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抛弃幻想的那一刻,神清气爽!

上周更新完:过年,有时候是又一次幻想的结束。我妈就给我“闺女”打了个电话,说梦见她了,然后我就给她打了个电话,还给我上了几秒钟的教育课:说你看你写的(读起来可能有些“不合常规”了...),别想那么多啊,云云……

虽然我知道她没有什么恶意,却让我有一些情绪波动,我的教育里就是要让人开心,别人不高兴了就是我的事,所以,除了表现出正能量,其余的都必须放一放,这一放就是很多年,以至于我也差点忘了我还有其他的情绪,我不可能只会高兴啊,在我这个地盘,我为什么还不能做自己呢?!

而且我的初心也不是找个“背锅侠”,原生家庭真的什么黑锅都该背吗?而是想认识到自己的盲点,找自己的问题,把“我应该”变成“我愿意”,当然,发现不愿意的我能大声的说出来也是必修课的一部分,虽然这并不容易。

但     我    喜    欢     呀!

也许跟最早之前开始写公众号的风格有些大相径庭,因为开始的时候“拯救”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出现的频次太多了,感觉自己肩上有很多的使命,太想抓紧时间“布施大众”了,相信初次接触心理学的小伙伴们会同感的,哈哈哈……还有很多时候的输出也在试图“教化”,不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以前的,都是已经“克制”过了的,因为毕竟刚开始我是想要一群与我为伴的小伙伴共同“管理”自己的娃,当然,后来的后来发现那并不都是娃的事,我自己的问题貌似更严重,所以现在是整理自己的时间,继续“征集”小伙伴一路同行......往期链接,说来就来:

我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家务事,清官难断,但是真相就那么一个

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砸

你的婆媳关系还好吗?

你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了TA是否接受你的建议

你买了那么多的“育儿宝典”,是要来对付娃的吗?!

......

曾老师说:学了精神分析就会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言说我们的内心,如果不学它的话,感觉肉体在痛,学了就知道内心在痛。

一个虚假的自体在表演的大部分时间是麻木的,也并不是说他只有一种情绪,而是其他的情绪他就自动忽略了,或者在很多复杂情绪中间挣扎却很难控制自己的表演,因为那不被周边人和社会所认可,正能量必不可少,其他的负面的需要“放一放”,因为别人不喜欢!

大部分时间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真正的“正能量”也是可能的,就是我愿意,但是这大部分是在经历过撕扯之后需要训练的,正念冥想之类的活动可以改善,而且效果明显,只要能坚持;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本身就是酸甜苦辣咸对应着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的,我们感觉不到只是因为麻木了,不能准确的识别出那到底是什么一种情绪和感觉,需要不断的体验去感受,不然虚假自体很容易躯体化、有时还会变的很狰狞、甚至面目可憎!

在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在心理学中追溯原生家庭不是去找找谁的罪和麻烦,因为人与人的经历、生活以及生存环境本来就不一样,何况没有生在同一个年代,他们不管在物质上还是感情上大部分已经“尽力”了,用引号的意思是可能他们做的事情跟我们想要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他们很少去问我们需要什么,就跟有时候我们也很吝啬去问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一样,而强行把他们“认为的最好的”给我们,有时候也许是他们能给的极限了,因为环境、遭遇等等很多很多因素,以至于一代代的就这样传啊传, 强 行 植入往期链接:

不是不爱,可能是真的没有能力

那很多人就会说都差不多啊,谁还不是这样……所以你们学什么心理学去追溯什么原生家庭,最终还不就是“就那样吧”!又没有办法去栽赃谁来洗白自己,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我觉得不是那样的!

追溯原生家庭的意义在于去找到问题形成的模式,看到就是改变的开始,看到问题形成的模式当然不是去找自己父母的麻烦,说一切都是跟他们学的等等,我这辈子就这样了,都怪他们!或者就地等死,觉得无处路可走;

NONONO!显然也不是的,这在之前那篇提到过 :

为什么那么多心理学家非得要强调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一生?

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原生家庭的,就很难去看到我们固有处理事情模式的原型,我们自己选择的一些“防御方式”,我们可能永远陷在一些让自己“不爽”的感觉中,惶惶不可终日;(当然,如果问题不大,完全没有必要去反思和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察觉到一些反复出现的不爽,找到“固有模式”非常有意思,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学到很多新的防御方式,我们的人格成长就会有新的成长。

弗洛依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科胡特则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2岁前就已经确定了,克莱因则认为一个人出生后4-6月就已经完成了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做父母的核心人格形成的也够呛,那也就不存在什么好不好的了......

所以一个孩子越早经历的各种诸如分离创伤是会严重影响成人后的生活的,前提是这个人之后的经历够复杂,随时可能会激活早年的一些创伤。因此:

PS:不需要反思的时候就简单快乐的活着,不要没事找事去反思什么人生,也不要怀疑自己;这个工作只需要有问题的时候来做。

虽然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是自体成长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同样是需要一个人得有足够的学习的能力来改变;

总之,对于原生家庭这个事情,我的态度是:如果你确实受到了一些模式的影响,去接受它,然后承认自己的防御方式是这样习得的,但是不要到这就不动了,已经成年了,就应该学习其他的防御方式,而不是“坐以待毙”;或找个“背锅”的移出去,如果那样你就因此而好过的话可以!

不过,经验是,要接受一些事实和感受确实超级难,这个难不是说找到“原生家庭”互动的这个模式难,是去感受小时候那个无助的自己,接受自己在小的时候确实是那样一个状态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的需要而选择了那种要活下来的防御方式这个有些难,因为人的自恋作祟,都不太愿意接受一个身体长到7尺了还要承认“自己的心理水平还只是个孩子”这个是很难的;

一般3岁、6岁、12岁、16岁、18岁都没有所谓的“叛逆期”的人,到了中年可能会“叛逆”,如果中年还没有叛逆,那说明TA一直在勤奋的学习和领悟,如果都没有,那么就请开开心心的活下去吧,非常好。好只需要享受就好了,不用刻意给自己制造麻烦。

写到这里,发现今天貌似有些“题文不符”,哈哈……通常情况下,我是不跑提的,因为我的自恋不允许我那么干,但是今天,我决定让自己跑题,看看能跑多远……

最后,要说回主题:

没有想到这么快吧!

我       也        没       想       到     ...  ...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局限,不然孩子会跟我们一样一直生活在幻想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又特别难受,觉得不是!对孩子大概是这样的

我有的、能给的,一定会不遗余力,但是前提是我自己有,就是不委屈自己去满足孩子,比如我有时候特别累没办法陪你玩,那我就只能告诉你我累需要休息,不能陪你玩,你自己想办法把,而不是一边哈欠连篇的陪玩一边说你烦死了,真是的……

我有时候没有钱不想给你买你要的哪怕是10块钱的一个玩具,我都可以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我花了10块钱给你买了那个玩具却一直在抱怨;

所谓的“无条件的满足”我的理解是我能力范围内的“无条件”,而不是我拼命地委屈自己去满足你,带着一身戾气去满足你,嘴上还强忍着说我不求回报,心里骂着“这个白眼狼”……

自己处理不好自己的“夫妻关系”就承认好了,不要转嫁给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之类的,承认是自己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别人”,孩子没有求着你把TA生下来,年少无知生下来也不用太怪罪自己,只要还是给了口饭吃把TA养大了,就比抛弃了不管的强千万倍,毕竟谁都是第一次在人间生存,第一次跟家人孩子朋友处理关系,做不好也正常,肯建设就很好。

对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终究只是个幻想,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说出来就好了,承认就是了,这既不丢人也不道德败坏,这是“人之常情”。

最后竟然还是“圆”了回来,这难不成是一个文字爱好者最起码的“素质”吗?!

作者:张慧慧(个人ID:13331230152)心理学爱好者、绘画心理分析师,喜欢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实践者,喜欢把所学用到个人体验和生活中,从育儿到育己,过程虽慢,但乐在其中;2021年愿与有意成长自己的您携手共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希工作坊第四天上午:自恋心理学
“Ta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论一个自恋者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原生家庭,这是最颠覆你认知的文章|干货
解读自恋型人格障碍?| 本文巨长无比
对自恋型人格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要点
你是自恋型自虐人格吗?(内附评估参考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