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R.I.P#那些消失的资讯产品和功能,同样值得纪念

生而为新,死亦为新。


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在《R.I.P:2016年,资讯市场上那些死掉但值得敬畏的App》一文中盘点了那些在市场上消失的资讯产品。历经一年多的市场更迭,又有一批新的资讯产品和功能逐步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在这些产品消失的背后,是资本和用户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大浪淘沙。今天,全媒派(ID:quanmeipai)梳理了自2017年以来逐步退出市场的资讯产品和功能,愿以回顾的方式来选择铭记。


国外篇


垂直数字媒体


Little Things

2014-2018


“Facebook是一个了不起的合作伙伴,但是当一家媒体的全部用户都来自于Facebook时,媒体将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Little Things是一家专注于提供生活方式的数字媒体,在Facebook上拥有超过1200万粉丝。2015年最受欢迎的Facebook帖子即出自Little Things之手。今年2月,Little Things突然宣布即将倒闭。其在公告中表示,受Facebook的算法调整影响,Little Things发布的内容被大量限流,用户点击量和订阅量骤降,公司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计划出售。


Little Things致力于向人们分享正能量的积极内容,其以视频为主要产出形式,依托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依靠用户订阅和广告获得盈利。此前,Facebook上的中年女性用户是Little Things最主要的观众群体。


Little Things的成功曾被视为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双赢的典范,Facebook在宣传中也曾多次将Little Things作为原创内容生产的优质案例,双方在2017年前的前进步伐一直是一致的。2016年5月,Little Thing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e Speiser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不是Facebook,Little Things将不会达到现有的用户规模。未来,Little Things也将一直在Facebook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十分危险的,Little Things与Facebook之间的深度绑定导致了其对平台的高依存性。一旦这个平台消失,或是平台的发展路径与其冲突时,Little Things将迅速陷入危机。Little Things自身也承认这个问题所在,其表示也曾开拓OTT、SEO、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平台试图多渠道发展,但最终没能在这些平台上有效地实现“流量变现”。



进入2017年以来,Facebook多次调整算法以减少信息流推送中来自原创媒体的内容。这一调整为Little Things带来了致命打击,使其流量和订阅量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另一方面,Little Things在内容上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媒体的竞争。


MediaCom北美首席投资官Steve Carbone表示:“生活方式类视频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并且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Little Things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应对市场上的内容同质化。”


为应对Facebook的算法调整,Little Things还试图转向亚马逊、Apple TV和Roku等OTT平台,通过发布视频节目获得分销收入,但最终未能缓解公司的财务危机。


Cooking Panda

2015-2018


“一年前,我曾作为Render Media的联合创始人获评‘洛杉矶科技事业中的关键人物’。一年后,Render Media已经风光不再。”



Cooking Panda由Render Media出品,是一个专注于制作美食类视频的数字媒体。截至目前,其在Facebook上拥有接近860万粉丝。但是,今年三月,Render Media联合创始人Eytan Elbaz表示,正计划逐步关闭Cooking Panda。


Cooking Panda的关停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Little Things类似,由于受到Facebook的算法调整影响,Cooking Panda的视频观看次数下挫了近一半。但是,Cooking Panda并非像Little Things一样,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在Instagram、Youtube、Vine和Snapchat等平台上也有内容发布,只是用户基数与Facebook相比差距较大。



有观点认为,Cooking Panda走向没落并不全是因为Facebook的算法调整,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食品类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泛滥。有媒体就这一点向Render Media方面求证,但并未获得明确回应。值得关注的是,Render Media自身或许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6年,其就曾试图从打造美食类节目向卡通视频和生活方式类视频转型,但并未获得向Cooking Panda一样的巨大成功。目前,Render Media旗下的Cooking Panda等账号并未彻底关停,但是公司的日常工作已经停摆,员工数量也从2016年的35人骤减至6人。


Van Winkle's

2015-2017


“我从前不愿意使用这个非常俗气的落款,但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今天,我想以这句话结尾——‘愿你好梦’。”



专注睡眠话题的网站Van Winkle's创办于2015年,其所有者是床垫公司Casper。与其他公司希望依靠网站访问量来宣传产品不同,Van Winkle's在创立之初就被定位为一个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得盈利的独立数字媒体。此举被视为品牌新闻模式的一大创新,《华尔街日报》和digital等媒体都给予了报道。


然而,Casper在2017年11月7日宣布将停止更新Van Winkle's,转而推出专注于健康和睡眠领域的平面刊物Woolly。


Van Winkle's的创作团队均由资深记者组成,该团队每天发布8个到10个不等的原创文章,并在这些文章中将“睡眠”作为文化命题和科学命题加以探讨。在Van Winkle's的推动下,“睡眠”一度成为美国社会的热门话题。



Casper一直强调Van Winkle's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媒体,但是事实上,在Van Winkle's的第一任主编Koyen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赌注。“建设Van Winkle's的过程是非常美妙的,这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项目很难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Koyen这样说道。


作为内容营销的一部分,用媒体来定义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Airbnb打造了Airbnbmag和Pineapple, Dollar Shave Club也打造了相应的男士生活方式平台。但是,这些数字媒体确很少能够向预期的那样为品牌带来商业与口碑上的双赢。其根本原因在于,营销作为商业的一部分,是完全趋利的;媒体则必须经历长周期的口碑沉淀,这两者几乎很难相容。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Van Winkle's在商业上的不足,Casper方面表示,接替Van Winkle's的新杂志Woolly每期将售价12美元。


新闻资讯类产品


雅虎新闻摘要

2014-2017


“感谢为您服务过的这些年。”



雅虎的新闻摘要(Yahoo News Digest)是雅虎旗下为数不多依靠创意和设计取胜的产品。新闻摘要的前身是新闻类应用程序Summly,2014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风头正劲的雅虎以30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款由天才少年Nick D'Aloisio设计的应用程序。然而,Verizon在2017年全资收购雅虎后,宣布关闭雅虎新闻摘要。


雅虎新闻摘要是一款新闻聚合产品,其并不提供由雅虎自身生产的内容,而是在每天上午和傍晚各向用户推送一次重要新闻。推送内容整合自各个媒体的头条新闻,每个话题下都包含了来自多个平台的全方位信息。推送形式也不限于文字新闻,图像、视频、地图、信息图、维基百科和社交网站的议论等都被摘录其中。



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高质量,雅虎新闻摘要每天只推送固定数目的新闻。雅虎方面曾表示,此举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通过限制篇幅,来帮助读者过滤到无用的信息,从而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雅虎新闻摘要推出即巅峰,2014年便获评“最佳应用程序”之一。但是,伴随着近年来雅虎集团的衰落和数字媒体的崛起,Verizon最终选择关闭缺乏原创内容产出的新闻摘要。


What’s News

2015-2017


“只要手机仍是主要的新闻客户端,我们就会专注于这一不断重复和不断改善的过程,直到下一个传播介质出现,我们再考虑下一步。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会半途而废。”



“What’s News”是《华尔街日报》旗下的二级媒体,与雅虎新闻摘要类似,其也是一款新闻简报类应用。“What’s News”发布于2015年,这是《华尔街日报》旗下首款专注于移动客户端的新闻产品,主打“精品新闻”。用户每次打开程序时,都会获得10条精选新闻及其短评,2017年,受《华尔街日报》业务调整和升级影响,“What’s News”的功能被并入其他产品,宣告灭亡。


“What’s News”与雅虎新闻摘要不同的一点在于,其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华尔街日报》,因此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同时,《华尔街日报》庞大的读者群也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用户来源。在发布之初,“What’s News”曾被视为“搭建了传统新闻编辑部与移动数字媒介之间的沟通桥梁”,其也是《华尔街日报》主推的移动产品之一。



在《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相继关闭了自己的二级新闻应用后,“What’s News”也在2017年迎来关张。其关闭的最主要原因是与《华尔街日报》主应用程序在内容和功能上存在重叠,因此,其将作为产品升级的重要经验被纳入到改造后的主程序中。


Scout

2001-2017


“当市场有越来越多的免费信息出现时,为了驱动订阅付费,必须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内容。我们相信,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Scout是一家专注于大学体育报道和体育行业招聘的新闻网站,月均活跃用户一度超过2100万人。在2014年前后,其年度订阅收入超过1亿元。然而在2017年年初,它不得不启动破产程序,以950万美元的价格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收购。


关于Scout陷入困境的原因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首先,其创始人Jim Heckman被指控挪用公司资金用于个人开支,其中包括购买游艇等奢侈用品。为此,在Scout进入破产程序的几个月前,董事会解雇了Jim Heckman。Jim Heckman对这些指控表示否认,他在一封邮件中写道:“Scout本可以免于破产,但是董事会的每个人都忙于掠夺资产,谋取私利。”


其次,Scout四分之三的收入来源于用户订阅。伴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球队开始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分享免费信息,这使得Scout提供的市场情报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订阅用户数量出现大幅下滑


社交类产品


Yik Yak

2014-2017


“我们为拥有地球上最富有激情的用户而深感荣幸,是你们让Yik Yak的这段旅程变成可能。现在,到了我们说再见的时刻了。”



匿名聊天应用软件Yik Yak于2014年推出,一经上市便备受美国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青少年们热衷于使用这款应用向周围的人分享那些平时难以启齿的心事和秘密。Yik Yak在巅峰时期的市场估值一度达到4亿美元,更被称为是“下一个Facebook”。然而,Yik Yak最终被美国移动支付公司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部分工程师和关键技术,并于2017年4月正式关闭。


Yik Yak也是继Secret和Formspring之后又一走向末路的匿名聊天应用,回顾其发展历史,可谓“成也匿名,败也匿名”。Yik Yak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基于匿名社交的强娱乐性和淡关系性,这样的特质满足了千禧一代在社会交往中淡化身份和追求个性的诉求,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Yik Yak曾获评“最受千禧一代喜爱的七个App”之一,BBC也曾利用Yik Yak与青少年进行交流,获取社会调查数据。



然而,匿名社交也注定了Yik Yak无法为用户建立稳定的、具有粘性的社群组织,这样就使应用的用户流动性和流失量一直都高居不下。在应用运行后期,Yik Yak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增加用户名、信息分享等非匿名功能,但最终收效甚微。


匿名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法从源头上杜绝负面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发布。在Yik Yak的信息流中,负面信息和低俗信息的占比相当之高,其甚至一度发展成为校园性骚扰事件和校园欺凌事件的滋生地。由于应用运营方在清理不良信息上并没有做出有效努力,许多学校都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此类匿名聊天应用,社会舆论也都开始唱衰Yik Yak。在经历了2016年年末的重大裁员之后,Yik Yak最终在2017年走向了终点。


Facebook Lifestage/Group

2016/2014-2017


“淘汰表现不佳的应用程序对于Facebook来说是家常便饭。几年前,它还曾关闭其内部孵化器Creative Labs及其应用程序,其中包括照片共享程序Slingshot,匿名聊天应用Rooms以及协作视频应用Riff。”



Lifestage是Facebook于2016年推出的独立应用,其对标Snapchat,面向21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2017年8月,Facebook决定从App Store中下架Lifestage。


Lifestage的关闭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其在应用程序下载排行榜上的表现始终不佳。此外,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在Instagram Story功能上的用户已经突破了2.5亿用户,领先于Snapchat。因此,Facebook将不再需要借助Lifestage与Snapchat抗衡。



与此同时,Facebook也关闭了于2014年推出的Group程序,这是一款专为Facebook群组功能服务的应用程序。Facebook表示,Group关闭后,其功能将会并入Facebook主程序。Group程序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功能过于单一,只能浏览来自群组的帖子,不能接收信息流和来自个人发布的帖子,从而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国内篇


新浪UC

2002-2017


“OK,I am alive.”



新浪UC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其诞生于2002年,于2004年被新浪全资收购。在诞生初期的黄金发展期内,其注册用户一度超过8000万人。2017年4月,新浪UC发布官方公告,由于业务调整,新浪UC的电脑端和移动客户端将于2017年5月10日正式下线。


新浪UC一度被视为QQ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并且在QQ实行付费注册期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QQ放开注册权限后,新浪UC逐渐走向衰败。2011年,新浪曾经试图将新浪UC与新浪微博进行绑定,通过微博的强大日活量来带动UC复苏,但最终收效甚微。


朋友网

2008-2017


“腾讯朋友网,唯一一个头像还是真实丑照的社交网站。”



朋友网是腾讯旗下主打熟人社交的实名制网络平台,其前身为诞生于2008年的QQ校友,于2011年正式更名为“朋友网”。朋友网在2012年的月活跃用户一度高达2.48亿人次,约为人人网的6倍多,是仅次于QQ空间的全国第二大用户群体社交平台。2017年7月14日,腾讯方面宣布由于业务调整,将正式关闭朋友网。


朋友网的陨落一方面来源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程序兴起的外部冲击,另一方面也与其和QQ空间的内部竞争有关。从根本上讲,朋友网所打造的熟人关系链没有跳脱QQ用户群,导致在甜蜜期过后,朋友网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用户回归QQ的局面。


搜狐社区

1999-2017


“是你们用青春、汗水、激情陪伴缔造了‘中文第一论坛’辉煌,也使得这一产品的生命被不断延长再延长……”



搜狐社区成立自1999年,共运营18年,于2017年4月20日正式关停。对于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用户来说,BBS时代已然逝去,搜狐社区的落幕也是意料之中。


在21世纪初期,搜狐社区积累了一批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优质用户,成为中国最活跃的互联网社区之一,一度被誉为“中文第一论坛”。然而,伴随着新闻媒体向互联网转型和社交媒体兴起,BBS逐步被中国网民所抛弃。搜狐社区所积累的这批优质用户也纷纷转战自媒体和新媒体,导致论坛的人气大幅度降低。


豆瓣「一刻」

2014-2017


“午时三刻已到,豆瓣「一刻」和豆瓣东西迎来了它们的‘处决’,喜爱他们的人们,纵使泪流满面,也无能为力。”



「一刻」是豆瓣推出的优质内容精选应用,每日为用户推荐豆瓣上最新最有趣的文字和图片。历经三年多的运营,豆瓣宣布自2017年8月16起将不再更新豆瓣「一刻」和豆瓣东西。


豆瓣「一刻」在创立初期曾被认为是豆瓣盈利的新模式,然而三年过去,它并没有为豆瓣带来预期的商业盈利效果。作为中国最“慢”的互联网公司,豆瓣的许多产品和业务都依靠着用户的热情在维持运转,在商业上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豆瓣CEO杨勃(阿北)在公司内部信中也表示,豆瓣正在筹备海外上市,因此,诸如豆瓣「一刻」、豆瓣东西和同城票务交易等长期没有起色或存在亏损的产品和功能将会被关闭。


过去一年,对于这些消失的资讯产品和功能来说,或许是一个难捱的寒冬。我们在唏嘘的同时,却也不禁感叹,这些产品饱含热忱,在死亡来临的前一刻也曾奋力争取生机。对于创业者来说,成败乃常事。而对于用户来说,我们或许会遗忘这款产品,却永远不会遗忘在这款产品中封存的精神角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Yik Yak获7500万美元融资,下一个Facebook?
13个美国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网络
一个95后眼中的社交网络:Facebook已死,Instagram最棒
一个19岁美国少年眼中的各种社交应用 | 36氪
一個95後眼中的社交網絡:Facebook已死,Instagram最棒 | InMarketing
最全英语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