若将主根的根端切除,则侧根迅速长出。在园艺和蔬菜栽培上,常采用幼苗移栽的办法,将伸展到耕作层以下的主根切断,促使大量侧根发生,以便在土壤表层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料。
不定根
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有扩大植物吸收面积和增强固着或支持植物的功能。在组织培养中,由愈伤组织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在林业和园艺上,对柳树、葡萄、月季、秋海棠等植物的枝条扦插、叶插或压条等营养繁殖中,均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禾本科植物的不定根,常由分蘖节上长出,形成较早,构成根系的主要部分。有些植物不易形成不定根,但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处理后,仍可能诱导出不定根来。植物细胞或组织、器官的离体培养中,用植物生长调节物,如2,4—D等处理,常可诱导出不定根的发生,以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根系
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主根不发达,其根系为须根系。根系在土壤中伸展的范围及根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水分的含量等有关。一般直根系入土较深,如大多数的木本植物,其主根深达10~20米,某些生长在干旱沙漠的植物,如骆驼刺的根系可伸入土层达20米左右。单子植物的须根系则入土较浅,如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入土一般仅有20~30厘米。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控制水、肥及光照强度来调整作物的根系,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直根系
主根发达、明显,极易与侧根相区别,由这种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直根系。如双子叶植物棉、蒲公英、大豆、番茄、桃等。一般直根系入土较深,其侧根在土壤中的伸延范围也较广,如木本植物的根系其伸延直径可达10~18米,常超过树冠的好几倍;草本植物如南瓜,其伸延直径达6~8米。
须根系
主根不发达,早期停止生长或枯萎,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这些不定根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这种根系称为须根系。一般的单子叶植物,如大麦、小麦、水稻、燕麦、蒜、葱等,其根系均属须根系。须根系入土较直根系浅。
变态根
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根。主要有肉质根,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细胞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后发育之用,也是食用的部分。块根,如甘薯、大丽花的根。它是由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每一植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的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又能起支持作用。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热带森林中的许多兰科植物,也有发达的气生根,它们附生在树的枝干上,靠气生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气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呼吸根,如海桑树的根,主要是行呼吸和通气的作用,根的内部有许多气道。支柱根(又称支持根)如玉米,从它的基部几个节上长出不定根,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起支持作用。攀缘根如常春藤,在细长的基上,生有无数的不定根,以其将自身固定在墙壁或其它物体上。吸根(亦称寄生根)如营寄生生活的菟丝子,它的茎缠绕在寄主的茎上,并生出许多吸根,伸入寄主茎的内部组织,它们的维管束与寄主的维管束相连接,以此吸收寄主的水分和养料。
贮藏根
二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适应越冬、进行营养繁殖的变态根。一般肥大,贮藏大量养料。可分为肉质根和块根两大类。
支持根
亦称支柱根。是由茎节上长出的一种具有支持作用的变态根,它是不定根,为植物的辅助根系。甘蔗、玉米等植物均有支持根。
寄生根
亦称吸根。寄生植物伸入寄主体内,用以吸收其水分和养料的根。是变态根的一种。如菟丝子、列当、槲寄生等植物有寄生根。
气生根
植物由茎部发生,暴露在空气中的不定根,是变态根的一种。气生根的根端无根冠和根毛。吊兰、常春藤等植物均有气生根。
根尖
根的顶端部分。一般可分为4部分: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根冠包围在生长点的外面,属保护组织。水生植物的根多数不具根冠。生长点属分生组织,具分裂能力。生长点以上为伸长区,是根的延伸部位,长约几毫米。伸长区以上为根毛区,此部密生根毛,数目很多,可增加根的吸收面积,根尖部分生长极为旺盛。根的伸长及发育,以及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都是在根尖里进行的。
根冠
位于根尖前端的一种保护结构。形状如冠,具有保护根尖生长点不受土壤摩擦、损伤的作用。根冠由多层松散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当根端向土壤深处生长时,根冠的薄壁细胞不断受到磨损和脱落,同时新的根冠细胞又不断地从顶端分生组织产生,使其补充而仍旧保持原状。另外,根冠外层细胞壁高度粘液化,往往可以减少根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根冠还是控制根部向地性的一种组织,是感受重力的部位。单子叶植物的根冠由生长点最尖端的一层原始细胞形成的。双子叶植物生长点最尖端的一层原始细胞,除形成根冠外,并形成表皮原。一切陆生植物都具有根冠。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时,则不形成根冠.

二十  根的生长  
生长点
    根和茎的顶端相当于顶端分生组织的部分。习惯上以此名表示根和茎顶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点的细胞一般排列紧密,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厚,具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增生新细胞,使根、茎不断伸长。根的生长点为根冠所覆盖。茎的生长点有叶原基和幼叶保护着,往往呈锥形,故又名“生长锥”。
伸长区  
    位于根的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的部分,长度约几毫米。伸长区细胞的液泡加大合并,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成一薄膜,位于细胞的边缘部分。伸长区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伸长区的细胞向纵向伸长,使根尖不断生长。
根毛区
  根毛区是根尖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伸长区的上部,长有根毛的区域,它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表皮内是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最外一层或几层细胞称为外皮层,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后,外皮层细胞壁栓质化,起保护作用。皮层最内一层细胞排列紧密,称为内皮层。细胞侧壁和横向壁具有栓质的带状加厚,即凯氏带。中央部分是由维管组织和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柱,出现了导管和筛管。随着根毛的脱落,根尖的生长,在新的部位又形成根毛,因此在根尖始终保持有一个根毛区,而原有的根毛区则成为根的成熟部分了。
根毛
  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向外突出的毛状物。数量很多,集生于根尖的一定区域,形成所谓根毛区。根毛细胞的壁很薄,细胞质紧贴细胞壁,中央是一个大液泡,细胞核随根毛的增长而逐渐移到它的末端。细胞壁含果胶质,根毛上粘有很多土壤颗粒,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长约0.15~1厘米,在湿润环境中,数目很多,每平方毫米的表皮上,玉米约有420条,豌豆约有230条,这样就扩大了吸收面积。根毛的寿命很短,约1周左右即行萎蔫脱落。随着根尖的生长,在新的部位又生出新的根毛。根毛还能分泌多种物质(如酸类物质),溶解土壤中不易溶化的养分。水生植物很少有根毛。
根瘤
  根瘤是豆科和松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细胞中所致。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的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根瘤菌从根瘤细胞中摄取它们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它能固定游离氮、合成含氮化合物,为豆科植物所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因得到氮素而获高产;同时由于根瘤的脱落,具有根瘤的根系或残株遗留在土壤中,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根瘤菌
  根瘤菌是一类好气的无芽孢杆菌或多型性细菌,染色呈革兰氏阴性反应。在土壤中分布很广。是同豆,松科植物共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的一类固氮菌。细菌在根瘤中形成类菌体,并有固氮能力。植物供给根瘤菌矿质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一种豆科植物只能同一个或少数几个相应的根瘤菌品系共生。如豌豆根瘤内分出的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蚕豆等植物根部形成根瘤;大豆只能由大豆根瘤中分出根瘤菌形成根瘤等。

二十一   芽  
       芽是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中尚未充分发育和伸长的枝条或花,实际上是枝条或花的雏型。芽是由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叶原基、腋芽原基和幼叶等外围附属物所组成。有些植物的芽,在幼叶的外面还包有鳞片。花芽由未发育的一朵花或一个花序组成,其外面也有鳞片包围。依照芽着生的位置、性质、构造、生理状态的不同,可把芽分为各种类型,如顶芽、腋芽、不定芽、花芽、叶芽、鳞芽、裸芽、活动芽、休眠芽等。芽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芽,一般在春季展开,随即又开始形成新芽。新芽在当年内并不开展,而是经过冬季休眠,到翌年春季才开展。一年生植物和很多热带木本植物,在整个生长季中芽都在活动。不过,1年生植物在生长季末期,随着植株顶端的芽形成了花,茎的伸长停止,芽的生命活动随之结束。一个植株的株形,很大程度取决于芽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排列和活动。若顶芽生长占优势,腋芽休眠较多,则主茎高,分枝少;反之,分枝多。园艺上采取整枝、去芽的方法,以控制株形。农业上常对棉花、番茄等植物进行摘心、打杈,以调整顶芽与侧芽的比例关系,保证果枝的生长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顶芽
        位于植物主茎或侧枝顶端的芽。形体一般较其它芽大,且生长最为活跃。其最先端即是茎的生长点,外面有多数嫩叶层层相迭,起保护生长点的作用。项芽开展后使茎向上生长。顶芽外面有的被有鳞片(鳞芽),也有的不被鳞片(裸芽)。有的植物只具顶芽,所以只有主干而无分枝,如棕榈、槟榔树等。
叶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开放后形成枝叶的芽,叫做叶芽(又称为枝芽)。其形状一般是瘦长的,很容易与花芽相区别。叶芽的中央有一个中轴,叫做芽轴,其顶端有生长点。在芽轴上部,节和节间的界限尚不明显,周围有许多突出物,这是叶原基和芽原基。在芽轴下部,节与节间开始分化,叶原基发育为幼叶,幼叶层层包着芽轴,保护生长点。在天气温暖,水分、养料供应充足条件下,生长点细胞不断分裂,芽轴细胞也长大,结果使芽轴伸长。下面的幼叶也展开成叶,而上部的叶原基又陆续发育成幼叶,芽原基也逐渐发育成侧芽,于是叶芽发育成枝条。
花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开放后能发育成花或花序的芽。叫做花芽。外形一般较叶芽饱满。
侧芽
        即位于叶腋内的腋芽。着生在枝条的侧面,形体较小,发育后一般形成侧枝。一般在每个叶腋内只有一个腋芽,但也有几个芽同在1个叶腋内的,如桃树的叶腋内,有的就有3个横向并列的芽,中间1个腋芽,两侧各有1个副芽。也有的植物,几个芽上下重叠而生,如紫穗槐的叶腋处纵列2~4个芽。腋芽的发育程度及生长力强弱,常受到顶芽的影响。如果顶芽生长优先,常抑制顶芽下面侧芽的发育,影响分枝的生成。实践上常采用去掉顶芽的方法,以促进侧芽的发育。
混合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发育后既能形成枝叶,又形成花的芽,叫做混合芽。其形状介于叶芽和花芽之间。
芽轴   
       将芽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可见芽的中央有一个中轴,就是芽轴,它的顶端有生长点。在芽轴上部,节和节间界限不明显,芽轴周围有许多叶原基和芽原基。芽轴的下部,节与节间开始分化,芽轴被幼叶层层包裹着,保护着芽轴顶端的生长点。由此可见,芽轴是未发育的茎,它具有节间距离很小的节,节上有幼叶,叶腋里有侧芽,顶端有顶芽。
芽原基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芽原基发生在叶原基的叶腋处,位于芽轴的侧面,将来发育成腋芽。芽原基的发生一般比包在它外面的叶原基要晚,茎尖分生组织在不断分裂过程中,在叶原基的叶腋处,经过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形成突起,这就是芽原基。

二十二  茎
叶原基
       在茎尖生长点的基部形成的突起,将来发育成幼叶,这就是叶原基。在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一般从分生组织表面的第2层或第3层细胞开始进行平周分裂,向周围细胞增加数目,形成原基侧面的突起。与此同时,突起的表面层细胞进行垂周分裂,以扩大其面积,最终形成叶原基。在单子叶植物中,叶原基常常是由表皮层经过平周分裂发生的。

  由胚芽发育而来的体轴部分。其下部连在根上,上部着生有叶、花和果实。茎的主要功能是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也有的茎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有的具有繁殖功能;幼年期的嫩茎及某些植物的茎(如仙人掌),还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茎具有节和节间的分化,节上生有叶。茎的顶端和叶腋处都生有芽。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叶痕。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唇形科植物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不同植物的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使叶能在空间开展,获得充分阳光,制造营养物质,并完成繁殖后代的作用。依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等。一般植物很少只具一个茎,通常由腋芽发育而形成分枝,各种分枝有一定规律。茎的高度差别很大,从长数厘米到高达150米。以茎中所含木质化细胞成分多少,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两大类。木质茎里有维管形成层,能够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加茎的坚固性,这类植物就是乔木和灌木。草质茎有多种类型,有的是1年生的,只能生活一个生长季;有的是2年生的;也有的是多年生的。木质茎多为实心(竹类的节间为中空的),草质茎除实心者外,尚有中空的,如空心菜等。禾本科的部分植物,在节间的地方是中空的,而在节的地方则是实心的。茎的构造,依照植物种类的不同,差异很大。草本植物茎与木本植物的幼茎结构相似,但大多数的一、二年草本植物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次生结构。单子叶植物茎一般没有维管形成层,所以也没有次生结构,有些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茎,除有初生结构外,还具有由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以及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周皮;由于次生结构的增加,使茎加粗。植物的茎,由于适应环境的变迁而形态结构出现改变,形成茎的变态,可分为地上茎变态和地下茎的变态。
直立茎
  茎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间向上生长,使叶片伸展,充分接受阳光。大多数植物具有直立茎,如桃、向日葵、棉、松、柏、杨、柳等。
缠绕茎
  缠绕于支持物向上生长的茎。这种茎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升,方能使枝叶生长良好;如离开支持物则倒伏地面。按缠绕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左旋,即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如菜豆、牵牛花、茑萝、马兜铃等;右旋,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忍冬、葎等。此外,有的植物的茎既可左旋,也可右旋,称为中性缠绕茎,如何首乌的茎。
攀援茎  
       攀援他物向上生长的茎。这类茎幼小时柔软细长,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按攀援结构的性质,可分为5种:以卷须攀援,如南瓜、豌豆、葡萄的茎;以气生根攀援,如常春藤、络石、薜荔的茎;以叶柄攀援,如旱金莲、铁线莲的茎;以钩刺攀援,如白藤、猪殃殃的茎;以吸盘攀援,如爬山虎的茎。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为藤本植物,又有木本和草本之分。前者如葡萄、紫藤、忍冬等。
匍匐茎
  沿地平方向生长的茎。这种茎细长又柔弱,蔓延生长在地面上,基部的旁枝节间较长,每个节上可生叶、芽和不定根,与整体分离后,能长成新个体,故可进行人工营养繁殖,如草莓、甘薯等植物,其茎叶蔓生于地表;也有的匍匐茎则生长于地下,如马铃薯等。
变态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的适应,以致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改变的茎。茎的变态,有两种发展趋向。变态部分,有的特别发达,有的却格外退化。无论发达或退化,变态的部分都保存着茎特有的形态特征:有节和节间,有退化成膜状的叶,有顶芽或腋芽。根据形态上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上变态茎,如肉质茎、叶状茎、茎卷须、茎刺等;地下变态茎,如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等。
茎卷须
  地上茎变态的一种,多见于藤本植物。在植株的茎节上生长出的枝条,常常变成一种须状的攀附物,借以缠绕于支持物上,牵引植物向上攀援生长。
枝刺
  枝刺是地上变态茎的一种。是由枝条或腋芽变态发育而成的刺状物,具保护作用。枝刺位于叶腋,有的不分枝,如山楂、酸橙等;有的具分枝,如皂荚、枳。在潮湿环境下,枝刺也能生叶或花。刺内部与茎的木质部相连,所以不易剥落。从着生部位和能分枝、生叶来看,与皮刺不同。
肉质茎
  肉质茎是地上茎变态的一种。茎绿色,肥大多浆液,薄壁组织特别发达,适于贮存水分,并营光合作用。叶片高度退化或成刺状,以降低蒸腾作用,适于生长在干旱地区。茎的形态多种,有球状、圆柱状或饼状的,如仙人掌属、仙人球属植物即具肉质茎。
球茎
  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变态部分膨大成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有明显的节和节间,有较大的顶芽。节上着生膜状的鳞片和少数腋芽。在肥大的肉质茎中贮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适于越冬的变态茎。球茎可供繁殖之用。荸荠、慈菇、芋等食用的部分就是球茎。
根状茎  
      根状茎是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形状似根,横卧在地下,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具顶芽和腋芽,节上往往有退化的鳞片叶。由于顶芽和腋芽的活动,茎轴既保持在地下生长,且每年能有新枝长出地面。每节生有不定根。由于根状茎衰老部分的死亡,由它产生的地上的新枝分离,故能进行营养繁殖。竹的根状茎称竹鞭,竹鞭上的顶芽能够不断向前生长;腋芽又称竹笋,由此生长地上茎。莲的地下茎称为藕,节特别细,节间粗大,可供食用。白茅的根状茎繁殖力强,是常见的田间杂草。根状茎中贮存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供发育需要;有的含有药用物质(如缬草)、染料(如木香)和鞣质(如翻白草)等。
鳞茎  
        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变态茎非常短缩,呈盘状,其上着生肥厚多肉的鳞叶,内贮藏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能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条件。鳞茎也具顶芽和腋芽,可从其上发育出地上的花茎,开花结实。从鳞茎盘的下部可生出不定根,每年可从腋芽中形成一个或数个新的鳞茎,称为子鳞茎,可供繁殖用。鳞叶的宽窄不一,洋葱的鳞叶较宽,百合的鳞叶较窄。随着鳞茎的生长,外鳞叶变得薄而干,有时呈纤维状,可保护内鳞叶不致枯萎。百合科、石蒜科的植物,如洋葱、百合、贝母、蒜等都具鳞茎。
块茎
  也是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是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的变态茎。顶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块茎的表面有许多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芽眼内有2~3个腋芽,仅其中一个腋芽容易萌发,能长出新枝,故块茎可供繁殖之用。块茎的顶端具有一个顶芽,如马铃薯的块茎较为典型。马铃薯的地下枝条在土层中匍匐生长,当伸长9~12厘米时,末端膨大,形成具有短节间的肥厚块茎。在长成的块茎上,表层有周皮,上有少数皮孔。在块茎的横切面上尚可分出皮层、外韧皮部、木质部、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部。从外形或构造上看,可以说明它是茎的变态。
地上茎  
       植物的茎大都长在地面上,这种茎叫做地上茎。茎上生有枝、叶,顶端有顶芽,侧面生有侧芽。地上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地上茎类型: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援茎。也有的地上茎出现了变态,形成不同类型的地上变态茎,如茎卷须、枝刺、肉质茎和叶状茎(茎扁化成叶状,但具明显的节与节间,叶片退化,如竹节蓼、假叶树、天门冬等)。
地下茎  
       是植物生长在地下的变态茎的总称。有节和节间之分,节上常有退化的鳞叶,鳞叶的叶腋内有腋芽,以此与根相区别。常见有4种类型:根状茎、如莲、竹的根状茎;块茎,如马铃薯、菊芋的块茎;球茎,如荸荠、慈菇的球茎;鳞茎,如洋葱、水仙的鳞茎。

二十三  节  
       节是植物茎上着生叶与分枝的部位。有些植物的节略为膨大,比较明显,如竹、甘蔗、石竹、蓼等。有些植物的节是中空的,有些植物的节是实心的,有些植物在节的下面,常常会长出不定根。相邻的两个节之间的距离,叫做节间。

二十四  芽眼  
       芽眼是块茎表面藏有芽的凹陷处。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每个芽眼内一般具2~3个腋芽,其中仅1个腋芽能发育,其余的处于休眠状态。

二十五  茎表皮  
       茎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通常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形状比较规则,呈砖形,长径与茎的纵轴平行。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具保护作用,属保护组织。表皮细胞是活细胞,但一般不含叶绿体,有的植物茎的表皮细胞含花青素。表皮细胞的外壁比较厚,角质化并有角质层,有的还含有蜡质(如蓖麻茎)。但沉水植物茎的表皮细胞没有角质层或角质层很薄。茎的表皮还具有气孔和表皮毛。气孔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通道;表皮毛是由表皮细胞分化而成的,形状结构各异,生理功能也不相同。一般具有加强保护作用的功能。还有的表皮具有分泌作用的腺毛;有的植物茎上还有钩毛和吸盘,使茎具攀援作用。
树皮   
       树皮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是指树干上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即伐木时从树干上剩下来的皮,它是从树干的形成层区与木质部分离的部分,由内到外包括着韧皮部、皮层、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及周皮外面的破毁的一些组织。其中由韧皮部到木栓形成层这一段,包含有生活组织,质地较软、含水较多,叫做软树皮,从新生的木栓到木栓外方的枯死部分,是死细胞,质较硬而干,叫做硬树皮或干树皮。狭义的树皮就是指硬树皮而言,即通常在树干上或树枝外面所看到的,或者一块块从树枝上落下来的部分。树皮具保护作用,树皮上有皮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孔道。树皮的形状、色泽及脱落情况,多种多样,林业工作者常借此鉴别树木(落叶树)的种类或年龄。例如,悬铃木的干树皮呈灰色或灰绿色,裂成大块薄片而脱落。樟树的干树皮裂成小片,呈灰褐色。栎树老干上的干树皮,裂成小块堆积在树干上,裂痕深,质坚硬等。有些植物的树皮中含生物碱、单宁、染料、香料等,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肉桂、杜仲、黄檗、厚朴等。
木栓层
  木栓层是裸子植物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由于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而形成的次生结构。在次生生长后,处于体表的保护组织,即为木栓层。它是由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构成的,细胞呈砖形,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壁栓质化,成熟后死亡。细胞腔内充满空气,有的还含有单宁、树脂等物质,因此木栓层不透水、不透气,并富弹性。木栓层形成后,其外面的生活组织(如表皮),由于水分和养料的供应被阻断而死亡,并逐渐脱落,茎也由绿色变成褐色。木栓是软木的原材料,它质轻,有弹性,不透水,抗酸,耐磨,防震,还是热、电、声的不良导体,经济用途很广。有些植物茎的木栓层可常年积累而不脱落,所以木栓层很厚,如栓皮栎、黄檗等。工业上用木栓制软木塞、隔音板、保温设备、救生用具、电气绝缘材料、水上浮标、鱼网标签、软木砖、软木板等,多取自栓皮栎等植物。
皮层
  皮层是根或茎的初生结构中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的部分。皮层主要由排列疏松的多层薄壁细胞构成,有时尚含其他组织成分,如有纤维、厚角细胞、分泌细胞、石细胞等。皮层主要起保护、支持、贮藏等作用。幼茎的皮层细胞往往含叶绿体,可行光合作用。木本植物的根或茎在次生生长增粗后,由于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根的皮层即行脱落或被挤毁;茎的皮层亦趋衰退。根的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为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其径向壁与横向壁上具栓质的带状加厚,称为凯氏带。
木质茎
  木质部发达,支持力强的茎。具这种茎的植物一般为多年生,寿命长,含木质化细胞多,茎内有维管形成层,能够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强茎的坚固性,包括乔木和灌木,前者具粗大的主干,后者在离地面处同时有粗细相似的分枝,主干不明显。
草质茎  
      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的茎。具有这种茎的植物,木质化细胞较少,茎干软弱,植物一般较矮小,寿命较短,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分死亡。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仅在茎的基部或根中具有次生生长,大多数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内没有或仅有少量次生生长。草质茎的结构与木本植物幼茎结构相似,维管束往往排列成一圈。

二十六  形成层  
       形成层又称维管形成层。一般指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经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使茎或根不断加粗,形成层的细胞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前者细胞两端尖锐、扁长形、细胞核多为椭圆形或肾脏形;细胞质较稀薄,具明显的大液泡和分散的小液泡;细胞径向壁较厚,壁上具初生纹孔。射线原始细胞,几乎是等径的,它们具有一般薄壁组织细胞的特征。形成层的活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温带树木的形成层,在春天开始活动,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和向外产生新细胞,分别构成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冬季形成层原始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春天又开始活动,如此年复一年。由于这种季节性的生长,在茎的横断面上形成年轮。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通常可以持续几个月。在高纬度地区,分裂活动时间较短,而到低纬度(近赤道)逐渐加长,总的活动幅度为1~6个月。

二十七  年轮  
       年轮是木本植物茎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常见于温带地区的乔木和灌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植物受生长季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当在春夏季时,气候温暖,形成层细胞分裂得快,生长也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导管数目多,直径较大,木纤维少,木质疏松,色淡而宽厚,称为早材或春材。夏末至秋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细胞分裂较慢,体积较小,壁较厚,导管少,直径较小,木纤维较多,木质致密,色深而狭窄,称为晚材或秋材。当年形成的早材和晚材,代表1年中所生成的木质部,组成一轮。当年形成的晚材与次年形成的早材间,界线非常明显,呈现出环状的轮纹,就是年轮。温带地区,可依据树干基部年轮的数目,推算出树木的年龄。年轮的形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它原因,1年内可产生若干个轮纹,这叫做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近代正开展对古植物年轮的研究,用以讨论古代气候的变迁情况。
早材  
       早材亦称春材。在一个生长季中,早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由于这时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均匀,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细胞较大,细胞壁较薄,材质显得疏松。
晚材
  晚材亦称秋材。是在生长季后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这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形成层活动减弱,以至停止。所形成的细胞较小,细胞壁厚,材质显得紧密、坚实。
单子叶植物茎
  单子叶植物茎的茎内一般无维管形成层,所以没有次生结构,不能无限加粗。有些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茎的结构一般由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所组成。一些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类的茎里有许多维管束,分散在整个茎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中,如玉米;另一类是维管束分布在茎的周围,很有规则地排列成两圈,茎表皮层的内侧,有一环厚壁组织,对于茎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茎中心的髓部,在节间生长过程中,被破坏,形成空的髓腔,如小麦、水稻、竹等。禾本科植物茎的节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节间上部的各类组织虽已基本成熟,但这部分仍保留分生能力,当茎上每节的居间分生组织同时活动时,茎干则迅速伸长。例如玉米、竹的拔节,这就是居间生长。
双子叶植物茎
  双子叶植物的茎除具初生结构外,还有次生结构。茎的初生结构是由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许多新细胞,其中在顶部的细胞仍旧保持顶端分生组织的特性,能够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在基部的细胞经过生长,渐渐分化为3种组织系统:保护系统(表皮)、基本系统(皮层、髓部)和维管系统。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叫做初生生长;由各种初生组织组成的结构,叫做初生结构。表皮在茎的外面,具保护作用,属保护组织。一般由一层细胞所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排列紧密;一般不含叶绿体,外壁较厚,角质化并有角质层;表皮上具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皮层是多层细胞构成,主要是薄壁细胞,常为球形、椭圆形,壁薄,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具细胞间隙。有的植物细胞间隙发达,构成通气系统。靠近外方的薄壁细胞常具叶绿体,故使幼茎呈绿色。无色的薄壁组织具贮藏作用。茎的皮层还常具厚角组织,有的还具纤维或石细胞。一般植物茎无内皮层,只有沉水植物的茎或一些地下茎,有凯氏带加厚。维管系统是由分开的维管束和束间的薄壁组织构成,称为维管柱(亦称中柱);但在有些植物中,维管柱可以成为差不多是连续的。维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形成层、初生木质部组成。在茎的中心是髓,一般由薄壁组织构成,具细胞间隙。双子叶茎的次生结构是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由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以及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周皮,称为次生结构。由次生结构的增加,使茎加粗,称为次生生长。维管形成层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保留下的分生组织,它在维管束内,称为束中形成层;另一是髓射线里面与束中形成层部位相当的薄壁细胞,又具有分生能力,形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与束间形成层连接在一起成圆筒状,在横切面上为一个圆环。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主要进行细胞的切向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细胞(次生木质部),加添在原有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的外方;向外形成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加添在原有韧皮部(初生韧皮部)的内方。维管形成层在不断形成次生结构的同时,也进行径向分裂或横分裂,增加原始细胞,扩大维管形成层的圆周,以适应茎的不断加粗。有些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茎,仅有束中形成层,而不具束间形成层,次生结构比较少。还有少数草本双子叶植物,不仅没有束间形成层,连束中形成层也很不明显,次生结构更少,甚至完全没有(如毛茛)。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维管组织不断扩大,其外围的表皮或皮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木栓形成层,产生新的保护组织——周皮(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木栓层形成后,木栓外方的组织,由于断绝水分和养料而死亡。

二十八  分蘖
  分蘖是灌木和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下和近地面处由腋芽形成的分枝。分蘖上又可依次形成新的分蘖。如火棘,水腊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从地面下的芽点上生出数十个地上茎。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无效分蘖。利用有效的分蘖就可以有选择的制作石上

二十九  叶   
       是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从广义上讲,凡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都可以叫做叶。如低等植物中的某些藻类,植物体适于光合作用的扁平部分(如海带的带片),或是藓类植物体上的“叶”,都可以称为叶。从狭义讲,只有维管植物才具有真正的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叶又分为两个类型:原始类型只见于一部分蕨类植物(如石松、卷柏、松叶蕨),它来自茎的表面突起,叶片小而叶脉不发达,称为小型叶;大多数维管植物具有由枝系统变异而成的大型叶,叶片较大,而且有发达的叶脉。叶生长在茎节上,种子植物的叶在芽中已形成,由茎尖生长锥的分生组织的外部细胞,向外增生细胞并进化分化(叶原基)而产生的。发育成长后的叶,在外形上具有叶柄、叶片和托叶3部分,主要是叶片和叶柄。但有的植物不具叶柄,而以叶的基部着生在茎上,成为无柄叶。禾本科植物(如小麦)也是无柄叶,以叶基包围在茎的外部,有时几乎将茎全部包住,这种叶的基部,称为叶鞘。叶的形态多种多样,为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叶片的大小相差极大,小的似鳞片状,大的如玉莲,其巨大的漂浮叶直径达2米,可载住一个小孩。叶的寿命也长短不一,由数月至10余年不等。一般常绿植物的叶寿命为1.5~5年,叶的更替不是同时发生,看来好象永不脱落。而多年生的落叶植物,叶的寿命很短。在植物演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叶产生各种形态结构。旱生植物的叶小而厚或多茸毛;肉质植物的叶片肥厚多汁;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沉水植物的叶小而薄或呈丝状等等。更有些植物的叶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成为变态叶。
  植物的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如豌豆、桑、苹果、桃、棉等;有的植物并不全具有这3部分,叫做不完全叶。如丁香的叶不具托叶,莴苣的叶无叶柄和托叶。这些都属不完全叶。
叶片
  叶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为绿色扁平体。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功能。叶片的结构一般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所组成。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生活的细胞所组成,但也有少数植物叶片的表皮是多层细胞的结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可有2~3层细胞。表皮细胞一般为形状不规则的扁平体,侧壁凸凹不齐彼此互相嵌合、连接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其外壁较厚、角质化,并具角质层,有的并有蜡质。表皮上还有由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叶肉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一般明显地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前者位于上表皮之下,细胞呈圆柱形,其长径与表皮成垂直方向排列,细胞间隙小。后者位于栅栏组织和下表皮之间,细胞呈不规则形状,细胞间隙大,构成庞大的通气系统。叶脉中的主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中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在它们之间还常具有形成层,不过形成层的活动期有限,只产生少量的次生结构。在维管束的上、下方还具有许多层机械组织,特别在叶片的背面发达,常形成显著的突起。叶脉越分越细,结构也越来越简单,形成层消失,机械组织渐少或消失,木质部和韧皮部结构也简单。叶片的形状因植物种类的不同差异极大,常是鉴定植物的依据之一。单叶的形状可分为针形(松)、条形(水杉)、披针形(柳)、椭圆形(山茶)、卵形(车前)、心形(紫荆)、肾形(天竺葵)和圆形(莲)等。叶片的边缘、基部、先端也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形状。甚至在同一种植物或同一个体上,也存在着形态上差异极大的叶片,特别在水生植物中较常见,如水毛茛的叶,浸在水中叶成丝状,伸出水面则扁平。
叶柄
     叶片与茎相连接的柄。通常呈半圆柱状或扁平或具沟道。叶柄的功能是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叶柄内有维管束,故还起着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为叶片与茎之间的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叶柄的有无、形状、粗细、长短等因种类不同而异。叶柄的长短不同或发生扭曲使叶片伸展在空间互不遮蔽,充分接受阳光。
叶刺
  叶刺变态叶的一种,某些旱生植物,如仙人掌属植物,叶已退化成针状的刺,缩小蒸腾面积,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又如小檗属植物长枝上的叶变态成三叉状的刺,在其腋间长出短枝,生有正常叶;刺槐属复叶,基部的刺是由托叶变成的,亦属叶刺。此外,尚有叶的一部分变成叶刺的,如红花和飞廉等。
叶脉  
       叶片上可见的脉纹,即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有输导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的作用。叶脉通过叶柄与茎内的维管束相连。叶脉按其分出的级序和粗细可分为主脉、侧脉和细脉3种。主脉较粗,最为明显;若主脉一条位于叶片中央,则称为“中脉”或“中肋”。侧脉为主脉的分枝,一般较细。细脉为侧脉的分枝,较侧脉更细,分布在整个叶片中,且常错综交织。叶脉按其排列的方式,分为平行脉、弧形脉、网状脉和叉状脉等。网状脉的特点是叶脉错综分枝,连结成网状,是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平行脉中的中脉和侧脉自叶片基部发出,大致相互平行,至叶片顶端汇合,是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的银杏是属叉状脉.
叶耳
      在叶鞘与叶片接连处叶缘两侧的伸延物。常将茎杆卷抱着,末端分离,有时弯曲,多呈耳状或镰刀状。单子叶植物中,部分的禾本科植物具有叶耳,如大麦、小麦、水稻、竹等。在分类上,常根据是否有叶耳,作为区分物种的依据之一。如水稻与稗,形态较相似,但前者有叶耳,后者无,故可相区别。
叶卷须  
        叶卷须是变态叶的一种。有的植物的叶,常常整个地或部分地变为纤弱、细长的须状结构,借以能攀缘在其他物体上,使植物体得以直立,充分接受阳光,这种由叶变来的须状攀附物,即为叶卷须。叶卷须的来源有所不同,有的是由小叶变成的,如豌豆的羽状复叶,先端几个小叶变为卷须;有的是由托叶变成的,如旱金莲、菝葜的托叶变为卷须。根据叶卷须生长的部位,可与茎卷须相区别。
叶序
  叶序是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由于有叶序,一方面不致使茎枝任何方向负荷过重;另方面不致使叶片相互遮盖。总之,使叶均匀而又适当地排列,有利于接受阳光,适应环境。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1片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蚕豆、桃等。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的,叫对生叶序,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上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下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叶片避免互相遮蔽。茎的每一节上若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列成轮状,叫轮生叶序,如夹竹桃、金鱼藻等。叶序在描述植物种类的性状和鉴别物种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分类依据之一
叶舌
  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内侧的膜状突起。如禾本科植物水稻等具有叶舌。它可使叶片向外倾斜伸出,有利于接受阳光,同时由于它的生长部位,能防止昆虫、病菌、雨水等进入叶鞘筒内。叶舌是叶鞘的延长,其大小、形状和毛茸的有无,可作分类依据之一。禾本科的叶舌,常见的有撕裂状叶舌、二深裂叶舌、短叶舌、具睫毛叶舌和长叶舌等(图6)。某些蕨类植物营养叶和孢子叶近基部的近轴面上的片状附属物,也称为叶舌。
叶迹
  叶迹是植物茎内连接茎与叶之间的维管束,即茎内的维管束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这一段叫做叶迹。每一叶的叶迹数目,由一个至多个,随植物种类而异,但每种植物,叶迹的数目是一定的。叶脱落后,可在叶痕上看到叶迹的痕迹。
叶痕
  叶痕是叶脱落后,茎上留下着生叶柄的痕迹。在温带或寒带,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到一定的季节,叶要凋落,于是在茎上遗留下叶柄断落的伤痕,这就是叶痕。叶痕的类型因种类不同而异,其形状及排列可作为鉴别处于落叶状态的木本植物的依据之一。在叶痕上,一般可以见到维管束的痕迹。
叶镶嵌
  叶镶嵌是同一植物的许多叶,在与阳光垂直的平面上互不遮光、作镶嵌排列的现象。叶镶嵌是由于叶在茎上排列的不同,一般地是下面叶的叶柄较上面叶的叶柄长,并且由于叶的向光性、叶片大小的不同或叶的缺刻、叶柄的扭曲变化等,从而使全部叶片均能以最大面积接受阳光,以利进行光合作用。
叶肉
  植物叶片内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活细胞所组成,为叶内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叶肉细胞之间有间隙,构成通气系统,通过表皮上的气孔,叶肉细胞得以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前者细胞呈圆柱形,含较多的叶绿体,排列呈栅栏状。后者细胞呈不规则状,叶绿体较少,细胞组合不整齐,细胞间隙大。具有上述两种组织配置形式的叶,叫做背腹叶。若两种组织没有明显分化,或栅栏组织在叶的两面都有,中间夹着少量海绵组织,这种称为等面叶。两种组织间的区别程度及其数量比例,因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阳生植物叶片内的栅栏组织较发达,与海绵组织区别亦明显;阴生植物的叶和沉水植物的叶,则海绵组织发达或两种组织分化不明显。
托叶  
        完全叶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呈叶状,一片或两片,位于叶柄基部与茎相接处,通常有保护幼叶和腋芽的作用。托叶的形状、大小因种类不同而异,如豌豆的托叶较大呈叶状;梨树的托叶呈线形,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变为刺;蓼的托叶成鞘状,包围在茎节的基部,叫做托叶鞘。托叶的存在多是暂时性的,一般都或早或晚便自行脱落,仅少数植物托叶在植物的一生中保留着。托叶主要发生在双子叶植物中;单子叶植物中的原始水生植物,如眼子菜等有托叶;裸子植物则稀少。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托叶逐渐退化,绝大多数合瓣花类植物缺少托叶。
单叶  
       仅具单个叶片的叶。例如梧桐、白杨、桃、梅等。单叶如具有叶柄,一个叶柄上只着生一片叶,叶柄与叶片间不具关节。柑桔的叶,形似单叶,但其叶柄与叶片之间有关节,称为“单身复叶”。单叶的叶缘有完整的(全缘叶),也有缺刻的,由于缺刻的深浅程度和方式不同,可分为锯齿、圆缺、浅裂、深裂和全裂等。依据单叶的叶片形状不同,可分为针形叶、线形叶、披针形叶、矩圆形叶、椭圆形叶、卵形叶、圆形叶、扇形叶等。
复叶  
       复叶是在共同的叶柄或叶轴上着生若干小叶的叶。每一小叶有显著分离的基部,有时还各自具有小叶柄。复叶是由多数小叶组成,如与同等大小的单叶来比较,虽然叶片的总面积减少了,但遭受风、雨、水所加到叶片上的压力或阻力却少得多,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根据小叶在叶轴上排列方式和数目的不同,可分为掌状复叶、三出复叶、羽状复叶。若干小叶集生在共同的叶柄末端,排列成掌状,称为掌状复叶,如七叶树。3枚小叶集生于共同的叶柄末端,称为三出复叶,如苜蓿。小叶排列在叶柄延长所成的叶轴的两侧,呈羽状,称为羽状复叶。小叶总数为双数的,称为偶数羽状复叶,如花生;小叶总数为单数的,称为奇数羽状复叶,如蔷薇;叶轴不再分枝的为一回羽状复叶,如月季;分枝仅1次的为二回羽状复叶,如合欢;分枝2次的为三回羽状复叶,如南天竹。
羽状复叶  
        羽状复叶是复叶的一种。若干小叶着生在叶柄延长所成的叶轴的两侧,排列成羽状.
掌状复叶  
       掌状复叶是多数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一个点上,并且这些小叶的排列呈掌状。如大麻的叶。依小叶数目不同,可分为五出掌状复叶、七出掌状复叶等

三十  叶组织  
平行脉
是中脉和侧脉自叶片基部发出,大致互相平行,至叶片顶端汇合的脉序。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具平行脉。平行脉又分:直出平行脉,各脉由叶基以平行方式直达叶尖,如稻、麦等的脉序;侧出平行脉,叶片中央有一主脉,由主脉分出侧脉,垂直于主脉直达叶缘,如巴蕉、美人蕉等的脉序;射出平行脉,各脉自叶基部以辐射状分出,如棕榈、蒲葵等的脉序。
网状脉
是脉序的一种类型。叶片具明显的一条中脉或数条主脉,由中脉或主脉射出几乎到达叶缘的侧脉,侧脉又分出许多细脉,彼此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交错连结成网状。网状脉是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少数单子叶植物,如七叶一枝花等也具网状脉。网状脉因中脉分出侧脉的方式不同,又分为羽状网脉,如苹果、夹竹桃、枇杷等植物的脉序就属此类;掌状网脉、如葡萄、槭树、蓖麻等植物的脉序。
变态叶
是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叶。如仙人掌的叶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豌豆的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它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食虫植物的叶能捕食小虫,这些变态的叶有呈瓶状,如猪笼草;有的为囊状,如狸藻;有的呈盘状,如茅膏菜。在捕虫叶上有分泌粘液和消化液的腺毛,当捕捉到昆虫后,由腺毛分泌消化液,将昆虫消化并吸收。也有的叶变成肉质化,贮藏营养物质,如洋葱的鳞叶,是食用的部分。在木本植物芽的外面,有由叶变态的芽鳞包围,起着保护幼芽的作用。在花和花序的基部也有变态的叶,如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面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的花和花序的作用。
鳞片叶
是地下茎或多数越冬芽上具有贮藏或保护功能的变态叶。地下茎上的鳞片叶有的肥厚多汁,贮藏丰富的有机养料和水分,如洋葱、百合、贝母等。随着地下茎(鳞茎)的生长,外面的鳞片叶变得薄而干,有时呈纤维状,可保护内面鳞叶不致枯萎。也有的鳞片叶成干膜状,如慈菇。芽上的鳞叶称为“芽鳞”,能分泌树脂或具毛茸,有保护芽体和减少蒸腾的作用。
气孔
是植物表皮上两个特化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间隙或包括两个保卫细胞及其围绕形成的开口(孔)的总称。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交换气体的主要门户。有些气孔的周围还有一个或几个和一般表皮细胞形状不同的副卫细胞。气孔存在于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器官中,在叶片上最多。有些苔藓植物,如葫芦藓也有气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为肾形,而单子叶植物多为哑铃形。在叶片单位面积中气孔的数目及其分布状态,因种类不同而异。有些植物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较多;有些植物只限于下表皮;少数浮在水面的叶子,如睡莲,气孔仅见于上表皮。沉水植物的叶,一般没有气孔。气孔在表皮上的位置,各有不同,有的与表皮细胞位于同一水平上;有的突出于表皮;有的凹陷在表皮之下,这些都反映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有关,保卫细胞背向气孔一侧的细胞壁比面向气孔一侧的细胞壁弹性大,伸长幅度也大。当保卫细胞膨压升高时,细胞膨胀,背向气孔侧的胞壁伸长幅度加大,气孔开放。相反时,气孔则关闭。气孔的开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植物的气孔早晨随光强度增加而张开,黄昏时随光强度减弱而关闭。水分供应的状况,对气孔开闭影响也很大,土壤中供水不足,大气干旱都会使气孔关闭。
保卫细胞
是构成气孔的两个特化的表皮细胞。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一般呈肾脏形,两细胞的凹面相对,形成一空隙,即气孔。保卫细胞凹面的细胞壁较其它部分厚,细胞内有叶绿体,随着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保卫细胞的膨压会随之变化,引起保卫细胞在形状和体积上产生不同的反应,相应地使气孔扩大或缩小或关闭。当水分亏缺引起植物体内含水量下降,保卫细胞失水,膨压下降,气孔关闭;而水分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膨压增大,薄壁部分向远离气孔一侧凸出,而厚壁部分受到牵引也向远离气孔一侧凹陷,结果气孔开放。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的保卫细胞呈哑铃状,中部狭窄部分细胞壁厚,两端球状部分壁薄,因膨压增高,球部扩展而气孔开放。这种类型气孔的保卫细胞两边,各有一个副卫细胞,它由气孔侧面的表皮细胞衍生而成。
叶表皮
是包围在叶片最外面的一层透明无色的细胞层。少数植物是多层细胞结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海桐花的叶表皮都由2~3层细胞组成。叫表皮一般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形状不规则,从叶片上、下正面观察,呈不规则的波浪形;在横切面上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并具角质层,有的并有蜡质。有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以及昆虫、微生物等的伤害。表皮还常具表皮毛,它是表皮细胞的突出物,种类很多。有的是单细胞构成的,像苹果叶片上的毛;有的是多细胞构成的,像马铃薯叶片上的毛;有的呈星状或鳞片状。此外,还具有分泌粘液、挥发油等物质的腺毛,如烟草;有起保护作用的螫毛,如荨麻。表皮上还有许多气孔。
叶腋
是叶与茎相交所构成的交角处,称为叶腋。在叶腋间生有腋芽,一般只有1个,也有2~3个的,如对节、胡桃、李等。腋芽发育后一般形成侧枝。
离层
是木本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落叶前,叶柄或叶基部所形成离区的部分细胞层。离区是横隔于叶柄或叶基部的若干薄壁细胞层,其中与叶柄相邻接的两层或数层迭生在一起的细胞层,叫做离层,而与茎干相接的细胞层则为保护层。离层细胞的细胞壁若发生变化,如在中层发生粘液化,就会引起细胞互相分离;因叶片本身的重力和其他机械作用,在离层处断裂,造成落叶。落叶后保护层有周皮发生,保护断裂的表面,形成叶痕。花梗、果枝上也常有离层发生,造成落花、落果。
单身复叶
是复叶的一种。形似单叶,但其叶柄与叶片之间有明显的关节。以此区别于真正的单叶,如桔、橙、柚等的叶。单身复叶可能是由三出复叶中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成。
叶球
是一种心叶生长情形。常见于十字花科某些植物的叶。在营养生长时期,由缩短茎上长出多数心叶,向内弯曲,相互交错重叠,形成球状。如卷心菜、结球白菜。

三十一  花组织
苞片
位于正常叶和花之间的片或数片变态叶。也称苞叶,有保护花和果实的作用。在单花外有3至数片像萼叶的苞片,通称副萼,如棉花。苞片多数聚生在花序外围的,称为总苞,如菊科的向日葵。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花由花柄(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一朵花中所有的雄蕊)和雌蕊群(一朵花中所有的雌蕊)6部分组成。从这6部分的形态发生和解剖构造看,可以认为花是一个适应繁殖功能的变态的短枝。因为花柄(梗)是茎的一部分,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在花托上着生的部位是茎的节,各节间距离特别缩短,所以说花是适应繁殖的变态的短枝。上述6部分俱全的花叫完全花,如桃花。上述6部分不全的花叫不完全花,如柳花。雄蕊、雌蕊在同一花内并存的叫两性花,如番茄;仅有雄蕊或仅有雌蕊的叫单性花(前者叫雄花,后者叫雌花),如玉米。通过花的中心均可分成对称面的叫整齐花或辐射对称花,如茄;通过花的中心仅有一个对称面的叫不整齐花或两侧对称花,如益母草;无任何对称面的为不对称花,如美人蕉。
花柄
亦称花梗。单生花的柄或花序中每朵花着生的小枝。它支持着花,使花位于一定的空间;同时又是茎和花相连的通道。花柄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如垂丝海棠的花柄很长,而皱皮木瓜(贴梗海棠)的花柄则非常短。也有无花柄的花。花柄不分枝或分枝,分枝的花梗称为小梗。花柄的结构和茎的结构相同。
花托
花柄(梗)的顶端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按一定方式着生于其上。通常花托是膨大缩短的枝端,形状多种多样,随植物种类而异。如木兰花托呈圆柱状,草莓的花托膨大成圆锥状,莲的花托为倒圆锥状,桃的花托(实为花筒)为杯状等。
花冠
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总称,位于花萼之内。花瓣数目常与同一花的萼片数目相同或是它的倍数,为一轮或多轮。花瓣的形态和结构与叶片相似,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质中可含有色体,使花瓣呈黄、橙、橙红或红色。细胞液中多含花色素苷(花青素),使花瓣呈红、蓝或紫色。如果细胞中有色体和花色素苷两者都有,花瓣就呈现各种色彩;若两者全无则呈白色;有的花瓣表皮细胞具乳头状突起,使花瓣表面凹凸不平,经光线折射后花瓣具丝绒般的光泽,十分美丽。一朵花的花瓣各自分开的称离瓣花冠,如桃花。一朵花的花瓣彼此联合的称合瓣花冠,如牵牛花。离瓣花冠中有十字形的如白菜,有蝶形的如豌豆。合瓣花冠中有漏斗形的如牵牛;钟形的如桔梗;管状的如向日葵头状花序中的小型花;高脚碟状的如水仙;唇形的如薄荷;舌状的如蒲公英,等等。
蝶形花冠
离瓣花冠的一种类型。豆科、蝶形花亚科(如大豆、槐等)特有的花冠,呈蝶形,由大小、形状不等的5片花瓣组成,其中较大而不成对的一瓣,称为旗瓣;旗瓣下面两侧各有一瓣成翼状,称为翼瓣,翼瓣内侧另有一对花瓣,连合作舟状,包在雌蕊和雄蕊群外面,称为龙骨瓣。
花萼
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通常是花的最外层。一朵花萼片数目往往因科、属不同而异。萼片多为绿色,呈叶片状,其结构是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所以萼片是一变态叶。有的植物花萼大而具彩色,有利于昆虫传粉,如铁线莲;有的植物花萼之外还有一轮绿色瓣片,叫副萼,如棉。一朵花的萼片各自分离,称离萼,如白菜花;彼此联合的称合萼,如丁香花。通常在花开放后萼片脱落,但有些植物花开过后萼片不脱落,直存到果实成熟,叫宿存萼,如蕃茄、柿、茄等。宿存萼有保护幼果的功能。蒲公英的萼片变成毛状,叫冠毛,有助于果实和种子的散布。有的植物花萼的一边引伸成短小管状突起,叫做距,如凤仙花、旱金莲等植物的花就有距。
花被
一朵花中的花萼与花冠的合称。多数植物花的花萼与花冠俱全,叫双被花,如油菜、蚕豆、蕃茄等植物的花。有的植物只有花萼或花冠一轮的,叫单被花。有的单被花像花萼那样呈绿色,如轮叶王孙。有的植物既无花萼,也无花冠,叫无被花,如杨、柳、胡桃等;有些植物花的花萼与花冠无区别,就统称花被(或花被片)。
总苞
花序基部苞片的总称。即围住花序基部的一圈或多圈的苞片,紧托着花序。而苞片则是位于花序或花之下一种变形的叶。
雄蕊
一朵花的雄性生殖器官,着生在花托上雌蕊的外围,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少数原始被子植物的雄蕊为叶片状,如木兰属;在睡莲花中可看到雄蕊的瓣化过程,说明雄蕊是由叶变态而成。一朵花中雄蕊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原始种类雄蕊为不定的多数,较高等的种类雄蕊数目减少并常有定数。一朵花中雄蕊有分离与联合的变化,多数植物雄蕊分离。有的植物所有雄蕊的花药分离而花丝联合成1束,叫单体雄蕊,如棉;有的花丝联合成2束叫二体雄蕊,如蚕豆;花丝联合成3束的叫三体雄蕊,如小连翘;花丝联合成4束以上的叫多体雄蕊,如金丝桃。有的植物花丝分离花药联合叫聚药雄蕊,如菊科植物的雄蕊。
单体雄蕊
一朵花内有雄蕊多枚,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彼此连结成筒状,包围在雌蕊外面。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如棉属、锦葵属植物的雄蕊就是单体雄蕊。
二体雄蕊
每朵花有雄蕊10枚,其中9枚的花丝连合,1枚分离,成二组,如大豆;或每5枚的花丝连合而成二组,如紫穗槐。
四强雄蕊
每朵花内有雄蕊6枚,其中2个较短,4个较长,如油菜、白菜、萝卜等的雄蕊。

三十二  花的构成
聚药雄蕊
每朵花内有雄蕊5枚,其花丝分离,而花药互相连合成筒状,环绕花柱,如向日葵的管状花、蒲公英的舌状花等的雄蕊。
花药
雄蕊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由2个或4个花粉囊(小孢子囊)组成,分为二半,中间以药隔相连。花粉囊中产生花粉,花粉粒成熟后,花粉囊自行裂开,花粉粒由裂口处散出。花药在花丝上着生的方式有几种类型。有的花药的基底着生于花丝顶端,叫底着花药;有的花药以背面中部着生于花丝的顶端,叫丁字型花药。
花粉囊
雄蕊的花药中产生花粉粒的地方。花药由2个或4个花粉囊(小孢子囊)组成,分为两半,中间有药隔相连。每个花粉囊最外为1层表皮,其内有1层细胞,体积较大,在发育早期叫药室内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到花药成熟时,这层细胞进一步增大,并在垂周壁和内切向壁上出现不均匀的木质或栓质加厚,此时叫纤维层。纤维层壁的加厚有利于花粉囊的开裂。纤维层内通常有1~3层薄壁细胞叫中(间)层。中层细胞初期贮有淀粉,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常被吸收,细胞破坏。中层之内是绒毡层,其细胞近似柱形,细胞质浓厚,液泡小,初期为单核,发育后期为双核或多核。细胞内含有较多的RNA和蛋白质、丰富的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等。绒毡层对花粉粒的发育有重要的营养和调节作用。花粉粒成熟时绒毡层细胞内的养料多已被吸收利用,细胞破坏。如绒毡层发育不正常或功能失调,可导致花粉败育。以上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共同组成花粉囊的壁。花粉囊壁之内为药室,药室中初为许多造孢细胞。造孢细胞进一步长大,彼此分开,成为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每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花粉粒。
花粉
种子植物花粉粒的总称。单核花粉粒是被子植物的小孢子,成熟花粉粒是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粒的结构有两层壁,外壁较厚,其上有花纹和颜色,组成外壁的成分中有孢粉素(是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的氧化多聚物的衍生物),性质坚固,具抗酸和抗生物分解的特性;内壁薄,由果胶和纤维素组成。许多植物的成熟花粉粒由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组成。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外壁的颜色和花纹等特点是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有些植物几个或多个花粉粒粘集在一起成块状,叫花粉块,如兰科、萝摩科植物。由于花粉粒的外壁有抗酸、抗生物分解的特性,在地层中能够长期保存,因此通过对某一地区地层中的花粉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古代植物分布情况和石油的形成与移动等问题。还可以利用花粉粒的形态特点来确定蜂蜜的成分及来源。花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如淀粉、葡萄糖、果糖、维生素和酶等。现在有许多花粉食品和花粉药物,就是对花粉资源的利用。
雌蕊
一朵花中的雌性生殖器官。着生在花托的中央,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部分组成,构成雌蕊的单位叫心皮,它是一个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植物种类不同,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也不同,由1个心皮组成的雌蕊叫单雌蕊,如蚕豆、大豆;由2个以上心皮组成的雌蕊叫复雌蕊,其中有的各心皮分离,因而雌蕊也分离,叫离生雌蕊,如牡丹、玉兰;复雌蕊中各心皮彼此联合组成1个雌蕊,叫合生雌蕊,如棉、番茄,多数被子植物为此类型。合生雌蕊可以是柱头、花柱和子房全部结合,也可以只有子房结合,其他两部分分离,也有花柱与子房两部结合,只有柱头分离的。
子房
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外面有子房壁,内部中空称(子)室,子室内有胚珠着生。单雌蕊子房只有一子室,如豌豆;复雌蕊子房可由数个心皮合为1个或数个子室,如黄瓜为1子室,烟草为2室,牵牛为3室,凤仙花为5室等。有的植物子房原为1室,由于产生假隔膜而使子室分为假2室或多室,如白菜为假2室。复雌蕊子室数的差别,决定于各心皮的愈合状况及心皮数目。如心皮彼此以边缘相连接,全部心皮都成为子房壁,则子房为1室;如各心皮向内弯入,各心皮边缘在子房中央部分彼此连合,心皮的一部分成为子房壁,弯入的部分成为子房内隔膜,就成为多室。也有子房原为多室,由于隔膜消失又成为1室,如石竹、报春花等。
柱头
雌蕊的顶端部分。是接受花粉的地方,一般膨大或扩展成各种形状。柱头的表皮细胞可延伸成乳头状、短毛或长茸毛状;有的植物柱头成熟时表皮细胞能分泌水分、糖类、脂类、激素、酶等物质,故柱头表面湿润,为湿(润)型柱头,如烟草、百合;有的植物柱头成熟时表皮细胞不分泌上述物质,为干(燥)型柱头,如十字花科、石竹科植物。花粉粒落到柱头上以后能否萌发,是由柱头与花粉的相互识别所决定。这种识别是指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花柱
是雌蕊中连接柱头与子房的部分。一般为细长管状,也有极短的,如水稻、小麦。花柱是花粉进入子房的通道,花柱的内部结构有两种类型:开放型(中空的)和闭合型(实心的)。开放型花柱中有宽或窄的花柱道,如百合。其结构是在花柱道周围常有一层特殊的内表皮细胞,称为通道细胞,是分泌细胞,能向花柱道分泌物质;闭合型花柱中没有花柱道,由引导组织充满。引导组织细胞长形,壁薄,细胞内含丰富的细胞器,细胞间逐渐形成大的胞间隙,并在胞间隙中充满基质(碳水化物性物质)。不论哪种花柱,都能为花粉管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某些化学物质,引导花粉管向下生长。花柱内有维管束连接子房、花托和柱头。
胎座
子房内胚珠着生的部位,是心皮腹缝线(心皮边缘结合处)形成的肉质突起,胚珠着生于其上。由于心皮数目和结合方式的不同,胎座有不同类型。边缘胎座:1室单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如大豆;侧膜胎座:1室复子房,胚珠沿相邻两心皮的腹缝线着生,在边缘成若干纵行,如紫花地丁;中轴胎座:多室复子房,各心皮内卷在子房中央合成中轴,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百合;特立中央胎座:多室复子房,其中的隔膜和中轴上部均消失,只剩下中轴的基部,胚珠着生其上,如石竹;也有的植物如樱草的特立中央胎座,是由心皮基部和花托上部愈合而成。
胚珠
胚珠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受精后发育成种子。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包被,即裸露的,如松柏类植物球果的果鳞,其向轴面上有两个裸露的胚珠;被子植物的胚珠发生在子房内,由子房壁包被,胚珠着生在胎座上。一个子房中含有胚珠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如桃只有一个胚珠,而棉有多个胚珠。胚珠由珠心、珠被、珠柄和珠孔组成。珠心是发生在胎座上的一团胚性细胞,是胚珠的中心部分,珠被包围在珠心的周围。珠被包围珠心时在顶端留一小孔,为珠孔。胚珠基部与胎座连接的部分叫珠柄。胚珠中珠被与珠心的汇合处位于珠柄之上的部位叫合点。胚珠形成过程中,由于各个部分生长快慢的不同,而使胚珠的形态上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直生胚珠,胚珠的各个部分生长均匀一致,所形成的珠孔、合点和珠柄在一条直线上,如荞麦;二是倒生胚珠,胚珠形成时,两侧珠被生长不一致,一侧快一侧慢,结果胚珠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180°,而使珠孔与珠柄平行,同时珠柄与内侧的外珠被结合形成珠脊,大多数被子植物具倒生胚珠。另外还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类型,如横生胚珠、曲生胚珠等。多数植物珠被为两层,是双珠被胚珠,有些植物只有一层珠被,是单珠被植物,如向日葵。
珠被
胚珠的珠心之外的1层或两层包被,为胚珠的组成部分之一。合瓣花类植物胚珠常具单珠被,离瓣花类和单子叶植物胚珠常具双珠被,无珠被的胚珠较罕见。有些植物的胚珠(薄珠心胚珠),珠心在发育早期解体,珠被的最内层分化为特殊的形态,称珠被绒毡层。此层细胞常是径向延长和有丰富的细胞质,并贮有淀粉和脂肪,其生理功能可能与花粉囊的绒毡层相似。在菊科植物中常见有珠被绒毡层。
珠孔
胚珠顶端珠被不愈合的部分。在双珠被的胚珠中,通常由内外珠被形成珠孔。珠孔是花粉管进入胚囊的通道。大多数植物受精时,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囊,叫珠孔受精。
珠心
胚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生在胎座上的一团胚性细胞。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发生在珠心中,所以可以认为珠心是大孢子囊,相当于雄蕊的花粉囊。根据珠心发育程度,胚珠可分为薄珠心胚珠和厚珠心胚珠。薄珠心胚珠胚囊母细胞只被一层珠心表皮所包围,如向日葵。厚珠心胚珠是胚囊母细胞与珠心表皮之间有数层细胞隔开,如玉米。
珠柄
胚珠基部的小柄。胚珠由珠柄着生在胎座上,胎座的维管束进入珠柄通到胚珠,为胚珠供应养料。
抽苔
十字花科植物花茎从心叶中间抽出来的现象。抽苔的快慢与气温有关。如油菜,气温在10℃以下时,抽苔的速度缓慢;超过10℃,抽苔则明显加快,抽苔时需要较多的养分,须及时追肥灌溉,促使花茎大量分枝和多结角果。
花葶
由植物的地下部分抽出的无叶花茎。
管状花
亦称筒状花。菊科植物头状花序中,具有管状花冠的花。为合瓣花,花冠连合成管状,缘部5裂,稀4裂,不甚展开。如向日葵花序的中部小型花。
舌状花
菊科植物头状花序中,具有舌状花冠的花。为合瓣花,花冠下部连合成筒状,上部连合呈扁平舌状,如向日葵花序外缘呈花瓣状黄色的大型花、蒲公英花序上的花等。
单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的花。只有雄蕊的花称雄花,只有雌蕊的花称雌花。如黄瓜是雌、雄单性花,生于同一植株上,柳、杨则是雌、雄单性花分别生于不同植株上。生雄花的叫雄株,生雌花的叫雌株。
两性花
一朵花中雌蕊、雄蕊发育具全的花,如桃花、白菜花、小麦花等。
雌雄异株
雌花和雄花分别生在不同植株上。如杨、柳、银杏等,植株分为雌株和雄株。
雌雄同株
具单性花的植物,在同一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的现象。如玉米、黄瓜等都是雌雄同株植物。一 细胞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内核结构分化程度的不同,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化石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就已出现了原核细胞,大约在12~14亿年前才出现真核细胞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随生物的种类而不同,即使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也不相同。单独存在的游离细胞常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但由于细胞表面张力或原生质粘度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构成组织的细胞受相邻细胞之间机械力和方向性的制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般说来,细胞形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胞大小悬殊,细菌细胞一般直径为0.5~1.5微米,长1~5微米,种子植物的幼嫩细胞直径约为5~25微米,成熟细胞直径均为15~65微米。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通常比植物细胞小,但卵细胞一般都较大,有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1米以上。最小的细胞为支原体细胞,直径只有0.1微米。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差别很大。人出生时约有百万亿个细胞;成人约有10×16即1600万亿个细胞,近百种类型。尽管生物细胞类型多样,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细胞质中未分化的半透明胶态溶液称为基质;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微细结构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微管、微丝,以及鞭毛和纤毛等;细胞质内常含有许多代谢产物形成的颗粒,如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滴、糖原粒等,统称后成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些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转换、运动、发育、繁殖和遗传等,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来实现的

二 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质膜外围,由细胞分泌物形成的一层厚而复杂的结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为3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新生细胞的细胞壁极薄,只有中层,主要成分为果胶酸钙和果胶酸镁。随着细胞的生长,在中层与原生质体之间,由原生质合成通过质膜分泌出来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物质,形成一薄层初生壁,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纤维素纤维丝组成的,纤维素分子之间有些<U>纤维丝通过半乳糖醛酸-鼠李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形成的桥键</U>,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使初生壁不会限制细胞的继续生长。在细胞继续生长过程中,细胞继续分泌,最终在成熟细胞初生壁内侧又沉积一层较厚的纤维素结构,即次生壁。次生壁纤维素的纤维丝合并成粗线状,并在壁内作螺旋状环绕,故次生壁坚韧而无伸缩性,起着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U>植物表皮细胞外侧面的细胞壁外,还有成层的角质层和蜡质,所以它不同于肉类细胞。肉块不可以站立,而植物干可以站立。</U>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因其他物质的积累而变质,如稻麦茎细胞的细胞壁内含硅酸盐,能抗倒伏。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是由单糖、氨基糖、氨基酸和脂质构成的,具有保护作用。有的细菌的细胞壁外还分泌形成多糖荚膜。各种细菌的细胞壁或荚膜有特异性,能引起免疫反应

三 细胞膜
       细胞原生质体外表面极薄的一层膜结构,亦称为原生质膜或质膜。质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和微量的核酸。脂类主要是磷脂,还有糖脂和类固醇等,蛋白质的种类多样。经氧化锇等固定的质膜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为3层结构,其厚度平均为7.5毫微米。一般认为,质膜的中层为磷脂双分子层;内侧和外侧是磷脂亲水部分与蛋白质的结合层;某些蛋白分子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质膜是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膜,对细胞内原生质起着保护作用。质膜对物质的通透有高度选择性,控制着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U>质膜外表面常含有抗原功能的糖蛋白,使细胞具有特异性并能够互相识别,质膜上的特殊受体分子能够接受外界信息,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U>质膜及其各种特化结构,如动物细胞的桥粒和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等,使细胞之间联结起来,从而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聚合或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四 细胞分化
       由一个细胞分裂而产生的许多细胞,在其继续生长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专一化,使细胞产生稳定的新特征的过程。高等生物一般都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经多次细胞分裂与分化,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结构和专一功能的细胞。例如,植物体中的木纤维、韧皮纤维等。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不同组织中的细胞,结构和功能虽然不相同,但都是由同一个细胞,经过分裂与分化而来。已分化的细胞,其基因组并未改变,并无遗传信息的增减,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一般认为,细胞分化是细胞中遗传信息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

五 分生组织
       植物体上能连续或周期性的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由这种组织产生的新细胞,经生长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而其本身始终保持着分裂能力。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在形态上比较典型的是细胞较小,等径的多面体,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地较大,细胞质较稠密,有少量小的液泡。根据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可分为顶端分生组织(如根、茎的顶端)。侧生分生组织(如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居间分生组织(如单子叶植物茎的节间和叶的基部)。就起源而言,又可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原分生组织位于胚芽、胚根的顶端。在种子萌发后,胚长成幼苗,继而长成植株,全凭原分生组织的活动,直接或间接由它衍生的细胞形成。成长的植株受到创伤,或植物的局部器官、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已分化的活细胞被诱导,可能通过回复变化形成分生组织,并由它进一步形成愈伤组织、器官,甚至于形成
植株.

六 保护组织
       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它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有防止水分过度蒸腾、抵抗外界风雨和病虫侵害的作用。根据其来源和形态的不同,又分为初生保护组织(如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如木栓层)。植物地上部分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较厚且角质化,形成角质层,但能使光线透过,达到下面的组织。有的表皮角质层外面还覆盖着蜡质,如甘蔗、高粱的茎秆外表有“白霜”状的蜡被,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表皮上有气孔的分化,沟通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木本植物茎的表皮,通常只生存几周或几个月,以后就脱落了。此时,表皮下已形成木栓层,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木栓层是由多层细胞构成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壁栓质化,成熟后死亡,细胞腔内充满空气,没有细胞间隙,水和气体都不能透过

七、营养组织
       亦称薄壁组织、基本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其细胞具有生活的原生质,细胞壁一般较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很少特化,而在发育上可塑性较大。这种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部分,其他各种组织或被埋藏在这种组织中,或包被在它外面,它们是植物进行吸收、同化、呼吸、贮藏等生命活动的基地。根据不同的营养作用,它们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同化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具叶绿体,如叶肉)、贮藏组织(细胞内贮藏丰富营养物质的薄壁组织,如果实、种子内)、通气组织(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常具有这种组织,它们的细胞间隙特别发达,形成大的气腔或贯通为气道)、贮水组织(耐旱多浆的仙人掌类植物普遍存在,这种组织的细胞壁薄,有很大的液泡,里面充满水分,而栅栏组织</U>是指位于叶肉内靠近上表皮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海绵组织是位于叶肉内靠近下表皮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

八、薄壁组织
       一群活的、初生壁较薄的细胞(薄壁细胞)组成的基本组织。形状一般为直径近乎相等的多面体。薄壁组织细胞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细胞间多具发达的细胞间隙。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它们可以再生,使植物的创伤愈合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等。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分离的薄壁组织细胞团,甚至单个细胞,经培养能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因而在发育上它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薄壁组织占植物体的大部分,如根、茎的皮层和髓部,叶肉和花的各部分,以及许多果实的果肉、种子的胚乳等。薄壁组织具有同化、贮藏、通气和吸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
(1)基本薄壁组织。多位于根、茎等器官的内部,如皮层、髓等,细胞无色,横切面呈圆球形或多角形,几乎等径。胞内具生活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是营养性的生活细胞,在植物体中起填充作用
(2)同化薄壁组织。多存在于植物体表易受光的部位。其特点是细胞内含叶绿体。在叶肉、幼茎的皮层、果实的外部常见,可进行光合作用.
(3)贮藏薄壁组织。主要分布在根、茎、种子、果实等器官中,细胞中含许多特殊的后含物,如淀粉粒、蛋白质颗粒、拟晶体、脂肪球、油滴等。
  (4) 主要功能贮藏水分。它的细胞具有一个富含水分或粘性汁液的大液泡,因而使细胞质、细胞核呈一薄层紧贴细胞壁。许多旱生肉质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都这种组织。
(5)通气薄壁组织。该组织的细胞间隙发达,以保证空气流通。叶肉中的海绵组织和水生植物的根、茎的皮层内通气薄壁组织最为典型,尤以水生植物最发达,在体内可形成一个通气系统。这是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可使体内贮存生活所需的气体,增强浮力和支持力。
(6)吸收薄壁组织。具有吸收和传导植物体内各种溶液的作用,如根尖附近的薄壁组织及根毛,都有强烈的吸收传导作用。
器官
       多细胞生物体内,由多种不同组织,按一定次序联合构成的结构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植物体内有维持个体生存的营养器官,如根(有固着、吸收、输导、贮藏的功能)、茎(有输导、支持、贮藏、繁殖的功能)、叶(有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体交换的功能)。还有繁衍后代、维持种族生存的生殖器官,如花、果实和种子. 
生殖器官
       植物进行生殖过程,繁殖个体的多细胞结构的通称。主要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如被子植物花里的雄蕊和雌蕊。一般把与繁衍后代、延续种族有关的器官,都称为生殖器官。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就是生殖器官。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配子体上的颈卵器、精子器等,亦有生殖器官之称。

九  营养器官
        维持植物个体生存的器官。它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器官,与植物进行吸收、同化、运输、贮藏等有关营养的生理活动有关。例如,根、茎、叶都是营养器官。根除能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外,还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有输导功能和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有输导、支持、繁殖、贮藏的功能。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功能。
导管
       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细胞所组成,其细胞端壁由穿孔相互衔接,其中每一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或导管节。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次生加厚。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在被子植物中,除少数科属(如昆兰属、水青树属)外,均有导管;导管也存在于某些蕨类(如卷柏、欧洲蕨)和裸子植物的买麻藤目中

十  输导组织
       植物体中运送物质到各器官的组织。是植物体中最复杂的系统。输导组织一般分为木质部与韧皮部,这二者又合称为维管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连接,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内。木质部是一种复合组织,主要由导管或管胞,以及木纤维、薄壁细胞等组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导管或管胞。在某种状态下,木质部也可能有输导营养物质的作用。韧皮部也是一种复合组织,主要由筛管或筛胞以及韧皮纤维、薄壁细胞所组成。一般通过筛管或筛胞输送营养物质和生长激素等。过去认为各种乳汁管和乳汁细胞也是一种输导组织,现在则认为它们是一种分泌结构。
筛管
       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如糖、蛋白质等的管状结构。它是由一系列有生命的筛管分子顶端相互衔接而成。每个筛管分子为长形的薄壁细胞,成熟后细胞核消失。在筛管分子间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呈筛状,叫做筛孔。横壁上具筛孔的区域,称为筛域。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借孔内的原生质丝相互连通,以此沟通了筛管分子间的营养物质运输。筛域在筛管分子的侧壁上往往亦存在。横壁上的筛域常有一定程度的特化,筛孔的孔径较大,联络索较粗的筛域,称作筛板。如仅有一个筛域的称为单筛板,由几个筛域组成的称为复筛板。幼小筛管的原生质体与其它薄壁细胞类似,有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成熟后才发生显著变化,细胞核解体。有时核仁移至细胞质中,液泡膜消失,细胞液与细胞质融合。一般筛管生活不到一年就失去功能,这时由新形成的筛管所代替。但有的植物不同,如王棕茎基部的筛管其功能可长达100年。一般筛管分子旁边有一个或几个伴胞,它与筛管相伴生,在发育上与筛管分子来自同一个母细胞,在生理功能上与筛管也密切有关。筛管分子与其相邻的伴胞由许多胞间连丝相连,都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

十一、 角质层
       是植物地上器官(如茎、叶等)的表面的一层脂肪性物质。它是由表皮细胞所分泌的。在叶子的表面最明显;嫩枝、花、果实和幼根的表皮外层也常具有这种结构。其功能主要起保护作用,它不仅可以限制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而且可以抵抗微生物的侵袭等各种不良影响。组成角质层的重要化学成分是角质,它是一种含16~18个碳的羟基脂肪酸。角质层常分两层,紧靠表皮细胞外壁,是由角质和纤维素组成的角化层;细胞壁外面是一层较薄的,由角质或与蜡质混合组成的角质层。角质层的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干旱、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的叶片,角质层较厚,含蜡质也较多;而生长在水中或阴湿环境中则较薄或甚至完全没有.

十二, 韧皮部
       是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体内输导养分,并有支持、贮藏等功能的复合组织。植物体各器官中的韧皮部与输导水分的木质部共同组成维管系统。韧皮部由筛管、筛胞、伴胞、韧皮纤维和薄壁组织细胞等组成。筛管是由一系列筛管分子顶端相互衔接而成。幼小的筛管分子有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成熟后细胞核解体,液泡膜消失,细胞质与细胞液融合。筛管分子间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做筛孔;具有筛孔的端壁叫做筛板。筛孔常成群分布形成筛域,相邻的筛管分子通过原生质丝相沟通,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在筛管分子的一侧有一个或几个细胞伴生在一起,叫做伴胞。伴胞也是生活的细胞,有浓厚的细胞质和明显的细胞核。筛管分子与其相邻的伴胞由许多胞间连丝相连。筛胞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体内主要承担输导营养物质的细胞。其细胞结构与筛管分子相似,但筛胞是单个细胞,筛胞之间以侧壁上的筛域相通,无筛板形成。韧皮纤维是韧皮部里的机械组织,单个纤维长棱形,两端尖锐,细胞壁强烈加厚,并且多数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韧皮纤维成束地上下连接,富含纤维素,坚韧而有弹性,具很强的支持作用。韧皮部有贮藏、合成、分泌等多种功能。有的细胞壁形成内突生长可分化为传递细胞,执行短途运输的功能。还有些植物的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分化为分泌细胞、分泌道或乳汁器等分泌结构,如杜仲韧皮部中的杜仲胶囊、三叶橡胶树中的乳汁器等。根据来源的不同,韧皮部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由根或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的原形成层,进一步分化形成的是初生韧皮部。裸子植物和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在次生生长过程中,由维管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的,是组成树皮的一个部分。韧皮部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有机物质,即将叶片中形成的光合产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筛管分子中运输的物质主要是糖,约占干物质的90%,主要是蔗糖。此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植物激素等。筛孔在韧皮部里,相连接的筛管分子间的端壁上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叫做筛孔。筛孔常成群分布,构成一定区域,这些具有筛孔的区域,叫做筛域。相邻的筛管分子借着穿过筛孔的原生质丝形成的联络索互相连接,以沟通彼此间的营养物质运输。在筛管分子的侧壁上,也往往有筛域。筛板韧皮部里筛管分子的端壁上有成群的筛孔,致使端壁呈筛状,称为筛板。筛板是由高度分化的筛域(即有较大的筛孔和明显的联络索)发育而成。每一联络索,穿过筛孔与其相邻的筛管分子相连通。在端壁上仅有一个筛域的称为单筛板,由几个筛域组成的称为复筛板。

十三、木质部
       存在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中,主要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并有支持植物体作用的复合组织。木质部与韧皮部结合在一起,在植物体中构成连续的维管系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细胞所组成。导管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细胞,其细胞端壁由穿孔相互衔接,其中每一个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或导管节。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次生加厚。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穿孔的形成使导管中的横壁打通,成为一相连通的管子,每一导管的长度,可由几厘米到1米左右;导管的口径大小不同,口径越大,输导水分的效率越大。管胞是一种无穿孔的狭长管状分子,两端渐尖,细胞壁明显增厚,并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在两个管胞间不形成穿孔,而是靠细胞壁上的纹孔相通连。细胞口径小,输导水分的能力比导管要小得多。它是裸子植物的主要输水组织。大多数被子植物,管胞和导管可存在同一植物中。管胞的主要功能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并有支持作用。木纤维是长形的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起支持作用。木薄壁组织细胞是生活的组织,主要起贮藏作用。细胞成熟后一般具加厚的次生壁,并木质化。木质部是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由于形成层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形成有用的木材.

十四  韧皮纤维
       韧皮部内一种机械组织,是由一些纺锤形细胞组成的,细胞壁强烈加厚,并且多数木质化。成熟后细胞死亡。但也有的植物,例如亚麻,韧皮纤维成熟后并没有死,加厚的细胞壁也没有木质化。韧皮纤维具有强的支持能力,一方面与细胞壁强烈加厚有关,另方面也由于长形的细胞彼此以顶端部分贴合在一起,聚生成束,形成极为强韧的组织。韧皮纤维的发达程度,各种植物不同。麻类植物以韧皮纤维发达而称著,尤其是苎麻、亚麻,不仅数量多,而且长,一般不木质化,比较柔韧,为衣着、帆布、消防水带等纺织原料。黄麻、洋麻(槿麻)、青麻(苘麻)等韧皮纤维木质化程度高,供制作麻袋、绳索等的原料。
    木纤维为长形、两端渐尖的厚壁组织细胞。一般具木质化的次生壁,细胞腔较窄,是死细胞,在植物体主要起支持作用。木纤维可分为纤维管胞和韧型纤维两种类型,前者由管胞逐渐演变而来,细胞壁上有明显的具喙纹孔;后者是由纤维管胞进一步演变而来,细胞壁更为增厚,壁上的纹孔退化为单纹孔。

十五  机械组织
  机械组织植物体内起支持和巩固等作用的组织。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常木质化。因细胞形状和细胞加厚情况不同,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存在于尚在生长的各种器官周围,和很少或完全没有次生生长的草木植物的成熟器官中。厚角组织均由活细胞组成,细胞壁的可塑性大,并具有相当大的张应力,如芹菜叶柄中厚角组织束的强度比同一叶柄中的维管束大。厚壁组织坚硬而富有弹性,构成植物体重要的机械支持系统,可使植物器官能抵抗各种由伸长、弯曲、重量和压力等引起的强力,使薄壁组织免受损坏。厚壁组织通常又分为植物纤维(如韧皮纤维、木纤维等)和石细胞两大类。

十六  维管束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叶和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构成束状结构。维管束彼此交织连接,构成初生植物体输导水分、无机盐及有机物质的一种输导系统——维管系统,并兼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和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茎;裸子植物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当年幼枝;以及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中,均有维管束的分布。位于叶子中的维管束,通称叶脉。在幼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独立成束,交替排列并不连接成维管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所组成,根据它们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外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的外侧)、双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在初生木质部的内外两侧)、同心维管束(由一种维管组织包围着另一种维管组织)。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具维管形成层,能增生组织,称为无限维管束,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无形成层,维管束不再继续生长,称为有限维管束。在初生的植物体中,维管束相互连接、错综复杂。茎中的维管束进入叶子里,通过茎的皮层到叶柄基部的一段维管束,即叶迹。同样,侧芽发生后,由枝迹将茎的维管束与侧枝维管束相互连接。根中的维管组织的排列与茎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个过渡区与茎的维管束相连,茎再通过叶迹和枝迹同侧枝与叶子的维管束连接,这样在初生植物体内构成一个完整的维管组织系统,主要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十七  髓
  植物的茎或少数根内由薄壁组织构成的疏松的中心部分,有时也含有厚壁组织。髓部细胞一般较大,具细胞间隙,细胞中常贮藏有淀粉、色素、单宁等,也有油类和橡胶的管道,也有的具石细胞(如樟树)。有些植物茎内髓成熟较早,而其它部分细胞继续引伸,致使髓破裂,形成空腔,如禾本科、伞形科、葫芦科等的空心茎。这种破坏往往限于节间,在节上仍保留有髓。有的植物在节间也可以看到存留着一系列片状的髓组织(如胡桃属、枫杨属)。
       髓射线亦称初生射线。是植物茎内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为中央的髓部作辐射状向外引伸的部分,内连髓部,外通皮层,有横断面上呈放射状。髓射线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具横向运输的作用,二是与髓部及其他部分的薄壁组织,同为茎的贮藏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中柱是根和茎的中轴部分。包括维管组织以及与维管组织联系的其它基本组织,即中柱鞘、髓和髓射线等,20世纪以来,中柱的概念有了很大改变,现在中柱仅指维管系统,而不牵涉到和维管组织结合在一起的一些基本组织。根据维管组织与非维管组织相对分布图式的不同,通常将中柱分为:原生中柱(在维管组织的中央由木质部组成)、管状中柱(由原生中柱演化而出,中央具髓)、真中柱(由维管束和束间的薄壁组织组成,是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中的常见类型)、散生中柱(维管束散生,存在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在种子植物茎中,皮层与中柱之间往往无明显界限,因此现代有些植物形态学家,为避免采用中柱这一概念,而将植物体中央部分的维管组织,笼统地称为维管柱,仅用来指维管组织,而不涉及其周围的组织。
       中柱鞘是根和茎的中柱外围的组织。它紧接内皮层,通常由1~2层或多层薄壁细胞组成。也有的含有厚壁组织。中柱鞘仍保留有分生能力,由这些细胞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以及一部分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故中柱鞘又名“周围形成层”。但大多数的种子植物茎中缺少这一结构。

十八  管胞
  管胞是木质部内具有输导水分、矿物质和支持功能,但不具穿孔的管状细胞。是一种伸长的、壁加厚的非生活的细胞。两端尖锐,长梭形,径较小,原生质体已在分化成熟时消失,仅剩木化增厚的细胞壁,常形成环纹、螺纹、梯纹及孔纹等类型。管胞长度介于0.1毫米至数厘米之间,一般长为1~2厘米。相叠的管胞各以其偏斜的两端相互穿插而连接,水溶液只能通过其侧壁上未增厚的部分或纹孔相互沟通,它们的输导能力不如导管,但机械支持的能力较强。管胞存在于绝大多数的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唯一的输导结构,在多数被子植物中,管胞和导管可以同时存在于木质部中.

十九  根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体轴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和吸收作用,同时还有合成和贮藏有机物质,以及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根上不生长叶和花,它虽然和茎一样有分枝,但分枝(侧根)来源不同。藻类和苔藓植物没有根,大多数现存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根的结构。根的顶端,称为根尖,一般可分为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4部分。依根的发生先后及其来源,一般分为初生根(主根)、次生根(侧根)和不定根。根的形状很多,常见的有:须状、圆锥状、圆柱状、纺锤状、块状、球状、丝状根等。依根的生活期长短不同,可分为1年生根、2年生根和多年生根3大类。在人类生活中,许多植物的根部已被广泛利用。
主根
当种子萌发时,由最先突出种皮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主根是植物最初生出来的根,所以又称为初生根。通常主根垂直地向下生长,同时以其先端深入土壤下层,所以又称为直根。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主根是终生存在的;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而由茎的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根系。
侧根
从主根上生长出来的全部次生根。侧根是由根的内部组织形成的,故称为内起源。在种子植物中,侧根一般是从和原生木质部邻接的中柱鞘的细胞形成的。侧根的形成不是在主根的生长点处,而是在它的成熟部开始的。侧根的中柱与主根的中柱相连,水分和养料可以通过导管、筛管相互流通。通常主根对侧根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在根端附近更为明显。假若将主根的根端切除,则侧根迅速长出。在园艺和蔬菜栽培上,常采用幼苗移栽的办法,将伸展到耕作层以下的主根切断,促使大量侧根发生,以便在土壤表层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料。
不定根
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有扩大植物吸收面积和增强固着或支持植物的功能。在组织培养中,由愈伤组织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在林业和园艺上,对柳树、葡萄、月季、秋海棠等植物的枝条扦插、叶插或压条等营养繁殖中,均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禾本科植物的不定根,常由分蘖节上长出,形成较早,构成根系的主要部分。有些植物不易形成不定根,但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处理后,仍可能诱导出不定根来。植物细胞或组织、器官的离体培养中,用植物生长调节物,如2,4—D等处理,常可诱导出不定根的发生,以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根系
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主根不发达,其根系为须根系。根系在土壤中伸展的范围及根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水分的含量等有关。一般直根系入土较深,如大多数的木本植物,其主根深达10~20米,某些生长在干旱沙漠的植物,如骆驼刺的根系可伸入土层达20米左右。单子植物的须根系则入土较浅,如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入土一般仅有20~30厘米。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控制水、肥及光照强度来调整作物的根系,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直根系
主根发达、明显,极易与侧根相区别,由这种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直根系。如双子叶植物棉、蒲公英、大豆、番茄、桃等。一般直根系入土较深,其侧根在土壤中的伸延范围也较广,如木本植物的根系其伸延直径可达10~18米,常超过树冠的好几倍;草本植物如南瓜,其伸延直径达6~8米。
须根系
主根不发达,早期停止生长或枯萎,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这些不定根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这种根系称为须根系。一般的单子叶植物,如大麦、小麦、水稻、燕麦、蒜、葱等,其根系均属须根系。须根系入土较直根系浅。
变态根
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根。主要有肉质根,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细胞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后发育之用,也是食用的部分。块根,如甘薯、大丽花的根。它是由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每一植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的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又能起支持作用。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热带森林中的许多兰科植物,也有发达的气生根,它们附生在树的枝干上,靠气生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气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呼吸根,如海桑树的根,主要是行呼吸和通气的作用,根的内部有许多气道。支柱根(又称支持根)如玉米,从它的基部几个节上长出不定根,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起支持作用。攀缘根如常春藤,在细长的基上,生有无数的不定根,以其将自身固定在墙壁或其它物体上。吸根(亦称寄生根)如营寄生生活的菟丝子,它的茎缠绕在寄主的茎上,并生出许多吸根,伸入寄主茎的内部组织,它们的维管束与寄主的维管束相连接,以此吸收寄主的水分和养料。
贮藏根
二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适应越冬、进行营养繁殖的变态根。一般肥大,贮藏大量养料。可分为肉质根和块根两大类。
支持根
亦称支柱根。是由茎节上长出的一种具有支持作用的变态根,它是不定根,为植物的辅助根系。甘蔗、玉米等植物均有支持根。
寄生根
亦称吸根。寄生植物伸入寄主体内,用以吸收其水分和养料的根。是变态根的一种。如菟丝子、列当、槲寄生等植物有寄生根。
气生根
植物由茎部发生,暴露在空气中的不定根,是变态根的一种。气生根的根端无根冠和根毛。吊兰、常春藤等植物均有气生根。
根尖
根的顶端部分。一般可分为4部分: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根冠包围在生长点的外面,属保护组织。水生植物的根多数不具根冠。生长点属分生组织,具分裂能力。生长点以上为伸长区,是根的延伸部位,长约几毫米。伸长区以上为根毛区,此部密生根毛,数目很多,可增加根的吸收面积,根尖部分生长极为旺盛。根的伸长及发育,以及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都是在根尖里进行的。
根冠
位于根尖前端的一种保护结构。形状如冠,具有保护根尖生长点不受土壤摩擦、损伤的作用。根冠由多层松散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当根端向土壤深处生长时,根冠的薄壁细胞不断受到磨损和脱落,同时新的根冠细胞又不断地从顶端分生组织产生,使其补充而仍旧保持原状。另外,根冠外层细胞壁高度粘液化,往往可以减少根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根冠还是控制根部向地性的一种组织,是感受重力的部位。单子叶植物的根冠由生长点最尖端的一层原始细胞形成的。双子叶植物生长点最尖端的一层原始细胞,除形成根冠外,并形成表皮原。一切陆生植物都具有根冠。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时,则不形成根冠.

二十  根的生长  
生长点
    根和茎的顶端相当于顶端分生组织的部分。习惯上以此名表示根和茎顶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点的细胞一般排列紧密,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厚,具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增生新细胞,使根、茎不断伸长。根的生长点为根冠所覆盖。茎的生长点有叶原基和幼叶保护着,往往呈锥形,故又名“生长锥”。
伸长区  
    位于根的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的部分,长度约几毫米。伸长区细胞的液泡加大合并,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成一薄膜,位于细胞的边缘部分。伸长区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伸长区的细胞向纵向伸长,使根尖不断生长。
根毛区
  根毛区是根尖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伸长区的上部,长有根毛的区域,它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表皮内是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最外一层或几层细胞称为外皮层,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后,外皮层细胞壁栓质化,起保护作用。皮层最内一层细胞排列紧密,称为内皮层。细胞侧壁和横向壁具有栓质的带状加厚,即凯氏带。中央部分是由维管组织和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柱,出现了导管和筛管。随着根毛的脱落,根尖的生长,在新的部位又形成根毛,因此在根尖始终保持有一个根毛区,而原有的根毛区则成为根的成熟部分了。
根毛
  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向外突出的毛状物。数量很多,集生于根尖的一定区域,形成所谓根毛区。根毛细胞的壁很薄,细胞质紧贴细胞壁,中央是一个大液泡,细胞核随根毛的增长而逐渐移到它的末端。细胞壁含果胶质,根毛上粘有很多土壤颗粒,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长约0.15~1厘米,在湿润环境中,数目很多,每平方毫米的表皮上,玉米约有420条,豌豆约有230条,这样就扩大了吸收面积。根毛的寿命很短,约1周左右即行萎蔫脱落。随着根尖的生长,在新的部位又生出新的根毛。根毛还能分泌多种物质(如酸类物质),溶解土壤中不易溶化的养分。水生植物很少有根毛。
根瘤
  根瘤是豆科和松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细胞中所致。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的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根瘤菌从根瘤细胞中摄取它们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它能固定游离氮、合成含氮化合物,为豆科植物所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因得到氮素而获高产;同时由于根瘤的脱落,具有根瘤的根系或残株遗留在土壤中,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根瘤菌
  根瘤菌是一类好气的无芽孢杆菌或多型性细菌,染色呈革兰氏阴性反应。在土壤中分布很广。是同豆,松科植物共生,在其根部形成根瘤的一类固氮菌。细菌在根瘤中形成类菌体,并有固氮能力。植物供给根瘤菌矿质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一种豆科植物只能同一个或少数几个相应的根瘤菌品系共生。如豌豆根瘤内分出的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蚕豆等植物根部形成根瘤;大豆只能由大豆根瘤中分出根瘤菌形成根瘤等。

二十一   芽  
       芽是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中尚未充分发育和伸长的枝条或花,实际上是枝条或花的雏型。芽是由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叶原基、腋芽原基和幼叶等外围附属物所组成。有些植物的芽,在幼叶的外面还包有鳞片。花芽由未发育的一朵花或一个花序组成,其外面也有鳞片包围。依照芽着生的位置、性质、构造、生理状态的不同,可把芽分为各种类型,如顶芽、腋芽、不定芽、花芽、叶芽、鳞芽、裸芽、活动芽、休眠芽等。芽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芽,一般在春季展开,随即又开始形成新芽。新芽在当年内并不开展,而是经过冬季休眠,到翌年春季才开展。一年生植物和很多热带木本植物,在整个生长季中芽都在活动。不过,1年生植物在生长季末期,随着植株顶端的芽形成了花,茎的伸长停止,芽的生命活动随之结束。一个植株的株形,很大程度取决于芽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排列和活动。若顶芽生长占优势,腋芽休眠较多,则主茎高,分枝少;反之,分枝多。园艺上采取整枝、去芽的方法,以控制株形。农业上常对棉花、番茄等植物进行摘心、打杈,以调整顶芽与侧芽的比例关系,保证果枝的生长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顶芽
        位于植物主茎或侧枝顶端的芽。形体一般较其它芽大,且生长最为活跃。其最先端即是茎的生长点,外面有多数嫩叶层层相迭,起保护生长点的作用。项芽开展后使茎向上生长。顶芽外面有的被有鳞片(鳞芽),也有的不被鳞片(裸芽)。有的植物只具顶芽,所以只有主干而无分枝,如棕榈、槟榔树等。
叶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开放后形成枝叶的芽,叫做叶芽(又称为枝芽)。其形状一般是瘦长的,很容易与花芽相区别。叶芽的中央有一个中轴,叫做芽轴,其顶端有生长点。在芽轴上部,节和节间的界限尚不明显,周围有许多突出物,这是叶原基和芽原基。在芽轴下部,节与节间开始分化,叶原基发育为幼叶,幼叶层层包着芽轴,保护生长点。在天气温暖,水分、养料供应充足条件下,生长点细胞不断分裂,芽轴细胞也长大,结果使芽轴伸长。下面的幼叶也展开成叶,而上部的叶原基又陆续发育成幼叶,芽原基也逐渐发育成侧芽,于是叶芽发育成枝条。
花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开放后能发育成花或花序的芽。叫做花芽。外形一般较叶芽饱满。
侧芽
        即位于叶腋内的腋芽。着生在枝条的侧面,形体较小,发育后一般形成侧枝。一般在每个叶腋内只有一个腋芽,但也有几个芽同在1个叶腋内的,如桃树的叶腋内,有的就有3个横向并列的芽,中间1个腋芽,两侧各有1个副芽。也有的植物,几个芽上下重叠而生,如紫穗槐的叶腋处纵列2~4个芽。腋芽的发育程度及生长力强弱,常受到顶芽的影响。如果顶芽生长优先,常抑制顶芽下面侧芽的发育,影响分枝的生成。实践上常采用去掉顶芽的方法,以促进侧芽的发育。
混合芽   
       依照性质来划分的一种芽的类型。芽发育后既能形成枝叶,又形成花的芽,叫做混合芽。其形状介于叶芽和花芽之间。
芽轴   
       将芽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可见芽的中央有一个中轴,就是芽轴,它的顶端有生长点。在芽轴上部,节和节间界限不明显,芽轴周围有许多叶原基和芽原基。芽轴的下部,节与节间开始分化,芽轴被幼叶层层包裹着,保护着芽轴顶端的生长点。由此可见,芽轴是未发育的茎,它具有节间距离很小的节,节上有幼叶,叶腋里有侧芽,顶端有顶芽。
芽原基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芽原基发生在叶原基的叶腋处,位于芽轴的侧面,将来发育成腋芽。芽原基的发生一般比包在它外面的叶原基要晚,茎尖分生组织在不断分裂过程中,在叶原基的叶腋处,经过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形成突起,这就是芽原基。

二十二  茎
叶原基
       在茎尖生长点的基部形成的突起,将来发育成幼叶,这就是叶原基。在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一般从分生组织表面的第2层或第3层细胞开始进行平周分裂,向周围细胞增加数目,形成原基侧面的突起。与此同时,突起的表面层细胞进行垂周分裂,以扩大其面积,最终形成叶原基。在单子叶植物中,叶原基常常是由表皮层经过平周分裂发生的。

  由胚芽发育而来的体轴部分。其下部连在根上,上部着生有叶、花和果实。茎的主要功能是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也有的茎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有的具有繁殖功能;幼年期的嫩茎及某些植物的茎(如仙人掌),还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茎具有节和节间的分化,节上生有叶。茎的顶端和叶腋处都生有芽。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叶痕。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唇形科植物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不同植物的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使叶能在空间开展,获得充分阳光,制造营养物质,并完成繁殖后代的作用。依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等。一般植物很少只具一个茎,通常由腋芽发育而形成分枝,各种分枝有一定规律。茎的高度差别很大,从长数厘米到高达150米。以茎中所含木质化细胞成分多少,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两大类。木质茎里有维管形成层,能够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加茎的坚固性,这类植物就是乔木和灌木。草质茎有多种类型,有的是1年生的,只能生活一个生长季;有的是2年生的;也有的是多年生的。木质茎多为实心(竹类的节间为中空的),草质茎除实心者外,尚有中空的,如空心菜等。禾本科的部分植物,在节间的地方是中空的,而在节的地方则是实心的。茎的构造,依照植物种类的不同,差异很大。草本植物茎与木本植物的幼茎结构相似,但大多数的一、二年草本植物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次生结构。单子叶植物茎一般没有维管形成层,所以也没有次生结构,有些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茎,除有初生结构外,还具有由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以及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周皮;由于次生结构的增加,使茎加粗。植物的茎,由于适应环境的变迁而形态结构出现改变,形成茎的变态,可分为地上茎变态和地下茎的变态。
直立茎
  茎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间向上生长,使叶片伸展,充分接受阳光。大多数植物具有直立茎,如桃、向日葵、棉、松、柏、杨、柳等。
缠绕茎
  缠绕于支持物向上生长的茎。这种茎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升,方能使枝叶生长良好;如离开支持物则倒伏地面。按缠绕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左旋,即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如菜豆、牵牛花、茑萝、马兜铃等;右旋,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忍冬、葎等。此外,有的植物的茎既可左旋,也可右旋,称为中性缠绕茎,如何首乌的茎。
攀援茎  
       攀援他物向上生长的茎。这类茎幼小时柔软细长,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按攀援结构的性质,可分为5种:以卷须攀援,如南瓜、豌豆、葡萄的茎;以气生根攀援,如常春藤、络石、薜荔的茎;以叶柄攀援,如旱金莲、铁线莲的茎;以钩刺攀援,如白藤、猪殃殃的茎;以吸盘攀援,如爬山虎的茎。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为藤本植物,又有木本和草本之分。前者如葡萄、紫藤、忍冬等。
匍匐茎
  沿地平方向生长的茎。这种茎细长又柔弱,蔓延生长在地面上,基部的旁枝节间较长,每个节上可生叶、芽和不定根,与整体分离后,能长成新个体,故可进行人工营养繁殖,如草莓、甘薯等植物,其茎叶蔓生于地表;也有的匍匐茎则生长于地下,如马铃薯等。
变态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的适应,以致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改变的茎。茎的变态,有两种发展趋向。变态部分,有的特别发达,有的却格外退化。无论发达或退化,变态的部分都保存着茎特有的形态特征:有节和节间,有退化成膜状的叶,有顶芽或腋芽。根据形态上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上变态茎,如肉质茎、叶状茎、茎卷须、茎刺等;地下变态茎,如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等。
茎卷须
  地上茎变态的一种,多见于藤本植物。在植株的茎节上生长出的枝条,常常变成一种须状的攀附物,借以缠绕于支持物上,牵引植物向上攀援生长。
枝刺
  枝刺是地上变态茎的一种。是由枝条或腋芽变态发育而成的刺状物,具保护作用。枝刺位于叶腋,有的不分枝,如山楂、酸橙等;有的具分枝,如皂荚、枳。在潮湿环境下,枝刺也能生叶或花。刺内部与茎的木质部相连,所以不易剥落。从着生部位和能分枝、生叶来看,与皮刺不同。
肉质茎
  肉质茎是地上茎变态的一种。茎绿色,肥大多浆液,薄壁组织特别发达,适于贮存水分,并营光合作用。叶片高度退化或成刺状,以降低蒸腾作用,适于生长在干旱地区。茎的形态多种,有球状、圆柱状或饼状的,如仙人掌属、仙人球属植物即具肉质茎。
球茎
  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变态部分膨大成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有明显的节和节间,有较大的顶芽。节上着生膜状的鳞片和少数腋芽。在肥大的肉质茎中贮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适于越冬的变态茎。球茎可供繁殖之用。荸荠、慈菇、芋等食用的部分就是球茎。
根状茎  
      根状茎是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形状似根,横卧在地下,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具顶芽和腋芽,节上往往有退化的鳞片叶。由于顶芽和腋芽的活动,茎轴既保持在地下生长,且每年能有新枝长出地面。每节生有不定根。由于根状茎衰老部分的死亡,由它产生的地上的新枝分离,故能进行营养繁殖。竹的根状茎称竹鞭,竹鞭上的顶芽能够不断向前生长;腋芽又称竹笋,由此生长地上茎。莲的地下茎称为藕,节特别细,节间粗大,可供食用。白茅的根状茎繁殖力强,是常见的田间杂草。根状茎中贮存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供发育需要;有的含有药用物质(如缬草)、染料(如木香)和鞣质(如翻白草)等。
鳞茎  
        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变态茎非常短缩,呈盘状,其上着生肥厚多肉的鳞叶,内贮藏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能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条件。鳞茎也具顶芽和腋芽,可从其上发育出地上的花茎,开花结实。从鳞茎盘的下部可生出不定根,每年可从腋芽中形成一个或数个新的鳞茎,称为子鳞茎,可供繁殖用。鳞叶的宽窄不一,洋葱的鳞叶较宽,百合的鳞叶较窄。随着鳞茎的生长,外鳞叶变得薄而干,有时呈纤维状,可保护内鳞叶不致枯萎。百合科、石蒜科的植物,如洋葱、百合、贝母、蒜等都具鳞茎。
块茎
  也是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是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的变态茎。顶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块茎的表面有许多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芽眼内有2~3个腋芽,仅其中一个腋芽容易萌发,能长出新枝,故块茎可供繁殖之用。块茎的顶端具有一个顶芽,如马铃薯的块茎较为典型。马铃薯的地下枝条在土层中匍匐生长,当伸长9~12厘米时,末端膨大,形成具有短节间的肥厚块茎。在长成的块茎上,表层有周皮,上有少数皮孔。在块茎的横切面上尚可分出皮层、外韧皮部、木质部、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部。从外形或构造上看,可以说明它是茎的变态。
地上茎  
       植物的茎大都长在地面上,这种茎叫做地上茎。茎上生有枝、叶,顶端有顶芽,侧面生有侧芽。地上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地上茎类型: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援茎。也有的地上茎出现了变态,形成不同类型的地上变态茎,如茎卷须、枝刺、肉质茎和叶状茎(茎扁化成叶状,但具明显的节与节间,叶片退化,如竹节蓼、假叶树、天门冬等)。
地下茎  
       是植物生长在地下的变态茎的总称。有节和节间之分,节上常有退化的鳞叶,鳞叶的叶腋内有腋芽,以此与根相区别。常见有4种类型:根状茎、如莲、竹的根状茎;块茎,如马铃薯、菊芋的块茎;球茎,如荸荠、慈菇的球茎;鳞茎,如洋葱、水仙的鳞茎。

二十三  节  
       节是植物茎上着生叶与分枝的部位。有些植物的节略为膨大,比较明显,如竹、甘蔗、石竹、蓼等。有些植物的节是中空的,有些植物的节是实心的,有些植物在节的下面,常常会长出不定根。相邻的两个节之间的距离,叫做节间。

二十四  芽眼  
       芽眼是块茎表面藏有芽的凹陷处。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每个芽眼内一般具2~3个腋芽,其中仅1个腋芽能发育,其余的处于休眠状态。

二十五  茎表皮  
       茎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通常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形状比较规则,呈砖形,长径与茎的纵轴平行。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具保护作用,属保护组织。表皮细胞是活细胞,但一般不含叶绿体,有的植物茎的表皮细胞含花青素。表皮细胞的外壁比较厚,角质化并有角质层,有的还含有蜡质(如蓖麻茎)。但沉水植物茎的表皮细胞没有角质层或角质层很薄。茎的表皮还具有气孔和表皮毛。气孔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通道;表皮毛是由表皮细胞分化而成的,形状结构各异,生理功能也不相同。一般具有加强保护作用的功能。还有的表皮具有分泌作用的腺毛;有的植物茎上还有钩毛和吸盘,使茎具攀援作用。
树皮   
       树皮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是指树干上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即伐木时从树干上剩下来的皮,它是从树干的形成层区与木质部分离的部分,由内到外包括着韧皮部、皮层、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及周皮外面的破毁的一些组织。其中由韧皮部到木栓形成层这一段,包含有生活组织,质地较软、含水较多,叫做软树皮,从新生的木栓到木栓外方的枯死部分,是死细胞,质较硬而干,叫做硬树皮或干树皮。狭义的树皮就是指硬树皮而言,即通常在树干上或树枝外面所看到的,或者一块块从树枝上落下来的部分。树皮具保护作用,树皮上有皮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孔道。树皮的形状、色泽及脱落情况,多种多样,林业工作者常借此鉴别树木(落叶树)的种类或年龄。例如,悬铃木的干树皮呈灰色或灰绿色,裂成大块薄片而脱落。樟树的干树皮裂成小片,呈灰褐色。栎树老干上的干树皮,裂成小块堆积在树干上,裂痕深,质坚硬等。有些植物的树皮中含生物碱、单宁、染料、香料等,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肉桂、杜仲、黄檗、厚朴等。
木栓层
  木栓层是裸子植物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由于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而形成的次生结构。在次生生长后,处于体表的保护组织,即为木栓层。它是由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构成的,细胞呈砖形,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壁栓质化,成熟后死亡。细胞腔内充满空气,有的还含有单宁、树脂等物质,因此木栓层不透水、不透气,并富弹性。木栓层形成后,其外面的生活组织(如表皮),由于水分和养料的供应被阻断而死亡,并逐渐脱落,茎也由绿色变成褐色。木栓是软木的原材料,它质轻,有弹性,不透水,抗酸,耐磨,防震,还是热、电、声的不良导体,经济用途很广。有些植物茎的木栓层可常年积累而不脱落,所以木栓层很厚,如栓皮栎、黄檗等。工业上用木栓制软木塞、隔音板、保温设备、救生用具、电气绝缘材料、水上浮标、鱼网标签、软木砖、软木板等,多取自栓皮栎等植物。
皮层
  皮层是根或茎的初生结构中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的部分。皮层主要由排列疏松的多层薄壁细胞构成,有时尚含其他组织成分,如有纤维、厚角细胞、分泌细胞、石细胞等。皮层主要起保护、支持、贮藏等作用。幼茎的皮层细胞往往含叶绿体,可行光合作用。木本植物的根或茎在次生生长增粗后,由于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根的皮层即行脱落或被挤毁;茎的皮层亦趋衰退。根的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为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其径向壁与横向壁上具栓质的带状加厚,称为凯氏带。
木质茎
  木质部发达,支持力强的茎。具这种茎的植物一般为多年生,寿命长,含木质化细胞多,茎内有维管形成层,能够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强茎的坚固性,包括乔木和灌木,前者具粗大的主干,后者在离地面处同时有粗细相似的分枝,主干不明显。
草质茎  
      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的茎。具有这种茎的植物,木质化细胞较少,茎干软弱,植物一般较矮小,寿命较短,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分死亡。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仅在茎的基部或根中具有次生生长,大多数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内没有或仅有少量次生生长。草质茎的结构与木本植物幼茎结构相似,维管束往往排列成一圈。

二十六  形成层  
       形成层又称维管形成层。一般指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经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使茎或根不断加粗,形成层的细胞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前者细胞两端尖锐、扁长形、细胞核多为椭圆形或肾脏形;细胞质较稀薄,具明显的大液泡和分散的小液泡;细胞径向壁较厚,壁上具初生纹孔。射线原始细胞,几乎是等径的,它们具有一般薄壁组织细胞的特征。形成层的活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温带树木的形成层,在春天开始活动,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和向外产生新细胞,分别构成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冬季形成层原始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春天又开始活动,如此年复一年。由于这种季节性的生长,在茎的横断面上形成年轮。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通常可以持续几个月。在高纬度地区,分裂活动时间较短,而到低纬度(近赤道)逐渐加长,总的活动幅度为1~6个月。

二十七  年轮  
       年轮是木本植物茎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常见于温带地区的乔木和灌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植物受生长季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当在春夏季时,气候温暖,形成层细胞分裂得快,生长也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导管数目多,直径较大,木纤维少,木质疏松,色淡而宽厚,称为早材或春材。夏末至秋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细胞分裂较慢,体积较小,壁较厚,导管少,直径较小,木纤维较多,木质致密,色深而狭窄,称为晚材或秋材。当年形成的早材和晚材,代表1年中所生成的木质部,组成一轮。当年形成的晚材与次年形成的早材间,界线非常明显,呈现出环状的轮纹,就是年轮。温带地区,可依据树干基部年轮的数目,推算出树木的年龄。年轮的形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它原因,1年内可产生若干个轮纹,这叫做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近代正开展对古植物年轮的研究,用以讨论古代气候的变迁情况。
早材  
       早材亦称春材。在一个生长季中,早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由于这时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均匀,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细胞较大,细胞壁较薄,材质显得疏松。
晚材
  晚材亦称秋材。是在生长季后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这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形成层活动减弱,以至停止。所形成的细胞较小,细胞壁厚,材质显得紧密、坚实。
单子叶植物茎
  单子叶植物茎的茎内一般无维管形成层,所以没有次生结构,不能无限加粗。有些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茎的结构一般由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所组成。一些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类的茎里有许多维管束,分散在整个茎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中,如玉米;另一类是维管束分布在茎的周围,很有规则地排列成两圈,茎表皮层的内侧,有一环厚壁组织,对于茎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茎中心的髓部,在节间生长过程中,被破坏,形成空的髓腔,如小麦、水稻、竹等。禾本科植物茎的节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节间上部的各类组织虽已基本成熟,但这部分仍保留分生能力,当茎上每节的居间分生组织同时活动时,茎干则迅速伸长。例如玉米、竹的拔节,这就是居间生长。
双子叶植物茎
  双子叶植物的茎除具初生结构外,还有次生结构。茎的初生结构是由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许多新细胞,其中在顶部的细胞仍旧保持顶端分生组织的特性,能够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在基部的细胞经过生长,渐渐分化为3种组织系统:保护系统(表皮)、基本系统(皮层、髓部)和维管系统。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叫做初生生长;由各种初生组织组成的结构,叫做初生结构。表皮在茎的外面,具保护作用,属保护组织。一般由一层细胞所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排列紧密;一般不含叶绿体,外壁较厚,角质化并有角质层;表皮上具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皮层是多层细胞构成,主要是薄壁细胞,常为球形、椭圆形,壁薄,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具细胞间隙。有的植物细胞间隙发达,构成通气系统。靠近外方的薄壁细胞常具叶绿体,故使幼茎呈绿色。无色的薄壁组织具贮藏作用。茎的皮层还常具厚角组织,有的还具纤维或石细胞。一般植物茎无内皮层,只有沉水植物的茎或一些地下茎,有凯氏带加厚。维管系统是由分开的维管束和束间的薄壁组织构成,称为维管柱(亦称中柱);但在有些植物中,维管柱可以成为差不多是连续的。维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形成层、初生木质部组成。在茎的中心是髓,一般由薄壁组织构成,具细胞间隙。双子叶茎的次生结构是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由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以及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周皮,称为次生结构。由次生结构的增加,使茎加粗,称为次生生长。维管形成层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保留下的分生组织,它在维管束内,称为束中形成层;另一是髓射线里面与束中形成层部位相当的薄壁细胞,又具有分生能力,形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与束间形成层连接在一起成圆筒状,在横切面上为一个圆环。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主要进行细胞的切向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细胞(次生木质部),加添在原有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的外方;向外形成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加添在原有韧皮部(初生韧皮部)的内方。维管形成层在不断形成次生结构的同时,也进行径向分裂或横分裂,增加原始细胞,扩大维管形成层的圆周,以适应茎的不断加粗。有些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茎,仅有束中形成层,而不具束间形成层,次生结构比较少。还有少数草本双子叶植物,不仅没有束间形成层,连束中形成层也很不明显,次生结构更少,甚至完全没有(如毛茛)。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维管组织不断扩大,其外围的表皮或皮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木栓形成层,产生新的保护组织——周皮(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木栓层形成后,木栓外方的组织,由于断绝水分和养料而死亡。

二十八  分蘖
  分蘖是灌木和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下和近地面处由腋芽形成的分枝。分蘖上又可依次形成新的分蘖。如火棘,水腊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从地面下的芽点上生出数十个地上茎。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无效分蘖。利用有效的分蘖就可以有选择的制作石上

二十九  叶   
       是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从广义上讲,凡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都可以叫做叶。如低等植物中的某些藻类,植物体适于光合作用的扁平部分(如海带的带片),或是藓类植物体上的“叶”,都可以称为叶。从狭义讲,只有维管植物才具有真正的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叶又分为两个类型:原始类型只见于一部分蕨类植物(如石松、卷柏、松叶蕨),它来自茎的表面突起,叶片小而叶脉不发达,称为小型叶;大多数维管植物具有由枝系统变异而成的大型叶,叶片较大,而且有发达的叶脉。叶生长在茎节上,种子植物的叶在芽中已形成,由茎尖生长锥的分生组织的外部细胞,向外增生细胞并进化分化(叶原基)而产生的。发育成长后的叶,在外形上具有叶柄、叶片和托叶3部分,主要是叶片和叶柄。但有的植物不具叶柄,而以叶的基部着生在茎上,成为无柄叶。禾本科植物(如小麦)也是无柄叶,以叶基包围在茎的外部,有时几乎将茎全部包住,这种叶的基部,称为叶鞘。叶的形态多种多样,为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叶片的大小相差极大,小的似鳞片状,大的如玉莲,其巨大的漂浮叶直径达2米,可载住一个小孩。叶的寿命也长短不一,由数月至10余年不等。一般常绿植物的叶寿命为1.5~5年,叶的更替不是同时发生,看来好象永不脱落。而多年生的落叶植物,叶的寿命很短。在植物演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叶产生各种形态结构。旱生植物的叶小而厚或多茸毛;肉质植物的叶片肥厚多汁;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沉水植物的叶小而薄或呈丝状等等。更有些植物的叶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成为变态叶。
  植物的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如豌豆、桑、苹果、桃、棉等;有的植物并不全具有这3部分,叫做不完全叶。如丁香的叶不具托叶,莴苣的叶无叶柄和托叶。这些都属不完全叶。
叶片
  叶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为绿色扁平体。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功能。叶片的结构一般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所组成。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生活的细胞所组成,但也有少数植物叶片的表皮是多层细胞的结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可有2~3层细胞。表皮细胞一般为形状不规则的扁平体,侧壁凸凹不齐彼此互相嵌合、连接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其外壁较厚、角质化,并具角质层,有的并有蜡质。表皮上还有由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叶肉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一般明显地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前者位于上表皮之下,细胞呈圆柱形,其长径与表皮成垂直方向排列,细胞间隙小。后者位于栅栏组织和下表皮之间,细胞呈不规则形状,细胞间隙大,构成庞大的通气系统。叶脉中的主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中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在它们之间还常具有形成层,不过形成层的活动期有限,只产生少量的次生结构。在维管束的上、下方还具有许多层机械组织,特别在叶片的背面发达,常形成显著的突起。叶脉越分越细,结构也越来越简单,形成层消失,机械组织渐少或消失,木质部和韧皮部结构也简单。叶片的形状因植物种类的不同差异极大,常是鉴定植物的依据之一。单叶的形状可分为针形(松)、条形(水杉)、披针形(柳)、椭圆形(山茶)、卵形(车前)、心形(紫荆)、肾形(天竺葵)和圆形(莲)等。叶片的边缘、基部、先端也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形状。甚至在同一种植物或同一个体上,也存在着形态上差异极大的叶片,特别在水生植物中较常见,如水毛茛的叶,浸在水中叶成丝状,伸出水面则扁平。
叶柄
     叶片与茎相连接的柄。通常呈半圆柱状或扁平或具沟道。叶柄的功能是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叶柄内有维管束,故还起着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为叶片与茎之间的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叶柄的有无、形状、粗细、长短等因种类不同而异。叶柄的长短不同或发生扭曲使叶片伸展在空间互不遮蔽,充分接受阳光。
叶刺
  叶刺变态叶的一种,某些旱生植物,如仙人掌属植物,叶已退化成针状的刺,缩小蒸腾面积,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又如小檗属植物长枝上的叶变态成三叉状的刺,在其腋间长出短枝,生有正常叶;刺槐属复叶,基部的刺是由托叶变成的,亦属叶刺。此外,尚有叶的一部分变成叶刺的,如红花和飞廉等。
叶脉  
       叶片上可见的脉纹,即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有输导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的作用。叶脉通过叶柄与茎内的维管束相连。叶脉按其分出的级序和粗细可分为主脉、侧脉和细脉3种。主脉较粗,最为明显;若主脉一条位于叶片中央,则称为“中脉”或“中肋”。侧脉为主脉的分枝,一般较细。细脉为侧脉的分枝,较侧脉更细,分布在整个叶片中,且常错综交织。叶脉按其排列的方式,分为平行脉、弧形脉、网状脉和叉状脉等。网状脉的特点是叶脉错综分枝,连结成网状,是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平行脉中的中脉和侧脉自叶片基部发出,大致相互平行,至叶片顶端汇合,是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的银杏是属叉状脉.
叶耳
      在叶鞘与叶片接连处叶缘两侧的伸延物。常将茎杆卷抱着,末端分离,有时弯曲,多呈耳状或镰刀状。单子叶植物中,部分的禾本科植物具有叶耳,如大麦、小麦、水稻、竹等。在分类上,常根据是否有叶耳,作为区分物种的依据之一。如水稻与稗,形态较相似,但前者有叶耳,后者无,故可相区别。
叶卷须  
        叶卷须是变态叶的一种。有的植物的叶,常常整个地或部分地变为纤弱、细长的须状结构,借以能攀缘在其他物体上,使植物体得以直立,充分接受阳光,这种由叶变来的须状攀附物,即为叶卷须。叶卷须的来源有所不同,有的是由小叶变成的,如豌豆的羽状复叶,先端几个小叶变为卷须;有的是由托叶变成的,如旱金莲、菝葜的托叶变为卷须。根据叶卷须生长的部位,可与茎卷须相区别。
叶序
  叶序是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由于有叶序,一方面不致使茎枝任何方向负荷过重;另方面不致使叶片相互遮盖。总之,使叶均匀而又适当地排列,有利于接受阳光,适应环境。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1片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蚕豆、桃等。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的,叫对生叶序,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上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下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叶片避免互相遮蔽。茎的每一节上若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列成轮状,叫轮生叶序,如夹竹桃、金鱼藻等。叶序在描述植物种类的性状和鉴别物种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分类依据之一
叶舌
  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内侧的膜状突起。如禾本科植物水稻等具有叶舌。它可使叶片向外倾斜伸出,有利于接受阳光,同时由于它的生长部位,能防止昆虫、病菌、雨水等进入叶鞘筒内。叶舌是叶鞘的延长,其大小、形状和毛茸的有无,可作分类依据之一。禾本科的叶舌,常见的有撕裂状叶舌、二深裂叶舌、短叶舌、具睫毛叶舌和长叶舌等(图6)。某些蕨类植物营养叶和孢子叶近基部的近轴面上的片状附属物,也称为叶舌。
叶迹
  叶迹是植物茎内连接茎与叶之间的维管束,即茎内的维管束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这一段叫做叶迹。每一叶的叶迹数目,由一个至多个,随植物种类而异,但每种植物,叶迹的数目是一定的。叶脱落后,可在叶痕上看到叶迹的痕迹。
叶痕
  叶痕是叶脱落后,茎上留下着生叶柄的痕迹。在温带或寒带,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到一定的季节,叶要凋落,于是在茎上遗留下叶柄断落的伤痕,这就是叶痕。叶痕的类型因种类不同而异,其形状及排列可作为鉴别处于落叶状态的木本植物的依据之一。在叶痕上,一般可以见到维管束的痕迹。
叶镶嵌
  叶镶嵌是同一植物的许多叶,在与阳光垂直的平面上互不遮光、作镶嵌排列的现象。叶镶嵌是由于叶在茎上排列的不同,一般地是下面叶的叶柄较上面叶的叶柄长,并且由于叶的向光性、叶片大小的不同或叶的缺刻、叶柄的扭曲变化等,从而使全部叶片均能以最大面积接受阳光,以利进行光合作用。
叶肉
  植物叶片内的同化组织。由含叶绿体的活细胞所组成,为叶内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叶肉细胞之间有间隙,构成通气系统,通过表皮上的气孔,叶肉细胞得以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前者细胞呈圆柱形,含较多的叶绿体,排列呈栅栏状。后者细胞呈不规则状,叶绿体较少,细胞组合不整齐,细胞间隙大。具有上述两种组织配置形式的叶,叫做背腹叶。若两种组织没有明显分化,或栅栏组织在叶的两面都有,中间夹着少量海绵组织,这种称为等面叶。两种组织间的区别程度及其数量比例,因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阳生植物叶片内的栅栏组织较发达,与海绵组织区别亦明显;阴生植物的叶和沉水植物的叶,则海绵组织发达或两种组织分化不明显。
托叶  
        完全叶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呈叶状,一片或两片,位于叶柄基部与茎相接处,通常有保护幼叶和腋芽的作用。托叶的形状、大小因种类不同而异,如豌豆的托叶较大呈叶状;梨树的托叶呈线形,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变为刺;蓼的托叶成鞘状,包围在茎节的基部,叫做托叶鞘。托叶的存在多是暂时性的,一般都或早或晚便自行脱落,仅少数植物托叶在植物的一生中保留着。托叶主要发生在双子叶植物中;单子叶植物中的原始水生植物,如眼子菜等有托叶;裸子植物则稀少。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托叶逐渐退化,绝大多数合瓣花类植物缺少托叶。
单叶  
       仅具单个叶片的叶。例如梧桐、白杨、桃、梅等。单叶如具有叶柄,一个叶柄上只着生一片叶,叶柄与叶片间不具关节。柑桔的叶,形似单叶,但其叶柄与叶片之间有关节,称为“单身复叶”。单叶的叶缘有完整的(全缘叶),也有缺刻的,由于缺刻的深浅程度和方式不同,可分为锯齿、圆缺、浅裂、深裂和全裂等。依据单叶的叶片形状不同,可分为针形叶、线形叶、披针形叶、矩圆形叶、椭圆形叶、卵形叶、圆形叶、扇形叶等。
复叶  
       复叶是在共同的叶柄或叶轴上着生若干小叶的叶。每一小叶有显著分离的基部,有时还各自具有小叶柄。复叶是由多数小叶组成,如与同等大小的单叶来比较,虽然叶片的总面积减少了,但遭受风、雨、水所加到叶片上的压力或阻力却少得多,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根据小叶在叶轴上排列方式和数目的不同,可分为掌状复叶、三出复叶、羽状复叶。若干小叶集生在共同的叶柄末端,排列成掌状,称为掌状复叶,如七叶树。3枚小叶集生于共同的叶柄末端,称为三出复叶,如苜蓿。小叶排列在叶柄延长所成的叶轴的两侧,呈羽状,称为羽状复叶。小叶总数为双数的,称为偶数羽状复叶,如花生;小叶总数为单数的,称为奇数羽状复叶,如蔷薇;叶轴不再分枝的为一回羽状复叶,如月季;分枝仅1次的为二回羽状复叶,如合欢;分枝2次的为三回羽状复叶,如南天竹。
羽状复叶  
        羽状复叶是复叶的一种。若干小叶着生在叶柄延长所成的叶轴的两侧,排列成羽状.
掌状复叶  
       掌状复叶是多数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一个点上,并且这些小叶的排列呈掌状。如大麻的叶。依小叶数目不同,可分为五出掌状复叶、七出掌状复叶等

三十  叶组织  
平行脉
是中脉和侧脉自叶片基部发出,大致互相平行,至叶片顶端汇合的脉序。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具平行脉。平行脉又分:直出平行脉,各脉由叶基以平行方式直达叶尖,如稻、麦等的脉序;侧出平行脉,叶片中央有一主脉,由主脉分出侧脉,垂直于主脉直达叶缘,如巴蕉、美人蕉等的脉序;射出平行脉,各脉自叶基部以辐射状分出,如棕榈、蒲葵等的脉序。
网状脉
是脉序的一种类型。叶片具明显的一条中脉或数条主脉,由中脉或主脉射出几乎到达叶缘的侧脉,侧脉又分出许多细脉,彼此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交错连结成网状。网状脉是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少数单子叶植物,如七叶一枝花等也具网状脉。网状脉因中脉分出侧脉的方式不同,又分为羽状网脉,如苹果、夹竹桃、枇杷等植物的脉序就属此类;掌状网脉、如葡萄、槭树、蓖麻等植物的脉序。
变态叶
是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叶。如仙人掌的叶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豌豆的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它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食虫植物的叶能捕食小虫,这些变态的叶有呈瓶状,如猪笼草;有的为囊状,如狸藻;有的呈盘状,如茅膏菜。在捕虫叶上有分泌粘液和消化液的腺毛,当捕捉到昆虫后,由腺毛分泌消化液,将昆虫消化并吸收。也有的叶变成肉质化,贮藏营养物质,如洋葱的鳞叶,是食用的部分。在木本植物芽的外面,有由叶变态的芽鳞包围,起着保护幼芽的作用。在花和花序的基部也有变态的叶,如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面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的花和花序的作用。
鳞片叶
是地下茎或多数越冬芽上具有贮藏或保护功能的变态叶。地下茎上的鳞片叶有的肥厚多汁,贮藏丰富的有机养料和水分,如洋葱、百合、贝母等。随着地下茎(鳞茎)的生长,外面的鳞片叶变得薄而干,有时呈纤维状,可保护内面鳞叶不致枯萎。也有的鳞片叶成干膜状,如慈菇。芽上的鳞叶称为“芽鳞”,能分泌树脂或具毛茸,有保护芽体和减少蒸腾的作用。
气孔
是植物表皮上两个特化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间隙或包括两个保卫细胞及其围绕形成的开口(孔)的总称。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交换气体的主要门户。有些气孔的周围还有一个或几个和一般表皮细胞形状不同的副卫细胞。气孔存在于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器官中,在叶片上最多。有些苔藓植物,如葫芦藓也有气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为肾形,而单子叶植物多为哑铃形。在叶片单位面积中气孔的数目及其分布状态,因种类不同而异。有些植物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较多;有些植物只限于下表皮;少数浮在水面的叶子,如睡莲,气孔仅见于上表皮。沉水植物的叶,一般没有气孔。气孔在表皮上的位置,各有不同,有的与表皮细胞位于同一水平上;有的突出于表皮;有的凹陷在表皮之下,这些都反映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有关,保卫细胞背向气孔一侧的细胞壁比面向气孔一侧的细胞壁弹性大,伸长幅度也大。当保卫细胞膨压升高时,细胞膨胀,背向气孔侧的胞壁伸长幅度加大,气孔开放。相反时,气孔则关闭。气孔的开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植物的气孔早晨随光强度增加而张开,黄昏时随光强度减弱而关闭。水分供应的状况,对气孔开闭影响也很大,土壤中供水不足,大气干旱都会使气孔关闭。
保卫细胞
是构成气孔的两个特化的表皮细胞。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一般呈肾脏形,两细胞的凹面相对,形成一空隙,即气孔。保卫细胞凹面的细胞壁较其它部分厚,细胞内有叶绿体,随着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保卫细胞的膨压会随之变化,引起保卫细胞在形状和体积上产生不同的反应,相应地使气孔扩大或缩小或关闭。当水分亏缺引起植物体内含水量下降,保卫细胞失水,膨压下降,气孔关闭;而水分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膨压增大,薄壁部分向远离气孔一侧凸出,而厚壁部分受到牵引也向远离气孔一侧凹陷,结果气孔开放。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的保卫细胞呈哑铃状,中部狭窄部分细胞壁厚,两端球状部分壁薄,因膨压增高,球部扩展而气孔开放。这种类型气孔的保卫细胞两边,各有一个副卫细胞,它由气孔侧面的表皮细胞衍生而成。
叶表皮
是包围在叶片最外面的一层透明无色的细胞层。少数植物是多层细胞结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海桐花的叶表皮都由2~3层细胞组成。叫表皮一般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形状不规则,从叶片上、下正面观察,呈不规则的波浪形;在横切面上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并具角质层,有的并有蜡质。有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以及昆虫、微生物等的伤害。表皮还常具表皮毛,它是表皮细胞的突出物,种类很多。有的是单细胞构成的,像苹果叶片上的毛;有的是多细胞构成的,像马铃薯叶片上的毛;有的呈星状或鳞片状。此外,还具有分泌粘液、挥发油等物质的腺毛,如烟草;有起保护作用的螫毛,如荨麻。表皮上还有许多气孔。
叶腋
是叶与茎相交所构成的交角处,称为叶腋。在叶腋间生有腋芽,一般只有1个,也有2~3个的,如对节、胡桃、李等。腋芽发育后一般形成侧枝。
离层
是木本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落叶前,叶柄或叶基部所形成离区的部分细胞层。离区是横隔于叶柄或叶基部的若干薄壁细胞层,其中与叶柄相邻接的两层或数层迭生在一起的细胞层,叫做离层,而与茎干相接的细胞层则为保护层。离层细胞的细胞壁若发生变化,如在中层发生粘液化,就会引起细胞互相分离;因叶片本身的重力和其他机械作用,在离层处断裂,造成落叶。落叶后保护层有周皮发生,保护断裂的表面,形成叶痕。花梗、果枝上也常有离层发生,造成落花、落果。
单身复叶
是复叶的一种。形似单叶,但其叶柄与叶片之间有明显的关节。以此区别于真正的单叶,如桔、橙、柚等的叶。单身复叶可能是由三出复叶中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成。
叶球
是一种心叶生长情形。常见于十字花科某些植物的叶。在营养生长时期,由缩短茎上长出多数心叶,向内弯曲,相互交错重叠,形成球状。如卷心菜、结球白菜。

三十一  花组织
苞片
位于正常叶和花之间的片或数片变态叶。也称苞叶,有保护花和果实的作用。在单花外有3至数片像萼叶的苞片,通称副萼,如棉花。苞片多数聚生在花序外围的,称为总苞,如菊科的向日葵。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花由花柄(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一朵花中所有的雄蕊)和雌蕊群(一朵花中所有的雌蕊)6部分组成。从这6部分的形态发生和解剖构造看,可以认为花是一个适应繁殖功能的变态的短枝。因为花柄(梗)是茎的一部分,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在花托上着生的部位是茎的节,各节间距离特别缩短,所以说花是适应繁殖的变态的短枝。上述6部分俱全的花叫完全花,如桃花。上述6部分不全的花叫不完全花,如柳花。雄蕊、雌蕊在同一花内并存的叫两性花,如番茄;仅有雄蕊或仅有雌蕊的叫单性花(前者叫雄花,后者叫雌花),如玉米。通过花的中心均可分成对称面的叫整齐花或辐射对称花,如茄;通过花的中心仅有一个对称面的叫不整齐花或两侧对称花,如益母草;无任何对称面的为不对称花,如美人蕉。
花柄
亦称花梗。单生花的柄或花序中每朵花着生的小枝。它支持着花,使花位于一定的空间;同时又是茎和花相连的通道。花柄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如垂丝海棠的花柄很长,而皱皮木瓜(贴梗海棠)的花柄则非常短。也有无花柄的花。花柄不分枝或分枝,分枝的花梗称为小梗。花柄的结构和茎的结构相同。
花托
花柄(梗)的顶端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按一定方式着生于其上。通常花托是膨大缩短的枝端,形状多种多样,随植物种类而异。如木兰花托呈圆柱状,草莓的花托膨大成圆锥状,莲的花托为倒圆锥状,桃的花托(实为花筒)为杯状等。
花冠
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总称,位于花萼之内。花瓣数目常与同一花的萼片数目相同或是它的倍数,为一轮或多轮。花瓣的形态和结构与叶片相似,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质中可含有色体,使花瓣呈黄、橙、橙红或红色。细胞液中多含花色素苷(花青素),使花瓣呈红、蓝或紫色。如果细胞中有色体和花色素苷两者都有,花瓣就呈现各种色彩;若两者全无则呈白色;有的花瓣表皮细胞具乳头状突起,使花瓣表面凹凸不平,经光线折射后花瓣具丝绒般的光泽,十分美丽。一朵花的花瓣各自分开的称离瓣花冠,如桃花。一朵花的花瓣彼此联合的称合瓣花冠,如牵牛花。离瓣花冠中有十字形的如白菜,有蝶形的如豌豆。合瓣花冠中有漏斗形的如牵牛;钟形的如桔梗;管状的如向日葵头状花序中的小型花;高脚碟状的如水仙;唇形的如薄荷;舌状的如蒲公英,等等。
蝶形花冠
离瓣花冠的一种类型。豆科、蝶形花亚科(如大豆、槐等)特有的花冠,呈蝶形,由大小、形状不等的5片花瓣组成,其中较大而不成对的一瓣,称为旗瓣;旗瓣下面两侧各有一瓣成翼状,称为翼瓣,翼瓣内侧另有一对花瓣,连合作舟状,包在雌蕊和雄蕊群外面,称为龙骨瓣。
花萼
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通常是花的最外层。一朵花萼片数目往往因科、属不同而异。萼片多为绿色,呈叶片状,其结构是由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所以萼片是一变态叶。有的植物花萼大而具彩色,有利于昆虫传粉,如铁线莲;有的植物花萼之外还有一轮绿色瓣片,叫副萼,如棉。一朵花的萼片各自分离,称离萼,如白菜花;彼此联合的称合萼,如丁香花。通常在花开放后萼片脱落,但有些植物花开过后萼片不脱落,直存到果实成熟,叫宿存萼,如蕃茄、柿、茄等。宿存萼有保护幼果的功能。蒲公英的萼片变成毛状,叫冠毛,有助于果实和种子的散布。有的植物花萼的一边引伸成短小管状突起,叫做距,如凤仙花、旱金莲等植物的花就有距。
花被
一朵花中的花萼与花冠的合称。多数植物花的花萼与花冠俱全,叫双被花,如油菜、蚕豆、蕃茄等植物的花。有的植物只有花萼或花冠一轮的,叫单被花。有的单被花像花萼那样呈绿色,如轮叶王孙。有的植物既无花萼,也无花冠,叫无被花,如杨、柳、胡桃等;有些植物花的花萼与花冠无区别,就统称花被(或花被片)。
总苞
花序基部苞片的总称。即围住花序基部的一圈或多圈的苞片,紧托着花序。而苞片则是位于花序或花之下一种变形的叶。
雄蕊
一朵花的雄性生殖器官,着生在花托上雌蕊的外围,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少数原始被子植物的雄蕊为叶片状,如木兰属;在睡莲花中可看到雄蕊的瓣化过程,说明雄蕊是由叶变态而成。一朵花中雄蕊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原始种类雄蕊为不定的多数,较高等的种类雄蕊数目减少并常有定数。一朵花中雄蕊有分离与联合的变化,多数植物雄蕊分离。有的植物所有雄蕊的花药分离而花丝联合成1束,叫单体雄蕊,如棉;有的花丝联合成2束叫二体雄蕊,如蚕豆;花丝联合成3束的叫三体雄蕊,如小连翘;花丝联合成4束以上的叫多体雄蕊,如金丝桃。有的植物花丝分离花药联合叫聚药雄蕊,如菊科植物的雄蕊。
单体雄蕊
一朵花内有雄蕊多枚,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彼此连结成筒状,包围在雌蕊外面。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如棉属、锦葵属植物的雄蕊就是单体雄蕊。
二体雄蕊
每朵花有雄蕊10枚,其中9枚的花丝连合,1枚分离,成二组,如大豆;或每5枚的花丝连合而成二组,如紫穗槐。
四强雄蕊
每朵花内有雄蕊6枚,其中2个较短,4个较长,如油菜、白菜、萝卜等的雄蕊。

三十二  花的构成
聚药雄蕊
每朵花内有雄蕊5枚,其花丝分离,而花药互相连合成筒状,环绕花柱,如向日葵的管状花、蒲公英的舌状花等的雄蕊。
花药
雄蕊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由2个或4个花粉囊(小孢子囊)组成,分为二半,中间以药隔相连。花粉囊中产生花粉,花粉粒成熟后,花粉囊自行裂开,花粉粒由裂口处散出。花药在花丝上着生的方式有几种类型。有的花药的基底着生于花丝顶端,叫底着花药;有的花药以背面中部着生于花丝的顶端,叫丁字型花药。
花粉囊
雄蕊的花药中产生花粉粒的地方。花药由2个或4个花粉囊(小孢子囊)组成,分为两半,中间有药隔相连。每个花粉囊最外为1层表皮,其内有1层细胞,体积较大,在发育早期叫药室内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到花药成熟时,这层细胞进一步增大,并在垂周壁和内切向壁上出现不均匀的木质或栓质加厚,此时叫纤维层。纤维层壁的加厚有利于花粉囊的开裂。纤维层内通常有1~3层薄壁细胞叫中(间)层。中层细胞初期贮有淀粉,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常被吸收,细胞破坏。中层之内是绒毡层,其细胞近似柱形,细胞质浓厚,液泡小,初期为单核,发育后期为双核或多核。细胞内含有较多的RNA和蛋白质、丰富的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等。绒毡层对花粉粒的发育有重要的营养和调节作用。花粉粒成熟时绒毡层细胞内的养料多已被吸收利用,细胞破坏。如绒毡层发育不正常或功能失调,可导致花粉败育。以上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共同组成花粉囊的壁。花粉囊壁之内为药室,药室中初为许多造孢细胞。造孢细胞进一步长大,彼此分开,成为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每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花粉粒。
花粉
种子植物花粉粒的总称。单核花粉粒是被子植物的小孢子,成熟花粉粒是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粒的结构有两层壁,外壁较厚,其上有花纹和颜色,组成外壁的成分中有孢粉素(是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的氧化多聚物的衍生物),性质坚固,具抗酸和抗生物分解的特性;内壁薄,由果胶和纤维素组成。许多植物的成熟花粉粒由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组成。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外壁的颜色和花纹等特点是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有些植物几个或多个花粉粒粘集在一起成块状,叫花粉块,如兰科、萝摩科植物。由于花粉粒的外壁有抗酸、抗生物分解的特性,在地层中能够长期保存,因此通过对某一地区地层中的花粉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古代植物分布情况和石油的形成与移动等问题。还可以利用花粉粒的形态特点来确定蜂蜜的成分及来源。花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如淀粉、葡萄糖、果糖、维生素和酶等。现在有许多花粉食品和花粉药物,就是对花粉资源的利用。
雌蕊
一朵花中的雌性生殖器官。着生在花托的中央,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部分组成,构成雌蕊的单位叫心皮,它是一个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植物种类不同,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也不同,由1个心皮组成的雌蕊叫单雌蕊,如蚕豆、大豆;由2个以上心皮组成的雌蕊叫复雌蕊,其中有的各心皮分离,因而雌蕊也分离,叫离生雌蕊,如牡丹、玉兰;复雌蕊中各心皮彼此联合组成1个雌蕊,叫合生雌蕊,如棉、番茄,多数被子植物为此类型。合生雌蕊可以是柱头、花柱和子房全部结合,也可以只有子房结合,其他两部分分离,也有花柱与子房两部结合,只有柱头分离的。
子房
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外面有子房壁,内部中空称(子)室,子室内有胚珠着生。单雌蕊子房只有一子室,如豌豆;复雌蕊子房可由数个心皮合为1个或数个子室,如黄瓜为1子室,烟草为2室,牵牛为3室,凤仙花为5室等。有的植物子房原为1室,由于产生假隔膜而使子室分为假2室或多室,如白菜为假2室。复雌蕊子室数的差别,决定于各心皮的愈合状况及心皮数目。如心皮彼此以边缘相连接,全部心皮都成为子房壁,则子房为1室;如各心皮向内弯入,各心皮边缘在子房中央部分彼此连合,心皮的一部分成为子房壁,弯入的部分成为子房内隔膜,就成为多室。也有子房原为多室,由于隔膜消失又成为1室,如石竹、报春花等。
柱头
雌蕊的顶端部分。是接受花粉的地方,一般膨大或扩展成各种形状。柱头的表皮细胞可延伸成乳头状、短毛或长茸毛状;有的植物柱头成熟时表皮细胞能分泌水分、糖类、脂类、激素、酶等物质,故柱头表面湿润,为湿(润)型柱头,如烟草、百合;有的植物柱头成熟时表皮细胞不分泌上述物质,为干(燥)型柱头,如十字花科、石竹科植物。花粉粒落到柱头上以后能否萌发,是由柱头与花粉的相互识别所决定。这种识别是指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花柱
是雌蕊中连接柱头与子房的部分。一般为细长管状,也有极短的,如水稻、小麦。花柱是花粉进入子房的通道,花柱的内部结构有两种类型:开放型(中空的)和闭合型(实心的)。开放型花柱中有宽或窄的花柱道,如百合。其结构是在花柱道周围常有一层特殊的内表皮细胞,称为通道细胞,是分泌细胞,能向花柱道分泌物质;闭合型花柱中没有花柱道,由引导组织充满。引导组织细胞长形,壁薄,细胞内含丰富的细胞器,细胞间逐渐形成大的胞间隙,并在胞间隙中充满基质(碳水化物性物质)。不论哪种花柱,都能为花粉管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某些化学物质,引导花粉管向下生长。花柱内有维管束连接子房、花托和柱头。
胎座
子房内胚珠着生的部位,是心皮腹缝线(心皮边缘结合处)形成的肉质突起,胚珠着生于其上。由于心皮数目和结合方式的不同,胎座有不同类型。边缘胎座:1室单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如大豆;侧膜胎座:1室复子房,胚珠沿相邻两心皮的腹缝线着生,在边缘成若干纵行,如紫花地丁;中轴胎座:多室复子房,各心皮内卷在子房中央合成中轴,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百合;特立中央胎座:多室复子房,其中的隔膜和中轴上部均消失,只剩下中轴的基部,胚珠着生其上,如石竹;也有的植物如樱草的特立中央胎座,是由心皮基部和花托上部愈合而成。
胚珠
胚珠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受精后发育成种子。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包被,即裸露的,如松柏类植物球果的果鳞,其向轴面上有两个裸露的胚珠;被子植物的胚珠发生在子房内,由子房壁包被,胚珠着生在胎座上。一个子房中含有胚珠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如桃只有一个胚珠,而棉有多个胚珠。胚珠由珠心、珠被、珠柄和珠孔组成。珠心是发生在胎座上的一团胚性细胞,是胚珠的中心部分,珠被包围在珠心的周围。珠被包围珠心时在顶端留一小孔,为珠孔。胚珠基部与胎座连接的部分叫珠柄。胚珠中珠被与珠心的汇合处位于珠柄之上的部位叫合点。胚珠形成过程中,由于各个部分生长快慢的不同,而使胚珠的形态上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直生胚珠,胚珠的各个部分生长均匀一致,所形成的珠孔、合点和珠柄在一条直线上,如荞麦;二是倒生胚珠,胚珠形成时,两侧珠被生长不一致,一侧快一侧慢,结果胚珠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180°,而使珠孔与珠柄平行,同时珠柄与内侧的外珠被结合形成珠脊,大多数被子植物具倒生胚珠。另外还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类型,如横生胚珠、曲生胚珠等。多数植物珠被为两层,是双珠被胚珠,有些植物只有一层珠被,是单珠被植物,如向日葵。
珠被
胚珠的珠心之外的1层或两层包被,为胚珠的组成部分之一。合瓣花类植物胚珠常具单珠被,离瓣花类和单子叶植物胚珠常具双珠被,无珠被的胚珠较罕见。有些植物的胚珠(薄珠心胚珠),珠心在发育早期解体,珠被的最内层分化为特殊的形态,称珠被绒毡层。此层细胞常是径向延长和有丰富的细胞质,并贮有淀粉和脂肪,其生理功能可能与花粉囊的绒毡层相似。在菊科植物中常见有珠被绒毡层。
珠孔
胚珠顶端珠被不愈合的部分。在双珠被的胚珠中,通常由内外珠被形成珠孔。珠孔是花粉管进入胚囊的通道。大多数植物受精时,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囊,叫珠孔受精。
珠心
胚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生在胎座上的一团胚性细胞。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发生在珠心中,所以可以认为珠心是大孢子囊,相当于雄蕊的花粉囊。根据珠心发育程度,胚珠可分为薄珠心胚珠和厚珠心胚珠。薄珠心胚珠胚囊母细胞只被一层珠心表皮所包围,如向日葵。厚珠心胚珠是胚囊母细胞与珠心表皮之间有数层细胞隔开,如玉米。
珠柄
胚珠基部的小柄。胚珠由珠柄着生在胎座上,胎座的维管束进入珠柄通到胚珠,为胚珠供应养料。
抽苔
十字花科植物花茎从心叶中间抽出来的现象。抽苔的快慢与气温有关。如油菜,气温在10℃以下时,抽苔的速度缓慢;超过10℃,抽苔则明显加快,抽苔时需要较多的养分,须及时追肥灌溉,促使花茎大量分枝和多结角果。
花葶
由植物的地下部分抽出的无叶花茎。
管状花
亦称筒状花。菊科植物头状花序中,具有管状花冠的花。为合瓣花,花冠连合成管状,缘部5裂,稀4裂,不甚展开。如向日葵花序的中部小型花。
舌状花
菊科植物头状花序中,具有舌状花冠的花。为合瓣花,花冠下部连合成筒状,上部连合呈扁平舌状,如向日葵花序外缘呈花瓣状黄色的大型花、蒲公英花序上的花等。
单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的花。只有雄蕊的花称雄花,只有雌蕊的花称雌花。如黄瓜是雌、雄单性花,生于同一植株上,柳、杨则是雌、雄单性花分别生于不同植株上。生雄花的叫雄株,生雌花的叫雌株。
两性花
一朵花中雌蕊、雄蕊发育具全的花,如桃花、白菜花、小麦花等。
雌雄异株
雌花和雄花分别生在不同植株上。如杨、柳、银杏等,植株分为雌株和雄株。
雌雄同株
具单性花的植物,在同一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的现象。如玉米、黄瓜等都是雌雄同株植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用植物学书(基本知识点)
药用植物学总结 3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9_1.2.1植物组织
普通生物学判断题
植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2)
植物学练习题四(问答题答案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