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说国学进课堂
                                                                                      也说国学进课堂
                                                                                                                                              赵福楼
     读到几篇关于国学教育的文章。因为这是热点问题,颇多好奇;可是从读者角度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比较表象化,即缺乏问题的深刻性思考。
      国学教育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语文在现代教育发展中,更加强调对于文化固本与寻根的担当,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社会舆论和教育业内的日益强大的职业自觉,希望语文课程要加强本国文化的教育,这种带有鲜明符号特征和趋势性的教育发展现象,被冠名为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以国学的教育为滥觞。“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二十世纪处,西风东渐的时期,与西学,即西方文化、经济、科学、政治、思想等总成,相对提出“国学”。侧重在两者的差异性,以文化和思想为主要比较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即在文化发育中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在西方文化思想以汹涌潮流来冲击中国土地的时候,势必引发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国学,这个时候自然成为了一批本土意识非常强烈的文化人树立起来并捍卫它的旗帜。
我们也知道,与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新文化名人,并峙的还有一个名人群,如章太炎、陈寅恪、梁漱溟等。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名人,有不少都是中西兼修的,即秉持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他们之间的文化论争或许非常激烈,可是在文化养成上,他们大多不排斥中西兼修,增广所益。
文化之变更多与社会形态的改变有直接关联。新中国成立,宣告与封建文化决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社会目前在发生的重要改变就是从农业主体人口社会演变为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这也势必重新构建所谓现代新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这一段社会巨变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文化修复和整合的时间比较短促,而且很多存活的人本身就在经历这场文化的撕裂。可想而知,目前社会普遍存在文化生活的极度不适应性。
我们看到源于不适应性,在文革之后,产生了寻根文学;在中国社会发生工业化转型的时候,又被搅动了国学热潮,而且国学教育也就风生水起了。
国学教育产生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在与西学的抗争中,国学被作为了社会改造的一个抓手。在这场论争中,我们是否认同几个结论:
其一,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转型,尤其是全球化的高度融合,客观上决定了传统意义的国学,已经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文化的变革与融合是趋势。
其二,西学永远不可能湮没中国文化,即以西学移植来改造中国社会这条路子也走不通。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的思维、思想具有中国特色,这决定了中国的文化一定是循着一条脉络发展的。就如,西方的文化发展到今天,无论说它怎么现代化、怎么魔幻了、荒诞了,可是你还是能够从古希腊文化那里找到形成的基因。
其三,国学的传承的人,都稀落了,现在的所谓国学大师,或许可以专修国学的某一点,不可能与当前我们在国学潮流中,所赋予国学的宏大所般配。以国学大师为文化旗号,聚集大众,成为他们的信徒,我觉得这有些荒谬。
其四,国学,在思想上有一定的驳杂性,如诸子百家,很多都是有思想冲突的。我们今天学习国学思想,在一个人头脑里怎么兼容这些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问题。过去,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是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大。今天在国学教育中,我们怎么办?是否要考虑选择性?
 其五,国学有一批文化典籍,目前倡导国学的人,采取的基本方法是注疏或宣讲这些典籍。谋求贴近典籍本义的努力,或者照搬照抄、死记硬背,这样的路数也不适合今天的孩子学习。而一些文化学者,希望在今天的语境里,赋予国学典籍以新解,可是也被批评,因为这已经不是国学了。国学其实成为了某些人推销自己认识的一个幌子。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国学,应该走一条什么路子?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我是语文老师。出于职业角色需要,有意识接触了一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就我的知识储备来说,这样的阅读实践是比较艰难的。若以我的阅读还比较吃力而言,在中国的大众中推及古典阅读,在我国的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用这样的粗疏的食古不化的办法去主导学习,这是较难推而广之的。基础教育是大众化普及性教育,若国学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自然需要有识之士做几件事:
第一,从国学的若干考查维度和领域上,做出阅读的精选,到底要读什么,什么是打下文化底子和思想修养底子的。思维需要开阔一些,要多维度选择,不要局限在某些被历史教育窄化的固化的东西上。过去是儒家第一,学生以为国学就是儒学,这显然是狭隘的文化视野。国学是杂学,是多思想冲突的,要把这些原生的东西,呈现出来。由此奠定的文化新人,一定要区别于封建社会里服务封建文化统治的儒生。
第二,要在传承的同时,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或者这叫做文化自觉,带有反思意味。中国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多次剧烈碰撞,最终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国学不是一时的文化,也不是一世的文化、一朝的文化、一族的文化。这是目前国学教育的主导者们普遍缺乏的认识。一种文化的形成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力求解决的是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危机问题。例如中医,本身就是虚拟体系下的一种自然疗救方法,有它的优势也有局限性。目前什么人做什么事,都打着国粹的旗号,干出了危害别人的事。这是需要剔除的糟粕。
第三,在国学的解读时,除了部分人需要有一定的原生解读之外,对于普及性的中小学教育,一定需要走过去的死记硬背的路子,要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现代生活问题的解决,来阐释古代人的智慧。也就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一定不是走学术的高精尖的路子。
第四,不要迷信西学可以救世,同样也不要神化我们的文化古人。中国的文化典籍和文化名人,在封建教育文化环境里,已经被神圣化了,在民间传播中带有迷信和崇拜的意味。学习国学反对的是薄古厚今,同样也不能薄今厚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道》(怀师文化编委会)【简介
好书推荐||《中国文化的张力》
国学重在培育人的心灵 养成君子人格
读经不是改善教育的良方
国学究竟指什么
西学东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