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吾驺

何吾驺 (1580~1651)

十七年(161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天启初,授编修,因其著史立论以宏扬正气为宗旨,时人称誉他为“真人才,真文章,真史识”。崇祯即位,因其“学问博敷,通达 时务”,能文敢言,晋为左春坊,充经筵日讲官,承命讲陈时务之策。

崇祯二年(1629)后金兵入窥北京城郊,何奏献退兵之策,使京城得解围。翌年又献策, 导登莱、河内两役之功,加何吾驺太子太保,晋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朝中推引正人,保君子,调护言臣,尽职尽责。时温体仁久专朝政,欲罢斥不附己的给事中许誉卿,已拟旨,何吾驺助文震孟力争,遂得罪温体仁,遭罢免。何被罢官后返乡,创香山书院,以培英育秀。后学如黎遂球、陈子升、谢长文、邝露、陈邦彦等皆曾受教其门下。

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次年唐王朱聿键立于闽,建号隆武,屡召何出山。隆武二年(1 646)五月入直,被委为首辅,唯时局已劣,朝中政务又为郑芝龙所掣肘。何曾向隆武痛陈政务得失,对起用贤才、刷新吏治、组建新军、改革军事诸大端,多有建言。但何的建议多为郑氏集团所阻而不能实行。隆武帝被清兵俘虏遇难,何脱险返乡。首倡拥立桂王朱由榔继位,但因足疾复发,迳归香山养疴,不与闻肇庆立国事。同年冬,清兵破广州。是时顺德、香山一带仍奉绍武正朔,何密遣陈正摄香山县事,安抚流亡,图划防御,并约大学士陈子壮起兵共同抗击清兵。后因战况不利,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皆战败成仁,号称“岭南三忠” 。

   清总督佟养甲下令缉三忠余部,谓各地凡有其党潜伏而不报者,搜出即屠杀当地人民。因有人密告何起兵助陈子壮抗清,佟养甲乃下令屠香山。何吾驺闻讯即离开香山潜往广州,以免清军祸及家乡。何在广州期间策动清将李成栋劫持佟养甲向永历帝投诚,以至粤境归顺南明。功成后,他辞谢永历帝的恩赐,复归香山养病,但仍时时关注反清斗争的大局。其间曾一度应召参预朝政,但未久即因永历朝内派系纷争而愤然去职。其后,清军攻广州,何被永历帝封以太傅衔领兵抗击,掩护永历撤退入桂。因战局不利,广州、桂林先后失守,何吾驺退隐归乡。
 

    关于何吾驺、伍瑞隆的降清史实,三百年来史家都无异词,差不多已成铁案。(注1)但后来有人说何伍二人未曾投降清朝。笔者将历史搜集所得资料整理成文,将何吾驺、伍瑞隆的降清史实补述如下。

敬告关于何吾驺
  何吾驺(1581—1651年),字龙友,号象冈,又号闲足道人,象冈山人。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人。生于明万历辛已六月十七日。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末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崇祯八年致仕归。清顺治二年乙?(1645),唐王聿键自立于福州,召为首辅。翌年八月闽破,吾驺归广州。十一月二日与苏观生、王应华、曾道唯等奉唐王弟聿粤称制广州,改元绍武。十二月清兵陷广州,吾驺与王应华等俱降。是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由榔称制肇庆,改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三年已丑(清顺治六年)春,吾驺与黄士俊同入辅政。十月罢归。四年庚寅(顺治七年)初,永历帝再次起用吾驺、晋太傅,命督师三水,兵败逃归香山。后被执。五年辛卯(顺治八年)九月十七日卒于广州。顺治十三年丙申十月葬于小榄凤山。
  记载何吾驺降清的官私史乘的有《明史》、《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明纪》、《三藩纪事本末》、《广东通志》、《广州府志》、《行在阳秋》、《所知录》、《绍武争立记》、《永历实录》······等。(注2)谓何吾驺未有降清,今所见到的,有李履庵(注3)撰《关于何吾驺伍瑞隆史绩之研究》(以下简称李文),分上下篇。上篇为《明督师何吾驺事略》,下篇为《明遗民伍瑞隆评传》。及香港中文大学明史研究专刊第四期抽印本马楚坚撰《明末何吾驺相国之生平与志节》(以下简称马文),现就李马二先生之文章分述于下。
  一、《明督师何吾驺事略》
  1940年简又文、叶恭绰等人在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以研究乡邦文献,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时郑彼岸旅居香港,参观该展览会后,发现展览品中有五十多件有违民族精神,其中有何吾驺、伍瑞隆的展品在内。郑彼岸即写了《评广东文物展览会》一文,用宝筏笔名发表于上海《宇宙风》一百期。简又文根据李文《明督师何吾驺事略》答辩(以下称简文)。经过彼此论辩,郑彼岸之文章博引旁证,读者折服,论辩也就中止。(注4
  ㈠何吾驺入祀乡贤的质疑
  简文云:君(指李文)根据重要的史料多种,而以康熙四十八年广东省学樊泽达奏请将何吾驺入祀乡贤一疏为最(注5),本文所引樊泽达请祀乡贤疏,叙吾驺被执,及与成栋一段因缘,为他史所无,其言翔实,故获邀祀典,益可信也(注6
  查何吾驺入祀乡贤,史乘均未见记载其事,仅见于《小榄何氏乌环堂重修族谱》。(注7)光绪《香山县志》卷六,列邑人祀乡贤词者凡二十九人,亦没见何吾驺的名字列入。(注8)这份所谓为何吾驺请祀乡贤樊疏,很可能是未获准予。因为这份樊疏内容与史实不符,主要是何吾驺的降清史实。
  郑彼岸先生对这份来源不明的所谓樊疏,也很有怀疑。(注9
  樊泽达任广东提学使期间,曾为何吾驺的衣冠啄与其原配夫人的合墓撰写墓碑。(注10)由此可知当时何吾驺的后人与樊氏的关系,何氏后人为何吾驺请祀乡贤,当然是件容易事。
  (二)、关于何吾驺不入清史《贰臣传》
  对何吾驺的降清及其不入《贰臣传》李、马二文云:吾驺降佟养甲李成栋事,明史本传无之,并其拥立绍武一节,亦缺而不言,故吾驺不入明史贰臣传,盖有定评。(注11
  清修《明史》对一些人叛明降清的事迹,则绝口不谈。一则恐犯忌讳;二则修史诸人自己已效忠清朝,岂能赧颜责人。所以很多被传人物的罪恶事迹不见于本传,却多见于有关的他人传中(见王健群《二十四提要》)。查明史何吾驺传,系附在王应熊传后,其文甚简,确未有叙及吾驺降清和拥立绍武等事。但是在苏观生传里面,对于那些事实,何尝不书。
  清乾隆四十一年诏修《贰臣传》,所列凡一百二十人,附传三人。当中确没有何吾驺的名字。据《辞源》卷2954页贰臣条:王朝易代之际,兼仕两朝的大臣。又香港中华书局1976年重版《辞海》——1271页贰臣条:贰臣谓仕二姓之臣也。按此,吾驺乃明臣,但降清后未有仕清为官,当然不能称臣。故史家不入《贰臣传》是有其理也。
  明臣降清后未仕清为官者固然不入《贰臣传》,而其他虽在清朝入仕,但有明末仅仅科举等第,未入仕籍者,也不列入《贰臣传》。(见清史研究所1986年第三期《清史研究通讯》57页,清朝的《国史列传》和《贰臣传》)志(注12
  二、《明末何吾驺相国之生平与志节》
  该书撰者是据其师何丘山教授赐以所藏资料,如何相公墓志铭、行状、家谱(注13)及李履庵之《明督师何吾驺事略》而成
  何丘山,原名祥岳,后改祥鄂,丘山其字也。小榄人。何吾驺族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3年卒于香港。
  《何吾驺行状》撰者是明末岭南三忠之一陈子壮胞弟陈子升。陈子壮、何吾驺是姻娅关系,而陈子升又是何吾驺高第弟子。(注14)黄士俊为何吾驺撰写墓志铭是按其行状而写的。(注15
  对先生文中一些问题,现提出我的意见予以请教。
  何吾驺墓志铭
  19598月小榄凤山出土之何吾驺墓志铭,铭文是何吾驺之子准道等人嘱托黄士俊撰的。(注16)士俊与吾驺通籍,后并入阁,隆武进吾驺并请起用黄于田间,(注17)绍武亡时吾驺与士俊同降清,永历称帝肇庆又同入辅政。(注18)后且联为姻娅。(注19)何黄由于有上述一系列关系,黄士俊为何吾驺撰写墓志铭,有关投降清朝事,当然不会据事直书,故他在一些关键的地方,着意为何吾驺掩饰,但也不能抹掉何吾驺归降李成栋的事实。(注20
  清兵初陷广州,何吾驺降清,墓志铭对其降清,故意避而不谈,只简略含糊地云:是年冬(即顺治三年十二月),北兵入五羊。接着是:乡里宵人与邑令盟迹公举动以害公。(注21)这句指的是:陈(子壮、邦彦)张(家玉)三公为解救桂林之围,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年)正月敌后起义,务求制止清军西侵,以维抗清大业于不堕,终于桂林得以保存,而三公却为此而成仁。世以其人格,功绩之伟大而号曰广东三忠。清总督佟养甲因而恨之刺骨,下令缉拿三忠余党,并言各处凡有其党潜伏而不报者,,搜出即屠杀该处人民。于是香山县令(毛羽皇)及汉奸小人,以何相国出兵助陈文忠公抗清之事,及于三忠殉国的仍匼匼匪躬;乃举报之。于是总督佟养甲下令屠香山。此墓起铭所谓:乡里宵人与邑令盟迹公(祖国)举动以害公,于是制院(佟养甲)有屠乡之令者也。(注22
  按:明末岭南三忠起义于清顺治四年丁亥正月,均先后于是年殉国。上述第二句的记述是顺治四年,即清兵初陷广州后第二年的事。
  何吾驺拥立绍武称帝
  有关何吾驺拥立绍武称帝,在正史野史中均有记载其事。但马文云:闽疆既失(相公)跄踉回广州。永明王以原官召之。并无言及其于此时间之活动倾向:清乾隆十五年刊刻之香山县志,修纂者暴煜于何相国本传亦未有记载。此间实关系相国名节关键所在。论者多以为相国于此期间失节降虏,乃一民族罪人也。其果如乎?今据出土之黄士俊所撰之墓志铭证之,则失节之说不攻自破也。也又言其尝与苏观生等于广州拥戴聿粤建立绍武政权事,明史亦缺而不书,墓志铭亦无记述,是相公并无参与拥戴绍武之事可知。(注23
  据《明史》卷二百七十八《苏观生传》:适唐王弟聿粤与大学士何吾驺自闽至,南海关捷先,番禺梁朝钟,首倡兄终弟及议。观生遂与吾驺及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以十一月二日拥立王,就都司署为行宫。即日封观生建明伯掌兵事,进吾驺等秩,擢关捷先吏部尚书,旋与元镜、应华、道唯并拜东阁大学士,分掌诸部
  又: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九三三五页:福建旧相苏观生、何吾驺俱遁回广东,与布政使顾元镜于十一月拥立隆武弟唐王聿粤为帝,年号绍武,以都司署为行宫
  上述二则记载何吾驺拥立绍武称帝的史实。先生认为明史亦缺而不书,未知又如何解释?
  至谓乾隆时暴煜修纂之《香山县志》于何相国本传亦未记载问题。
  查乾隆《香山县志·何吾驺传》是从康熙《香山县志·何吾驺传》原文直抄,一字未改。
  康熙《香山县志》,是香山县知县申良翰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丑纂修,共十卷,分舆地、建置、食货、秩官、宦绩、选举、人物、艺文、兵防、外志等志,由十人分别负责编辑,其中五人是小榄人,而主修者乃何吾驺之子何准道。(注24
  这五名小榄编者是:
  建置志 何准道,字旦兼,号倩园,何吾驺次子。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
  食货志 刘相,字良倩,号彭泽。岁贡生。尝从何吾驺、伍瑞隆游。(注25
  人物志 何鉴,字公衡,号五峰。何吾驺族孙。康熙八年已科举人。(注26
  选举志 欧应辰,字宪君。康熙五年丙午科举人,海洲人(时海洲同属小榄司)。(注27
  从上面的五名编者可以看到他们与何吾驺的关系,他们为吾驺立传,自然笔下是曲笔回护,有褒无贬,隐恶扬善。也可以知道康熙《香山县志》的成书以过大略。
绍武亡时吾驺是否不在广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闰六月,隆武在闽称帝。翌年四月吾驺召为首辅。时闽境告急,八月廿一日帝发延平,御营皆散,尤书十车以从,廿四日至顺昌,闻清兵已及剑津,仓皇乘马奔。从者何吾驺、郭维经、朱继祚、黄鸣俊数人。(《东南纪事》)云:何相国(吾驺)抱病追从,坠马垂死,于是以病返学,伺思文帝音问。(墓志铭)(注29
  先生根据上述以病返学这一句,就断定吾驺自闽破后,就返回小榄、故广州城破之时,相国在香山,(注30)不在广州。
  先生可能一时忘记,上文自己也曾引用《明史·何吾驺传》:闽疆既失,(相公)跄踉回广州这一史实。
  又樊泽达为何吾驺请祀乡贤疏内云:十六日,(丙戌十二月)吾驺匿鱼珠,清兵踪至,大索,得吾驺及源道(吾驺长子)吏科给事中李贞等十一人,缚归广州。(注31
  为什么先生极力说绍武亡时,吾驺不在广州,问题很简单,因为当时吾驺如果确实不在广州,那就意味着吾驺没有降清的可能。
  查吾驺有家(相府)二:一在小榄(今遗迹犹存储器,一在广州西湖里。(注32)墓志铭所云的指的是小榄抑或广州,现在谁也设能肯定。自闽破后,清兵长驱南下,广州一时成为南明的政治活动中心。时吾驺在粤,果闭门不问天下事乎?非也。(注33)这说明它当时还活跃于政治活动,其活动不在广州,是在何处?
  关于李成栋叛清
  李成栋叛清事,官私史籍均有记载。今据乾隆诏修之《贰臣传·李成栋传》摘录一段:先是,成栋与养甲兵定广东,以部众争功,渐生隙,至是养甲奉诏总督两广,而已仅得虚衔,疑养甲有意抑之,怀叛志,明年(戊子)正月,江西镇金声垣遗书成栋,约期举兵。成栋遂据南雄叛,纳款由榔,迎之驻肇庆,受伪爵为惠国公
先生对李成栋叛清曰:相国密通书于故吏潘曾纬,洪天巀相机说成栋举事(《樊疏》),(注34)盖进行策反成栋以抗清也。(注35
  何吾驺墓志铭有关李成栋叛清的记述云:督公李, 我朝宿将也,素仰重公,飞书约束,至有扶持语,公遂入五羊,密谋观变.引类触端,精诚布护,脉脉苦心,一时共事,莫测其故。一日,督公引公偕余(黄士俊已降李成栋,这是他自称)就议密室,公亟相率下拜,曰:公言及此,我太祖高皇帝之灵,宗庙社稷之福也。于是督公下归为版藉,迎乘舆,以端州行在所,复睹威仪,伊谁之赐乎?(注36
  上面马文和墓志铭,都说成李成栋之叛清反正归功于何吾驺策反所致。但马文(引用李文)不知所据何来?史籍未见记载吾驺策反事,即使有之,只不过是功过之分,但何吾驺的失节降清污点,百世终难洗刷!
  关于何吾驺的死所问题
  对何吾驺的死所问题,马文云:相国之死、流俗传说纷纭。何氏家谱本传谓其督师三江,两藩陷粤,三水兵败,卒于乱军;阮元《广东通志》亦称其失踪于乱军;樊泽达请祀乡贤疏则称时平南王尚可喜以(相国)昧于时势,屡起抗命,就缚之日,尤徒崛强自负,触忤威严,遂处以极刑,磔死广州府署;永历史录谓期逃入海中死;爝火录却谓其投诚恐后;小腆纪传亦谓其雍发降,久之,卒于家。现据墓志铭可以证明所说均误,相国不但如明史本传所云卒于家,而且是殉节而逝。(注37
  今录墓志铭记述有关其事,云:遗骸在殡,已阅六载,首丘之地,亦久自定。(注38)从铭文看,吾驺是死地异地,并非卒于家。吾驺擅堪舆术(据吾驺五世孙何大佐著《榄屑》)生前已选定自己死后归葬之所,故有首丘之地,亦外自定语。对首丘的解释《辞海》卷四3437首丘条:。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外,虽狼狈而死,意尤响此丘。因称不忘故土或死后归葬故乡为首丘。又香港中华书局1976年重版《辞海》1495首丘条:“······世因谓反葬故乡为归正首丘
  195994《羊城晚报》秦越撰写之一页晚明史料的新证——记小榄发现的何吾驺遗骨一文,也提到:“······何吾驺死后在外间停榇达六年之久,才由其子准道等人扶榇回小榄营葬
  关于何吾驺之死,马文认为:初败于三水,再败于河清圩,突围后尚筹募粮饷,欲运桂以效命再起,以全广沦陷,欲进不得,乃闢室自锢,绝食殉节而逝。
  墓志铭对吾驺受命督师三水,战败归里至被捕、而卒的过程记述得很详细。云:奉召晋太傅,赐公剑印,会师三江,夹击累捷,方尚进握关韶,而军糈告匮,奸帅欲自要动,不发一粟,并公所题请事机,设措诸饷,皆一手扼之。公不得已,旋师里中,而省公溃围矣。公自分以死报国,不肯一易颜色,至锢之陋室中,备诸摧折。而公劲气直节,凛凛难犯,流离颠沛,作诗歌自遣,皆绝命殉国语。得疾,不药,端座奠楹,应上帝紫烟之命,从容仙逝。(注41
  墓志铭的记述,显然是吾驺被捕后,被禁于陋室,受尽摧折而死的,怎能说成闢室自锢呢?
  再看一下李文所述:吾驺入南海,拟运粟五万石入桂,以海道为患不克。五年(顺治八年)辛卯八月,清兵掠顺德香山,十一日吾驺遂被执,两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罚吾驺帮助军费一千万,吾驺无以应,发海道判住。(据麦铟然《遥识篇》注42)(注43
  墓志铭与李文,均说明何吾驺是三水兵败归里后被捕的。
  综上所述,李马二先生的文章,认为官私史乘的记载均不足信,唯墓志铭、行状,家谱和祀乡贤疏才可靠。当然这些史料为了解研究其人生平事迹,以及有关其它史实是值得参考的,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有助于史实的考证。但关系到丧失民族气节,屈膝投降,成为千古罪人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信墓志铭、行状、家谱和祀乡贤疏是不会据事直书的。
  先生的文章,并非有所发现新的或足以证明,又可靠而有说服力的史料,这怎能令人信服。历史是无情的,忠奸要分明。倘真个推翻三百年的前案,而为古人昭雪,必须另拿来充分可靠的证据来!
  关于伍瑞隆
  伍瑞隆(1585——1666年)字国开,号铁山,明天启元年辛解元,崇祯十年丁丑科副榜,授化州教谕。聘修高州郡志,以信史称。擢翰林院待诏,迁户部主事,再迁员外郎,管仓场,十五年壬午官河南大梁兵巡道,旋署藩臬两司。清顺治三年丙戌十一月,广州唐王立,拜太仆寺正卿。十二月清兵陷广州,瑞隆降。后归里,闢玉溪园、白燕池于所居之南,与诸名流唱酬无虚日。晚年隐于邑南鸠艾二山间,故自号鸠艾山上。诗书画皆工,尤擅书墨牡丹,世宝之。著有《临云集》等十余种。寿八十有二。
  关于伍瑞隆降清事,简又文引用李文云:至于伍瑞隆投降一案,君力引证据,确断其于丙戌广州陷时不在广州,事实昭彰,论断亦简易······广州破时(丙戌)瑞隆确身不在粤,何能投降乎?何能观子壮行刑乎?(注44
  上述论述,郑彼岸先生已答辩得很清楚,可参阅《中山文献》第二期,毋须再述。
  现补充关于伍瑞隆于广州初陷时确在广州的史实。
  1981年,笔者参与《小榄镇初志》的编写工作。为搜集整理伍瑞隆事迹,于是年69,与编写组高华载(现任小榄镇镇长)、何锐志及杜炳等同志特意到大榄(瑞隆原属小榄乡大榄村人)拜访了伍瑞隆族人伍伟明君(伍瑞隆嫡裔后人现在韶关工作),承其将家藏《伍氏家乘》和《伍氏族谱》给我们看。两者皆抄本,均完整无缺,所记瑞隆本传两者内容相同,传内记载了南明绍武朝瑞隆的事迹。这些史料是其它史乘所无,可填补瑞隆有关南明史料的不足,并有助于考证其生平史实。
  是日,承君的热情陪同,我们还参观了瑞隆所闢之玉溪园、白燕池和瑞隆故居遗址。由于沧桑屡易,其园已废,池犹存,现变为农家鱼塘。
  清瓦小榄诗人李铎有《过玉溪园》诗曰:
  一代风流想在兹,野园流水至今思。
  洲烟夜月空渔笛,轩雨春灯散客棋。
  壁上剢虫疑解字,林中啼鸟似能诗。
  吾家宋伯同游地,倚醉沈吟白燕池。
  (按:吾家宋伯即明南京礼部尚书孙李宸,李铎是其族孙。诗见乾隆《香山县志·诗文》)读后,顿感一代胜迹,徒供后人凭吊面已!
  今将《伍氏家乘》瑞隆本传(注45)全文抄录于下:
  十世讳瑞隆,字国开,号铁山,系奎堂公长子。由痒生中天启辛科解元,崇祯丁丑科明通进士,仕至河南大梁兵巡道兼藩臬二司,河盐守驿等道,前按察使司副使,户部员外郎官。广州唐王立,特进太仆寺正卿,中议大会。娶南海万历辛丑科进士、四川道监察御史潘珙公胞妹,诰封正四品恭人;晋封正三品淑人。子二人:长曰嵋雪,次曰兰雪。女二人:一适本乡陈献子、一适本乡何实生。公生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五月初六日,终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十月十一日戌时,享寿八十二岁。潘氏生万历九年(1581年)辛戌正月二十日亥时,终天启三年(1623年)戌亥正月十九日子时,享帮四十三岁。合葬于大榄飞驼山始祖墓左涵斋奎堂两祖墓域内,坐丁向?兼午子之原。
  关于伍瑞隆曾任太仆寺正卿的事迹,在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43年)小榄第三届菊花大会甲戌大榄菊花会小引内亦有叙记其事,曰:访沙溪之逸士,高格不让名花。仰太仆之丹青(伍瑞隆擅画,注46),妙翰馨传艺圃句。(注47
  这一叙记,可说明《伍氏家乘》和《伍氏族谱》对于伍瑞隆在绍武时确实做过太仆寺卿这一史实可作佐证。
  《伍氏家乘》是编于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李履庵《明遗民伍瑞性评传》是撰写于1940年间,其评传末云:瑞隆卒年不可考,以予经见瑞隆卒八十四,当可信也。(注48)未知先生所据的是那一家的(伍氏家谱)?随后之1941年版《广东文征作者考》和1985年版《岭南历瓦诗选》均书瑞隆卒年八十四。皆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明简史(一)
鲜为人知的南明监国东武帝—淮王朱常清
在南明不到二十年的历史里,到底一共出现了多少位皇帝和监国?
越秀山君臣冢,印记41天绍武小朝廷
历史的狰狞与惨烈:一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内讧
苏观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