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田真育儿教育》(选摘)
第一章第一节 用“零岁教育”增强孩子的能力

  七田式育儿理论的基础,就是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进行教育—我称之为“零岁教育”。

  教育孩子的关键并不在于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向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孩子的心性。

  可现状却是,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就立即把它理解为 “教授知识或技术”。很多人仅仅就因为“零岁教育”这个名称而对它产生了误解。

  如果用《广辞苑》查一下“教育”这个词,会发现它的释义是:“教授、养育之意。培养人,使其具有一定的智力。”所以人们的这种误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教育本来的意义应该是“发掘孩子所具备的素质,增强其能力”。

  这样考虑的话,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零岁教育”那么关键。婴儿一出生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无穷的潜力。但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引导办法,既不给予其帮助,也不与其对话,那么婴儿与生俱来的优秀潜质就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如今,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全球的脑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开始倡导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戴维·休伯尔和托斯坦·威塞尔因在大脑方面的得两个重要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两项重要发现是:

  1. 感官所获得的体验,能够对教会脑细胞如何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2. 一旦过了幼儿期,脑细胞就会失去学习这项功能。

  托斯坦·威塞尔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洛克菲勒大学的前任校长,他对上述的发现这样评价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从婴儿到少年是人类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期间,孩子必须在充满视觉、听觉等多种刺激的环境中度过。为什么?因为他们将在这段时间里构筑起人生成长的基础。”

  此外,哈佛大学的阿卢斯教授也说:“一旦过了幼儿期,人的大脑功能就不可逆转了。人生初始是大脑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一旦结束,这项工作也就基本完结。既然从2~4岁的大脑塑造相当于基础工程,这部分工作已基本结束,那么之后,人的大脑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改善了。”

  这样看来,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已在脑科学家中形成了共识。

  全美健康研究所的福莱德里克·谷得维尔先生这样说道:

  “孩子是我们最应该投资的。可现在我们在一个老人身上花费的金钱是一个孩子的7倍。不过与以前相比,我们已经对大脑的可塑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很显然,我们不能再浪费巨额的资金了。”

  最近的一项研究证明,只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就能使他们的大脑功能产生以下变化: 语言—可以经常与母亲对话的孩子,其语言能力几乎都比不常与母亲对话的孩子要强。

  教育—学习外语、数学、音乐等的最佳时期是1~12岁。但现实却是,这一个时期的孩子往往在休息或者玩耍。

  为我们开辟了认识大脑可塑性道路的神经生理学家彼得·哈特罗杰也说:“如果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幼儿时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进行脑科学研究的脑科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一致认为,幼儿期的学习即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第一章第二节 早期教育是培养心性的教育

  20世纪50年代,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尚一块处女地。60~70年代,通过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人们才知道“个人所获得的体验会影响大脑的形成”,并对此深感震惊。

  这是因为人们之前一直认为,大脑是人体内部自然长成的。不过,在科学家们认可这一新观点之前,对此的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探索期。

  最初探究这一领域的是前面提到过的托斯坦·威塞尔教授。他就是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理论是这样的:“人生初始时期是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在此期间,大脑的构造很容易改变。人从出生到12岁之间的发育期,特别是出生后的3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时期,‘学习’这扇窗户开得最大。大脑贪婪地从环境中学习,思维、语言、观察等各种能力的基础逐渐稳固。过了这一时期,这扇窗户就会被关闭,大脑的基础工程也基本结束。”

  大脑生理学家们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详细情况请大家参阅《普利策奖作家的脑科学探察》这本书。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日本,这种关于大脑生理学的新理论并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播。它反而成了批判早期教育的错误证据。尽管诺贝尔奖获得者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日本连这一点都没有得到认可。

  人们一般以为的早期教育中,包括正确的早期教育与错误的早期教育。所谓错误的早期教育就是指,坚信最好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拼命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做法,它常常受到媒体的抨击。

  但是,七田教室实施的“零岁教育”与此不同。“零岁教育”是自出生时就“给予孩子爱,亲自照看他,和他交谈,欣赏他的育儿方式”。它希望通过对婴儿付出爱,给其创造好的环境,来培养他的心性,使得婴儿与生俱来的素质得到大幅的提升。这样一来,婴儿不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能够健康成长,原本具有的潜力也能够被发掘出来,从而成长为素质高、能力强的孩子。

  但是,媒体把正确的早期教育与错误的早期教育混为一谈,不分青红皂白地地狱烙上了“早期教育不好”的烙印。而看到和听到这些信息的观众和读者就会认定早期教育不好。

  第一章第三节 右脑与左脑均衡的教育很重要

  二十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为何在日本,早期教育却偏偏遭到了媒体的抨击?这是因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握好平衡度,一味关注知识教育造成的。

  开发和培育大脑的能力时,我们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最关键的是“向孩子传达爱、亲自照看他、与他交谈、欣赏他”这种基本的育儿态度。养育孩子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了早期教育,忘记了传达爱、亲自照看和与孩子交谈的重要性,只是机械地让他们一张张地看卡片,或只是依靠电视、录像或磁带向他们灌输知识,孩子就很难正常发展。

  七田式右脑教育是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基础是心的教育。先给孩子饮食、修养、体育、感觉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均衡发展指导,再实施有效的右脑教育。而且,我们倡导的是右脑与左脑的均衡教育。

  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无论是在身体还是感情、语言还是学习方面都取得均衡发展。不要给教育设定框架。在期待取得成效的同时,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这样,才能挖掘出孩子的素质与才能,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让大家更准确、深刻地理解 “零岁教育”,我想以一封在七田教室上课的孩子的妈妈写给我的信来帮助我说明。

  第一次来七田教室上课女儿已经5个月了。女儿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在书店里看到了七田先生写的《婴儿是算术天才》这本书,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以前就对大脑生理学很感兴趣。人类一出生就拥有140亿个脑细胞,但是我们只使用了其中的20亿。要怎样才能让70亿甚至80亿个脑细胞都发挥作用呢?我一直认为这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了孩子以后,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开发右脑。从女儿一岁半开始,我就经常和女儿说话。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会说出我从未教过她的词汇。天热的时候,她会说:“好热啊—”提着重物时她会说:“好重啊—”当我在百货商场选购商品时,她又会说:“这个好!”有时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就问她:“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给妈妈听听!”这可能是因为她在七田教室学习,在那儿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结果。

  另外在家里,我每天还会利用做饭的闲暇以1秒1张的速度给她看“闪卡(flash card)”。现在她会一边看五十音图的闪卡一边叫着“对了!”女儿的父亲是美国人,虽然他平时并不怎么跟女儿说话,但是每当我问:“How old are  you?”女儿就会回答:“One.”我问:“What is your name?”她就答:“M.”而我问:“Where is daddy?”她好像也能准确理解,并回答:“Office.”

  我认为,七田式右脑教育不只在幼儿的语言方面效果很好,在声音、计算、音乐、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能给大脑以刺激,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综合性的良好环境。七田教室的教材在制作和编排上也独具匠心,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们的一片热诚。此外,孩子们还有心理老师,他们经常给我们很多有用的建议,非常感谢。

  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专家或言论批判早期教育,但是我认为早期教育非常好,我非常赞成,而且现在我就在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两岁半以前思维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到了3岁,孩子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绪了。

  另外在语言方面,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大人的24倍,因此我认为现在正是大量输入的时候。应该让孩子触摸物体、听各种声音,充分利用五官感知事物,以促进神经回路的形成,而七田教室实行的正是充分运用五官的教育。此外运动身体也可以促进智力的发育,每个月进行4次,反复地教授,慢慢地孩子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大。

  虽然在孩子的学习中偶尔会出现连大人都觉得很难的汉字,但是我切实感到,难与易这种大人的判断,对孩子来说并不适用!

  尽管我觉得早早地给孩子铺好轨道,对他们说“请走这条路”的做法并不好。但是,帮助孩子坐上飞奔的火车,或者在看到火车即将脱轨时赶紧修正轨道,都是做家长的责任。

  能上七田教室真好!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第一章第四节 建立母子间的信赖关系

  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间的信赖关系”。换种说法,就是“母子一体感”。父母正确地向孩子传递他们的爱是育儿的基础。

  对于育儿,有父母认为“很快乐”,而有的父母则认为“不快乐”。

  前不久,有人在东京以0~6岁孩子的妈妈为对象做了一项调查。结果90%以上的母亲都认为“育儿并不快乐”。

  为什么育儿会不快乐呢?

  养育孩子原本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父母都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带着感激迎来生产,对孩子的成长寄托梦想。

  但现实是,孩子的频繁啼哭,使得照看他们很耗精力,妈妈们于是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渐渐地,有人就产生了诸如“养育孩子好难”“被迫作出巨大的牺牲”“不得不一直忍耐”这一系列负面情绪。有的妈妈甚至认为这与当初的梦想和期待完全相反,因此而认定育儿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但也有的妈妈认为“养育孩子真是快乐”“婴儿可爱得不得了”,尽管这种人只占少数。

  觉得育儿很快乐的妈妈,就是与孩子培养起了一体感的妈妈。她们的宝宝经常笑呵呵的,不怎么哭,母子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赖关系。这种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不论妈妈教什么,他们都能很快学会。因此对父母来说,育儿也就成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快乐育儿”与“不快乐育儿”的差别就在于,妈妈与孩子之间是否建立起了信赖关系。

  那么,母子之间该如何建立信赖关系呢?就是要在育儿过程中让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的爱。

  因此,妈妈必须学会如何向孩子表达爱。孩子经常啼哭、反抗、不听父母的话,这全都是“需要父母的爱”的暗示。

  一旦孩子表现出这样的暗示,只要紧紧抱住孩子8秒钟,孩子就会奇迹般地恢复平静。只要父母善于向孩子表达爱,孩子就会信赖父母,并把自己托付给他们—母子之间的信赖关系是通过父母向孩子巧妙地表达爱而建立起来的。

  第一章第五节 传递爱的“紧紧抱住8秒钟”

  向孩子表达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紧紧抱住8秒钟”。所谓紧紧抱住8秒钟,就是用8秒钟的时间紧紧抱住孩子,在他的耳边轻声说:“妈妈好喜欢××啊!”在七田教室,妈妈们很多时候都会采用这种方法,它对于建立母子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只要利用“紧紧抱住8秒钟”这种方法,不论以前是调皮好动的孩子,还是不听话、倔强的孩子,都会马上变得温和安静,养育孩子也就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

  育儿的关键是父母向孩子传达爱。只要能够把父母的爱正确地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温和,教任何东西都能迅速吸收。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把爱传达给孩子,父母说的话就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会很差,怎么教也看不到丝毫进步。

  关于“紧紧抱住8秒钟”,我向大家展示一份七田教室老师发来的报告。

  在学校的课程中,我最注重的是以七田教室老师的教导为基础的“爱的传递”。具体来说,就是让孩子的妈妈在学校学习“紧紧抱住8秒钟”,在家里实践“5分钟暗示法”。

  只要让妈妈实行“紧紧抱住8秒钟”,不论孩子还是妈妈都会发生变化。我让妈妈们抱着孩子说:“我好喜欢××!”于是,不论是原先讨厌被抱的孩子,还是不能认真抱孩子的妈妈,都能进入状态。有些妈妈不明白“紧紧抱住8 秒钟”的重要性,但这是右脑教育的基础。我会尽量让她们理解这种方法的重要性,使她们能够全身心地感受这种令人愉悦的拥抱。

  首先让妈妈紧紧抱住孩子8秒钟,然后再让孩子们紧紧抱住妈妈8秒钟。于是,之前讨厌让妈妈抱的孩子也变得乐于被抱着。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发现被拥抱的感觉很好,而且很重要。

  之前讨厌抱孩子的妈妈将孩子的变化告诉了我:“孩子会经常跟我说‘抱抱’。”

  因此,妈妈们如果能注意到这种不带任何条件的爱的拥抱的重要性,或许就能够发现自己曾经强迫孩子做过多少事,从而改善教育的方法。

  只要能够理真正解传达爱的意义,妈妈们就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们的眼睛都会变得炯炯有神,学习东西自然也吸收得很快。

  而巧妙的传达爱的方式,正是“紧紧抱住8秒

  第一章第六节 用5分钟暗示法改变孩子的意识

  除了“紧紧抱住8秒钟”以外,作为传递爱的有效方法,还有“5分钟暗示法”。5分钟暗示法是可以将孩子的心导向正确的方向,巧妙发掘大脑潜能的方法。这也是七田式右脑教育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孩子在刚睡着、眼皮一跳一跳的时候,脑波呈现为θ波。这时,如果我们在孩子的耳边输入某种暗示,孩子就会按照暗示发生变化。这与“如果用右脑来想象,想象就会实现”的原理完全相同。

  有的妈妈会担心,这样给孩子输入暗示,会不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只会给孩子输入向好的方向发展暗示。

  其实,平时妈妈不经意间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一种暗示。这里面往往有很多负面的话,给孩子的也是一种负面的暗示。例如

  “要晚了,快点儿!”“不能做这种事,不行!”虽然父母没有注意到,但是这些话却给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于是,孩子会按照负面的暗示去做。磨蹭的孩子变得更加磨蹭。最终,孩子的潜能也会被完全扼杀。

  而消除这种负面暗示、使孩子变好的最佳方法就是5分钟暗示法。

  当然,有时即使妈妈没有输入负面的暗示,孩子自己也会有 “不行!不行”这样的想法。消除这种负面想法,5分钟暗示法也很有效。

  当孩子刚入睡、眼皮一跳一跳时,实施5分钟暗示法的效果最好。首先,向孩子输入表达父母爱意的暗示,之后再输入想传递的暗示。“妈妈好喜欢××哟!”这样表达几次自己的爱意后,再输入你想输入的暗示,比如“××会友好地跟小朋友玩”或“宝宝不怕水,你会游得很棒的!”

  如果能用5分钟暗示法恰到好处地表达妈妈的爱,很快孩子就会有所改变。

  能够很好地接受到母亲爱的孩子会成为稳重、坦诚、接受能力强、对人温和且自信的孩子。

  相反,行为举止出现问题的孩子,往往都是因为不能从妈妈那儿接受到爱。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为了消除孩子令人困扰的行为,父母只要利用5分钟暗示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爱就可以了。

  第二章第一节 通过“对话”培养好孩子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什么最重要?是爱抚和对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感觉器官的刺激,其中皮肤的感觉最重要。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妈妈带起孩子来就会很困难。

  皮肤是人类最初的信息传递媒介。皮肤感觉被称为所有感觉的“母亲”,它自胎儿期起就很发达。

  据说动物的皮肤感觉最早也始于胎儿期。动物之所以会“吧哒吧哒”地舔刚出生的宝宝,就是因为刚出生的动物为了生存下来,需要被舔舐。适当地刺激皮肤,是使身体器官变得足够发达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人类的婴儿来说也一样。

  由皮肤来培养心灵—我想让所有的母亲都知道这一点。

  婴儿一出生,就请妈妈马上抱起他,让他含着乳头。婴儿只要开始吮吸母亲的乳头,就会给母亲的皮肤以刺激,这种刺激会变成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中的下垂体。下垂体于是就会分泌出催乳激素等“爱的激素”,使婴儿感受到无穷爱意,母乳也会变得更为充足。

  相反,如果不能马上抱着刚出生的婴儿,母亲就不能充分培养出觉得“孩子真可爱”的感情。于是,母亲抱孩子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由此给予婴儿的爱抚也会减少。这样成长起来孩子的性格就会有缺陷。

  所以,婴儿出生后,最重要的事就是紧紧抱着他。


  这时还必须记住的是,母亲应该充满爱意地对孩子讲话。不久,母亲就会发现,常跟孩子说话的话,孩子就非常好带。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出母子之间的爱和一体感的方法,还是开启婴儿大脑的第一步。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没有听到很多词汇,那么他的理解语言的细胞就不能迅速地在大脑内生长。

  科学家也说,如果语言的刺激过少,理解语言的细胞就会因无法发挥作用而死亡。那些在远离人群的深山里长大的孩子,虽然刚出生时也拥有正常的理解语言的细胞,但由于出生后一直处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中,因此他们长大后会失去使用语言回路的能力。

  如果母亲一边抚摸,一边对孩子说话,孩子就会通过心灵感应接收到母亲的爱。母子间就能产生爱,形成一体感,进行心灵感应的右脑也会开始发挥作用。母亲的爱抚和对话,是一种超越了词汇的“语言”,能够培养母子间的爱和一体感,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也就由此开始。这就是右脑的基本能力—接收作为波动语言的心灵感应。

  人们一直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不懂语言,尚未拥有智能和感情,所以这个时候还不是教育的时机。然而事实却是,孩子从胎儿时期起就在用心灵感应接收母亲发出的波动。

  即使孩子不理解语言,他们也能够正确领会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母亲一边抚摸一边说着话,孩子就能准确感受到这句话究竟是含有肯定的意思,还是否定的意思。美国的杰·阿连瓦尔多博士把这种母子间的关系命名为“母子间的心灵感应关系”。

  母子间心灵感应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母亲的内心深处要保持平静与安详。这样孩子才可以打开心扉,努力接收来自母亲的信息。如果母亲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成长感到不安和焦虑,或者持有怀疑、否定的感情,孩子就会关闭心扉,不去接收母亲的信息。于是,不论母亲想要传达什么,孩子也不会听。

  这不仅限于母子,父子之间也是一样。如果自胎儿时期起,父亲就经常对胎儿说话,那么孩子就会最喜欢父亲。从胎儿时期起就在父母的美好愿望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能感到满足,能成长为一个对其他人也很温和的孩子。

  关于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俄国心理学家帕维尔·纳吾莫夫在他的论文《心灵感应的科学性诸问题》中说道:“在我们的调查中,经确认有65%的母子之间存在心灵感应。”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对他们说话,可以有效地培养婴儿的心灵感应能力,开发他们右脑的基本能力。

  如果母亲有了这样的认识并改善与婴儿的相处方式,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变化。本书之所以把“对话”作为重点,单独设立一章,也正是因为它是开启右脑的关键步骤。

  如何进行准确传递爱、培养母子间一体感的对话,是有诀窍的。为了不让父母因为说错话而导致失败,我将具体举一些对话的例子。请大家不仅要注意语言表面的意思,还要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作为家长的情感和责任感。

  第二章第二节 传达爱的对话

  ——“妈妈特别喜欢××。”

  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怀有丰富的爱。但是,孩子未必会这么认为。这就是育儿的困难所在。

  假如最近孩子有些不对劲,经常哭闹,不听大人的话,甚至还出现了打人这类让人感到困扰的行为,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们理解为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的一种暗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只要家长能很好地向孩子传递爱,给孩子以教诲和引导,孩子就能顺利成长。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家长的爱,孩子就会感到缺乏爱,心灵也会受到伤害。

  父母一旦感到孩子不对劲了,就请反省一下,最近是否责骂孩子太多了,或者是否给予的爱太少了?然后请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爱。这样的话,就能使孩子变回从前的那个好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够巧妙地表达爱呢?

  首先,为了夸奖孩子,先让孩子帮你一点儿小忙。然后紧紧抱住孩子,对他说:“谢谢你帮妈妈的忙。妈妈好喜欢善良的× ×。”这样,孩子就会因为自己受到母亲的认可和表扬,而接受到充足的爱,心里感到很满足。于是,之前让人困扰的行为就立刻消失了。

  之后,孩子就不会再尿床,也不会再去欺负比他小的孩子了。他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夸奖和喜爱。因此,对于认可、夸奖和喜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可以完全打开心扉,也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相反,对于不认可自己、不夸奖和爱护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会产生不信任和抵触的心理,变成一个难以教育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肯定孩子,而总是否定他,孩子的反应就会变成抗拒。相反,如果父母能够认可、夸奖孩子,并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爱,孩子就会真诚地接纳父母。

  为了创造向孩子正确传递爱的条件,首先请试着巧妙地请求孩子帮忙,然后对孩子进行表扬,这就是很好地表达爱的方式。

  第二章第三节 培养忍耐力的对话

  ——“××的忍耐力很好,真棒!”

  人们常说在育儿过程中“心的培育”很重要。但我觉得,现在这种“心的培育”的方式好像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现在有些幼儿园和小学,由于过分重视“心的教育”,实施了一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教育方针。我认为这正是产生错误的元凶。让孩子们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会将孩子培养成不能控制自己情绪、顽固任性的人。

  人们常说EQ重于IQ。EQ在日语中被翻译为“情绪智能指数”,表示的是心理的健康程度。测量EQ的标准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能够关爱他人”这两点。

  现在,我们的教育培育出了大量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大家难道就不认为原因出在我们实施了错误的育儿方式吗?

  在“心的培育”中,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懂得关爱他人的心灵。因此,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任性的人”。

  但是,有的妈妈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对孩子说不能怎样。”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不告诉孩子什么事不能做,也不告诉孩子什么事应该忍耐,就会把孩子培养成固执的人。

  固执的孩子长大后不会遵守社会的规则。他们上学时,也不会老老实实地自己坐在书桌前,而是我行我素。这就是错误的自由式育儿方法带来的后果。

  自由对于人来说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遵守规则的人。社会是由各种规则构成的。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无视规则,那么将会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

  学习的时候就学习,应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得去做,这样才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不懂得忍耐的孩子,就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

  育儿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 “剔除自我中心主义”。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家长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和不教育孩子没什么区别。

  让我们教孩子学会忍耐吧。一旦孩子学会了忍耐,父母就要摸着孩子的脑袋或者抱着孩子,好好地夸奖他。这样的话,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忍耐是正确的,并会因为受到夸奖而感到满足,孩子的心也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第四节 培养注意力的对话

  ——“××做得真好啊!”“××真棒呢。”

  很多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倾向,父母会非常着急,会迫切地希望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呢?

  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位母亲的来信。内容是这样的:“我的孩子4岁,在学习钢琴,通常他都是一边挨训一边哭着练琴。因为我相信‘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所以坚持让他练。这样做好吗?”

  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很愿意学钢琴,那就有助于开发他的右脑,这样才可以说“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培育出优秀的才能。

  但是,如果一边训斥一边让孩子哭着练琴,学钢琴就成为让家长和孩子都倍感压力的左脑教育,给予孩子的也是恶劣的环境。

  同样的事情,根据做法的不同,既可以变成右脑式学习,也可以变成左脑式学习。

  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如何让孩子学。请不要训斥孩子,而要一边巧妙地夸奖孩子,一边让他愉快地学习。这不仅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也是科学的育儿思想。

  这时能够发挥效果的是对话。只要巧妙地夸奖孩子,孩子就能够集中精力做事。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能总是提醒和训斥孩子。而应该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对孩子说:“做得不错哦!”“××很棒呢。”那么,受到表扬、得到认可的孩子就会很高兴,并开始喜欢做这件事。

  要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关键就在于父母与孩子巧妙的“对话”方式。

  第二章第五节 培养独立性的对话

  ——“××可帮妈妈大忙了。”

  当孩子黏着妈妈,离不开妈妈,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儿子马上就3岁了,可是他总喜欢跟在我身后,片刻都离不开我。除了七田教室以外,我们还上了其他的课,但是他都不愿意自己去,我只好带他去。我会常常劝他,但他就是不乐意。从儿子婴儿时起,我就一直对他说些表达爱的话,因此,我们母子间的关系一直很好。可是,明年他就要上幼儿园了,我希望他能稍微独立一些,能跟大家愉快地相处。”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上面所说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离不开父母,是因为他不自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心里很清楚,父母认为他弱小单薄。

  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父母不要再以消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妈妈可以对孩子说

  “××很强壮,妈妈可省心了”或“××可帮妈妈大忙了”,等等。于是,孩子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为了使这种对话进行得很自然,父母需要稍微做些铺垫。可以让孩子帮点儿小忙。比如 “能帮妈妈把盘子拿过来吗?”“能帮妈妈把叠好的衣服放进抽屉里吗?”等,像这样让孩子帮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而当孩子帮了妈妈的忙之后,妈妈可以紧紧抱住孩子8秒钟。这时,请对孩子说:

  “谢谢你帮助妈妈。××帮了妈妈的忙,妈妈轻松多了。”

  于是,由于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表扬,孩子对自己就有了积极的印象,从而变得自信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能够离开父母,变得独立了。

  第二章第六节 培养积极性的对话

  ——“咦?你在做这样的事情?真棒!”

  作为父母,你们现在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你们喜欢做这些事吗?别人能理解你们吗?

  “咦?你现在做这件事啊!该怎么做?是吗?好像很有意思。我说最近你怎么精神抖擞呢!”如果有人这么对你说,你会怎样?或许你会觉得干劲十足,做起来也更卖力了吧?

  那么,让我们把这样的目光也投向孩子吧。

  你的孩子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你支持他吗?孩子做的时候是不是劲头十足呢?如果看到孩子这样,那该多好啊!

  虽然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并且都能很专注地去做这件事,但不少妈妈却会让孩子停下来,让他们去关注其他的事情。因为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沉浸于某个单独的领域,而能够全面、均衡地学习。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假设一个孩子喜欢汽车。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的生活为汽车所包围,如绘本画的是汽车,玩具是汽车,闪卡也是汽车……然后请父母考虑如何利用汽车开拓孩子学习的道路。只要能让孩子通过亲身的体验,逐渐地掌握知识就可以了。

  “这是德国车,这是美国车,这是意大利的。这是哪一国的车呢?”只要像这样引导孩子,拓展孩子的兴趣,孩子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所有知识。

  “这个车叫什么?咦?是这么叫的吗?那你知道它在英语中是什么意思吗?”假如这样进行引导,孩子或许会因为对汽车的英文名字感兴趣,而想学英语了。

  “这个车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利用这个话题,可以跟孩子玩在地图上寻找国家的游戏。于是,孩子也许又会对世界地理、外国历史等产生兴趣了。

  学习时不必拘泥于场所,在哪儿都可以。只要结合孩子的要求,加以巧妙地引导,就可以发掘出孩子无穷的能力。

  父母在一旁的时候,正在玩的孩子或许会有些紧张不安。因此,请对孩子说:“咦?××在做这样的事情?真棒!”兴致高昂的孩子肯定会讲起自己知道的事情。从中,父母也可以发现让孩子拓展学习的契机。

  我希望大家了解,每天愉快且专注地做一件事,与脑力的成功开发是休戚相关的。

  认可、夸奖和支持孩子,将他们的兴趣往更深处引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让我们为人父母的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他们所喜欢的事吧。

  第二章第七节 培养创造力的对话

  ——“好厉害啊!大家都没有想到,只有××想到了。”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当孩子热衷于某件事情时,请父母针对他的好奇心,这样夸奖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真是很棒呢。”

  创造力强的人从幼儿时起就会自己摆弄、制造一些东西。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就请你夸赞孩子独特的感性认识和强烈的好奇心吧。请不要用成人式僵化的观点对孩子说“很奇怪啊”、“这儿不对吧”之类的话,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我一直在做东西。从5岁开始,人们就经常这样说我‘那些全都是那个孩子发明的呢’。”说这话的是磁录音技术的发明者马宾·卡姆拉斯。

  研发了集成电路的非结晶质材料的斯坦福·奥夫新斯基说: “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就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从书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发明了心脏起搏器的维尔森·格雷特巴奇曾发出这样的警告:“接受的教育太狭窄,会使思维方式变得僵化,这是个问题。”

  微处理器的发明者特德·霍夫也指出:“重要的是好奇心。”

  听了这些话之后,想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我们,大概都能明白应该注重什么了吧。

  人们常说人分为两种类型: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的人喜欢常识性的思考,对于新鲜事物会显示出抵触心理。相反,开放型的人,会把常识当做创造的敌人,而努力地去发现新鲜事物。

  我们决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封闭型的人。为什么?因为从封闭型人的想法中不会产生任何新鲜事物,即不具有创造性。

  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烈,会不停地问我们“为什么?”“怎么回事?”。这种好奇心正是创造力的萌芽。巧妙地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秘诀。

  许多孩子在玩积木时,搭好了又推倒,推倒后又搭新的东西,这无疑就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对于这样的孩子,请一定要对他说:“真棒啊!别人都没有想到,只有××想到了。”

  第二章第八节 培养社会性的对话

  ——“××真善良啊。××肯定很高兴吧?”

  有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跟周围的孩子玩不到一块儿,被大伙排斥。请妈妈稍微反思一下自己的育儿方式,自己是否在把孩子培养成人人都喜欢、爱护和需要的人呢?你是否跟刚出生的婴儿一起快乐地嬉戏过?因为孩子的社会性,和他在婴儿时期是否与母亲有亲密接触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从婴儿刚一出生,母亲就温柔地哄他,那么婴儿就会手舞足蹈地露出可爱的笑容。孩子的这一举动是在努力对母亲的爱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这就是婴儿的心向外界敞开的证据。与此同时,孩子还会感到向外界敞开心扉“很快乐”。

  由此婴儿社会性开始萌芽。一旦培养起了孩子的社会性,他就会试着开朗、积极地与他人接触。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从婴儿时期起就应该发掘孩子开放的心灵。

  一旦发现孩子有封闭自己的倾向,就要引导孩子向外界敞开心扉。这时,我希望妈妈们做以下4件事:

  1. 教孩子爱护动物,给孩子将向外界释放自己的爱的机会。

  2. 妈妈紧紧抱着孩子,让他感觉到拥抱的愉悦。

  3. 通过帮助他人,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

  4. 充分夸奖孩子,让他充满自信。

  当孩子体会到了接受爱的愉悦,就会自己也想要付出爱。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得到了夸奖,那么孩子就会产生“还要做”

  的兴趣。在关爱、夸奖中长大的孩子,对自己很有自信。这种对自身的认同感,会使孩子的心向外界敞开,这样就成功培养了孩子的社会性。

  请妈妈们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播下成长的种子。经常让孩子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真诚地表扬孩子。

  第二章第九节 培养自信的对话

  ——“没关系,××肯定能行!”

  育儿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有了自信和勇气,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关系复杂、生活艰难的社会中靠自己的力量去开辟道路了。英国的传统教育、绅士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为自信且有勇气的人。

  社会上既有充满自信、对任何事情都抱着积极态度的人,也有经常感到沮丧,认为自己不行的,丧失了自信的人。前者做任何事情都能取得成功;而后者做事经常大败,并且还会找借口说

  “我是因为运气不好才失败的”。

  步入社会后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幼儿时时父母与孩子“对话”的方式。我这么说想必大家都会很吃惊。

  但这是事实。进入社会后能取得成功的,据说100个人当中大约只有3个人。因此,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就是这些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幼儿时期父母对他们所说的话给予了他们积极的暗示。

  孙正义是软银公司的创立者,十分有名。他的资产很雄厚,据说有2兆日元,还有人说接近4兆日元。孙正义在2000年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富豪榜中名列第八。

  孙正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得益于小时候父亲对他实施的英才教育。他小时候每当遇到什么难事,父亲都会对他说:“你肯定行。”受此影响,孙正义对自己没有任何负面印象,对于任何事都能充满自信。

  我们也来学学这种方法吧。孩子做事时,不要对他说“不行”

  或者“你为什么不行呢”这种消极的话。而应对孩子说:“不愧是××”或者“××肯定行”。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对自己没有消极印象,将来能够取得成功的人。

  让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勇于接受各种挑战也很重要。平时我们要经常向孩子强调:“没关系,××肯定行。”这样,孩子就不会畏惧任何事情,能勇敢地接受挑战。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都会让孩子产生 “不行”这种强烈地退缩情绪。

  你是那种会对孩子说“不行”的家长,还是那种鼓励孩子说 “试试看,你能行”的家长呢?不同的方法将培养出不同的孩子,你想培养哪种孩子呢?

  父母的育儿方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说些能够培养他们勇气和自信的话,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像孙正义那样的成功人士。

  幼儿时期小小的成功会赋予孩子自信。请在每天的游戏和学习中,给予孩子肯定。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吧。请你准备好纸和铅笔,在3分钟之内试着写出孩子的优点。从这个测试中,妈妈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了孩子的优点?

  与其斥责孩子的缺点,不如夸奖他的优点。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给孩子勇气,把育儿方式变成能够赋予孩子自信的方式吧。

  一旦改变了育儿的方式,父母们就会感到

  “孩子马上就变了”、“孩子变得开朗了”或“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了”等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夸奖、认可、提高孩子自信的育儿方式比一个劲儿地斥责和埋怨更科学。

  第二章第十节 培养远大理想的对话

  ——“对于一个人来说,认真地生活非常重要。”

  鲁斯·西蒙斯是非洲裔美国人,她是德克萨斯州最穷的农夫的女儿。尽管鲁斯是黑人,却成了美国名牌大学的首位女性校长。

  鲁斯12岁时就有一个理想:“我想成为大学校长。”这个理想源于她很爱学习,想通过做学问在社会上立足,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鲁斯小时候,母亲就经常对她说:

  “对于一个人来说,认真地生活非常重要。因此,要记住以下3点。第一,要有顽强精神。第二,要有道德心。第三,要注重人际关系。”

  鲁斯将这些话牢牢记地在心里,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她并不是为了得到赞赏或者体现教养,而是因为妈妈就是这么教的。

  孩子的人格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形成。在鲁斯的幼儿时期,母亲就教会了她认真生活的道理,她因此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鲁斯不仅是女性,而且是黑人,但她最终却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文理学院(同时也是女子学院)史密斯学院的校长。

  史密斯学院的校长选拔委员会这样陈述选择鲁斯的理由:

  “我们想让可能性最大的人来担任这个能够发挥最大可能性的职务。她的可能性在于顽强、卓越的学术成绩,以及她的人格魅力。”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这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教诲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从幼儿时期就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是很重要的。

  谁都希望拥有美好的人生。但是,有些人的人生却未必美好。

  这些人为何会走上不美好的道路呢?问题就出在幼儿时期父母的育儿方式上—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家长给予了孩子梦想和希望,孩子就能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人。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孩子梦想和希望,那么孩子们不但不能树立理想,还会对人生失望,从而走上不幸福的道路。

  请父母们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帮助他们树立梦想和希望吧。只要孩子树立了理想,将来就一定能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绽放。

  第二章第十一节 对孩子没有好处的10句话

  既然有能够培养孩子的心灵的“对话”方式,也就肯定有损伤孩子心灵的话语。母亲损伤孩子心灵的话语会给孩子负面的暗示,结果使育儿变为一件困难事。

  孩子的右脑会因为母亲负面的话语而立即停止运转。这时,孩子的大脑只剩下了充满压力的左脑,从而失去了心灵的滋润。右脑为轻松脑,它是心灵被爱所滋润时运转的大脑。如果对孩子说了消极的话,使其心灵关闭,就会导致右脑的罢工。

  下面我列举的是妈妈们经常对孩子说的最不好的10句话。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留下不好的暗示,希望父母们注意。

  1. 不能做这种事!

  2. 不能做××!

  3. 快点儿!

  4. 你为什么不明白妈妈的话?

  5. 我不管了!随你便!

  6. 我要说很多遍,你才明白,是吗?

  7. 因为你做什么都不行。

  8. 你说谎!因为妈妈知道。

  9. 叫爸爸做去!

  10. 你真是个坏孩子!

  孩子的行为是一个一个学来的。教会孩子“Yes”与“No” 的判断基准,并给予他们勇气,是以母亲为首的大人们的职责。

  但是,如果在育儿过程中不断地对孩子说“不行”、“不能”,那么与其说这是一种教育,不如说它是一种压制行为。否定式的“对话”方式将使孩子丧失学习和做事的干劲。

  当孩子想去尝试新事物时,却被紧急叫停,会使孩子丧失积极性。这就如同将渴望温暖阳光的嫩芽暴露在冬天的寒风中,使其停止生长、直至死亡一样。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大人无意中对孩子说的话,会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大人的话体现了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们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将来,从而以此为基础去构筑自己的人格。孩子们是通过大人的话来发现自己的。

  在育儿过程中,与孩子“对话”是多么重要,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第三章第一节 培养记忆力的游戏

  ——听读背诵

  记忆分为以眼为中心的记忆和以耳为中心的记忆。大家认为哪一种效果更好呢?其实,以耳为中心的记忆在培养卓越的能力方面更有效。

  让我们来想一想学习英语的方法。我们在初中学习3年,高中又学习3年英语。但我们掌握英语的听说能力了吗?学了6年,却几乎无法张口说英语。

  但是,如果反复听磁带,培养来自于耳朵的记忆,那么用不了一年,我们就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同样的道理,幼儿也不是通过眼睛看,而是通过耳朵听,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的。

  我们应该从小就反复读书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通过反复听,就能把书的内容全部记住。要是你读错了,孩子就会马上发现,说:“错了。”这就是培养耳朵记忆的证据。

  培养了耳朵的记忆,再让孩子们说一说听到的故事或书的内容。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他的大脑功能在发生变化。他的大脑已经具备了从输入的信息中发现规则、并将其构筑为新内容的能力。

  培养了耳朵记忆的孩子与没有培养这种能力的孩子相比,在素质上将产生巨大的差异。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保己一自幼失明。但他的母亲从小就反复地读书给他听并让他记住内容。最后,保己一只需要听一遍几乎就能把内容全部记住。这就是因为他通过耳朵记忆的训练,培养出了右脑的记忆。因此,尽管保己一是个盲人,却写出了正编530卷666册、续编1150卷1185册的《群书类丛》。

  训练时,要让孩子反复听,跟读,并背诵出内容。这样就能培养出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记忆力。

  培养孩子卓越的能力,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同时也是我们老师的愿望。

  人的能力有多种多样,但一切能力的根本在于记忆力。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有很多。在七田教室,虽然我们也教孩子们“连接法”和“rink法”这一类的记忆方法,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耳朵听来记忆。

  用耳朵来记忆的方法是印度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印度的小学,学生上课时不用看任何教科书,只需要模仿并记住老师的发音。

  日本也有通过听来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古代寺庙里的小和尚,就是靠耳朵听来记住各种经文的,很费解的《般若心经》就是这样记住的。

  我们不能因为内容难以理解,就认定即使教也没有用。只要多读几遍,孩子们就能记住。反复不断地进行听读训练,就可以开发出用耳朵记忆的能力。这种记忆的质量比用眼睛记忆更好。

  让孩子们反复听并跟读,把内容完全记住。记住了,就让他们背出声来。这就是“听读背诵”。不过,如果只重视输入不重视输出,记忆的输出回路就不会打开,这会成为放任自流的授课方式。因此确认孩子们是否记住了相当重要。在3岁以前的教育中,我们在输出方面也要多花些心思。

  第三章第二节 培养计算能力的游戏

  ——点卡训练

  七田教室还有一种叫做“点卡”的教材。它是在边长为30 厘米的正方形厚纸上无规则地印着从1到100的100个红色圆点的卡片。

  如果将点卡以0.5秒一张的速度放给孩子看,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右脑具备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不论多么复杂的计算,只需看一眼就能得出答案。训练中只需要通过机械性的刺激打开右脑的计算回路,完全不需要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孩子0~6岁之间,一定要让他们快速地看点卡。

  这个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输入,而不是急于输出。父母往往操之过急,在输入的同时就要求孩子输出。右脑计算能力的培育跟语言能力相似。婴儿最初只是听周围的人们讲话,一岁之后才慢慢地开始说话。有的孩子说话晚,要到2岁左右才开始说话,但几乎没有不会说话的孩子。学习语言是大脑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如果没有语言环境,孩子也学不会说话。

  右脑的计算能力也一样。请不要急着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在问孩子“是哪一个”时,一旦孩子回答不出来,有的父母就会认为“这个孩子不行”或“失败了”,之后便再也不给孩子看点卡。这样是不对的。

  计算能力是右脑与生俱来的能力,通过机械性的刺激就能开启这一能力。

  开发右脑的关键在于高速、大量地输入。只要持续训练,到了某个时候,高速处理能力就会自然地开始发挥作用,也许

  “昨天还不行”,但“今天突然就可以了”。尽管孩子现在还不能说出正确答案,但不要把这当成失败。即使答不出正确答案也没关系。只要持续进行点卡训练,就肯定会有作用。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这种能力才开始发挥作用,计算能力快得惊人,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吃惊。

  还有不少孩子,以前人们认为他的点卡训练失败了,但其实他的右脑已经被打开,而且效果还不错。下面我来介绍一个实例。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她在幼儿时期不会用点卡计算。但或许是那时进行的点卡训练到现在才显现出效果的缘故吧,她现在只要扫一眼就能记住事物,而且读书的速度也很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宝宝智力的8次飞跃期,只有1%的父母全抓到了
别再把孩子扔早教班了,父母才是孩子早教的启蒙者
冯德全早教方案 《三岁缔造一生》
早教,能让孩子平均智商高出17%!
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