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浪评论)刘福新评论小集之十

       



 

              刘福新评论小集之十

 

                   刘福新

 

本想一篇发完,系统显示内容超载,不得不作为三篇。我的这些评论,主要还是作为本人的备忘资料,放在此处,博友读不读不是主要目的,所以关闭评论栏。

 

 

刘福新

读好友闲云野鹤《不断错位的爱情》:
 刘福新2010-04-08 22:15:09 

您说的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王阳说穿了——就是一个不能承担责任者。
   当然了,这个人物可能是您虚构的,但我相信这个“王阳”是有影子的,这样的影子还不止一个,而是许多许多,在我们这一代来看,这简直是儿戏,但在青年人来看,也许这就是时髦。

 

 

刘福新

 

刘福新2010-04-08 21:34:53 
    再读,结尾太好了!
    “ 不知什么缘故,娘走后的这些年,我总象被一根漫长的线拉着,绕着那架纺车每日没夜地转,一刻也没停息过。我想,那线的一端是我,而另一端应是我的母亲------娘。”

    老是:“系统繁忙,请稍候再试。”这几天系统又在升级,弄得发评论都很难。


刘福新2010-04-03 20:32:42 
    与我同样的苦命人哪!但您比我好好许多,起码您还知道母亲的模样,我是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我那年还不到一岁半,亲娘就抛我而去了。
    说到“纺车”,我是很熟悉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穿的是粗棉布,基本程序大概是这样的:轧棉花——搓轱锥——纺线——“捋月子”——刷线——织布——染布。这一整套手工活儿,挺累的。
我的祖父是“织匠”,给人家织了一辈子布。我的岳父开过染坊,染了一辈子布。所以我对于这些常用工具十分熟悉。
    从您的这篇已经发表在《邵阳日报》博文来看,既有民俗文化,更有歌颂农民——具体讲就是体现在您母亲身上的朴素艰辛平民形象。深感您母亲一生里操劳,一位伟大的母亲!

 

 

刘福新

再读博友一蓑居《比我大许多的侄子》:
 刘福新2010-04-08 21:22:25 

 再来读您这一篇《比我大许多的侄子》,想起一件事,其实,前两次过来就应该叙述一下我的家族了。我的家里,从我爷爷开始到我的儿子,大多是“老侄少叔”的,我爷爷比我二爷爷大二十多岁,二爷爷家的二叔与我差不多大,我们上初小是一个班,上高小还是一个班,上初中同级不同班,我一直称呼他“小叔”,直到他成家立业,我才改称为“二叔”。我的父亲比我亲叔大十九岁。到了我们这一茬,我比我同胞弟弟也大了十六岁,那年我都读初中了,才有我弟弟。
    但是到我的儿子这一代却改变了,我的两个儿子差两岁还牵强一点儿。我们这个家族,说起来很怪,每家都是兄弟俩,没有弟兄仨的,也没有弟兄一个的

 

 

刘福新

 

读沙里途先生长篇小说连载《步云山》:
刘福新2010-04-08 20:51:35 
    说句实在话,我很赞赏您这部长篇小说,尽管我不可能每一章都看,但每逢来到这里,那种如饥似渴的心情立即从我的心里漫出来。
    因为时间短促,我当然不了解您这部长篇的主体构架,小说主人公的命运趋向,也不知道设置了哪些重要故事情节,但有一点儿,我可以说,您的语言技巧是十分熟练的,对于情节的铺垫是驾轻就熟的,对于各种情节之前的景物白描让我从心底里佩服——譬如这一段:
    “这峡谷其实是个山豁口,已经在步云山腰了。树木不生,起头草蓬勃。立在一块大青石上,他们能望见黄海连接着蓝天,碧流河蜿蜒闪亮,像一根巨大的瓜蔓从天涯海角长出来,一直爬到脚下的步云山上。越长分蘖的枝叶就越多,无数透明的涓涓小溪都是它的分支了。水汽氤氲在高树的枝头,人家的屋脊,小山的顶上,形成水墨画的意蕴。偶有公鸡打鸣,拖着长长余音,就有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韵味。太阳正走在广袤的田野水汽之上,仿佛整个山村都在蒸蒸日上。”

 

 

刘福新

 

再读耘池墨砚女士《泰晤士小镇掠影》

刘福新2010-04-08 20:28:16 
再读耘池墨砚女士《泰晤士小镇掠影》
庚寅年二月二十四(2010年4月8日)

鄙人今夜又来临,眼底英伦景色新。
乐土松江无限好,英伦让位沪中人。

 

 

刘福新

刘福新2010-04-08 16:32:56 
    谦虚好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和反思,就可以发现,谦虚赋予我们信心,去接受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去对别人表示诚心的歉意,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心怀感激,去原谅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所犯的不可避免的错误。对于这一点,我是很不足的,可能是我的性格所致吧?但性格也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譬如多思多虑,多从自己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加以分析,也许会好很多。
    从多思多虑来说,必须学会开明,开明也就是不固执不幽闭,而谦虚会让我们不固执己见,而愿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或潜在的长处。谦虚是尊重的基础,因为它让我们在交往朋友时,努力做到相互支持而不彼此奉承,各抒己见又不出口伤人,相互鼓励又不屈尊俯就。谦虚还能培养慷慨、忍让和宽容。谦虚就是在必要的时候,能果断地相信他人或自己,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是的,承担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时候“承担责任”会是一根准绳,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小半生、大半生里回顾,我们在哪一件事情上是负责任的,哪一件事情上是借故逃脱了自己应负的责任。

 

 

刘福新

读博友深海《我对“谦虚”一词的理解》:
 刘福新2010-04-08 16:22:21    

我那儿客人多,点评也就多,常使我回访不过来,来的有些晚了,请谅!
   关于大作《我对“谦虚”一词的理解》,我仔细读了。文不长,却言之有物,言之凿凿,论之确确,譬如您用《易经》阐释的这几句话:“《易经》中六卦皆有坎,其余卦象都有两面性,唯有谦卦是全吉,你看,“劳谦君子,有终,吉。”而且“用涉大川”也“吉”。谦虚要真谦虚,貌似谦虚不行,不能流于形式,不谦虚和过于谦虚也不行,前者不及,后者太过,都是反中庸……”
    看来,对于谦虚这个词,古人早有论定,而这个论定,不知接受了多少经验和教训才总结出来。依我看来,肯定教训大于经验,痛苦多于惬意,忍痛而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出一条亡羊补牢之道或者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之道,那是相当严谨的,也是对后人有益的归纳,使得后人能够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当然,不犯错误的人少之又少,人生是个大舞台,怎会不犯错误呢?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谦虚这个法宝,就可以将错误降至最小最少。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自我吹嘘,不骄傲自满,不牺牲他人成全自己。尤其“不牺牲他人成全自己”,我以为特别重要,有些人看起来也很谦虚,待人接物亦恭亦谨,但是却在恭谨的背后深藏着牺牲他人成全自己的鬼胎,这是“伪谦虚”,说明白了,就是“伪君子之龌龊行为”。
    谦虚对于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维护而言,是不可缺的。保持谦虚能让我们正确处事,热情关心别人的利益。谦虚促使我们更有自知之明,让我们能以诚待人。谦虚令我们敢于说真话。如要为人谦虚,通常需要有一个自我审察的过程。自我审察可以是关起门来自省,也可以与信赖的人相互探讨。

    谦虚对于为人诚实、可靠公平至关重要。谦虚意味着不为个人的欲望所动,坚持做正确的事。谦虚意味着不吹嘘,不骄傲,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谦虚要求我们牢牢记住“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谦虚源自一种认识,即个人的生活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往往把这一整体理解为共同智慧的集合体。我们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也不能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我行我素。谦虚让我们认识到,个人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和先天因素,例如天赋、能力、体格以及父母的经济状况。谦虚让我们以感激之情面对环境,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环境。我们认为,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并不是环境本身,而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

 

 

刘福新

读浪漫心旅系列杂文:刘福新2010-04-07 23:22:21 
    责任教育早就提到了议事议程,可惜的是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重视。
    就责任心来说,诚如这篇博文里所说的“责任心不仅是一种心理定势,也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要素。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牵制着孩子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舞台上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奠基石。高度的责任心,有助于促进孩子完美人格的发展,有助于孩子对人生意义的深透读解,更有助于孩子接受生活的种种考验。因此,父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小抓起,让孩子懂得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作为家庭的一员,要对亲人的生活质量负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对他人与集体利益负责。”
    如今好多人将自私自利奉为人生信条,社会上充溢着“人人为我,我更为我”,受不了一点儿委屈,如此下去,那些触目惊心的留言让我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惨祸也就成为当然。

 

 

刘福新

从“空间”读好友更新博文,贵州老高转发了一篇韩先生的小说:
 刘福新2010-04-05 23:59:16 
    读着这篇转载的博文,对于作者韩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从第一章里,我就揣摩出,这是一位极具责任心的作家。所谓极具责任心,我说的是对于历史的负责任,即使小说也应本着负责的态度。
    “大炼钢铁”是那位伟人带领下搞起来的,且不论结果如何,那形势确实震天动地,而那种形式主义更是众所周知,这个运动进行的时候,我10周岁,虽不是深刻经历,却也是触及到了,譬如背着几块砖头翻山越岭,支援小高炉建设,但是背着背着累坏了,边走边扔,山沟里到处都是砖头。闹剧呀!

 

 

刘福新

读大鹏鸟dp104008转载博文《书》:
 刘福新2010-04-05 22:32:45 
啊,这是转载的我的好友加妹子超凡的博文呀! 

刘福新2010-04-05 22:37:08     超凡好友对我是很尊敬的,也是虚怀若谷的,所以也赢得了我的尊敬。因为写我的博文不少,再说这些赞扬我的博文,我也不便于转载,以免“自夸”之嫌。这个想法,我还没有与她言及,希望超凡好友能在这里看到,体谅我一番苦心。 

刘福新2010-04-05 22:38:30 
    在给我祝贺六十三岁生日的博文里,看到了您的祝辞,今将我的回复贴在这里:由衷地感谢您这位新朋友!我的音乐器里现在就是放着“朋友”歌词。 

刘福新2010-04-05 22:43:36 
    另外告知一件事:
    我刚从“相册上传”的系统显示里获悉:4月6日——8日,相册上传升级(也就是改版),所以照片基本传不上了。不止如此,还引来一系列故障,譬如我在这里已经好久了,正文与评论栏之间的“阅读”栏还一直为“0”,是我刷新以后才显示出“1”来。

 

 

刘福新

2010-04-05 22:30:01

读博友温天银《滴水之恩》:
刘福新2010-04-05 22:27:25 [举报]
    已经认真读完,一边读一边被您的尊师重教和古道热肠所感动。现代社会太缺乏您这样的人了!
    张老师是您的老师,而曹老师是您老师张女士的爱人,您“一直守在曹老师的床前,直到曹老师脱离危险。”这样的事在您看来是那么自然和平常,愈发凸显着您的善良。
    与您相交是值得的,因为与一个古道热肠的网友交往,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可亲可敬的品格。

 

 

刘福新

读好友晓风残月新作《光阴小唱》:
 刘福新2010-04-04 23:25:42 [举报]
    在那个虽然文化生活枯燥的年代里,却也曾让我们新潮沸腾过;在那段艰苦的年月里,尽管只是一种业余消遣,却也让我们的青春充满了欢歌笑语;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处境下,却也有着我们的精神追求与欢乐。
    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虽然有些人只记得痛苦,往前里想,只能是:用以后若干年的思考来理清思绪了。现在的环境也是如此。

 

 

刘福新

再读好友王玉明先生转载此文:
 刘福新2010-04-04 23:06:56 [举报]
着实感动,赠诗一首,聊表敬意。

文兄重义想应知,惠海波澜不自持。
博客当为诚挚铸,赢得在下谒北枝。

(将鄙人给阳春白雪赠诗略改几字而成)

 

 

刘福新

再读阳春白雪先生诗歌《祭》并看回复,着实感动,赠诗一首,聊表敬意。

刘福新2010-04-04 22:54:57 
     再读《祭》感赋

     刘福新


    再读阳春白雪先生诗歌《祭》并看回复,着实感动,赠诗一首,聊表敬意。

    舅姨重义想应知,惠海波澜不自持。
    兄母当为功业满,赢得岁岁偈莲池。

 

 

刘福新

2010-04-04 22:19:53

读浪子的寂寞《西南干旱》:
 刘福新2010-04-04 22:19:00 


步博主原韵和之

刘福新

展卷思情倍感怀,水蓼变作旱尘埃。
劫难频唤同物种,此处难活可别来。

今夜回访重,不能赋从容。格律未曾辨,来去皆匆匆。

 

 

刘福新

看到超凡将我的评论贴进正文下面了,很感动。
 刘福新2010-04-03 21:33:37 
   说句实在话,这篇评论,我用了大概半个小时。对于摸着性格的好友,我是如此;但对于摸不着的一般网友,我是犯不着如此耗费脑筋了;再说了,我耗费精力,人家不买账,很有可能不理睬我,恼羞成怒。我说得是有根据的,这几年博客里遇到的那样小气和讳疾忌医的人不少呢。
   其实呢,只有虚怀若谷、虚心好学、取人所长,才能不断地进步。而那些网络小混混并不这样考虑,因为他们用不着做学问,更用不着做人,他们纯粹是来博客消遣的。

 

 

刘福新

 

读好友牛一《纺车》:
 刘福新2010-04-03 20:32:42 [举报]
与我同样的苦命人哪!但您比我好好许多,起码您还知道母亲的模样,我是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我那年还不到一岁半,亲娘就抛我而去了。
说到“纺车”,我是很熟悉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穿的是粗棉布,基本程序大概是这样的:轧棉花——搓轱锥——纺线——“捋月子”——刷线——织布——染布。这一整套手工活儿,挺累的。
我的祖父是“织匠”,给人家织了一辈子布。我的岳父开过染坊,染了一辈子布。所以我对于这些常用工具十分熟悉。
从您的这篇已经发表在《邵阳日报》博文来看,既有民俗文化,更有歌颂农民——具体讲就是体现在您母亲身上的朴素艰辛平民形象。深感您母亲一生里操劳,一位伟大的母亲!

 

 

刘福新

 

在此之前,我还读了好友文翁一篇旧作《下屯》:
 刘福新2010-04-03 12:27:46
第二幅照片我下载了,准备给您发《点评精粹选辑》用,但不知第二幅照片是否是您老兄与嫂夫人?看到我的留言后马上在我留言栏回复。 

刘福新2010-04-03 12:29:34您的博客首页迄今还没有照片,您也没有相册上传,我只能在您的“博文配图”里寻找了。除了这一幅,还有两幅。

 

 

刘福新

 

为了寻找好友“文翁”的照片,又读了这位老兄的《秋天的凌河公园》:
 刘福新2010-04-03 12:40:01   

 《秋天的凌河公园》第一幅图片我也下载了,只不过左边有个半边身子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妥的,我再裁切一下吧。因为对于任何进入我们镜头者,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我们都要感谢他们,都要尊重他们。所以,我拍摄后,每一幅图片都要进行后期处理,将那些“缺胳膊断腿”的,半边头半边身子的,都裁切了去。以前不会使用图片处理软件“浮头捎坡”,感到很对不住那些被镜头广角没摄齐全的人,如今有了这个工具,就一定要尊重他们,使进入自己镜头的人都是完整的。
   其实,我还不知道,这些照片时不是您拍摄的?就这些照片来看,已经很不错了。

 

 

刘福新

读郑继芳先生《祖母讲的故事》:
 刘福新2010-04-02 21:23:07 
   我们两个的童年有一些相似,我从来没有从父亲嘴里听到过故事,因为我的父亲根本就不讲,而我知道的故事都是祖父讲给我的。我的历史课的爱好也是祖父给我的影响。家里有这么一位老人,是我们童年、少年的福气。所以,我很想念我的祖父——这不,快到清明了,又有机会到祖父墓前默默地与他老人家叙谈一番了。

 

刘福新

读天之昆仑博文:
 刘福新2010-04-02 20:26:37

打开您的网址,内容颇为丰富,我看了几片,大都是生活里的酸甜苦辣,里面充满了人生哲理。譬如您那个邻居阿婆的儿子死了,从那个阿婆的唠叨里足以看出一个老妇人悲伤的心里和张皇失措的举止。

   由于本人发文过密,客人众多,对于点评的朋友往往回访迟延,请谅!
   但是,有一个好处,凡是允许评论的博文,我都有记号,漏不下任何留言的朋友。

 

 

刘福新

读好友超凡【忆秦娥】:
刘福新2010-04-02 09:45:14 [举报]
   从意境上说,有些凄凉,但也符合妹子此时此刻的心绪;
   从格谱上讲,基本是可以的,但有几个字明显出律了。譬如,第二句“蒿草萧瑟无语泣”里的“草”字,是一个“仄声字”。从今之汉语拼音里说,它是个“上声字”,也就是“第三声”,属于仄声;再从古代诗词声韵来讲,它也是一个“仄声字”,具体来讲属于“上声”中的“十九皓”,“十九皓”里还有“宝、早、老、脑、扫、岛、嫂、保、讨、稿、倒、祷、考、堡、颢”等等。如果你用“新声韵”的话,就不用管旧时的声韵,只要符合现代拼音就行。现代拼音的声韵很好理解,阴平(汉语拼音的一声)、阳平(汉语拼音的二声)是为“平声字”。上声(汉语拼音的三声)、去声(汉语拼音的四声)属于“仄声字”。如果拿不准,最好翻开字典查一查。我就是经常查字典,查多了,也就熟悉了。
    所以这个“草”字必须改,改一个什么字呢?或者改一个,或者改两个。我的意思就改为“荆蒿”吧,这两个字都是平声,是“荆棘蒿草”的意思,很切合你塑造的意境。
    再就是,下半阕倒数第二句“天上人间”,这一句的“格谱”是“中平中仄”,这么宽容的声律,不该出律呀?我这里标的“中”按宽泛讲,是“可平可仄”的意思,但按照严格意义来说,第一个“中”最好用个“仄声字”,第二个“中”最好用个“平声字”,但是这里边最要紧的是第二字必须用“平”,第四字必须用“仄”。可是你却都错了。
    我的意思就是将您的这一句一颠倒就可以了,也就是将“天上人间”改为“人间天上”,不是都解决了吗?
    还有一处,我不细讲了。

    附您的原词:

    忆秦娥·清明思

春风祭,蒿草萧瑟无语泣。
无语泣,阴阳两界,情缘难续。

冢前独坐梳追忆,南鸿北雁清明聚。
清明聚,天上人间,泪生双翼。

附修改的词:
忆秦娥·清明思

春风祭,荆蒿萧瑟无语泣。
无语泣,阴阳两界,情缘难续。

冢前独坐梳追忆,南鸿北雁清明聚。
清明聚,人间天上,泪生双翼。

 

 

 

刘福新

读好友浪漫心旅读书札记:
 刘福新2010-04-01 23:33:58 

也跟着您欣赏郭祯田老师的结集,您的叙述里,我也得知,“郭老师看来,一个不爱音乐,不懂音乐的人是苍白的,也是悲哀的,一个国度没有了音乐一如自然中没有了阳光,峡谷里缺少了溪流和鸟鸣。”是呀,我也喜欢音乐,所以我的博客里经常换歌曲,以来自娱,二来,也让朋友们常听常新。
   有一句话私有“语病”,妹子在斟酌一下吧。
   ——“郭老师的前身是记者”

 

 

刘福新

看高原小行星树友大邑县图片:
 刘福新2010-04-01 23:06:47
   春风绿了江南,却为何,北国大地如此冰寒?且看您的图片如此春意浪漫,不由得眼馋您这拍摄的大邑县。“鹤鸣山赏春”,“山外已是仲春,这里还是孟春”,这个“还是”怎讲解?不如倒将过来,那将是确凿无误!赫然里——油菜花初放,四野宁静,野趣横生呀,让我流连忘返。却因为客人大多未曾回拜,心儿里拳拳……
   想那些榕树下朋友,星云流散,幸有几位作伴,俺这里欣喜之余,再唠叨几言:我电脑迄今仍保留着您那幅青春照,草坪里一手似是高擎,要摸那一颗行星,乐的俺心颠!
(本来想,写一首“曲”,写着写着成为大白话了,(*^__^*) 嘻嘻……!)

 

 

刘福新

读博友时默转文《猛回头》:
刘福新2010-04-01 22:41:00 

诚如您的按语所说,中国知识分子若皆天华之志,民族焉能败于西夷,伤于东倭耶?华夏虽不乏仁人志士,但也不乏献媚谗人,否则哪儿去寻那“汉奸”去?大凡世界,形形色色,恰如大江大河,泥沙皆下,鱼龙混杂——近代、现代尤甚,令人痛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平水韵与中华新韵
格律诗创作杂谈之二
诗词浅谈
什么叫侧声韵?
古诗平仄规律1
《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安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