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注(十六) 平脉法


平脉者,平常人不病之脉也。人病则脉不再平。平,又准之谓也,言以平脉为基准,以对照不平之脉,从而得知病之所在。反之,诸病之脉又各具特征,亦可以脉象诊知其为何病也。

16.1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化无常,寸尺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营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藏府,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问:脉者,气血流行交汇处也。脉有三部,寸为上部,关为中部,迟为下部。上为阳,下为阴,阴阳平和则相易,相易即和谐,阴阳偏则相乘,相乘即强方乘弱方之虚。相易为和,和则无病;相乘为不和,不和则病。人之躯体,卫统气而行脉外,营统血而行脉中。呼吸出入,上下于中,皆因气息流布;津液伴随气息流通,随时动作,结果就反映在脉象上:大自然有四季,人之藏与四季对应,故大小颜色也呈现四季特征。肝病者脸色青,肝脉为弦;其他四藏,其脸色及脉也合乎其藏之属性,其色分别为心赤,肺白,肾黑,脾黄,其脉为心洪,肺浮,肾沉,脾缓。而人各有异,季节时令不同,脉之变化无常,一时间如何分辨寸尺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甚感困难,故面对病人时,心迷意惑,如何诊治,拿不准。

师:脉为医道之根源。营卫流行有其自身规律。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是常态。欲知其人之脉是否变化,可以漏刻计时,于平旦时分诊其寸口脉,一周后又于平旦时分复诊之,两次比较,虚实可知。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都能呈现在脉象上。寸口脉浮无力,为风为虚;牢坚有力,为寒为实;脉沉为水蓄,脉弦为支饮;脉动为痛,脉数为热。设或脉与病证不符,则应搞清楚不符之缘由。三部脉不同,病证亦不同。太过或不及,都是病之所在。邪气不会无缘无故见之于体内,必体内有薄弱之处。审察邪之所在,在表在里,或在三焦之上中下,证脉一起分析,若还不明,隔日复诊,必能厘清藏府,独见若神。

16.2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无病之人,平常呼一次脉动两次,吸一次脉亦动两次,一次呼吸即一息,一息脉动四次,即一息四至。持脉时,首先以呼吸定脉动,看是否一息脉四至,此为持脉开端,故曰呼吸脉之头。

16.3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外实内虚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肾气为营卫二气运行之源动力,脉来,气自骨肉而出于皮肤,气自里升于表,故以候阳;脉去,气自皮肤之际回入于骨肉之里,气自表降入里,故以候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初持脉,以脉之来去疾迟诊其表里虚实。若脉来疾去迟,即出疾入迟,名曰外实内虚;反之,名曰内实外虚。脉一来一去为一次跳动。

16.4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大去小,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小者为阴盛,则汗出;下微小者为阳盛,则为关膈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假令脉来微小,下去反大,此为反象,故名反脉,是病在里,阳微阴盛也;脉来大去小,大覆盖小之象,故名复脉,是病在表,阳盛也。阳盛极则亡阴而关膈不通,不得尿。阴盛极则格阳而头汗出。头无汗者,未至格阳,故可治,头汗出者,阳气上脱,故死。

16.5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营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强。

寸口,通指寸关尺三部。寸口脉随手指有力上来,是卫气盛,谓之高;脉随手指有力下去,是营气盛,谓之章。高章相伴同时出现,谓之纲。纲者,营卫两气充盈有余。脉随手指上来无力,是卫气弱,谓之惵;脉随手指下去无力,是营气弱,谓之卑。惵卑同见,谓之损。损者,营卫气皆不足。卫气不盛也不弱,即为无过之也无不及,则为卫气和,名曰缓;同理,营气和则名曰迟。迟缓合一,名曰强。强者,营卫皆和,身体健康。

16.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为何迟缓相搏名曰强呢?寸口脉缓,则阳气盛而未过之,阳气盛则脸色光鲜亮丽,声音清亮,头发长美;迟则阴气盛而未过之,阴气盛则骨髓生,血满,肌肉紧。阴阳强强结合在一起运行,刚柔相得,其人健康旺相可知,故曰强。

16.7 师曰: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脉之浮沉,相对而论,人肥瘦不同,故脉沉浮有别。肥人肌肤厚,其脉与常人比较当沉,瘦人肌肤薄,其脉则相对较浮,今反之,肥人反浮瘦人反沉,事出反常,故必究其原因。

16.8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以浮沉之深浅程度为五藏之候,从表至里,皮、脉、肉、筋、骨,逐次加深,各有所主。菽,豆也,三粒豆六粒豆之重,约略轻重而言。《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此谓以指轻触其人皮毛,最浅最表之脉,属肺);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手指稍稍加重,按之稍深,触及血管之脉,属心);九菽之重,与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再往深按,触及肌肉,其脉候脾);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到骨外之筋,脉属肝);按之至骨,肾气也。假令其人下利,寸口、关上、尺中全不见脉,此为元气下脱,临死之兆。假如其人尺中时不时见一小脉,再举头者,即一呼脉二至,一吸脉二至,故一息四至,则肾中元气未绝,可治;如果此小脉只有一息二至,谓之损脉,则肾气欲亡,至为难治。

16.9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寸口,通指三部。以浮沉迟数候人表里藏府。浮者,皮肤取而得之脉,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脉。浮主表,沉主里。数者,一息六至之脉,迟者,一息三至之脉。数主阳,府属阳,故数为在府。迟主阴,藏属阴,故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病在藏,余者类推。

16.1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上条以一息至数分别脉之数迟,辨病在府藏。平常人无病,脉一般一息四至。脉出来为阳,脉入去为阴,无论三菽六菽以至按之至骨,取深取浅,若脉出来时浮大而濡,脉入去时也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此为健康之脉,五藏阴阳皆和也,名曰缓。浮大而濡,有力而濡柔也。

16.11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问:东方肝脉,其形如何?

师曰:东方属木,肝亦属木,肝经名为足厥阴肝经,若手指深按至筋,其人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脉微弦而不甚弦,且濡弱而长,是肝平脉,肝病自得肝平脉者愈也。假令肝病者得纯弦之肝脉,则死,何以知之?木有土滋养方能活,肝有胃气滋养故濡弱而长,肝脉纯弦,此是肝藏伤兼无胃气,如木之无土必死,肝伤无胃故知死也。

16.12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问:农历二月得毛浮脉,何以断言至秋当死?

师曰:农历二月,春令也,春属木,春令之脉当濡弱。毛浮,秋脉也。春令得秋脉,故知至秋死。二月肝木正旺之时,脉应濡弱,反得毛浮,毛浮为肺脉,肺属金,金克木,春令尚且得秋脉,至秋金旺克木,则木死无疑。其他皆可仿此类推。

16.13 南方心脉,其形如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南方心脉,其形如何?

师曰:南方属火,属夏令热。心属火,名手少阴心经。其脉洪大而长,犹如夏天万物盛长,是心脉也。心病者得此脉,愈也。

16.14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时脉者,四季之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得之当其时也。《内经》言脉得四时之顺,即得时脉也。得时脉为顺,顺则外感寒邪者,轻者汗出自愈,重者才须发汗解之。

立夏,非单指立夏之日,谓时令已入夏也。夏日得洪大脉,是夏之本位脉,得之当时,但洪大亦为邪盛之脉,故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不须发汗。若其人濈濈自汗出,则不须发汗,明日便解。四时皆可仿此。

16.15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西方属金,主秋令燥。肺属金,名手太阴肺经,其脉毛浮。肺病得毛浮而缓迟脉,是肺平脉,肺病可愈;若脉毛浮而数,则病加剧。数为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发痈肿,为难治。

16.16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北方属水,主冬令寒,肾属水,名足少阴肾经,其脉沉滑。肾病自得沉滑而濡之脉,可愈。

16.17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冬令寒,时脉当沉。翕,和顺也。翕奄沉,即脉沉而濡。濡,和缓也。此为冬令肾平脉。名曰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关候胃,尺候肾,关尺自平,言得冬令时脉滑者,胃与肾皆没病也。若关脉微沉而不滑,是阳明失正阳,阴多阳少,胃不和,胃口不太好。若尺脉微滑不濡,是少阴失纯阴,阳多阴少,肾不和,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

16.18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人之五藏,法自然之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相属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相克也。相生者生,相克者死。人之藏气亦然,故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例如,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胜,是相克也,名曰纵;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胜,是反侮也,名曰横;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顺。乘,犹乘舟车之乘。五藏之本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若五藏各见本脉,便无相乘纵横逆顺;若见他脉,便可依相乘纵横逆顺原理推知病因,相克为纵,故纵者病甚。

16.19 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上条言五藏相乘,有纵横顺逆之脉。阴阳相乘,则有乘府乘藏。府为阳,浮数亦为阳,若府脉浮数,即为乘府;藏为阴,迟涩亦阴,若藏脉迟涩,即为乘藏。此为同类相乘,即阳邪乘阳府,阴邪乘阴藏。若异类相乘,如阴邪乘府,阳邪乘藏,府邪乘藏,藏邪乘府,亦有其脉证,可类推。

16.20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营卫二气周身运行,五脏六腑相通,故只要体内有邪,相乘在所必然,脉象必有所反映。然相乘种类多,却未必同时发生,如阴乘阳,未必同时发生阳乘阳,藏邪乘府,未必同时发生府邪乘藏,故各种相乘其脉象不同。濡弱之脉,则可以判定不相乘,且适合所有相乘种类,即脉濡弱者,其五脏六腑和,不相乘也。濡弱,即软和而滑。相乘种类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五藏加六腑,故言十一类。

16.21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

人阴阳平衡则无病,阴阳不平衡则病。如太阳伤寒,寒伤阴故阴弱而阴阳不平衡,便有恶寒发热脉紧;若太阳中风,风伤阳致阴阳不平衡,便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此为外邪致阴阳不平衡而恶寒发热。若病人有内伤,亦可致阴阳不平衡而恶寒发热,其机理是: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假令寸口脉微,就是阳气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便洒淅恶寒;若尺脉弱,就是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病人洒淅恶寒而复发热,其脉非中风伤寒之脉,则为元气内伤所致,阴阳调整恢复过程之阴阳偏胜反复,不会象风寒中伤之无休止恶寒发热。

16.22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人之初,阴阳二气平衡,由于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影响,便会出现阴阳偏胜,或阳强阴弱,或阳弱阴强,故人有偏热体质,也有偏寒体质。小偏者可自行恢复,不药自愈;大偏若超出自我修复能力则病。上条以脉之寸微尺弱辨阴阳之偏,本条以脉之浮数沉迟辨阴阳之偏。若脉浮而数,阳脉也,阳能消谷,故能食,阳多阴少,阴能生液,阴少则液不足,故不大便,此为阳实,名曰阳结,须尽快医治,任由这种状况持续,至多十七日病危;若脉沉而迟,是阴脉,阳少则不能食,身体沉重无力,阴多当大便不硬,反硬则为阳太少不能化谷,这种情况便是阴结,若拖延,至多十四日危。

16.23 阳脉濡,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弱者,营气微也;其脉濡,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阳脉濡,即浮而无力。阴脉弱,即沉而无力。此谓浮取其脉为濡,沉取其脉为弱,这是血虚,血虚则筋急。阴脉弱,是营气微,故血虚。阳脉濡,而汗出如流珠,是卫气衰,表不固,故汗如流珠。人若血虚又汗出如流珠,则疲惫不堪矣。

16.24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本条补充说明16.22阳结之脉,形容其脉浮大有力,手指触之如摸到车盖。

16.25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本条补充16.22阴结之脉,形容其脉沉而结实,犹如手摸到长竹竿。

16.26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此即浮而无力之脉,卫气衰之濡脉,犹如凝浮于羹上之猪油般无力,故曰阳气微。

16.27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沉而无力,犹如倒泻油漆至桶里油漆将尽时之滴落,软绵绵而无力,此为营气微弱之脉,故曰亡其血。

16.28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细如丝,难于寻找,浮、中、沉皆似有似无,阳气衰微将亡也。

16.29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寸、关、尺三部脉之上下,候阴阳五藏之升降。寸位上,候心肺之阳,主升。尺位下,候肝肾之阴,主降。关居中,候脾,阴阳升降皆经过。自然法则,升极而降,降极而复升。脉动一上一下,上来为升,下去为降。正常人之脉,无论脉上来或下去,寸、关、尺三部皆通达。若寸脉下去不至关,是阳气不能经脾而下,身体中下部纯阴无阳,此为阳绝。若尺脉上来不至关,是阴气不能上达,身体中上部纯阳无阴,此为阴绝。阳绝阴绝皆不治,判死。若欲预计其死期,可按时令相克之月节推算。如经曰:阴胜则阳绝,能夏不能冬;阳胜则阴绝,能冬不能夏。

16.30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绝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绝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经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者,阴绝阳绝皆可死也。无两生者,阴阳不能独生也。故阴阳只要一个绝,另一个必随后绝。若阳气先绝,阴气后绝,则其人刚死时,阴气尚未离体,阴主寒而色青,故其人刚死,身色青。若阴气先绝,阳气后绝,阳主热而色赤,故其人刚死则身色赤,腋下温,心下尚有余热。

16.31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而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为人之根本,脉病人不病者,是形体安和,外形无病,而得真藏病脉,其内本已绝,只是五藏生旺,尚有余气支撑,虽生犹死,故曰行尸。一旦余气耗尽,即卒然眩仆,不识人,气绝而死。人病脉不病者,其人形体憔悴,精神昏聩,羸弱似病,其脉则和,根本尚固,仅是内虚。此为营养不良,只需增加营养便可,虽困无苦。

16.32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至于何藏先绝,亦有表证可循。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肺主皮毛,汗出故头发润。肺主呼吸,气出不入,故张口而喘不休。

16.33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身汗如油,津液外脱严重,以至脂肪化液而出;喘而不休,是气上脱;水浆不下,则胃气绝;形体不仁,扭曲失态,营卫气败故不能舒展;乍静乍乱,心神将欲离体。此时虽脉浮而洪,犹如油灯之油尽暴明,是藏气脱离之兆,故断其命绝。

16.34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阴绝阳独留,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独阳无阴故身体大热,形如烟熏;心藏神,心神离去故直视;头属阳,阴绝则阳无根,故摇头。

16.35 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

唇吻候脾,正常人唇吻之色为赤黄。肝色青,唇吻不见脾之本色,反见肝色,是脾土受肝木克之故。肝主筋,故四肢漐漐汗出,肝气绝则四肢颤摇如小鸟振翅。故此为肝绝。

16.36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环口黧黑,即唇上下左右外环一圈黑,口为脾之窍,唇为脾之华,脾败则其华萎,故色变为黧黑。柔汗即腻汗,脾之真液外泄而汗腻。身黄为脾本色。脾败真液泄,本色见,故为脾绝。

16.37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屎尿失控而出,狂言,目直视,此为肾绝。肾司二便之开关,肾败则屎尿失禁。肾藏精与志,精不上荣于瞳子,则直视,无志则狂言。

16.38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医之上者,观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浅而知其病之所在。医之中者,询其情之苦欲而知其病之所在。医之下者,诊其脉,从脉象推知其病之所在。此非从医术高低而言,而是病证最为直接体现因果关系,有什么病,必有什么证,故言,以其证究其病为上。设病者家人来请,言病者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脉沉而迟,知其病欲愈。何以知之?观病人自卧,无躁无烦,无恶寒状,表热已除也。发热身疼为阳证,脉当浮大,诊其脉反沉迟,非表热之脉,则表热去也,故知其病愈。

16.39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告以腹内卒痛,师到见病者自坐无苦容,必无痛也;脉之,其脉浮而大,知其病愈。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脉当沉细,今脉浮大,非里证之脉,故知愈。

16.40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璧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自和,处言已愈。

病者家人来请医,言病人发热烦极。师明日到,见病人向璧卧,知其热已去也。向璧卧,即不烦,欲静之态也,又无恶寒状,故知热已去也。设诊其脉为和缓,即脉自和,便可告知其病已愈。

16.41 假令向璧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假令其人向璧卧,闻师到不是惊起,而是盼视,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脉之,仍在下咽口水,此为诈病,无病装病也。假令其脉自和,则确定为诈病,处置办法,告知其此病大重,当须服吐药,泻药,针灸数十百处,则不敢再装而愈。此诈医治诈病也。

16.42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持脉时,不但要看脉象,同时要观察病人形态。若病人呵欠,无病也。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出,故谓之呵欠。阴阳不能相引则病,相引则和,阴阳和则无病。呻者,呻吟病苦之神也,故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蹇涩,风邪扰乱气道,故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里痛则发声而动里气,益痛,故以摇头示意。行动迟缓,是营卫伤而气血不利,故曰表强,表邪强。坐而伏者,为上气不接下气,故坐而斜靠后躺,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欲正坐,正坐不舒服,必一脚下地,另一脚搁物上或搁于下地之脚上。故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痛者,必伛偻(yǔ lǚ)护其痛处,如怀抱卵物状,故里实护腹者,心痛也。

16.43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怖者,气血乱也。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

16.44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不饮则津液少,故脉涩,唇口干燥。

16.45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羞也。羞愧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面色乍白乍赤。

16.45 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脉有灾怪,是指脉证相符,服药即病发灾变,此种怪异,名为灾怪。假如有人病,脉得太阳病脉,与其病证形貌相符,因此与之汤药,如果服汤药刚过不久,病人乃大吐或下利或腹中痛,此为异常之变。师曰:我先前来时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病人:何以作此吐利?病人答: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此为所服之汤药还未起效,而先前已服别药误治发作,非脉之错,故名灾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宗金鉴》平脉法篇
内经释疑歌(三)
卷二·脉法下篇
中医养生二
脉要精微论十四
仲景平脉法四十五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