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乐学”教育品牌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品牌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学校有特色,成品牌才有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大力实施品牌强校的战略目标,使学校走出一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打造我校的教育品牌,提升我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立足新时代,以党的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系统实践东莞“慧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出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抓手,挖掘区域、社区特色教育资源,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全面探索新高考下学校乐学教育的顶层设计。重在探索新高考背景下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积极实施智慧教学;全面探索新高考背景下我校的课程设置,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形成名师、名班主任发展集聚效应。通过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至2021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品牌突出、质量优良的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中,挤身于东莞市高中教育第一梯队中,为东莞市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四大”工程,夯实“乐师”品牌

(一)完善师德工程,回归乐学教育本真

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是教师的灵魂所在。第一,学校坚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法律法规教育,通过创建“教师品牌风范创建”等系列活动,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大力发掘、宣传身边师德先进典型,给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每年评选5-7名优秀师德典范,为教师师德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师德评价制度。让教师在思考和反省的过程中,激发教师使命感、责任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回归乐学教育本真。

(二)实施“师能”工程,提高乐师专业技能

第一,通过开展教科研“师能工程”,使教师在集体备课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教研组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第二,通过坚持“四大平台”、使教师在读书沙龙、教研联盟、外出取经、名师引领的方式,加强教师在大平台间的互帮互助,相互提高。第三,继续推行“八一计划”,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出一节公开课,录一节微课,命制一份题,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一份专业读书心得,每年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参加一次业务测试,每人开发一门选修课程,使每位教师不断提升自主发展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我与提升自我,提高教学创新、形成特色。

(三)实施“蓝青”工程,建设教师成长共同体

学校通过实施“蓝青工程”计划,以“成长共同体”的方式,选择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通过“传、帮、带”,进行业务引领和教科研实训。第一,学校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与高水平比赛,在竞争中找差距、找榜样、找发展点,迅速提升青年教师成长速度;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培训、校级培训等,尽快转变新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二,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群体里最具活力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具有个性的群体,青年教师的思维活跃、学历层次普遍偏高、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信息技术能力强,因此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通过以新带老的方式,新老教师组成“成长共同体”,将“乐学”品牌的教学科研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实施“精研”工程,提升跨学科学术能力

第一,通过与高校的合作,鼓励教师以在职读研的方式,参与高校教师的研究课题,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基础上,提升在校教师的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第二,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将不同学科科研人才融合在一起,引入绩效管理模式,协调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关系,充分调动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1+1>2的科研效果。第三,积极宣传“科研兴教”的理念,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能力、检索资料能力和写作论述能力,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需要。第四,积极发挥学科组、备课组、创微信群的科研功能,实现每一个科组都有研究课题,形成稳定教学科研团队,提升科组集体发展力,使教师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发展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收获“真成果”。

三、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抓住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新机遇,把握春季高考机遇,提升夏季高考质量,为学生开设切合实际的生涯教育课程,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一)开发“新六艺”乐学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新高考改革方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遵循教育方针、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针对新高考改革的3+1+2”模式,建立完善的选课“走班制”。根据学生选择,分成语、数、英、物理和语、数、英、历史两大组,这两大组实行分层教学;对于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实行选课“走班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化调整。建设优良统一的基础型课程和丰富多样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鼓励每位教师参与科组、学生社团、创新竞赛等领域的专项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建立具有高新科技含量、PBL模式、跨学科学习特征的“新六艺乐学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持,在教育层面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力争两年内研发实施校本课程80项。重点促成必修、选修两个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建立学生“成长包”,形成基于每一个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菜单,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科目,在新高考中脱颖而出。

(二)打造“快乐课堂”,培养“乐生”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新高考改革下实施“走班制”的基础上,打造关系平等、管理民主的“对分课堂”。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基本功,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的自主性,建构兴趣盎然的课堂,智慧共生的课堂,积极体验的课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使得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方面打造“快乐课堂”。第一,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兴趣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后进学生的进步;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第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师生共同评价模式,让学生也动手参与评价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确保教学成绩的稳步提升。

(三)实施智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对接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重点,着力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发挥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新效能,创新课堂模式、教学方式、考试方式和学习效率分析技术,完善教学评价方式,为更加科学优化课程实施和课堂组织创造条件。第一,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校本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引入人工智能设备辅助教育教学,创新具有智慧教育特征的发展方式。第二,注重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建STEAM及“创客”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编程实验室,图书馆内设置英语分级阅读馆、数字图书馆、建立校园数字化电视台和录音棚;设置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学籍成绩管理、住宿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学生校园数据等等)。第三,普及“智慧课堂”,在智慧教室中提供人性化、可组合的桌椅,利于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且覆盖无线网络,师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并能够适应探究式、项目式、小组合作多种学习方式;运用智慧教学APP,运用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课堂管理、反馈评价功能,实现互动、评测、教学资源共享个性教学满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不同的需求。第四,以校园网和学科网站为依托,鼓励学生科学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孵化多样化学习团队,优化学习方式。

四、丰富校园文化,凸显“乐境”办学魅力

(一)岭南园林书院建设,打造成长乐园

学校将校史和优美的环境作为教育资源,根据书院建设风格和岭南建筑的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的自然生态学习乐园。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工作,推动岭南地区本土化植物花卉的种植;楼廊内悬挂的校风、校训、风采展示栏等内涵丰富,给人启迪,主楼门上方“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八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时刻提醒教师谨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以“乐教乐学,快乐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基调,昭示着学校创建“乐学教育”品牌特色学校的信心和决心,让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着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学校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意义,使校园成为一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重视“乐学环境”的创设,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孩子们边玩边学的场所。同时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在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中用走廊相连接,让各种教学资源更好的为“选课走班制”服务。

(二)学风班风建设,打造学习乐园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于选课“走班制”,优化普通教室组合,优化教室资源的配置。在每个教室门口注明教室所上科目,设置储物箱柜。在教室内,基于各学科特点进行布置,比如地理学科教室,可以适当悬挂各种地图,在教室内放置地理学科的文献和资料,便于学生查阅;化学学科教师设有各种实验仪器,供教师与学生上课或课后使用,此外,教室还会加强绿色环保布置,摆放各种绿植,增添生机、点缀色彩。基于3+1+2”高考新模式,行政班级班主任要全面推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探索生涯规划,对高中学生开展天赋才干优势能力及多元智能测试,有针对性组织生涯探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模式高考背景下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以及未来专业方向。重点开展“跨学科学习”“学习共同体”组织构建,参与国内外领先的STEAM项目、创客项目等项目。继续做好与地区、国际教育同行交流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类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

(三)快乐德育建设,打造精神乐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快乐参与、快乐体验、快乐接受,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学校岭南文化体育节、艺术节、书院文化科技节为中心,使用好“才艺展示台”,使其发挥宣传娱乐作用,构建学生喜闻乐见、教化育人的文化活动体系。有计划、有侧重地组织实施学校所倡导的“十大”主题班会,即理想前途教育、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不断创新主题班会形式,家长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布置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书写社会调查报告,成立学生青年社团,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责任担当。学校在实施“快乐德育”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大力表彰好人好事和重点“关怀”典型,实施规范学生行为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德育措施。学校每期均要在各年级评出“学习标兵”“道德标兵”“文明之星”“体艺之星”“管理之星”,班级还要评出“优秀学习小组”,让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均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总之,以典型示范,以榜样引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核心和主流。

五、营造未来学习空间,彰显乐学特色

结合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开展基于“乐学”特色的未来学习空间,创设“无边界交流学习空间”,包括微型博物馆、生态乐园和科技园的建设。

(一)师生共建之微型博物馆

在不影响安全与美观的前提下,利用学校教学区与功能区的6个架空层,围绕“乐学”课程体系打造六大微型博物馆,包括中共党史教育馆、校史馆、科学实验探究馆、生命安全体验馆、东莞改革开放文化博物馆、东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共党史教育馆、校史馆和东莞改革开放文化博物馆将会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承爱国精神;科学实验探究馆、生命安全体验馆和东莞工艺美术博物馆作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熏陶。例如,中共党史教育馆中展览我国革命领袖与爱国英雄在青年时期的奋斗史,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校史馆中利用三维模型与海报图片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们呈现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将此博物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与共享学校的成就;在生命安全体验馆中通过VR虚拟场景体验,模拟台风体验、大巴逃生、水上救援、医疗急救、地震体验、消防安全通道等安全项目,让学生学习生命安全的知识和自我保护与求生的技能技巧。此外,根据各大博物馆的内容开发相应的课程,扩大微型博物馆的教学效用。

 

(二)学无边界之“校园文化生态园”

校园文化生态园旨在打破学习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不同的学生可以寻找自己需要的不同的学习中心。学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学校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与绿色生态文明相结合。创建“文化生态园”,在园区中开展“校园绿地”植树活动等等。校园的生态在于,它是充满人格影响和文化对话的生命生态圈,就是说是积极地、活跃的、自由自在的,就像花开草长的自然生态一眼,散发着成长的气息,生态校园富有农业文明的绿色气息,孕育着成长、发展和变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园”构建了无边界的交流空间,通过校园文化生态园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仅愿意学,而且能够乐学;通过学生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巧妙结合,发挥出教育的更大价值。

(三)快乐农学之“创意科创园”

在学校的60亩山地生态园中打造“观赏、教育、活动、体验”为一体的园区。在水生生态系统上,实现教学、休息、观赏、净化和浇灌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区,比如设定“水滴石穿”的景点,告诉同学们只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定可以成功。在园区中模拟空气净化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将化学、物理实验室与“科创园”相结合,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在绿化上,以绿色树木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序、疏密有致。在植物方面注意植物配置形成良好的生物群落,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根据生物学科教学及研究,结合学校“新六艺课程”,在园区中设计农业种植区,以栽植农业作物为主,选择观赏性较好的作物(如油菜、向日葵等)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种植,利用植物残体、修剪后手机的植物材料进行堆肥制作。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检测水质、空气情况,在实地“科创园”中开展生态系统考察、野外生存等趣味性活动。通过环境考察、农业与环境展览等方式开展实践学习。

六、保障举措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

成立品牌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段文宏

副组长:王振肃

成员:卢伟明 黄炳容 龙世华 余述平 罗思东 李柱华

主要职责:

具体组织指导品牌学校课程建设相关项目,定期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检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找准切入点,加大品牌学校建设的力度。

一是与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相结合,明确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二是与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彰显学校文化特色,促使学校由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发展;三是与新课程精神相结合,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四是与打造教师团队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品牌学校建设要与管理规范化示范校、书香校园示范校等相结合,提高管理层次,体现办学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推动品牌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形成完善特色建设的管理机制。

品牌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支持。因此,一是把握好导向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品牌学校建设方案相关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营造浓厚的品牌建设氛围,建立“人人关心学校品牌建设、个个参与品牌建设”的局面。二是活动机制。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在教师方面以活动来拓展校本培训,把静态的校本、教学研究,转化为动态的教育科研活动,以科研引领,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特色创建的理念高度和实施效果;在学生方面,通过立足品牌工作,提高学生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并在相关项目中培养一批特长学生。三是协作机制。一是家校协作。通过“家长学校”“综合实践基地”等形式,拓展实践活动实施途径。二是加强校际交流,互相学习,共享创建资源,不断提升品牌学校的文化品位。

(四)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扶持资金

2、开源节流,积极自筹资金,以弥补项目建设中的经费缺口。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91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章程(范本)
【聚焦】品牌培育与学校课程
学校品牌建设案例:“有我”教育的价值主张与实践落地
中心小学学校发展五年规划
《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心得
学校建设的工作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