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userphoto

2024.03.11 河北

关注
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 [130]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1] [10]
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 [133]
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 [131]
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3-4]
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 [130] [134]
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公元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向南攻占了礼成江流域、汉江流域等地,新罗依附于高句丽。 [145]五世纪后期,高句丽又多次击败百济、新罗,称霸统治朝鲜半岛。 [145]六世纪中叶,百济、新罗联盟占据汉江流域。 [145]后来高句丽攻占新罗33城。 [135]大业四年(608年),高句丽两次击败新罗。 [145]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高句丽多次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 [136-137]贞观十六年(642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百济攻占新罗40多座城,高句丽攻破新罗两城。 [145]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与百济, [138-139] [142-144]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140-141]
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著作《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考证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5-6]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高句丽君主共29个词条5.0万阅读
高朱蒙高朱蒙后世追封谥号东明圣王,是第一代高句骊君主。一说扶余人,于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生于玄菟郡高句骊县,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死,享年三十九岁,为初代高句丽侯、父为金蛙王,母为柳花夫人。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始祖东明圣王,姓高氏,讳朱蒙,一云邹,一云众解。
高类利琉璃明王高类利,一名高孺留,高句丽开国君主东明圣王高朱蒙长子,母亲为礼氏。他在扶余出生长大。后来与母亲一同前往高句丽投奔高朱蒙(被带素扣留至朱蒙死前)。朱蒙死后,于前19年继任为高句丽的君主。有关高类利及高句丽国君记载,主要见于韩半岛野史《三国史记》。而《三国志·魏书》有关这段时期的记载与之差异颇大,故难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大武神王金富轼《三国史记》曰:大武神王立。或云大解宋留王大解朱留王。讳无恤,琉璃王瑠璃明王第三子。生而聪慧,壮而雄杰有大略。琉璃王瑠璃明王在位三十三年,甲戌,立为太子,时年十一岁,至是卽位。母松氏,多勿国王松让女也。高句丽第三代王,上代王为瑠璃明王高类利,下代王为闽中王高解色朱。高朱蒙之孙,高类利之三子。
闵中王闵中王(?-48年),姓高,名解色朱或解邑朱,是高句丽的第四代君主,琉璃明王之子,大武神王的弟弟。他于公元44年十一月至48年在位。
高句丽参战的战役共8个词条6360阅读
唐太宗攻高句丽之战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杀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高藏为王,自称莫离支,专制国政。是年,百济攻占新罗40余城,复与高句丽连兵,谋绝新罗入唐之道。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向唐求援,唐于次年(644年)正月遣使至平壤劝盖苏文罢兵,遭拒绝。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10城。后因唐太宗过于求稳,未采纳乘虚直取平壤以及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等建议,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有灭亡高句丽,但高句丽失守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缴获高句丽的马匹、铠甲、兵器不计其数,已严重损害了高句丽的国力。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兴兵攻讨高句丽,最终将高句丽彻底灭亡。
平壤之战唐高宗朝攻打高句丽是唐与高句丽的第二次战争,同时也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是由中国曹魏於公元244年至245年征讨高句丽的一系列战争。最终以曹魏的全面获胜,高句丽几乎灭亡,东川王逃亡沃沮而告终。
萨水之战萨水之战是指第二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使高句丽最终走向胜利的一场战役。第二次隋高战争是高句丽先发制人,攻击战略要地-辽西而开始的。
辽源著名历史事件共5个词条3.3万阅读
扶余国扶余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扶余人政权,是朝鲜半岛北部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个扶余人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濊城,本属濊貊之地。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高句丽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公元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向南攻占了礼成江流域、汉江流域等地,新罗依附于高句丽。五世纪后期,高句丽又多次击败百济、新罗,称霸统治朝鲜半岛。六世纪中叶,百济、新罗联盟占据汉江流域。后来高句丽攻占新罗33城。大业四年(608年),高句丽两次击败新罗。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高句丽多次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贞观十六年(642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百济攻占新罗40多座城,高句丽攻破新罗两城。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与百济,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著作《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考证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渤海国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概述图来源)
黄龙府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长3.5公里,尚存城址残迹7处。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时抗金名将、英雄岳飞曾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所言黄龙府即指此地。
中文名
高句丽
简    称
句丽、句骊、5世纪后期改称高丽 [1]
首    都
纥升骨城→丸都山城/国内城→平壤城
官方语言
高句丽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家领袖
朱蒙、大武神王、好太王、高藏
主要民族
濊貊扶余人汉人 [2]
主要宗教
萨满教、佛教、道教
目录
1国号
2历史
建国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复兴与扩张
内部纷争
与隋之争
与唐之争
3疆域
4政治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法律制度
5军事
组成
装备
6经济
赋税
农业
手工业
牧业渔业
商业
货币
7科技
8文化
语言
信仰
婚丧
9民族
10外交
对新罗百济
对中原王朝
11社会
衣食住行
厚葬习俗
喜歌擅舞
出行狩猎
投壶角抵
12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高句丽王世系表 [128]
高句丽,《后汉书》中记作“高句骊” [7],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8]学者罗新认为“高句丽”的本意是“山城”。 [9]
5世纪后期,高句丽改称“高丽”,高句丽出土文物“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中原高句丽碑”均称本国为“高丽国”,其君主也被中原王朝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1]但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因为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并且历史发展归属不同、统辖区域不同、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高氏高丽的后裔。 [129]
高句丽改称高丽的具体时间和原因,学界也有不同说法。李殿福先生认为高句丽改用“高丽”是在南梁梁武帝普通元年册封高安为“宁东将军高丽王”时将国名改为“高丽”。 孙进己先生据《魏书·冯文通传》 记载, 认为 435 年以前高句丽已称高丽。杨保隆先生认为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4 世纪末已经出现,至迟在 5 世纪末6 世纪初高句丽人也使用高丽简称了。高丽简称出现后,与高句丽(骊)全称交替出现于史籍百多年, 隋唐时期完全取代了全称。魏存成先生认为改称高丽应是 5 世纪末,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并用, 至隋唐不再见高句丽的名称了 [1]
为了对这两个政权加以区别,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一般将高氏高丽称为“高句丽”、王氏高丽称为“高丽”。 [10]
历史
播报
编辑
建国
早期高句丽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于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亦有观点认为在桓仁县城附近)。 [11]其建国传说最早见之于好太王碑碑文。其碑文第一部分称:“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12]此外,中国史书《魏书》及朝鲜半岛史书《三国史记》等史料记载了更详细的高句丽建国传说。 [13-14]这些传说故事反映出朱蒙(邹牟)是扶余王室的庶出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个侍婢,朱蒙因权力之争从北扶余出走,可能带走了一个小部族,这构成了日后高句丽的王族(桂娄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初,合并了周边一些小民族和政权。 [15]
高句丽建国之初的国号可能不是高句丽,而是“卒本扶余”。公元14年,卒本扶余占领了新朝玄菟郡高句丽县,由此改称“高句丽”。 [16]有学者认为在高句丽县曾有“句骊胡”,属于沸流部,与卒本扶余并非一部,王莽政权所杀的高句丽侯即属于此部。騊被杀后,朱蒙之子琉璃兼并了高句丽县的“句骊胡”,借用其名,改称“高句丽”。 [17]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其间,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慕容鲜卑政权的两次打击。公元427年,高句丽再次迁都,建都平壤。 [18]
东汉末年,辽东郡公孙度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
高句丽石雕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19-20]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20]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21]咸安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22]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高句丽王
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广开土镜,高句丽平安好太王攻占辽东之地。 [4]
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元嘉四年(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长寿王时代的高句丽版图,东临日本海,南至牙山湾/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 [23]
内部纷争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
大宝二年(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承圣二年(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与隋之争
隋文帝时期
开皇十七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24]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25-26]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 [27-28]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29]
隋炀帝时期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30]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31]
在一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 [32]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 [33]
大业八年正月(612年),出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 [34]大业八年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 [35]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36]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37]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进入浿水(大同江),然后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高句丽打的来护儿大败,隋军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38]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30万5千人,被高句丽打的惨败,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39]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还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 [40]杨玄感因为杨广的猜忌而决定造反。 [41]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42]杨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
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35]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43]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而“自负才学”的杨广,对此却未能识破,竟下令班师还朝。 [44]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45]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46]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47]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 [48],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 [49],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 [50]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与唐之争
唐太宗时期
唐征高句丽(2张)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51]因为唐太宗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而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太宗说:“炀帝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朕现在征高句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52]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53]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54]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55]李世勣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56]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57]
李世勣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勣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58]
李世勣率军攻辽东城,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唐军攻占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为辽州。 [59]
唐军进军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没有不感动的。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多军队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骑兵去攻击他们。契苾何力亲自杀入敌人的阵地,被刺中腰,薛万备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伤口,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奋力进攻,打败高句丽军,追杀数十里,斩首千馀级,因为日落天黑而停止。 [60]
六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61]
车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62]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尔率一千突厥骑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 [63]唐太宗亲自与长孙无忌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64]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唐太宗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延寿看到李世勣布阵,结阵要作战。唐太宗望见长孙无忌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唐将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65]
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诸军包围之。长孙无忌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选出耨萨及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往内陆,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66]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67]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68]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 [69-70](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71]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72]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 [73]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74]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75]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76]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77]
唐高宗时期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 [78]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79]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80]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81]
显庆五年(660年),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 [82]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动用全国兵力来交战。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83]
唐朝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84]
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前往平壤。 [85]
当初,苏定方打平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聚集人众据守周留城,从倭国迎来原先的王子丰立之,率军在府城包围刘仁愿。唐高宗下诏任命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帅王文度的军队,顺便征发新罗兵,以援助刘仁愿。刘仁轨御军严整,所攻击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济在熊津江口立两栅,刘仁轨率军与新罗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杀死、溺死敌人一万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新罗粮尽,返回。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势力越来越大。刘仁轨兵少,与刘仁愿合军,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诏新罗出兵,新罗王春秋奉诏,派他的将军金钦统帅军队援助刘仁轨。到达古泗,福信截击,击败了金钦。金钦返回新罗。 [86]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 [87]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多次作战都胜利了,包围了平壤城。 [88]九月,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水,莫离支男生用数万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达后,正赶上层冰大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打败高句丽军,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其余都投降于唐军,男生孤身逃回。 [89-90]
龙朔二年(662年),庞孝泰与高句丽在蛇水之上交战,战败,与他的儿子十三人都战死。另一道的苏定方包围平壤却没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围而返回。 [91]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之东大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先是攻占百济的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死以及俘获很多敌军,分兵守之;百济增加军队防守险要的真岘城;随后刘仁轨仍然攻占了真岘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刘仁愿上奏请增加士兵。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 [92]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日本)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93]
龙朔三年癸(663年),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法敏率陆军前进,没有遇到日本军。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军。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投降,百济全部被平定,只剩下任存城还没被唐军攻下。黑齿常之投降于唐军。不久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94]
麟德二年(665年),高句丽太子福男来唐朝侍祠。 [95]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泉男建趁机取得国家,自任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驻守另外的城邑,让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96]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泉男生率领部众与庞同善会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97]
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赦处俊为副大总管,以进攻高丽。庞同善、契苾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挥。 [98]
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占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丽十五万军队驻扎在辽水,高句丽还有数万靺鞨兵据守南苏城。契苾何力指挥唐军攻击,击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于是率军返回与李勣汇合,一起攻占辱夷、大行两座城。 [99-100]
李勣攻下高句丽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击唐军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军营,被唐军薛仁贵击破。高侃进军到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交战,不利,薛仁贵率唐军横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5万馀级,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合。 [101]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率三千人大破高句丽军,杀获一万多人,攻占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扶余川中40余城都望风归降。 [102]泉男建再次派兵5万救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勣军遭遇,唐军大破高句丽军,斩获3万多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103]
到了总章元年(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疆域
播报
编辑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 [3]
北朝之末,高句丽国东至新罗,西北渡辽水至营州,南至百济,北至靺鞨。 [4]
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南部疆域进一步扩张,基本控制了汉江流域。 [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隋唐五任皇帝誓死攻灭高句丽之谜
那个跟隋唐大战70年的国家,消亡于668年
隋唐四位皇帝历时七十年,出兵十余次才攻灭的小国是哪个?
隋唐为什么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是如何反复在作死边缘试探,以至隋唐要倾全国之力将其灭国
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