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又给世界上了一课?
userphoto

2024.03.08 海南

关注


睡着比死亡要快乐
——芥川龙之介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日本,出现了两个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
首先,是日本股市暴涨,日经225指数2月22日突破39000点,超越历史最高位即1989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38957.44点。3月4日,更是突破4万点。
此外,日本楼市也创下新高。
另一方面,日本名义GDP失去世界老三的位置,在2023年下跌至4.21万亿美元,被德国的4.456万亿美元超越。这是继2010年被中国超越失去了老二的位置后,再一次被赶超。
      
另外,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日本还失去了七年来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宝座,为442万辆,被中国491万的汽车出口量超越。
          
股市大火,立即有一大堆媒体出来宣布,日本终于走出“失去的三十年”。

而当日本名义GDP和日本汽车产业数据出来后,又有一些操碎了心的看官哀叹“日本真完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日本经济会出现看起来颇为矛盾的现象?

今天,咱们不吹不黑,客观理性地来聊下这件事。
          

股市真相
          

大家如果细看看日本股市的历史曲线,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最近突然暴涨的,而是从2010年左右就一直在上涨,最近之所以引起那么大影响,主要因为点位超过了1989年的历史最高位,有标志性意义。
          
像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以及Elliott和Citadel等大型美国对冲基金,早在几年前或最近一两年,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资本是逐利的,也有非常灵敏的嗅觉,日本股市确实有肉,他们才会闻味而动。

前些年,日经指数市盈率长期在20倍以下,东证近一半上市公司市净率低于1,即使是蓝筹股中,东证100指数成分股有1/3的市净率也低于1,其中包括丰田汽车、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传统优势公司。

所以单从投资价值来看,日本股市前些年已经跌出了投资价值,值得吃一波。但如果你说,既然像巴菲特这样的资本对日本股市都那么有信心,说明日本经济要重现生机,那你可能就错了。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对日本股市来说,真不一定适用——实际上,这话对大A也不适用。

原因在于,从2012年以来,日本股市就已经不算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而是一个受政府行政、政策干预相当深的资本市场。这10多年的长牛,本质是自安倍晋三以来的日本政府炒起来的。
          
我看不少大V在那吹什么日本股市上涨,是因为日本“基础研究厚积薄发”或者“日本企业海外投资赚钱”,其实都点夸张了。

接下来,我们从头细细展开说下,先从日本经济怎么发展起来的说起。
          
    

冷战供养经济
          

理解今天的日本经济,必须先了解它当年怎么发展起来的。
          
每当一个地方或国家经济崛起后,都免不了会出现大量吹捧文,这些吹捧文的特点,是鼓吹该地方或国家有“独特”之处。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复兴后,也一样。
          
写《邓小平传》的傅高义,以前就写过什么《日本第一》,还有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也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这书发表于1989年,不到两年后,日本股市和楼市就崩了。

一直到现在,也还有不少偏右翼的日本作家,鼓吹日本特殊论、例外论,比如把日本经济腾飞,说成是因为日本人独有的性格、工作习惯、文化属性或组织方式等等。
          
对了,美国也一样,比如刚刚宣布退休的共和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赵小兰的老公,一辈子都在鼓吹“美国例外论”。

 
但其实呢,现代经济崛起,没什么可神秘的,无非就三点:
          
1、场需求(内外);
2、满足市场需求的工业、技术和资本;
3、相对稳定、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
          
如此,经济大概率不会太差。当然,说是这么说,这些条件看似简单,但每一条要做到都很难,有内耗的阻碍,也有外部的干涉,天时地利人和,才会恰到好处组合在一块。    
          
比如以市场需求来说吧,二战后的日本,可以说满目疮痍,接近赤贫,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提供多少市场需求。但日本人有个好爹啊,当时接管日本的美国,几乎无条件向日本企业开放美国乃至欧洲市场。
          
1953年,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第一次去北美和欧洲,被到处穿梭的轿车、宽阔的道路和直冲云霄的大厦给吓傻了。


1955年,他去美国卖收音机,老美经销商说,帮你卖可以,但不能打索尼的牌子,因为美国人没听过,盛田忍痛拒绝了,因为他目的不是要做代工,而是要做自己的品牌。直到1960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定居美国,了解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习性,才慢慢为索尼打开美国市场,并让索尼获得了快速发展。
          
所以你看,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只要市场需求足够大、足够开放,企业家就会想尽办法去钻研、开拓。

欧美市场向中国企业完全开放,那都得是2000年后的事了,准确时间,是中国2001年进入WTO以后,我们的企业,从给人做玩具做鞋袜开始,到今天,有了在欧美也能叫上号的大品牌,比如华为、大疆、比亚迪、Tiktok,一路走来,非常艰难。

——而今天欧美要制裁中国,首先想着的不就是把市场给关闭了嘛,庆幸的,是如今的欧美市场已非全球唯一活跃市场,我们自己国内的大市场,就已足够孕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品牌,包括高端芯片。
          
当然,就算美国开放了市场,日本企业也未必接得住,因为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日企的底子太差了——二战期间,日本工业遭美军报复性摧毁,当年美国陆军少校艾略特曾扬言:“要让日本工厂找不到发动机、蒸汽机、内燃机,一本产品说明书也不留下。”
          
最典型的,比如成立于1933年的丰田公司,因为帮助过日军生产军用卡车,战后美军不给他发生产许可证,一度走到破产边缘,赤字高达7000万日元。当时的丰田社长、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为了获得生产许可证,曾连续十几日站在麦克阿瑟下榻的酒店门外,每当老麦神气地走出酒店,他就像哈巴狗一样跑过去求情,结果每次都被宪兵无情地挡在十米开外。

             
这时,日本的好运气又来了,因为紧接二战的,就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而日本作为苏联的临国,正好可以作为美国对付苏联的桥头堡,所以美国人不仅向日本开放市场,还提供了各种资金和技术支持。
          
1950年6月25日,美苏冷战期间,第一场大型热战打响,即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战争甫一打响,横滨美军驻日司令部迅即宣告成立。随后不久,日本人就迎来了战争的第一波福利:大量日本家庭和小工厂,陆续收到了直接用美元结算、像雪花一般飘来的纺纱订单。

他们被要求制造沙袋、军装、毛毯、帐篷和初级军用品。原本生活陷入绝境的日本人笑得乐开了花,戏称:“只要你家有纺线和纺织机,一年就能当上'万元户’。”
          
          
1951年,丰田喜一郎接到了一通来自日本首相吉田茂的神秘电话,要求他为美军生产大约1000辆卡车。撂下电话,他喜极而泣,濒临倒闭的丰田,因为战争再一次开张了。往后2年多,丰田拿下美军46亿日元订单,厂子扭亏为盈,出口暴涨46%。
         
朝鲜战争期间,和丰田一样幸运的,还有三菱重工、小松电机、索尼等后来诸多叱咤世界舞台的日企。其中,三菱重工为水门桥赶制的M二型钢木桥梁,打通了美军长津湖战役逃亡之路,甚至被拍成了电影。其实不止如此,它后来发展到可独立生产美式61型坦克。
          
          
战争三年间,日企从美军手中赚了10亿美元,间接产值超36亿美元,工业体系得以迅速重建。钢铁、煤炭、水泥、棉纱、外汇储备,均获得2-9倍的超高速增长,经济指标数年间恢复至二战前水平。
          
而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作为美国护翼下的亲儿子,日本不仅获得了“超常规”的市场需求、技术和资本支持,更获得了几乎免费的国防安全保护。

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周,当时美国国务院顾问杜勒斯,曾经访问过日本。他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劝服日本首相吉田茂,将日本重新武装起来。    
          
1945年战败后,为了清除日本军国主义,老美假惺惺制了一副紧箍咒,即所谓的《和平宪法》,日本武装力量因此被全部解除。很多由武士道浇灌出来的日本人,视此为奇耻大辱,东京的街头、贫苦的乡村,到处可见不堪忍辱的自杀者,日本皇宫院墙外更是变成了自杀者的坟场。
          
但当1950年杜勒斯劝日本人重新武装起来时,已经沉迷美爹温暖怀抱保护的日本政客,反而不愿意接受这份“好意”了,而宁愿继续让美军保护自己,即“吉田茂主义”,说白了,就是夹缝中的日本,通过主动让出主权乃至尊严,换取宝贵的经济发展良机。
          
——多年后,吉田茂还为此沾沾自喜:“也许是我老奸巨猾吧,让美国人来负责保证我们的安全。宪法禁止军备,不是坏事,是上天的恩赐,想修宪的政客是大笨蛋。”
          
朝鲜战争结束后,越战又来了。日本再次抓住机会,承担美军“后方补给基地”的角色,又一次获得“战争景气”夹持。而美苏漫长的冷战过程,地理位置相对特殊的日本,几乎像躲进了温室,快速而恣意地生长。
          
截至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联邦德国,1978年,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7年,人均GDP甚至超过了美国。
          
当然,你说这期间日本企业有没有独到之处呢?当然是有的,毕竟经济发展,也不能全靠外部环境。

比如上面提到的索尼,它就是战后迅速成长起来、能和欧美企业一较高下的日企,发明随身听的盛田昭夫,也确实有魄力、能力,也非常有创造力的,不然乔布斯也不会把他当偶像。



但是,你如果要谈日本战后的“超常规发展”,离开冷战环境,离开美国这样的好爹,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所以一直到现在,日本国内还盛行着一种很奇妙的论调:“冷战结束造就了两个战败国,一个是政治上的苏联,另一个是经济上的日本。”

因为比较巧合,其实又显得很合理的一件事,是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束,恰好与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的时间,几乎一致。这就很说明问题。

          

断奶性衰退
  
        
日本战后,因为冷战,获得“超常规发展”,这是它的幸运,但也是它的不幸。原因很简单,当日本的整个政治、国防让渡给了美国后,其经济命脉也掌握在美国的手里。

换句话说,日本就是美国打造的温室培育出的苗,这就决定了它经济发展的上限。
          
所以大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老美一边扶持日本,一边又防着日本。1957年,日美之间爆发了第一次贸易战,针对的正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大力扶持起来的日本纺织业,根据两国谈判协议,日本5年内需限制棉纺织品出口。
          
到1960年代-70年代末,老美又不满日本钢铁进口价格,再次发起贸易谈判,结果是双方商定了最低价格,到了1984年更狠了,美国直接要求日本主动限制钢铁对美出口数量。
          
1960年代初,日本电视机也成了美国人反倾销商品,两国最终于1977年达成所谓的《有序销售协定》,以限制日本电视机出口。
          
1970年代后期-1986年,日本机床,也上了美日贸易战的谈判桌。
              
进入1980年代后,尤其当日本成为美国双边贸易中最大逆差国后,一直到克林顿任期结束前的1990年代,双方贸易战更频繁了,其中汽车、半导体乃至夕阳产业胶卷,纷纷成为双方贸易谈判的重点领域。
          
1980年代后,美国人已不再满意集中于个别产业和商品的贸易谈判战了,而是觉得日本经济已经威胁它老大的位置,因此想从整体上控制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
          
怎么控制呢?美国人非常清楚,日企崛起得益于欧美市场,所以只要掐断欧美市场需求,日企就会断掉源头活水,慢慢衰落,这也就有了1985年美英德日签署的《广场协议》。
          
这个协议的逻辑很简单,就是逼着日元升值,短短两年不到,截至1987年,日元兑美元,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到120日元兑1美元,最夸张的时候,能达到70日元兑1美元。
          
日元升值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包括当时的日本经济学家,以及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没完全搞明白。那会日本人非常自信,认为日本企业强,强在技术,强在创造力和更为先进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所以不怕日元升值,就像后来《日本第一》《日本可以说不》之类的书鼓吹得那样。
          
但结果呢?日元升值,几乎彻底摧毁了日本工业。它有两个后果:
          
1,日元升值,意味着日企出口受限。比如日企造一台电视机,出口到美国,原来卖100美元,但因日元升值了一倍,那就必须卖200美元,才能换回相同的日元,而产品一旦抬价,竞争力也就大大受限。
          
2,日元升值,还有一个“意外后果”,是日企和普通居民,突然一下子感觉自己没干什么就发了大财,从而加速日本工业“脱实向虚”。比如一家日企,原来有1000万日元存款,可以兑换40万美元,现在升值一倍,可以兑80万美元了,那它还搞什么生产,直接去美国买买买不就行了?    
          
所以《广场协议》签署后,一方面日本的楼市、股市暴涨,一方面日本人也真的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什么索尼花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花14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洛杉矶闹市区一半地产被日本人收购、夏威夷96%饭店、高级住宅由日本人投资,以及80年代末全美10%不动产由日本人收入囊中等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大家看明白了吧,本质而言,出口受限、买买买、股市和楼市飞涨的过程,实质是日本工业转向消费和资本游戏的“脱实向虚”的过程,对日本实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恰在这时,全球刚好进入产业技术革命的关键时刻,即互联网和个人电脑时代来了,而断了市场需求、“脱实向虚”的日企,因此错过了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也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以日本半导体行业为例,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崛起,巅峰期是1990年代初,全世界前十大半导体企业,有一半来自日本,但被欧美断了活水源头后,急速衰落,到了2012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企业,日本就只剩东芝一家了,而截至2022年,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已经没有日企的身影。
              
        
曾经在日本半导体行业任职的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一书中,把日本半导体企业以及诸多制造业的衰落,归结为日本人过度依赖匠人精神而忽视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说日本企业比较善于在一个点上深入创新,做精做细,但不善于着眼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性创新,所以很容易浪费过多成本去做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性能。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这真是这样,那怎么解释1990年代初以前日企的崛起呢?以及又怎么解释,这个时间点后日企的萎靡不振呢?
          
另外,日本学者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说法,也经常用来解释日本经济的衰退。这个理论,说的是日本的股市和楼市,在《广场协议》后被迅速推高,但后来随着泡沫刺破,这些资产性财富迅速缩水,导致日本企业和居民被负债套牢,以至于他们不愿意投资,即使拿到了银行的低息贷款,也优先考虑还债。
          
这个理论,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资产负债表衰退”,只是日本工业的市场被美国掐断后陷入萎缩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大家如果做过生意就知道,生意人欠债很正常,只要生意还有得做就不怕,因为未来的生意收入,如果可以抵掉债务利息,就算一时换不清也没关系,只要生意能维持现金流即可,最怕的是生意没得做了,现金流断掉,负债才会显出可怕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日企和居民,最大的问题不是负债,而是生意没得做了,因为市场需求,被日元升值升没了,尤其错过信息产业革命浪潮后,原本一众牛逼轰轰的电子产品日企,像索尼,市场大幅萎缩,竞争力下降。
          
冯仑的《野蛮生长》记录过一个这样的现象:他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很多刚入市场的民营企业家,没有原始资本,所以不惜借利息20%的民间高利贷做生意,但这种高利贷用于投资,除非你的生意毛利达到280%,才能维持初始规模、继续扩大经营。   
          
但当时很多民营企业家一个个野心膨胀,无惧无畏,纷纷借钱入局,其中当然有很多人败于自己的野心,但也有少部分人抓到了时代红利、真找到了暴利生意,比如疯狂的房地产。当然,也有人因此陷入资本游戏乃至犯罪而无法自拔。
          
所以你看,关键是有没有高利润的生意,如果有,再高的负债也有人去冒险。日本泡沫破了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这样的生意了,因为欧美市场,被《广场协议》促成的日元升值切断了,而日本企业又恰恰是欧美市场给喂大,断奶了,日企自然也就歇菜了,所以借给他们再多低息的钱,也没用。

                   

自救
        
  
被欧美断奶,日本人当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包括日本政府和日企其实这么多年,一直都有积极自救。
          
进入2000年后,对日本来说,有个重大利好出现了,随着中国工业快速崛起,美日贸易冲突慢慢减少,因为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双边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另外因为信息技术产业,美国经济又似乎恢复了实力,所以日本也不再像过去那么有威胁了。

曾经主导过1980年代《广场协议》的经济学者伯格斯滕宣称,美国打击日本的时代已经结束。
              
美与日、德和中的双边贸易
          
但是,日本似乎并没有抓住良机,一方面,美国贸易赤子持续扩张,在21世纪头10年上升至GDP的6%,远高于1980年代,美国实体受到的压力,比以前更大了,根本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匀给日本,另外一方面,日本采取的自救手段,也有点走偏了。
          
欧美断奶后,日本的自救路线,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向外,一类向内。
          
向外,一方面,是鼓励企业开拓除欧美以外的新兴市场,其实主要就是中国,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6.34%快速上升至2020年代的22.5%。

这点,路子是对的。所以很多人说,日本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而中国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巨量市场需求,也大大对冲了日本的衰退,是日本经济体量这30年来能稳住世界前三的关键。这是实话。
          
现在的70后和80后,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当年在中国电视,酒井法子代言的铺天盖地的“松下电器”的广告,是当年日企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代表。
          

但由于中国自身也是出口型工业国,所以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崛起,日企慢慢被替代了,而且中国市场也没法供养半导体高端芯片产业——因为早期中国就没有这块市场需求。所以日本半导体企业衰落得那么狠,原因也就在此。
      
另外,日本为了绕开美国贸易制裁,也鼓励企业出海直接投资,包括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和在欧美本土的投资。

日企在美国直接建厂投资,老美是欢迎的,不会限制,因为可以增加美国本土的就业岗位,这方面日企传统大企干得也不错,比如丰田,在日本生产的汽车出口到美国,美国人会给它砸了,但它如果到美国建厂,做多大美国人都没意见,所以早在2008年,其全球产量就超越了美国通用,跃升为世界第一,到2022年,丰田又再次超越通用,成为美国销售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日本海外投资,也因此创造了一个神话,被人吹成“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

从数据上看,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OFDI(对外直接投资)/GDP,是一直在增长的,从1980年代初的1.7%提升到90年代初的6.5%,到2021年,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0%。

随着OFDI快速增长,日本在海外积累的资产也迅速累积,1996年日本外部净资产规模为103万亿日元左右,2022年这一数额达到418万亿日元(约合2.78万亿美元)。
          
          
但对外直接投资,也有问题,一是没法直接惠及日本本土国民、增加国内就业,二是这实际上是日企“顺差转移”或“曲线救国”的过程,说白了,是一种折腾,成本增加不说,也只有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玩得转,一般企业玩不起。    
          
而且从规模上来说,这418万亿日元看起来很高,但其实每年增加的数额规模并不大,远达不到“在海外再造一个日本”的地步,这个可以通过用GNP-GDP算出来,前者是海内外的生产总值,后者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减,就相当于日本海外当年生产总值。
          
从数据来看,日本的GNP和GDP差额,近10年,两者差额比4%不到。
          
          
与日本2.78万亿美元的OFDI对比,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OFDI为9.367万亿美元,美国为33.58万亿美元,所以规模横向对比,也没有外界传得那么神。    
          
小结一下吧,在欧美断奶后,日本对外这条自救的路子,基本是对的,因为它就是在弥补失去的欧美市场,只是没有冷战时美国的特殊照顾,日企从这快所获得的收益,回到了全球化竞争的常态,规模和收益率都很有限,勉强维持日本经济世界老三的位置已属不易,但想要再获得“超常规发展”就很难了。
          
或许,更麻烦的,是日本政府领导的对内自救之路,还走偏了,对冲了对外这条路的效用。
          
自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后,它就几乎成为了世界宏观经济学界的“圣杯”,抢着为日本开“药方”的经济学家不要太多。
          
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经济泡沫破了以后,日本政府也曾经试过凯恩斯主义的,即通过修建大量公路、铁路、地铁和机场来带动经济,以至于小小岛国很快累积起200多个机场,日本因此还获得一个“铁公基”的称号。
          
但这东西,除了产生巨大的公共债务外,效果很一般,修建起来的公共交通为了减少亏损,不得不提高价格,反而加重了通勤族的负担。
          
一直到现在,日本地铁也是全亚洲最贵的,三站地,深圳2块,日本10块。以前老说日本年轻人“宅”,其实工资只能维持个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交通费还死贵,那不就宅了吗?日本小汽车倒是不贵,但修车、油费和保养费,却能贵到你怀疑人生。
          
而且日本还有个问题,就是他们的政治体制,对于使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救经济,经常会产生巨大的争议,所以这一届政府采取的措施,下一届就可能废弃了,这其中,有些措施是对的,但有些却无效,甚至起到反作用。    
          
这样一来二去,政策的效力就大打折扣了,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辜朝明,比较认同政府使用大基建这样的财政政策,但他曾经非常沮丧地表示,“和平时期的西方社会,财政政策就非常难操作,因为被选举出来的代表们必须就借多少钱花在哪里达成一致。”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比较热衷于货币政策,即我们经常说的印钞放水,因为这只需要中央银行行长和他的伙伴们就可以确定。
          
当然,日本央行行长是谁,与现政府是不是合得来,因此也就变得很受关注,如果央行行长,不同意现政府的政策主张,有时候也会发生扯皮。
          
比如最典型的,是2008年上任的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彼时正是安倍两个执政期中间的空档期(安倍执政期分别为2006-2007年、2012-2020年),就跟安倍很不对付。

安倍主张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但白川却不太认同,因为据他观察,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采取过相似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因为与安倍政府观点相左,白川于2013年辞去了央行行长职位,由黑田东彦接任。

黑田东彦就完全与安倍相契合了,这才开启了一直延续至今,对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经济干预最强烈或许也是影响最大的经济政策,即所谓“安倍经济学”。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聊一聊这个主要由安倍和黑田共同主导的“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

     
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很简单,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准确的推出时间,是在2012年底。这有几个大背景:
          
1,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日本政局两次政权更替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当时的日本经济萎靡不振,通缩压力高涨、日元升值,所以公众已经倾向于推出货币宽松政策。
          
2,此前政府推出过“大基建”这种财政政策,因为效果不好,所以这类政策一直受批评,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改变了这一状况,民众已经可以接受政府投资灾后重建,安倍上台后,顺应民意,也就推出了“国土强韧化计划”。
          
总结起来,“安倍经济学”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个方面,也就是通常说的“三支箭”
          
货币政策:是推出比一般的量化宽松(QE)更强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Yield Curve Control),前者嘛,就是央行通过发债放水,放多少水就发多少债,而后者,是不仅考虑短期内放多少水的问题,而是划了一根线,比如,保证一年期国债利率为负,否则就无限发放。
          
财政政策:当时担任财政大臣的是麻生太郎,此公一出手,就是10万亿日元以上级别的财政刺激,以确保日本摆脱近30年1%的低增长率。
          
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入欧盟自由贸易区,希望通过外部压力刺激日本经济,二是拆掉国内市场要素流通的障碍,比如允许网络购药,鼓励女性进劳动力市场、担任高管、废除日本人习惯的长期雇佣关系,三是国企改革,最著名的是对国家电网公司的改革,所谓的“电力行业自由化”。    
          
我们都知道,2020年,安倍以健康为由辞职了,2022年,他又被一个叫山上彻也的人给刺杀了,但其实一直到现在,即使黑田东彦于2023年4月卸任,新的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也还是在推行“安倍经济学”的。


那问题来了,“安倍经济学”推行了超十年,而且估计还会继续推行下去,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东西真管用呢?
          
这就要看你从哪个方面去衡量了。
          
安倍和黑田和麻生配合推出的这套经济政策,当初设定的一个目标,是将通胀推高至2%以上,摆脱日本人痛恨的通缩,以刺激人们花钱,进而推动投资、经济增长,但从2012年至今,日本超2%的通胀率,直到2022年才实现。
          
从GDP增长来看,“安倍经济学”推出的10多年来,仅增长了不到5%,不如中国一年长得多,
          
汇率方面,倒是控制得很好,日元兑换美元,据说压低了50%以上,目前稳定在150日元/美元的水平(这两年有急速上升的趋势,原来110-120日元/美元)。
              
          
我们都知道,低汇率可以促进出口,进而带动实体工业发展,那这些年日本出口有增长嘛?看数据图是这样的:
          
          
基本没什么变化。
          
所以总结起来,“安倍经济学”,对出口、GDP和通胀都影响不大,要说其最大的效果,就是让日本股市,保持了10年以上的长牛。
          
但问题在于,这股市长牛,并非日本企业经营状况变好了或者日本GDP增长变好了而带来的,而是黑田东彦领导的日本央行和安倍政府配合炒作起来的,其中最奇葩的手段,是由日本央行直接出手购买日本股票。


另外日本政府还出台了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以确保股市稳定性,比如要求日本上市公司重视股东回报(近10年,提高股息的日企比例,从8%左右增长至近25%)。
          
我们都知道股市,作用有二:一是利于企业融资,二是利于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红利。所以央行直接入股市,实际相当于政府借债给企业注资、给投资者发红利。

但如果日本企业发展一般,用不了多少钱去扩张,而日本本土国民也不入股市呢?那这个股市长牛,就是虚假泡沫型长牛。而如果有外资进来炒作、分享红利,比如巴菲特这样的人进来,那就等于日本政府通过借国民的钱,给这些外来的吸血鬼输血。
          
而很不幸的,是这十年来,日本本土国民入股市的很少,而且其企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现在日本股市,看起来蒸蒸日上,但里面的构成,却看得人心惊肉跳:
          
截至2023年,日本家庭股票投资为1.46万亿美元,仅占日本股市6.5万亿美元总市值的22%,其中还有相当多是日本金融买办持有的;

各类什么养老金、保险资金、信托基金投进入的钱,占了股市的24%;

而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最高峰时达到7%,2021年后有所下降,目前依然也有4%左右,是日本股市最大的单体股东;

而其余则主要由外资持有,这部分超过了30%,并且非常活跃,创造了日本股市60%的交易量。
          
这意味着,日本股市定价权,实际掌握在外资手里,甚至可以说,就掌握在老美手里。他们什么时候跑路,日本股市就什么时候崩盘,而股市涨再多,也跟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因为他们的持股比例并不多。
      
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大概从2020年开始入手日本股市,持有伊藤忠商事、丸红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等五大商社平均8.5%以上的股票,2024年2月24日,他又宣布增持到9%,给市场进一步带来乐观信号。
          
据说截至到目前,巴菲特持有的日本股票收益率高达81.25%,利润超过了80亿美元。而且,他买日本股票的钱,还是通过在日本发行债券筹集的,所以光日元贬值就为他带来了19亿美元的额外收益。


很多人说,巴菲特信仰所谓价值投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对日本的这次投资,就是纯吸日本国民血的投机性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日本企业近些年的基本面来说吧。
          
如果股市上涨,真是日本经济向好的反馈,那日本企业按理也应该变得越来越牛才对,而日本GDP或GNP也跟着上涨才对。

但实际的情况是,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世界500强,日企是占比第二多的,共有149家,仅次于美国151家,营收占比更是居首,可28年后,日本世界500强,只剩下41家了,截至2023年,日本世界500强总营收为2.8万美元左右,占全球比重为6.8%,远低于美国31.8%和中国的28.67%。

        
像巴菲特入股了的三菱商事,以1590亿美元营收排世界第45位,落后于中国宝钢,最大的日企500强为丰田汽车,以2740美元营收排世界第19位。
          
而且从类别来看,日本最牛的上市公司,主要以运输设备、机械、化工这些传统行业为主,互联网、以半导体为基础的电机,要么在下降,要么没有。
              
日本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比较好的,确实集中于那些海外投资收益高的企业上,比如主打运输设备的丰田,还有精密仪器和橡胶产品类企业,2012年末至2022年的这轮长牛中,披露“海外收入占比”数据的25只“十倍股”中,有11只“十倍股”在2022年末海外收入超40%。
          
但我们前面也说过,所谓“海外日本”就是少数几家企业比较牛而已,GNP和GDP的差额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海外投资累积额也没达到“再造一个日本”的程度。
          
除此外,日本制造业近些年不停地鞠躬道歉,都快成一道风景线了。匠人精神到鞠躬主义,实质是日本制造业被欧美断奶后又错过技术浪潮的必然结果,日本企业讲究“精益生产”,不屑于下沉市场竞争,所以这东西本质是“奢侈品”制造,如果市场需求充足还好说,但如果市场需求本就不足,还玩这一套,那造假、偷工减料就一定蔚然成风。

   
总之,事情非常清楚,日本股市上涨,跟日本经济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

相反,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是,这些年,由于日本政府和央行持续量化宽松,导致日本债务节节攀升,目前日本债务总额已经超1286万亿日元,为GDP的2.5倍,全球最高。

而且,这些债务,95%是日本本国国民和企业持有的,这为日本债务暴雷砌了一道“防火墙”,但债务推高,同样会造成投资和消费不振,进而阻碍企业发展。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能理解日本GDP与股市之间相背离的现象了,一句话,日本政府和外国投机者联手,把日本股市炒了起来,但日本国民受惠不大,日本企业也不需要——因为企业生产要看市场需求,好比如你卖苹果,苹果如果卖不好,是因为消费者不来,那给你更多的钱去生产更多的苹果,就毫无意义。

所以,仅仅依据股市上涨就说“日本走出失去的三十年”,实在言过其实,甚至与真相相悖。
  

尾声
        
      
为了搞清楚日本股市的问题,前一段疯狂地看了大量资料,其中有个网络跟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帖子说,如今国际经济的主要叙事,就是美利坚卫冕之战,其对手当然是某东方大国。
          
这场经济战,无论你承认与否,其实早就打响了。美利坚手里的牌,包括美元、七大科技公司、以AI为代表的新产业技术大门,还有欧盟、日韩、G7为团伙的经济联盟高端局,以及左右摇摆但大概率有可能被美国威胁和忽悠过去的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的低端产业。

从这个角度思考,印度、日本股市节节攀升,放大点看,也可以理解为美利坚这场卫冕之战的衍生品。
          
反观东方大国,手里最大的筹码,是全球占比近27%产值(日本最高时占10%)的全门类制造业实力,以及在电车、光伏、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来的绝对优势,印度、墨西哥和越南,以及日韩、欧盟均无法替代。

实际上,兔子还有一个优势,很多人不提,但其实很重要,那就是不断增长、未来尤为可期、目前仅次于美利坚的巨量市场需求——我们前面说过,一个稳定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老美掐死日企的主要手段,不就是通过操控汇率、双边贸易条约卡死日企的市场需求嘛。

日本是个主要靠出口的工业国,国内市场太小,这点跟今天的东方大国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最近几年,这场经济战打得如火如荼,暂时来说,老美的“脱钩”战略,基本可说已经失败了,其制造业未能回流,印墨越接棒也还停留在PPT。

但也必须承认,东方大国内部市场需求,的确有点不振,股市楼市最为明显,而引领性的新的市场需求增长点,也未能迅速成长起来,新中产的财产性收入缩水严重,承压比较大,这是大家能看见的。    
          
应该说,美利坚发起的这场世纪之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2024会不会是个关键之年我不知道,但老美发起的这波舆论攻势,确实很唬人,尤其直接涉及普通投资者利益的股市,无论振还是不振,都很容易被舆论放大。
          
但无论如何吧,是美利坚卫冕成功,还是东方大国超越,两大趋势,你总得选一个去相信。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你怎么样,祖国便怎么样,愿你只管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元贬值折射日美政策“时差”
风暴眼|安倍遇刺背后 日本经济如何“失落”了三个十年?
日本经济稳健安倍执政受欢迎 日股市有望涨到27年新高
股市飙升,GDP下降,日本经济为何如此割裂?
本日情报 | 中美摩擦涉800多家日企,首都圈新建房开盘量骤减
“英国脱欧”咋成日本经济最糟糕噩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