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课议课四论|

观课议课四论

陈大伟 袁豪 何莎 郭彦华 李巧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袁豪 郭彦华 何莎 李巧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

收录于孙绵涛主编《教育改革与教育效能论坛(第一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70—95页)

摘要: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已在教育实践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发了学校教研文化的深刻变革。

观课议课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发现、新课程改革、笔者自身实践,是以“观察”和“对话”为主要特征的研修活动。观课议课以引导追求幸福教育生活、意识到专业成长伦理责任为教师参与和研究动力,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其重要理念,研究教师差异,观课议课具有“权变”的实践特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情境性、历时性的境脉特征,择宜既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义务,又是教学实践的专业权利,观课议课尊重教师的择宜权利,培养教师择宜素养。观课议课是全人参与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行为,观课议课互动以“同在共行”理念为基础,参与中要“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辨”,“忌把自己当专家、忌给别人找毛病、忌不给对方留申辩机会”。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幸福;教学择宜;和谐互动

   在多年研究实践基础上,笔者[1]20067期《人民教育》发表《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记一次现场议课活动》,并就此和《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对话《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文章刊发使观课议课进入教育工作者视野,引起了教育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响应。该事件成为《人民教育》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2006 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采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潮流的需要。”又一个十年过去,观课议课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与创新。本文拟在观课议课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一梳理,以满足深化观课议课的研究和实践需要。

观课议课本体论:“何来”与“是何”

(一)观课议课“何来”

1.观课议课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发现

2009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笔者接一中学教师电话,说进修校老师听她课后,当着学校领导的面说了许多问题。她批评说:“我们几学期才会给外面的老师上一堂课,听说你们要来听课,我们格外重视。你们来的是所谓的专家,可是你们听课以后全是下结论,提的意见我们又根本做不到,对我没有什么帮助。校长、主任听了你们的意见以后,却认为我素质不高,上课上得差,对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通电话使笔者意识到,作为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教师教育工作者需要作出改变,要找到在听课评课既能够帮助教师,又能够保护中小学教师的面子和积极性的方法,同时要解决好到中小学听课可能不受欢迎的问题。

2001年元旦前夕,笔者第三次到一所学校参加教育教学年会。这所学校每到11月、12月,都会要求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登台献课,在此基础上推选一位代表在教育教学年会中献课。笔者三次参加,总体感觉课堂教学变化不大,于是问校长:“与几年前比较,您认为现在的课堂有什么进步?”校长想了一阵说不出什么,最后只是说:“现在用了多媒体。”在中小学,听课评课不仅参与面广,而且耗时很多;如果听课评课效益不高,不仅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耗散了参与者宝贵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促使笔者研究如何改进教研活动,以增进有效性,实现教学改变。

2.观课议课来源于新课程改革

2001年开启的新课程改革有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大纲”比较,“标准”对教师有了更多的赋权。“选择什么内容教?”“如何教?”这要求教师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领悟做出专业的判断和选择。“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成为笔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逐渐成为共识。立足教师发展和新课程实施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引发了充分关注。“校本培训何处去?”“如何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成为笔者和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发表了《从一次校本培训看教师培训的变化》《校本培训:走向自组织》《从“培训”到“研修”》等文章。笔者认为,教师教育需要有从“培训”到“研修”的改变:目标定位上要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要改变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失语”状态,让中小学教师成为活动主体,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上要围绕中小学教师的问题、经验和体会,要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话语方式要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研修是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在解决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对自身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3.观课议课来源于笔者自身实践

知行合一,边思考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笔者调整着在教研活动中的姿态,改善着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行为。2005年5月,笔者第一次到山东省淄博市实践观课议课,引起了当地教研部门的高度兴趣;2005年8月,笔者应邀在淄博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组织观课议课,记录和分析这次观课议课活动,有了2006年7期《人民教育》两篇文章的刊发。

(二)观课议课“是何”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对这一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

一线教师的研究主要表现为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研的目的在于用更有效的行动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养的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在于专业成长和发展。

研修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一方面,实践问题层出不穷,每个教师的问题又各不相同。这样,没有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研究和解决问题积极性与能力的提升,教师自己的问题永远无法有效解决,研修立足以教师发展为根本,通过教师发展实现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参与问题研究和解决。研修立足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的方式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观课议课以“观察”和“对话”为主要特征

关于“观”。“听”本意指向的是声音,在《说文》中有:“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也就是昏冥之中,在手势、表情、动作均无能为力之际,人才非使用语言不可。“观”不仅仅是“听”,仅有“听”远远不够。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课堂上师生的面部表情、人际关系都需要“观”,仅有“听”是不够的,需要“观”。

“观”是观察。观察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感性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就观察的手段看,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可以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观察需要恢复和激活人的感受力,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就观察的对象看,孔子在《论语》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和价值追求。“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关于“议”。“议”不是下结论、做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是用询问、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讨论彼此的关切。课堂之所以需要“议”,是因为“课堂充满纷繁复杂而难以把握的各种关系,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教学是一种充满生成性和多样性的复杂活动,我们无法全部理解和把握”。议课的参与者需要坚持“我未必了解别人”“我未必正确”“即使我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谨慎和谦恭。

“议”是一种平等对话关系的诉求,它不仅反对权威的角色,而且反对霸权的话语,它是对权威和霸权话语下的“被压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一种解放。“议”是平等地参与,参与意味着既不自我省略与自我放弃,又尊重他人的参与权利和意见表达。在“议”中,参与者用思想参与,有价值的思想为参与者赢得参与的光荣和尊严。“议”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思想,“议”的目标实现依靠参与者积极主动地思想。

“议”以发展教师的自由创造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中,共产主义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发展的本质是发展人的自由。而自由不仅需要具有珍视自由的权利和自觉,而且需要选择的可能和条件。“议”是在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的种种关系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更多的、潜在的教学可能。认识教学的更多可能,目的在于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从而为参与者的教学创造开辟道路。

3.观课议课是一种文化

从字源看,古汉字的“文”是一个壮汉胸膛上的纹饰。纹饰应该具有美感,“文”是一种追求美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化”是什么呢?“化”左边的单人旁是一个人,右边的“匕”也是一个人,只不过相对左边的人,右边的人掉过了头,侧过了向。“化”就是改变;文化从动态看,就是用一个美好的东西引起改变。在研究和比较中,笔者倾向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在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从认知角度,文化是内蕴于组织成员共同认同和守望的价值观念;从实践角度,文化是人群成员理解、认同、内化和习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从结果上看,文化表现为成员获得了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并外显出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

所谓观课议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建设观课议课文化,是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价值追求,并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受的共同方式。

观课议课用什么去“化”呢?用“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小威廉姆E.多尔)促进理解;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接纳;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发挥教师的教学想象力”促进创造;用成长创造的幸福观促进教师享受“留下生命痕迹”的幸福……

(三)观课议课与相关活动比较

笔者根据动机和目的对课堂观察做出分类: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的议课。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从词义上,评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

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磨课针对的是具体的课或者具体的人。议课和磨课一样指向未来,但目的更加兼顾教师发展,对于教师发展,又不仅仅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首先自助,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来上”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有了自己的发展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的是某一有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寻找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需要对课作出判定和评价时评课的方式更恰当,对一节课进行精美打造时,可以采用磨课的方式,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

从针对对象上,评课主要针对的是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然高明的评课者也要由此推测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然后做出评判。磨课主要定位于行为改进,更加关注行为,更容易就问题讨论问题,一般来说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议课定位于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发展教师,它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可以观察的教和学的行为,讨论和发现“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学习效果考察入手,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思考和设计新的教学行为。议课要通过询问使教师背后的观念、假设等“缄默知识”明晰化,通过公开的分享讨论得到调整和改善。

从参与者的地位和关系看,评课有“评”与“被评”的主客体差异。磨课时授课者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但因为存在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彼此也就很难真正地平等对话和交流。议课定位于自助和互助,因为彼此需要,因为共同关心,它更容易、也更需要建立真诚、平等的对话关系。另外,在评课和磨课中,观课的老师主要是评判者、笔者,议课的角色还是上课教师的助教、学生的助学,观察者有责任适时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引导。

从参与准备看,从客观公正的要求考虑,评价不仅需要评价者价值中立,而且需要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量标,因此,评委和科学的评价量标的准备十分重要。磨课更需要准备的是一颗无私帮助别人,成就他人的心。观课议课为了避免议课时缺乏指向和不深入,主张观课之前协商和明确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要点,确定主题以后,则需要根据目的预先进行相应准备。

从结果方面看,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磨课是发现这一课更加有效的一条路径,使课堂教学环节更流畅、师生活动更默契,教学效果更理想,可以说结果最终是大一统的,这种“多中求一”的大一统固然可能成就和改变上课教师,促进授课教师成长,也可能最终使上课教师失去自己。议课是从这一课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但有了多种可能以后,参与教师还需要自己选择,自己思考。如果参与者放弃思考和选择的责任和主动性的时候,议课就可能无疾而终,反而失去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议课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说明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磨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浅谈语文教学的评课_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