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文章摘自《三联生活周刊》第578期 作者:蔡伟

诸葛亮德才兼备,鞠躬尽瘁,世所称颂,令人仰慕。但一生过于谨慎和爱惜羽毛。明察秋毫之末的后果,导致在任用人才,尤其培养人才这个大事方面,多少却有些糊涂。

诸葛亮为何多用赵云

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三国演义》开始,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心组合除了对黄巾军有不少胜利,在面对董卓、吕布和曹操等军事集团时,却是败多胜少。

刘备以兄弟义气为核心情义和仁义,逐渐吸纳了一干下层人才。这个以兄弟情谊结合起来的紧密小团体,是乱世流民用以团结保全自己的本能,但却因为其层面低下,并无人能为刘备集团提出正确的发展纲领。刘备济纳人才的能力却不能转为用人之能,这让他在47岁赤壁之战前,仍无片土。水镜先生一言道出根本,此时的刘备空有万人莫敌的关羽、张飞,却无人能用。

诸葛亮的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可以说,诸葛亮是一枚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并无太多关张的影子,关羽还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显然是诸葛亮的有意安排。

诸葛亮多用赵云,一方面是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又才华横溢。自长坂坡、赤壁战后,赵云拒绝桂阳原太守赵范的美人计,不仅是不为女色所动,而是意识到赵范并非真投降,显示出其识人能力。刘备夺取益州后,有人提出将成都城外的桑田野地分给众将领,他再次冒着得罪一干人的风险而反对,显示其大局观。赵云虽武艺超群,却不是个好大喜功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在汉中与强大的曹操对峙时,身为副将的赵云奋力救出功劳不如自己的主将黄忠,用空寨计吓退曹军(被小说《三国演义》安放在诸葛亮身上,其实诸葛一生唯谨慎,并无如此魄力和冒险精神),此后再次用强弩大败曹军。

另一方面,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亮建议,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尤其在刘备的核心团队中,张飞虽然敬重士人,非常尊重诸葛亮,但关羽却自视甚高,并不容易轻易调遣。在刘备为数不多的大将中,诸葛亮能够自如调动的大将,其实只有赵云。

但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一则从无埋怨,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冲杀在作战第一线。在孟达被杀、街亭已失的颓败局面中,赵云再次被任命断后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不损失一兵一卒。可叹他一生追随刘备,却从未有机会独当一方。在三国中人才最为匮乏的蜀国,这是赵云的悲剧,何尝不是刘备的失误。但诸葛亮却为何不置一词?

从荆州之失看诸葛亮的用人环境

问题或许并不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二出祁山,听说赵云死讯,跌足而哭:“子龙身亡,国家损一员栋梁,我失一臂啊!”而此前关羽被杀,曾经不得已多次奉承关羽的诸葛亮在关羽死讯传来,在刘备哭倒在地时,不过劝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因此今日有此祸。主上且宜保养尊体,得图报仇。”不但相当无动于衷,甚至是在提醒刘备在荆州守备上用人不当。

显然,诸葛亮对于赵云有远超过关羽的评价。在刘备那里,关羽、张飞的地位不可撼动,诸葛亮何尝看不到这一点?对于骄傲的关羽,年轻的诸葛亮在与其打交道中,可以说没有少用心机。关羽成名甚早,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早已是名动天下。加上又是刘备兄弟,谁人被他放在眼里?华容道的安排,不过是诸葛亮以激将为关羽下套,挫挫他的气焰,再给一个顺水人情,让这位刘备核心人员欠自己一个情而已。

但诸葛亮又不举荐赵云,显然对刘备用人的实际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除却关、张,刘备收罗的将领虽多,其实重要人才匮乏。事实上,诸葛亮本人同样未受到刘备重用。《三国志》中,年轻的诸葛亮的地位不但低于关、张,甚至不如庞统、法正更加受信任。这让诸葛亮意识到,提携赵云将会遇到的诸多人事障碍。在关键的荆州守将人选中,就最清晰反映出了刘备集团的用人考量,以及诸葛亮在其中的难处。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川,此后进军中原的最重要战略要地,按理说必须由一员集文韬武略,忠诚谨慎,并充满政治外交智慧和大局观于一身的大将镇守。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刘备集团,其实仅有关羽、赵云两个选择。关羽虽然武艺超群,但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缺乏政治智慧。当马超归顺刘备后,已经在在荆州镇守的关羽听说刘备夸赞马超,竟然致信刘备,要和从未谋面的马超“单挑”。这不但是可笑的匹夫之勇,更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显然,关羽其实是向刘备索要地位上的认可,这也是他立足刘备集团的根本。

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主动致信关羽,赞其“绝伦超群”,暂时安抚了这颗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友孙权友善求婚的举动,无可挽回地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外交上的愚蠢,终于导致杀身之祸。在诸葛亮眼里,失去关羽事小,失去荆州事大。然而无法任用赵云,终于让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受到无可挽回的连锁打击。

诸葛亮在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上,已指出刘备集团发展的核心基石在荆州。但在刘备邀其入川,让其“自量才委用”时,却错把荆州守将的任命交付给了关羽。对于这个托付,已经显示出诸葛亮虽然谋略过人,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比刘备逊色许多。刘备只是让关平托书,诸葛亮的过多思考,认为刘备是暗示让关羽留守。诸葛亮如此考量,多数与他的地位有关系。

三国历史中,直到刘备死前,诸葛亮在蜀国大臣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刘备三顾茅庐得了诸葛亮,却并没有给予这位27岁的谋士太高的地位。刘备集团入主西川后,实际更信任庞统、法正,诸葛亮不过在二线主持后勤和安抚工作。或许这让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不得不做过度的考量。

然而即便刘备真有如此暗示,在《三国演义》中,他还是给了诸葛亮量才任用的授意。诸葛亮在托付关羽后,一听云长“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的口气,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认识上有问题。然而此时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只得明示关羽以正确的战略。然而任何战略都要量才而用。诸葛亮明知关羽性如烈火,为人刚愎,并不适于在荆州这个三国对峙的风口浪尖,但终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荆州之失,诸葛亮其实要负主要的用人责任。

夷陵之败后,诸葛亮想到自己未能劝阻刘备为复仇而出兵东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中记载,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一方面表面了他对于任用人才的权力局限,另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在关键时候不如法正、庞统等人那样敢于直言,这倒也是刘备在使用他时另有考虑的原因。

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

深刻的战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未能弥补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欠缺。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上,刘备时代虽然已经面临人才缺失,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为匮乏是其主要原因。但这人才匮乏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荆州之失,白帝城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局面的人才队伍,才是蜀国颓败的根本原因。

与自我约束极强的诸葛亮相比,刘备和曹操的用人观似乎都有些不择手段。曹操早年招募众多人才,又吸纳众多降将,没有诸葛亮那么多品德的追问。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求贤若渴的曹操在两次发布《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德令》,进一步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都有德行。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是一种权术上的宽容——并非对于德行无动于衷,最重要是为己所用。他能任用在檄文中辱骂自己三代的陈琳;能厚待杀了自己长子和爱将典韦的张绣。张邈叛变,劫走毕湛的母亲弟弟和妻子,曹操考虑到孝道,对毕湛说可以去张邈那边。毕湛表明自己并无二心,但转身就跑,还又被曹军擒获。众人以为毕湛口是心非必死,但曹操却任命他做鲁相,理由是“人能孝敬父母,难道还不会忠于国君”。在年轻时的曹操看来,任何人都可能有异心,自己以恩待之,时间将会改变降将之心。

王安石在《诸葛武侯》中写道,“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这虚心是“权力的虚心”,是刘备之于曹操的另一种不同的权术和驾驭方式,并非寻常人的真诚。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让这些力图获得天下的人意识到,自己对人才的态度,将会影响到更多人的流向,而这些人就是他争夺天下的工具。

如果说刘备和曹操善用权术,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诸葛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刘备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其实马谡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定下关键谋略,并非不可大用。但他只是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街亭之失,其实是把荆州托付关羽的重演,问题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错便错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不给人以机会?当年刘备夷陵之败,黄权被隔在江北无法退回,不得已投降曹操。刘备尚体恤黄权的难处,知其不得已才投降曹操。诸葛亮却全无刘备的气度,蜀国本来已人才匮乏,诸葛亮先杀刘封,又杀马谡,看似维护了军纪,但他却没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时,10万大军也在为马谡落泪!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同样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拓性的统帅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类似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魏延的态度。

仅仅因魏延是降将,诸葛亮便斥责其品行,“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按这个标准,向刘备献地图的张松当是最大的不仁不义。若诸葛亮是刘备,哪有接纳地图,夺取西川的可能?又哪能容黄忠、马超等一干降将?刘备晚年重用、富于冒险精神的大将魏延,一生参与平定四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北伐中原。但这一切功绩和忠诚都未改变诸葛亮对他的成见,甚至在退兵时错误任用杨仪这样的小人,激发内讧,杀死魏延,导演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

所谓反骨说,自然是荒谬不经。对于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袭之策,也本可以商榷。魏国灭蜀,正是邓艾率奇兵深入蜀地,直取成都。或许人才济济的魏国和阿斗昏庸的蜀国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毕竟体现手下的勇敢效命。诸葛亮仅仅一言以否之,魏延心怀不满,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如果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颇有局限,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则是彻底的失败。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命陨五丈原,27年时间,诸葛亮竟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接班人。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姜维算是一个反证么?对于这位不得已而投降的将领,诸葛亮非常欣赏。亲执其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诸葛亮本是一朝统领人物,培养人才和接班人,本应是梯队式。对姜维这番话,却近似手艺传人。姜维本人颇有才华,忠心不二,的确是值得重点培养的人物,但直到五丈原即将去世,诸葛亮才想到授姜维以兵法,全无人才的培养规划。更是令人欷歔不已。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些具有才干的将领们的压抑感可想而知。诸葛亮的管理今天看似扁平化,但他处的时代,却注定无法取消官僚架构上庞大的中间人员。养之而不能用,用之而不能信。结果是劳心劳力,效率低下。统帅过于专权导致的空间挤压,更给下属以强烈的不信任感和不满,完全抑制了接班人的诞生。而一旦下级完全失去发展的空间,最终的压力总会反弹。

相比刘备重用黄忠,曹操重用张郃,刘备就算再留给诸葛亮几个魏延又如何?历史上和演义中被过度美化的诸葛亮,或许更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行的守成幕僚人物。这样的人却非要一统天下,终于将六出祁山变成一种西西弗式的个人悲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本欲让赵云守荆州,赵云说了一句话,诸葛亮改主意了
诸葛亮为何:爱用赵云却不重用赵云。
诸葛亮用人得失:爱用赵云为何却长期不用赵云
历史上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三国蜀汉的三杰、四相和五虎将都是谁,为什么到后期蜀国无人了
你对三国了解多少(三国演义测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