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

来源: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网

 

        摘要: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战略,提升了学校主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关注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在建构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特色;课程与教学

 

       近年来,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和讨论持续走热,不断升温。但有意思的是,实践中有学校从形成学校特色的角度,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有学校从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角度,提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任务。显然,这里有不同学校面对发展的实际所形成的思考角度、策略选择和操作方式的差异,但也都表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具有内在要素的高度相关和工作方式上的紧密联系。本文试图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特定视角,讨论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特色形成的问题。

       一、作为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

与过去相比,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更强的自觉意识,主要原因是:从外部来看,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完成了硬件设施的主要建设任务,有可能、有需要从外部建设转向内部建设,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学校发展也面临着社会选择和家长选择,因而不得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由此,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以学校文化这样一种全面涵盖学校内涵的方式为抓手,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成为必然。

        从内部来看,学校发展形成着新的需要和新的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引发了诸多冲突和矛盾,其实质是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因而,需要学校建设一种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新文化。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度层面不断推进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不断唤醒着学校自主发展意识,不断提升着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催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自觉意识。因而建构一种属于学校自身的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和内部动力。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显著标志是,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近义词甚至同义词,正如有学者所概括指出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应具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统领学校发展各个方面,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应具有内生内源的性质,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而不是简单地执行外部指令和满足外部需要,要形成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应具有可持续的性质,而不是短期行为,竭泽而渔,要关注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发生了一种静悄悄的“学校重构”运动,以下事件最具有“重构”的意义和价值:一是相当一部分老校和名校,重新寻找、梳理、发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将封存在故纸、校史和校友中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重新复活在校园环境中,并力图纳入和镌刻在当下的师生意识和精神视野中;二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主动思考并致力于建构属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统领学校的整体发展;三是普遍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意识,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内涵、着眼于长期,在研制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形成全校性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蓝图,凝聚和团结全校师生,形成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以南京29中研制的《学校文化战略纲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价值:

        何为学校文化战略?这份纲要用极为概括和简练的语言进行了表述:

        学校文化战略,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全局的、长远的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符合学校自身规律的预制和谋划,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未来方向与发展水平的策略;同时,它也是一所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能够凸显其办学特色并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性策略。

        制订纲要的目的和意图何在?所要达成的目标何在?具有何种战略价值?

        兼顾当前和长远。学校文化战略要与时俱进,既要适应当前社会文化的主流,又要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追求深层次和高品位。学校文化战略要用价值观引导人和塑造人,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战略要在对学校办学历史认真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校在新时期素质教育主旋律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继承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获得创新。

        强化人本管理的激励功能和服务功能。学校文化战略要打破以往量化式、控制型管理模式,从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人本管理制度建设。

        着眼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文化战略要创设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并推动教师队伍师德和师能的不断发展。

        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文化战略所要形成的是学校的文化力,主要包括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三个系统的塑造:学校文化力: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

       精神力系统的塑造:

        精神力是指学校的精神、理念对学校发展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力量。其内容大致包括:核心价值观、学校战略定位、发展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校训、教育理念、管理哲学、校园格言、学校宣言、校风、教风、学风、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

       执行力系统的塑造:

        执行力是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文化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办学效益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校名使用规范、行政机构建设、学校品牌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育科研策略、教工手册编制、校本仪式、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传播系统的健全等。

       形象力系统的塑造:

        形象力是学校外在形象使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产生感性认识的力量。学校外在形象大致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

        学校文化力的内容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完整的文化力系统。

        南京29中研制的《学校文化战略纲要》,使我们能够生动而具体地理解和领悟:学校文化建设是如何成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

       二、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包含着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这一观点,对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明确了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分野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过去的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包含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进入,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并将三者勾连起来,构成学校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目标;要求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而不局限于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每年几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节日”;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课程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我以为,课程文化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

        一是课程与教学内在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应该充溢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组织和学校行为等,但如果不能够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就依然是一种外在的、表层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学。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化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

        二是课程与教学综合地体现了学校科技应用和人文风貌的总体水平。学校教育中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并体现较高技术含量的是课程与教学;集中反映出管理水平的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与课程与教学紧密相关;体现师生能力、水平和创造,显示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展现学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追求,也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各类学校活动。可以说,课程与教学凝结了和表现了学校科技的综合运用水平,人文风貌的整体水平,是学校整体实力的外显化、结构化和日常化。

        三是课程与教学直接表现着师生的发展和发展成就。课程就是一种机会,一种学生发展的机会,一种教师获得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学生之所以成为学生,主要的行为表现、意识建构和精神发展的载体是课程与教学,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主要的行为表现、意识建构和精神成长的载体是课程与教学,更重要的是课程与教学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围绕同样的内容,以意识互动和精神对话的方式建构双方的意识和精神,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和成长。作为学校软实力重要资源的教师,主要发展方式是自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大量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表现与发展平台。高学历的教师,只有在课程与教学中表现出高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才能真正转化为学校实力。

        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乔特中学为例,它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学术性高中,在世界各地招生,有38个国家的学生在校就读,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在一个餐厅吃饭。学校既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也有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穷人子女。学校课程中既有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也有日文、中文和韩文等选修课。最有意思的是,学校大门的门廊上,挂着学校第一任校长英国人卡罗林·鲁茨里斯的画像,画像上方用八个中文篆体书写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像这八个字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一样。鲜明地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这还是一所极端注重诚信和道德教育的学校,有一个中文校名,叫崇德中学。学校领导自豪地宣称:学校在全美综合排名不是第一,但诚信和道德绝对是第一。新学生入学,每个家长都要与学校签约,同意放弃美国公民的部分权利,以便学校采取强硬措施实施诚信与道德教育。

         乔特中学是一所学术性的高中,其学术性鲜明地体现在课程上,以至于他们能够自豪地宣称:乔特中学严格的学术准备和个性发展的传统使学校的课程和计划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10多年来学校开发了一套学术计划,这套计划在所有层次和所有领域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挑战那些对正在突破常规课程束缚的天才学生,也为所有学生追寻他们有或应该有热情的学习领域提供了机会,并且为个人和群体的学习、成就和超越,提供了诸多选择。以下是乔特中学的选修课程设置:

        美国研究的跨系计划——由英语系和历史系共同设置和传授;

        科学研究计划——一个真正能够体现实验科学的性质,为学生提供主动的、独立的设计和实践机会的课程;

        经济学计划——包括有特色的4门课,一个商业实习计划,一个年会,系列讲座,参与商业竞争的机会;

        艺术浓缩计划——为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提供严格的学习和视觉、音乐、戏剧表演的机会;

        学期语言强化计划——法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罗马的古典研究;

        顶点计划——优秀的六年级学生的机会,探索课程领域的深度;

        毕业项目计划——春季计划,允许合格的六年级学生在校内或校外从事各种实习,如作研究助理,或参与学术研究或创造性的项目。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下,学校的课程文化非常鼓励学生突破常规课程的束缚,表现学生自己的个性,表现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实例,在观摩了一节汉语选修课时,教师非常自豪地介绍了一位酷爱汉语的10年级学生,他利用课外学习和休息时间将整本毛主席语录翻译成英文。这样一种自主而个性化的学习,在乔特高中是非常普遍的,显然也是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因而是值得学校自豪和夸耀的。相反,如果是在中国的重点高中,则是不可想象的:有哪一个家长和学校会用如此高昂的代价(每学年三万美金),去这样突破常规课程,去这样发展学生的个性?

        乔特中学的学校与课程文化给我们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一是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要与学校的定位相一致。乔特中学非常明确:学校是全美一流的学术性高中,是一所面向世界各国的学校,因而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的追求,要充分体现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取向。

        二是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一致。作为一所学术性的高中,要为一流大学培养学术性的人才奠基,相应地必然要求课程能够服务于“突破常规课程束缚的天才学生”,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要为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要形成一种自由、民主而宽松的学术文化。

        三是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要坚守学校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就表现在学校对诚信和道德教育的严格要求和相关措施上。崇德中学的校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学校的坚持与坚守,这种坚持与坚守既表明了教育的人文理想和价值,也收获了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

       三、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如何界定学校特色,实在是有太多的理解和认识。我以为,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对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校本化)理解与个性化(校本化)实践,并由此在学校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这样一种界定,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学校对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述,既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精神,也是学校特色的灵魂和精神,是学校特色之所以成为特色的文化内核;二是在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引导下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实践,集中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上,体现在日常教育的师生行为上,体现在教师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上;三是前两者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弥散性和扩展性,整体性地表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如物质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形象设计等,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活动、教师队伍、教学研究等,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总体风貌。

        如果这样一种理解能够成立的话,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本来就有校本化和特色化的一面。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是整体性的,能够体现为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能够上升为学校精神和价值观,能够融会贯通并弥散扩展于学校各方面工作。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的一致性,首先是说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是贯通于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形成的根本价值观所在。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学校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和自然生成,而不是另外提出一种教育理解和教育理想。学校特色形成要与学校文化整体协调,与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相一致,而不是相抵触的或毫不相干的。学校特色形成要围绕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愿景,表现为师生日常的、基本的、普遍的行为,而不是与师生无关的。学校特色应在学校环境和氛围中能够感觉和体验到,形成明显的学校标志,而不是需要刻意讲解和专门阐述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

        我以为,长期以来脱离课程与教学的学校特色建设,在课程与教学之外另搞特色,是根本性的学校特色建设误区。因而,学校特色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特色形成。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要能够具体化、操作化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等方面。课程与教学的特色,既可以体现在课程实施的高水平上,也可以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管理的高效益上,更鲜明地体现在学校课程开发上,需要学校努力构建具有校本化特征的课程设置和课程门类,努力形成由特定的课程与教学所造就的师生共性行为特征,如有的表现为严谨沉稳,有的则豪放洒脱,有的朴实勤奋,有的则开放多元等。课程与教学体现出不同学校的风格和个性,就构成一种学校特色的内在品质和长久魅力,就会确立学校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学校品牌和学校“高地”,就能够真正形成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一样,需要特别关注学校精神的构建,二者常常是紧密联系并一体化呈现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学校精神、学校价值的构建,有越来越多的名校有意识地回到历史、回到传统、回到文化的视野,去自觉建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并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融为一体。

       以南京市金陵中学“百年老校,少年精神”的研究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这样一种努力。“百年老校,少年精神——金陵中学文化底蕴与办学特色的研究”,是“十一五”期间南京市金陵中学企图通过课题研究来进一步厚实文化底蕴,明晰办学特色的重大举措,从一开始他们就自觉地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理解为一件事。他们在研究方案中这么描述研究的目的:

        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当代思想家梁漱溟对文化的最通俗的解释是: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一百多年来,金陵中学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即指这所学校“过日子的方法”(如学校逐步形成的规则、制度、校风等)及这种“过日子方法”背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办学的理念、目标和办学思路)等。

       “少年精神”在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不知停息的精神探索,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充满自信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与锐气等。现实中的金陵中学充满了活力与朝气,锐意改革,勤于探索,始终保持着永不懈怠的“少年精神”。

        挖掘百年老校经久不衰的“金中之魂”,及在这种“金中之魂”影响下呈现出的办学风格与特色,并将此作为我们的“精神资源”,继往开来,在弘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使我们在现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既能把握准前进的方向,同时又保持“少年精神”与力量。

他们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下述基本观点,也很充分地阐明了我的观点,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研究金陵中学的文化底蕴,吸取其精华,必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年老校的发展必须在充分开掘丰厚的和谐的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弘扬光大,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才能促进学校跃上新的办学制高点。这是一代代金中人的光荣责任和使命。

我们将我们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金陵中学百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这是校本的学校文化研究。校本的必然是有个性的,同时也是创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xx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基于博雅教育的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研究阶段总结二
【聚焦】品牌培育与学校课程
用“五新”成就我们的特色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发展也需要有品牌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