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像写朋友圈那样写工作日志

旧日记1:《“写工作日志真烦!”》

案例:某公司规定:员工须把每天做的工作内容写成日志,不写的,每少一篇负激励50元。制度出来后,刚开始大家还老老实实的遵守,可没几天,“写工作日志真烦!”于是,没几个人写了。

为何员工不买账不遵守制度,宁愿被负激励?

01
         换位思考不够

员工在岗位上做事,不管怎样,肯定是努力了的,哪怕最不济的员工,他既然在岗位上,面对工作,他还是一定程度上用心了的。可是员工的上司不一定知道员工的努力程度,就无法掌握工作进程,久而久之,看见自己的下属闷头闷脑的,就不敢把更重要的事交给他做。两者对比,误会就产生。所以,教会下属以上司的心态对待,那么就会理解:做工作日志是为了掌握工作进度,了解下属心态,得到上司认可,为今后晋升有很大关联。否则,“我做了那么多、努力那么用心,可领导还是觉得我不行”和“他就那样不让我放心”之间的误会永远存在,隔阂永远不能消失。所以,作为管理者,面对下属,一定要教会他们一项技能——上司心态。

所谓上司心态,站在上司的层面和视野来看全面,而不是“屁股决定脑袋”,陷入什么岗位就从自己的岗位来想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你从你的位置上来说,自以为做得蛮不错,可站在上司层面,说不定就差一大截。

因此,制度出台前,双方的心要掌握清楚,换位思考足够,制度才能在员工心理上起作用:正确认识它,心里认可它。

02
           把制度变成“以心交心”的法宝

我参加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喜欢写工作日志,把每天做的、听的、看的写下来。后来被更高一级的领导发现:“呵!这小伙子的字不错,写日记还这么坚持,有章法,人在哪?我要认识认识。”他对我就做事的记录部分提出三个建议至今记忆犹新:“我是军人出身,打仗就一个目标,就是消灭敌人。总结出来三点供你参考:第一、今天你为了消灭敌人,做了哪些事,实事求是地写出来;第二、今天为啥没有消灭敌人或者杀死敌人的人数不够你的想法;第三、明天上战场打仗,你准备怎么做才能杀死更多的敌人。这三点,你写到了,思考了,今后会有更多的杀敌数。”

我按照他的方法做了,后来发现,不但能锻炼自己的思考总结能力,还能从中找到对比找到新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其他同事会上级看见后,会给我支持指导。这样,把自己和领导之间的心、把自己和同事的心以日记的方式紧紧联系起来。

03
          以标杆引导、示范,使得制度更有生命力

实际中,很多公司颁布实施某制度,就万事大吉,坐等结果了。这样是要不得的。而是要紧紧盯,发现问题及时对策,更关键是要树立标杆,让更多的员工跟着标杆学。树立标杆要大张旗鼓,要隆重大气,别轻描淡写别陷入形式。

第一次做部门经理时,我在部门内推行“甘特图”,部门人数加上我,也才3个人,也就是2个下属。其中一个做得比另一个好,怎么办呢?我请部门吃饭,同时说服我的老板中途“插入”我们的饭局。这样做,是因为:首先我肯定做甘特图做得好的下属,以聚餐奖励,这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就是老板中途出现,带来公司层面的肯定和激励。这样做,不但标杆得到了奖励,另外一个受到激发:赶上去,超过去。这样开始,在部门内就自发形成你追我赶的和谐竞争氛围,沉淀成部门文化,后来新加入部门的新人,就会被传染,比感冒还传得快!

04
           作为上司,不但要自己带头做到,还要做到

第一、每天安排时间查看工作日志,就下属日志中反映的问题要调整资源去解决;第二、要及时总结,以会议或聊天等形式把经验总结沉淀下来,把问题归纳出来。这样让下属体会到你是真得看重,公司非常看重。第三、要坚持。不能因为今天忙,就不看下属的工作日志;看了之后要立即反馈。

2

旧日记2:个人日志包括哪些内容

2013年11月16日我在朋友圈写了《“写工作日志真烦”》,今天又遇到有关工作日志的问题,让我认为有必要再写一些工作日志的事情。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有20多个年头,工作日志本也积累了24本。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每当我空闲的时候,就会把日志本拿出来翻过去翻过来地看,每次翻阅都会得到不少的启发,以至于职场中的每次迁徙,我宁愿不带走贵重的,也要带着它们。

       个人日志可以帮助自己记录下在职场里的每一天所做所为、所学所得、所思所感,日志内容应该包括:

01、工作内容

a、每项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思想、理解、执行、困难、解决方案;

b、每项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与上司、同事的交流内容,包括分歧点、共识点、化解点;

c、完不成或者搞砸了的工作任务后,自己重新来过将如何做的假设和反思,和下次遇到类似任务的解决方案与假设反思的对比;

d、每次工作任务完成后,上司、同事及相关客户的评价,是好,那么好在哪里?是坏,那么坏在哪里?是模棱两可,那么,模糊在哪里?

e、职场里面的人际关系相处,和谁相处的好,好的关键点在哪里?为何会相处好?和谁交恶,交恶点在哪里?为何会交恶?

f、职场八卦内容,譬如一段时间内,员工在议论什么、喜欢什么、热点是什么;譬如谁和谁因为什么咋了;譬如当时的时政热点、娱乐热点在员工、同事们的嘴里是怎样的。做职场人不容易啊,尤其是做人的工作,眼前飞过一只苍蝇都需要知道是公是母,不然冷不丁出现个事情,真不好把握,让自己被动。

02、学习内容

a、每期内外课程。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到什么?自己在参加各类培训、阅读书籍文章、出席商展或会议,以及与经理或其他人对话时的交流启发点、理解点。

b、自学内容。看了什么书籍,哪些精要?哪些靓点?哪些迷惑?哪些共鸣?哪些生涩?都记录下来,日后再次看书的时候,或者运用之后再来复读的理解、体会及新启发新迷惑,与前次的学习状态时进行对比。

b、干中学学中干内容。用现在时髦的词:行动学习。学了课程或者书籍上的东西,自己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是怎么做到的?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如果再来一次,我会在哪些方面做得不一样?和同样参加课程学习或者自学的同事同行相比较,自己学到了什么?比他们掌握更多还是不如人家?原因在哪里?

c、每次公司组织评估、测评的结果,或者自己参加了某项测评的结果,我是如何理解这个测评工具的?如何对待测评结果的?对评估结果是惊讶还是恐惧还是喜欢?为何是这样的态度?测评结果说哪些是我的优劣?有木有自己觉得是优势,别人认为是短板的地方?有木有自己觉得是劣势但别人认为是优点的地方?为何是这样的?

d、教练、导师的意见。我从教练、导师那里学到什么?面对教练或者导师,我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并愿意与导师或教练讨论?而哪些事情又不愿意和他们说?为何是这样的?

e、每次出去讲课内容。我是如何讲的?学员的反应是怎样的?差距是在哪里?为何是这样的差距?我如何调整?如果再讲相同的课程,我会在学员上做哪些工作?等等.

结束语:像写朋友圈那样写工作日志
案例

今日,又碰到有人问:“工作日志坚持不下去了,一是乱七八糟的内容,一看就是拼凑的;二是除了HR检查外,其他管理者都没有人看,我们这些HR检查得都没劲。可是每个月的工作日志考核还占一定比例分数,看是不是有22篇,没有就扣分,这样大家怨声载道。这个局面怎么破?”
01
明确工作日志内容的框架

员工写乱七八糟的内容,或者拼凑,是因为在推行工作日志时,没有对工作日志怎么写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或者规定的模糊,让员工不知所终,那么,员工只能给你拼凑了。怎么办呢?明确工作日志内容的框架是明智之选。

第一个:KPTP框架法。即:Keep:今天做了哪些主题工作?Problem:遇到了哪些问题?Try:努力做出了哪些尝试?Plan:明天的计划是什么?这个框架虽然我没有用过,但是集中反映了3点:今天,完成业绩如何,遇到困难时你的努力态度怎样,明天的思维、计划是否符合公司/部门发展需要。

       第二个:3P AAR框架法。即:Progress当日工作进度怎样,Plan明日工作计划如何,Problem遇到的困难/问题是哪些,After action review(AAR)个人对当日工作回顾的体会是什么。同样地,这个框架不仅仅反映出上面第一个框架法的3点,还迫使员工养成自我复盘的好习惯。自我复盘的习惯养成,会使得员工在技能、思维、格局等上的升华。

02
引入社交元素,让工作日志喜闻乐见
       工作日志,在以前是单向沟通,把当日工作情况和明日计划呈报给上司,其目的是从下到上的沟通,让直线上司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可是我们都知道,从下到上的沟通存在组织层级边界。员工把工作情况、工作计划和需要的资源支持呈报给直线上司,可是直线上司因为掌握信息不对称等权力因素作祟,不一定会上报给更高一级;假设直线上司对员工存在偏见心理,那就更麻烦了。即或直线上司把员工当日工作日志提及的问题上报给更高一级,可是更高一级不一定能及时回复,那么,员工的业绩就会存在资源支持不到位的情况。这就是从下到上单向沟通的弊端。可能有人说,事情急的时候,可以跨级汇报,然而在很多公司的制度上明确越级汇报是不允许的,即使开明的公司允许员工越级汇报,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员工心理的杏仁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忧、恐惧,如不知道如何与更高一级上司交流,于是,员工的意愿和动力就这样浇灭了。还有,即使员工或直线上司能向上反馈,可是经过层层过滤的信息、延误的信息到了最终拍板人那里,可能变得“这都不是事儿”,说不定拍板人会冒火三丈:“P大点的事儿都要找我?!”

      怎么办呢?引入社交化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来发挥,就像微信朋友圈、QQ群交流那样。QQ群或者微信群经常是这样表现的:某人遇到问题,就把自己的问题描述出来,然后@谁或者大家来参与。于是群里就热闹起来。在朋友圈呢?只要你在朋友圈发一下你在某时某刻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心情、或者收获了什么心得,就会出现在他人的朋友圈,看见着会做这样的动作:先看,看完了如果触动心扉,就会给你点赞、留言评论。这就是社交元素,把工作日志变成了不单单是给你的直线上司看,还有其他上司、同事们阅读、留言、点赞;即使那些沉默的上司不留言、不点赞,但起码他能知道你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如此操作,就变成了几个利好:一是单向沟通变成了开放分享,有利于团队文化的塑造;二是当同事之间看到彼此的工作情况,会引起自己的思考“我能如何比他做得更好更出色?”,营造了积极的、暗自比赛的氛围;三是分享者本人看到老板、高管、同事们的留言点赞,有那么多人的关注,心里就变得阳光积极,更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卖力;四是利于改善关系,如平时与某个同事来往少、或者存在误会,但经过刷工作日志,会发现对方的优点或者可爱点,从而加深理解;五是减少了管理层的烦恼,不再纠结如何激励员工写好工作日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上司同事相处时,你知道这几条么?
办公室生存之“五五法则”
理发店管理制度
KTV员工规章制度
2003年11月秘书资格四级考试卷
职场:老员工遇新上司该如何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