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助力传统文化复兴、重新发现书画太美!

纵观100多年以来,甲骨文书坛,群星璀璨。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甲骨文刻辞原片的拍卖成功,极大地激活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开启了甲骨文书法艺术收藏的新纪元。由于甲骨契刻原片属国家甲级文物,收藏极不容易。目前商家和藏者应该把眼光投向甲骨文书法名家身上。目前正是收藏初期,其作品价位不高,升值潜力极大。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延伸,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的收藏意义会更加凸现。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是史学界对甲骨文四大家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与王国维的合称。这一合称最早由著名学者陈子展先生提出。他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了“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四位先生的号分别是鼎堂、彦堂、雪堂和观堂. 这一合称也仅仅是出于顺口,而毫无以此区分其贡献大小的意思。

王国维是罗振玉的学生,董作宾是王国维的学生,郭沫若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蛰居日本千叶县开始研究的甲骨文,可谓自学成材。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荒经》称正同.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罗雪堂功在甲骨溯源;王观堂功在甲骨正史;董彦堂功在甲骨断代;郭鼎堂功在甲骨证史。

董作宾(1895年-1963年)号彦堂.祖籍河南温县董杨村,生于河南南阳.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傅斯年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卜问的人”称为贞人).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根据所记的商王对先人的称呼、贞人之名以及卜辞字形、书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甲骨文断代的10项标准,建立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学说,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许多名家所收藏.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号鼎堂.四川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与甲骨文.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一家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巅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百家姓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解析
甲骨四堂与甲骨文研究成果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的发现,有力地震动了晚清学界,强有力的打击了疑古思潮
“甲骨四堂”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