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极简史: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对抗与融合


摘要

长城就成了为一条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略防御线。

而据现代学者考据,长城不仅是战略防御线,更是一条气候分割线,因为它的走向与年降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高度吻合的。

长城以北,干旱少雨,草场茂盛,只适合放牧;南面则是季风区,降雨充沛适宜农耕。

华夏肇始于黄河流域,其后长江流域在周秦时期才慢慢开发,很明显,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修筑房屋、开垦土地、引水灌 溉、种植庄稼、饲养家畜、贮存食品,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创造出繁荣的农耕文明。

但是,从一开始,包围着华夏腹地的,就是游牧民族,所以古时就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称,他们所居之地,大多苦寒,也只能逐水草而居,所以对富裕而安定的华夏,时刻是虎视眈眈。

西周衰微,戎狄灭西周,周王室东迁,有东周。

面对戎狄进入中原带来的威胁,齐桓公 “尊王攘夷”,各诸侯国奋起反攻,十余年才驱除戎狄。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各诸侯国在混乱的同时,靠近边境的诸侯国也不得不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于是开始小规模的修筑长城。

这一对抗游牧文明的方法被一直保留下来,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长城就相当于物理隔离,于是中原各王朝大多都有修筑长成,以秦汉明三个大统一的帝国最为突出。

而长城就成了为一条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略防御线。

而据现代学者考据,长城不仅是战略防御线,更是一条气候分割线,因为它的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高度吻合的。

长城以北,干旱少雨,草场茂盛,只适合放牧;南面则是季风区,降雨充沛适宜农耕。

我们知道,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不是一条直线,这说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是随着气候不断变动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明长城,就明显比秦汉时期的长城位置更靠南,这是因为明朝遭遇了“小冰河”气候,气候寒冷干燥,这条分界线也就随之南移,这也意味着游牧民族这个时期也在向南迁移。

也就是说,每次气候进入干燥周期,温度下降,草原沙化,游牧民族生存条件因而恶劣,于是便南下进入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开始对抗与征服。

游牧民族强大时,可以把自己的势力推进到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中原腹地);而农耕民族强大时,也可以把游牧民族甚至赶到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中亚西亚)。

好了,明白了这个历史变化的基本逻辑,一部看似繁杂的中国古代史也就可以用这个逻辑来清晰呈现。

西汉武帝时,一改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打击匈奴,一直到东汉章帝,一百多年中,李广、卫青、霍去病、窦宪、窦固等名将辈出,直至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进入中原汉化,北匈奴则越过中亚地区,西迁到了欧洲草原。

可能汉武帝也没想到,他发动的这场旷日持久的驱逐匈奴之战,竟然影响了世界局势。

北匈奴进入到欧洲,当地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打不过匈奴,于是南下罗马帝国,这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解体,从此欧洲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

而南匈奴进入中原,也引发了五胡乱华,中原王朝开始的大分裂的时代。

但农耕文明有很强的㓞性,在经过了三国割据、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南渡而南北对峙的局面之后,隋唐再度统一全国,造就了华夏历史上的又一个繁盛时期。

隋脱胎于汉化的北魏政权,而唐则取代暂的隋帝国,隋唐两国都有游牧文明的基因,唐因其融合了两种文明基因(李世民的母亲和奶奶均为鲜卑贵族人士),因而造就了盛唐的包容与开放,它没有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时那种惯常的畏缩与害怕,而是高举高打、高调征服。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被唐朝所灭,唐朝扩张并且开始统治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或被迫投降于唐朝、或被武力灭国。

中原帝国将自己的统治推展到了西域,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但是,随着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终于爆发了怛罗斯之战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因这一战,唐朝势力逐渐退出中亚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它的统治力只能南撤。

唐之后是纷乱的五代十国,然后宋王朝再度统一中原。

然而宋王朝虽在经济、文化建设上攀上了中国封建历史的最高峰,但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种文明的对抗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为宋自建国之始,就未能收回长城一线的幽云十六州,在面对游牧文明的进攻时,连长城这条战略防御线也没有了,最后导致金兵渡过黄河,北宋灭亡,继农耕文明的则是割据江南的南宋,此时南宋已称不上是一个帝国,最多算是地方割据政权,但它始终是农耕文明的代表。

而南宋面对的游牧文明的代表,则是更为凶悍的蒙古族,厓山一战南宋灭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帝国——元朝。

所以,有人说,“厓山之后无中华”。

蒙古族统治华夏,终因水土不服而不足百年即被迫退回大漠,大明王朝崛起。

而明王朝末期,女真族从松花江沿岸起兵,一路攻破长城南下,铁骑横扫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农耕文明再次被游牧文明碾了上稀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出现了。

一部中国史,可以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血与火中中不断交融升华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它们共同写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狄宇宙的华夷新辨(《书城》2009年5月号) - 书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如果秦始皇活到60岁,还需要汉武帝远征匈奴吗,现实会无情打脸
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伟大在什么地方?它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秦汉到魏晋胡汉关系探究:从敌视对抗到共存互利
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是适应中原政权向北方地区的开拓与对付游牧民族南下的需要而修筑的。长城不仅影响了中原政权,同样影响了北方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