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二口的夯土长城

1. 平时上镜率最高的长城,如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箭扣长城等,都是砖石长城,有着巨大石条砌垒的基础,整齐精细的青砖墙,高耸精巧的空心敌楼,其雍容、优美、坚固,乃至高贵,具有压迫感的美。但是,这不能代表长城的全部,中国大部分的长城实际上是土长城,即以黄土为基础材料的夯土版筑长城,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其长度更长,数量更大

2. 在山西天宁镇的李二口长城,我第一次沿着这道土墙徒步,更真切地靠近它,感受了它。它以独特的朴实和厚重,触动了我,更加令我心动的是迄今依旧生活在这些土长城脚下的人。

3. 4月20日上午8:15,我们来到了新建设的大同长城博物馆前。博物馆预定上午9点开门,工作人员看我们远道而来,特意提前半小时开放,我们感谢不迭。这个博物馆藏品和内容十分丰富,原来山西的夯土长城,与环京畿的砖石长城,同样辉煌。

4. 我们开始徒步,沿着长城脚下的小路,向西徒步了大约16公里,从李二口到水磨口,观察了这些夯土长城。比起砖石长城,夯土长城更加残破和沧桑。700年的风雨,砖石长城虽然可能有坍塌,但大多骨架尚存,但夯土长城的大部分都失去了原貌。原本墙体截面是梯形的,像个锤子,大多数墙体高约5米,底宽4米,顶宽2米,士兵们可以站在墙顶部移动和御敌。如今墙顶变得尖锐,成了锐角三角形,像是斧子,上面已经不可行人。

5. 残留的墙体是一层一层的,可以看出其夯土板筑工艺。当年工匠们建在土长城的办法是与民间建土墙的方法几乎一样,即首先挖一个坑,在坑内铺一层石头作为基础,然后用木板围成框架,将混合好的黄土、沙石和生石灰填入,再一层层夯实。为了防止墙体上有植物生长,可能会被泥沙用火炒一遍,杀死其中的种子。这种建筑方法,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其黄土可以就地取材,甚至还可以顺便挖出一道沟堑。据说当时80个工匠,可以在7天之内,完成1000米土墙的建设。这个投入和建设速度,比砖石长城少得多,但其防御能力稍逊一筹。没有砖石长城上的空心敌楼作为防守核心,没有带箭孔的青砖垛墙,土墙比砖墙更容易在火炮攻击下溃烂,所以守卫夯土长城的战士们的任务更艰巨,战斗更残酷。

6. 环京畿的砖石长城大都建设在山岭的山脊线上,往往要跨过断崖峭壁,起伏跌宕,显得雄伟豪迈,被称为山脊长城。但因为夯土长城大概无法建设在陡峭的山体上,所以这些李二口一带的夯土长城,都修建在阴山山脚处,这里地面高差不大,被称为山麓长城,李二口长城的起伏更加舒缓。

7. 砖石长城,即使倒塌了,还会留下残砖碎石,连成一线。但在人为破坏和山洪冲刷,夯土长城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失去的墙会无踪无影,余下的土墙宛如土林,就像老者残缺的一排牙。

8. 夏季的洪水从阴山涌出,在黄土层中冲出了许多沟壑,沟深常达10-20余米。为了过沟,花费了我们不少力气。如今夯土长城在这些沟内就中断了。可以想象当年修建长城时,不可能给敌人留下这样的缺口。那么,是当时这个沟壑不存在,是明朝之后的洪水冲毁了长城,形成了这些沟壑吗?或还是当时这些沟壑已经存在,人们在沟底也修有墙,并留有水门,但在后来更大的洪水把沟底的墙冲走了?我仔细观察,感觉这两种情况都存在。

9. 洪水的力量非常强大,短时间内会迅速改变地貌。我们路过一条黑色泥沙沟,雨水的冲刷,形成了许多土柱。我想,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这里的夯土长城一定是修了冲,冲了再修,这个过程艰苦卓绝。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人民,中原民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10. 每隔大约500米,长城上会出现一个这样的墩台,其在长城内侧,会附带一个土墙院。墩台上有门,有的可以通到墩台顶部,原来依靠软梯上下。我们的一个女队友能力超强,居然爬上去了。我看过有关资料,知道当时这种墩台上建有房屋,一般由一个士兵偕妻子在墩台守卫和生活。他们会养一只狗,用于警戒。养一只鸡,用于叫早。养一只猫,观察其瞳孔,在阴天时判断时辰。他们还会养一群羊,种一块地,对于他们的收入,朝廷不收税。他们被朝廷定义为军户,世世代代只能当兵,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完全没有保家卫国的崇高感。明朝军队战斗力弱,与这种强迫的军户制度有很大关系。

11. 明朝灭亡后,长城逐渐被荒弃。这个洞,大概是当地人,为了通行方便,在长城上凿的。当地人往往依托长城建房子,或者在长城上取土,甚至挖窑洞。现在人们才认识到长城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12. 我们原本期待在李二口长城上,看到盛开的桃花或杏花。但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打落了我们的山花梦。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株梨花,令我们夸张地惊喜一番。

13. 路过了好几个村庄,大部分的农舍依然废墟。道路侧和房屋后,垃圾满地,树林里挂着很多塑料袋,飘扬着,像是五颜六色的旗帜,显示当地农村的凋败。

14. 有农舍里探出一树梨花,队员好奇地向内张望,迎来一阵激烈的犬吠。


15. 见到一家正在翻修房子,几位干活的都是老人。

16. 在村口高地上,两位老妇人在向远处张望。

17. 碰到几位干光纤工程的农民工,我与他们简单攀谈了几句。

18.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位驼背的老人78岁了,他说就是这个村的。我想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段长城之下,也许是当年军户的后代吧。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命运变化不大。

19. 这块夯土长城的遗址已经变成了玉米地,一位老人在浇地。

20. 他说姓王,67岁了。

21. 他说政府发的农民养老金只有100多元,为了活着,只有干活,但他并不沮丧,笑容满面。他的温和,令我有点惭愧。虽然我知道每个人,因为出身、机遇和天赋,不可能完全平等,人只能各安其命,我也做不了什么,但恻隐之心依然令我不安。但愿中国梦不要破灭,早日真正实现。这块土地,这段长城,令人感慨和唏嘘。

横屏附图

附图1,农舍前的梨花,院门紧锁。

附图2,荒弃的农舍。

附图3,阴山上的疏林。

附图4,长城断断续续。

附图5,宛若土林面貌。

附图6,这段长城,曾经延伸到沟里,但洪水把沟里的墙冲毁了,墙体消失了。

附图7,泥石流痕迹。

附图8,牧羊人。

附图9,建设光纤工程的农民工。

附图10,一位老人牵着驴,望着远方的城镇。

附图11,偶然遇到的梨树。

附图12,边墙下不倒的枯树。

附图13,上下交错的长城。

附图14,正在消失的墩台。

附图15

附图16,景区内的李二口长城,舒缓地起伏。

附图17

附图18,土壁上布满风蚀孔洞,很多成了鸟窝,也在加剧墙体的风化。

附图19,夯土墙上的层理结构很明显。

附图20,夯土墙只剩下了残根。

附图21,这棵树能比长城站立更久吗?

附图22

附图23,徒步在边墙之下。

附图24,一路欢笑和幽默,又认识了许多年轻朋友。

附图25,午餐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为队友庆祝生日。

附图26,桃树很多,但没有桃花。

附图27,我们相约,明年绝不错过李二口长城的桃花。

*******END***********

本文是2024年4月20日的记事;

本文的图片和文字皆为作者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垣备忘||耷拉边外侧的长城遗存
山西天镇明长城
马蹄与杀声远去 | 明长城大同镇李二口到镇门口穿越
山西大同天镇李二口长城遗址与新平堡
李二口长城 / 山西 · 天镇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