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省学生体育活动推进行动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体育活动。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提高大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参与率、主动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遏制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趋势,实现我省大中小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实现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行动基本任务
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应从时代的高度,以对民族和未来负责的态度,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的地位、提高课的质量。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积极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建构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体育与健康的内容、组织、评价,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效果,增进学生健康。针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育活动明显不足的现状,加大力度,积极开展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切实保障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与质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以全员参与、全体收益为宗旨,开展简单易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广大学生、教师与家长参与学校体育竞赛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有效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二、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行动目标
必须根据《课标》、《纲要》的规定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
各校应根据《课标》、《纲要》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完备的体育教学计划。
切实改变体育教学中部分存在的成人式竞技式达标式放羊式等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与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
行动内容
保证小学12年级每周4节;小学36年级每周3节;初一至初三每周3节;高一至高三每周2节体育课;高校一至二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
引导大中小学校根据《课标》、《纲要》精神,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创造性的实施,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开设体育选修课程。
坚决杜绝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时和无故减少体育课等现象。
鼓励与指导大中小学校充分利用雨雪天气,上好室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课、室内体育锻炼课和室内体育游戏课。
各地、各校强化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举办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麦收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过程改革培训。各校制定体现《标准》、《纲要》精神的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水平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计划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内容和评价内容与标准等。
各地、各校应针对学生体能发展的薄弱方面,结合体育课学习内容、运动负荷的实际,适当安排丰富多彩、简单易行、富有实效的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根据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在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推广跳绳与武术项目,保证必要的学时,提高教学的实效。
各地、各校应咱们极进行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和体育学习评价等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
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际参与运动的机会,力求精讲多练,充分合理运用体育场地器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切实保证体育课的适宜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达到30%以上。
针对学生体能现状,各地、各校在实施《课标》《纲要》体育学习评价时,应适当强化对学生的体能水平与进步情况的学习评价,并给予适宜的权重。
坚持与完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各地要认真研究与修订体育中考的内容、方法与标准,切实发挥中考体育对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将体育中考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机结合,防止以考代教现象发生。
考核与评价
各学校将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总表在学校网上公布。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组织人员不定期对学校体育课实际开设情况进行检查,对无故不按计划开设的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公布,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针对目前我省学校规模扩大、生均资源减少的实际,各地在制定合格学校、优秀学校、星级学校、优秀公共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先进单位评估、评审时,都应将生均体育活动面积列为基本条件。
各地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应在每学期不定期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进行巡查与指导。在全面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重点考察这生实际练习时间和体能发展情况。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指委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学校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情况。
各地、各校应制定体育教研工作计划,将体育教学改革与关注学生体质增强、健康增进紧密联系,积极进行有效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各地和教指委在对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中,应增加对学生体能素质的测试,并给予学生体能情况一定的权重。
组织与保障
各地和教指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检查评价组织。
各地、各校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配备体育老师。
各地各校应根据国家规定,将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一小时体育锻炼等)、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学生体质测试等的工作量纳入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并计算工作量。
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应按江苏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配置场地、配备适合学生特点、便于开展的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保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

三、课外体育活动推进行动
行动目标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建立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制度。
结合各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等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能持续有效开展的体育活动。
鼓励学校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简单易行、具有较强娱乐性和健身性的运动项目,逐渐形成各地各校的传统与特色。
积极施行体育艺术“2+1”工程,保证学生能比较熟练掌握与运用两项运动技能。
行动内容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每天上午要组织不少于25分钟的广播操、武术操、健身操、跑操等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活动。
中小学在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的当天,安排1课时体育活动;高校每周安排三次课外体育活动。
各地、各校积极推进校本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积极推进教育部“2+1”工程,保证学生在学习多项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运用两项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各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
鼓励各地高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展以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为途径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在高校积极提倡、鼓励以学生体育协会为主要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探索,并逐步在高校推广。
行动检查与评价
各地各校要制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的计划,切实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内容、组织、场地与器材的落实。
各地定期、不定期对各校课外体育活动实际开展等进行检查与考核。
检查评价中小学生掌握运用两项运动技能和大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检查与评价高中以上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运动协会建设与活动开展情况。
行动组织与保障
采取措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必须的体育场地器材,体育部门和社会的体育场地应向学生开放。
建立体育教师指导,教务学工部门、班主任组织,全员参与活动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制。
建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学习通报制度,及时向家长和社会通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学校的体育工作情况。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课余训练改革行动
行动目标
建构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体育运动竞赛机制。
创新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与方法。
推动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实效的阳光体育运动竞赛活动。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水平,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
行动内容
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全校性运动会。
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规程和规则,形展形式多样、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娱乐健身性的单项比赛——体能测试运动会、校园体育嘉年华、校园体育吉尼期等竞赛活动,提高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性、教育性、参与性。
将体育竞赛与体育展示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在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节、体育周)的基础上,举行一次小型多样、简单易行,多层次、多形式体育竞赛展示活动。
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课余体育训练,形成各地、各校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试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试点校的训练工作,不断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行动考核与评价
强化对校内体育竞赛中学生的实际参与率和对班级、小组的集体评价。主要评价学校小型多样、富有实效的体育竞赛的次数、参与人数,以及常态化的情况。
强化对校内体育竞赛的、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吸引力的评价。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特点与要求,评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水平、影响、特色。
行动组织与保障
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充分激发与调动社区、家长组织、参与竞赛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为全员性、参与式的体育竞赛创设必要的体育场地器材保证。
加强对学校体育竞赛改革的研究与经验推广,适时在全省推广县区市和学校的先进经验。
各地教育管理与体育管理部门、各相关高校应为系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学校配备专业化的师资、经费和必要的场地器材等。

201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体育教师期末总结注意事项及范文
教育部明确:不得随意停止!
小学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学校体育学——课外体育
体育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