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有细节真动人

(或读或听 乐趣不同)

(图片皆取自网络)

为有细节真动人

——老太闲聊《红楼梦》之三

大家好,我是糊涂老太。今天是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三集。这一集,我打算通过聊聊《红楼梦》里的一些细节,来跟大家一起领会曹雪芹的写作手法之妙。所以这一集的话题就是——为有细节真动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来都少不了细节的。细节是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必要;是通过对某个局部、某个细微之处、某项事件特征……的细致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描绘场面、渲染气氛的必要。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堪称精典,精彩的细节描写几乎俯拾皆是,非常值得品味。

比如第三回,黛玉前来投奔外祖母。对于乘着小轿被抬进贾府的过程,作者有这么一段描写:

……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如果概略地写,其实就是“黛玉下了船,一路乘轿子进了贾府”,就这么简单。但通过细节描写,这一段话里边就包含了至少八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这句话告诉读者,荣国府是坐落在宁国府的西侧的。中国传统认为“东为上西为下”,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哥东弟西”。其实,即使是在今天,这个习俗在很多地区也是仍然保留着的。尤其是在农村,兄弟之间的房屋坐落,一定是哥哥在东侧,弟弟在西侧的。所以,在《红楼梦》里,作为长房的宁国府就建在东侧,作为二房的荣国府则建在西侧。

第二层,“三间大门”这四个字也有讲究。封建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宅第大门的间数,门上的装饰、色彩……都是有规制的。所以一座建筑,只要看看大门,就能明白主人的身份地位了。宁荣两府都是三间大门,说明了他们的身分。如果您读书时略微留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别看宁荣两府都是三间大门,但大观园却是五间大门。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为娘娘建造的省亲别墅,是皇家才可以享受的规格。至于普通老百姓,大门就只能是一间的了,否则那就是僭越,严重时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第三层,“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过去大户人家的宅院,不仅有正门,还有东西角门。平常时候,人们都是通过角门出入的。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里,只有逢重大活动、重要人物、重大节日时,正门才会大开。比如贾元春省亲,“那版舆抬进大门”;比如过年,“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而黛玉不过是一个小女孩,自然不可能走正门入府了。

第四层,“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从弃舟登岸开始,一直到来到荣国府,这一路上,始终是这些轿夫抬着黛玉的。但是现在进了西角门之后,只不过走了一射之地,要拐弯还没拐弯时,他们却必须“到此止步”了。是体恤他们一路太辛苦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不可以走近,更不可以走进去了——因为他们是贩夫走卒、车船脚夫的最低阶层,是没有社会地位、不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下等粗人。

我这儿顺便解释一下“一射之地”。这是个约略说法,就是指一支箭的射程距离。如果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大概就是一百多米、不到二百米的样子吧。

第五层,“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轿夫们不能进,但是轿子毕竟还得有人抬呀。那怎么办?粗人不行,那就换相对高级的,于是,这几个年轻利落、衣帽整齐的小厮们就接班了。

第六层,“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众婆子步下围随”。这里是在写贾府的规矩,写黛玉与婆子们的主仆之别了。那些婆子们,原本也是一路坐着轿子尾随而来的。但是现在进了贾府门,作为奴仆的她们,就不可以再像黛玉一样,安坐轿中了。而是下了轿,“腿儿”着,围拥着、跟随着轿子,再往里走。上下之间、等级之间、内外之间,分得一丝不苟。

第七层,“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小厮们虽然比那些专业轿夫们年轻利落得多,衣帽整齐得多,但也顶多只能到垂花门外。垂花门是什么?它是中式宅院里一道很讲究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所以就被叫作垂花门。在那个年代,凡大户人家的宅院,那都是要分内宅和外宅的。而垂花门,就是内宅跟外宅的分界线。除非自己家人,其余男性是一律不得入内的。所以轿子抬到垂花门,就落下了,小厮们是不允许再往里走了。

第八层,“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这里呀,有个严格的顺序,先是众小厮退出,再是打起轿帘,然后才能是下轿。这个顺序也是不能乱的。黛玉是千金小姐,第一不能被陌生男性看了去,所以必须等众小厮退出;第二不能自己掀起轿帘走出来,这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必须要等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这才能下轿。

您看,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百多字,蕴含着多少信息量呀!

这一段的细节描述真是精彩,真是缺它不可。不信您试试,如果作者只是简单地处理成“黛玉下了船,一路乘轿子进了贾府”,那么,诸如传统习俗的遵循、社会等级的森严、贾府势力的威赫、不言自盛的气派、内外有别的规矩、一丝不苟的礼仪、上下尊卑的划分……咱还上哪儿体会去?这正是细节的重要性所在,您说是不是?

如果说,这段细节至少还用了一百多字的话,那么,有的细节甚至不过七八字、二三字,却照样精彩、传神。

比如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府上上下下头天晚上一宿没睡,第二天从五更天不亮起,一直等到天黑又掌了灯,才终于有了动静。书里是这么写的:

……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又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

这句话里的“喘吁吁”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描写。如果没有这仨字,那种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的紧张和兴奋,就全都没了味道。不信您对比一下试试。

再比如,紧接着还有这么一段描写:

……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

这段话里的“缓缓走来”四个字,立显了皇家的威仪;而“将马赶出围幕之外”八个字,也是细微一笔。可是有了这八个字,不仅与前文提到的“各处关防,挡围幕……撵逐闲人”呼应上了,而且整个省亲过程的周密、严谨、安全防范……便都瞬间跃然纸上了。

您看,如果没有“喘吁吁”这仨字,没有“缓缓走来”这四个字,没有“将马赶出围幕之外”这八个字,故事情节嘛,倒也一样不落,但是这段文字是不是就“糙”了很多呢?

还是在元妃省亲这一回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而已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侍座太监听了,忙下小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听了,即忙移换……

这一小段文字中,写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太监,一个是贾政。

你看太监,“忙下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这反应速度,勾起我对“大革文化命”时,每当“最高指示”甫一发表的记忆。那时候,只要广播里一发表最新的“最高指示”,都用不了几分钟,举国上下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挤满热烈拥护的游行队伍。锣鼓也敲起来了,口号也喊起来了,旗子也打出来了……连号外都印出来了,那真叫一个快!跟这位太监传达娘娘口喻的速度比起来,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再看贾政,文中只给了他四个字:“即忙移换”。但就是这四个字,却不由人陡然一懔,心生感叹。说老实话,我本来是特别不喜欢贾政这个人物的,但此时的贾政却让我同情,甚至有点心疼。您想啊,在这么个紧张而又忙乱的时刻,“即忙移换”哪儿那么容易的呀?这且不说,单只说贾政和元春。曾经的父女关系此刻却被君臣关系完全覆盖了。女儿金口一开,当爹的诚惶诚恐,立即执行。那么,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父亲和女儿,他们此刻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唉,恐怕一言难尽吧!

还有一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描写在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先后去看望微恙的宝钗,恰逢下雪了,薛姨妈就留下他们吃饭。

饭后宝玉黛玉准备回去时,小丫头给宝玉戴防雪的大红猩毡斗笠,笨手笨脚的往宝玉头上一扣,惹得宝玉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

接下来,作者细致描写了黛玉的一系列动作:

……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拢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详了端详,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

您看,整理、拢、掖、扶、整理、端详……一连串的动作,层层递进、衔接紧凑,真是增一个太多,减一个太少。再加上轻轻、颤巍巍等修饰辞的使用,一个温柔聪慧、心灵手巧、娇俏细致、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已经活脱脱的站在读者眼前了。更何况,这对豆蔻年华的小儿女之间,那种亲昵、信赖、默契、相知,以及朦胧的情感、初开的情窦……全都在这段细节描写里透溢了出来。

哎呀,多么美妙、动人的画面!

再举最后一个例子啊。第二十三回,听说娘娘让宝玉和一群姊妹们搬进大观园里去住,宝玉高兴坏了,正在贾母那儿盘算,要弄这个、添那个时,却听到丫鬟传话,说老爷叫他去呢。哎呀,就像头顶上炸了个焦雷似的,一向害怕父亲的宝玉,立马扫了兴,拉着贾母扭啊扭,跟扭股糖似的,死活不敢去。贾母哄了半天,又打发两个老嬷嬷跟着保护。不得不去时,作者是这么描写的:“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只得挨进门去”。作者用了三个动词:挪、蹭、挨,宝玉那种实在不愿意来,可又不得不来的心态,一下子画了出来。

这是描写来时的情态。等走时是什么样儿的呢?咱们接着看。

等到终于训完了话,贾政一声断喝:“作孽的畜生,还不出去!”王夫人也忙说:“去罢,只怕老太太等你吃饭呢。”此时,宛如听到了大赦令的宝玉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宝玉答应了,慢慢的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老嬷嬷,一溜烟去了。”

这一段动作细节,同样描写得好棒好棒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答应了,慢慢的出去。”其实此刻宝玉的真实心理是:“矮油妈呀,总算能走了。”但是表面上,却还得保持着毕恭毕敬,对父母的话,得一一答应了的。出去时,也不能露出着急模样儿来,不能掉转屁股掀起帘子就走,而是要“慢慢的”出去,好像多有教养,多么舍不得走似的,这才行。

第二步,“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离开了父母的视线,特别是离开了父亲的视线,宝玉立刻恢复了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应该有的活泼本性。“伸伸舌头”这个动作,既淘气又可爱,还十分恰当。因为刚才来时,金钏曾故意逗他吃自己嘴上的胭脂,可他当时哪有心思回应呀?现在,一个“笑着伸伸舌头”的动作,就像道歉似的,妥妥地把刚才的失礼给找补回来了。

第三步,“带着两个老嬷嬷,一溜烟去了。”这一次的“关”总算又混过去了,不赶紧溜才怪呢。所以,作者在这里用到的这个“一溜烟”,哎呀,那真是再准确没有了。

从来时的挪、蹭、挨,到走时的答应、慢慢、伸舌头、一溜烟,细细地品读这段文字,对比多鲜明!描写多生动!

整部《红楼梦》里,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数不胜数,那真的是俯拾即是。品读这些细节描写,真是莫大的享受!

好了,今天的闲聊就到这儿吧。下一集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读红楼”第三回(上):贾雨村和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红楼梦细节解密:外男的相处》原创作者:...
《红楼梦》赏析——第三回(3)
黛玉进西角门
慧眼看红楼(二十三)话说小厮
谁是最关心林黛玉的人?贾赦为什么不见林黛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