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歌诗合为事而作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提到的自己的诗歌主张,在白居易看来,诗歌,并不仅仅只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描写一番自然的风物,如此而已,它还应该有更大的作用,发挥更多的社会政治功能。在他看来,诗歌是应该强调美刺,揭露社会弊端,反映人民疾苦的,只有能够反映时事,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为现实而作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好诗歌。
   白居易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诗歌,通常都有很强的叙事性,一事一题,现实针对性强,“首章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的弊端,真实展现人民的疾苦。当然,他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怀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想要将民间的疾苦,化为笔底的波澜,让天子能够通过他的诗歌,体察民情,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和他一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据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他出生后没有多少时间,河南一带就发生了战事,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烽烟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长大一些后,他的父亲当上了徐州彭城县令,这时候,偏不凑巧,徐州也发生战乱,所以白居易便只能迁居宿州符离,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所以说,白居易的童年,一直处在战火硝烟和迁徙移居之中,或许,在那过程中,他曾经亲眼见到百姓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惨象,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长大之后,才会立志要将民间疾苦,写进诗歌之中,上达天听,为民请命。
   自小便聪敏过人的白居易,学习十分刻苦,据说,他读书读得口舌生疮,手翻书都磨出了老茧,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不过,这样的刻苦钻研,还是有收获的,他从幼年的“略识之无”渐渐成长为名动天下的一代名儒。在宋人尤袤的《全唐诗话》中,曾经记载了这么一段有关白居易的轶事,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拜谒大名士顾况,当顾况看见他的名字时,开玩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但是,当白居易献上自己的诗篇后,顾况随手翻开,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不觉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由此可见,白居易年纪轻轻,他的诗文就连前辈高人都为之折服,可见其才能之高。
   得到了顾况的赞美之后,白居易意气风发,正可以算得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不过,他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进士及第之后,他步入仕途,依然坚守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想法,当他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的时候,连续撰写《策论》七十多篇,积极上书言事,“一片丹心报天子”,想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天子。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和自己的好朋友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正是用自己的乐府诗,来实现自己“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的。白居易曾经将自己的诗歌分成四种,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他的讽喻诗,主要便是指他在新乐府运动中创作的那五十首新乐府诗歌,还有十首《秦中吟》。这些富有讽喻风格的新乐府诗,是白居易诗作的主要内容。
   说到乐府,那真是由来已久,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乐府了,到了汉朝的时候,沿用了秦朝的名称,也设置了乐府这样的一个机构,专门用来收集、整理、编写音乐,同时,这时也有大量的乐府诗产生,基本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诗歌。到了六朝时候,乐府逐渐成为了一种诗体的名称,指当时可以入乐的诗歌,或者是一些仿乐府的古体诗歌。而到了唐朝的时候,乐府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古乐府,而另一种,就是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
   新乐府大多不入乐,不仅用新题,而且写实事,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新乐府诗歌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杜甫曾经创作大量的新乐府诗歌。中唐诗人元结、顾况、韦应物等,在杜甫的影响下也写了一些新乐府。元和四年,元稹创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白居易也在同一阶段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诗,深刻地揭露了中唐时代社会的种种黑暗现实,谴责统治者的暴行。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主张更加完善,形成了具有新风格的诗歌流派,这样的一次文学创作上的革新,被人们称为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这些带有讽喻风格的新乐府诗歌,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所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诗文创作理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就拿他的《卖炭翁》来说吧,就是一首反映国事民生,在政治上具有美刺作用,符合儒家比兴传统的诗歌,可以称作是为民请命的诗歌了。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诗,都是一题一事的,为了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他究竟在诗中讽喻了什么事情,白居易在每首诗的下面都标注了自注,这首《卖炭翁》的自注就是:“苦宫市也。”
   皇宫内院,住着皇帝一家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太监、宫女、侍卫等,这些人自然不能每天靠餐风饮露过日子,当然需要食品和其他生活常用的物品,那开销自然是很大的。历朝历代,皇宫所需的物品,都有专门的官府承办,但是,自从唐德宗贞元末年开始,不知因为什么,竟然改成了由太监向民间采购,这便称为“宫市”。于是,这些太监便打着皇帝的旗号,在民间为所欲为,强买强卖,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口称“宫市”,就可以用极其微薄的代价强行勒索而去,惹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是一个很会写叙事诗的人,他善于白描,而且还很善于烘托气氛,在诗歌的一开头,就将一个生活清苦,靠烧炭卖炭为生的老者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的形象,已经十分凄惨了,但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为了维持这能够使得自己活下去的最低生活标准,他还是必须要每天如此辛劳。
   前面的这段叙述,已经足以使得人感伤泪下了,后面的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更是让人心酸,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穿着单衣饥寒交迫的老者,为了生计,还是必须出去卖炭,他冻得浑身发抖,可是,却并不怨恨天冷,而反过来,还希望天能够更冷一些,那是为什么呢,皆因为他所卖的是炭,只有寒风更加凛冽一些,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一个“愿”字,足以令所有读诗的人,潸然泪下。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当我们看到老者在经历了千难万苦,终于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我们也为之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可是,在这时,白居易却偏偏笔锋一转,“黄衣使者白衫儿”出现了,老者那刚刚出现的生存的希望,在这两个官使的面前彻底破灭了。他们打着替皇帝买东西的招牌,“手把文书口称敕”,那老者又怎么敢拒绝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自己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给拉走了。
   你要说这是明抢明夺吧,“半匹红绡一丈绫”,人家也是给了钱的,可是,这一千斤的炭,和这么一点绡和绫之间的价格真的是对等的吗?更何况,老者要这些东西干什么用呢,他需要的是“卖炭得钱”,用钱来换自己的衣服口粮。
   这首诗,说是讽喻诗,可是,通篇全都是叙事,并没有议论一个字。不过,这样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难道还需要更多的言语来评论吗?根本不需要,所有人都知道,这位老者,他恐怕已经挨不过这个严寒的冬天了。笔墨不多,没有议论,但是,凭着细腻真切的人物描写,详尽的事情叙述,诗人已经将自己想要讽喻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所有的读者。
   虽然白居易所描写的,是一个卖炭的老翁,但是,从他的身上,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其他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他们有种田的、有打渔的、有织布的,他们全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在沉重的田租和赋税的重压下过着辛酸而又悲苦的生活。白居易看到了这一切,因此,抱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想法,他用颤抖的笔,将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都记录了下来,代表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发出振聋发聩的控诉。
  
   如果说,白居易在他的《卖炭翁》中,还仅仅只是详细地叙述了整件事情,却并没有具体写出自己的评论和想法,那么,在他的《杜陵叟》中,他则是振臂呐喊,清清楚楚地发出了自己的控诉。
   白居易诗歌中的内容,都是他观察现实生活之后,所写的真实事件,这首《杜陵叟》自然也不例外,“伤农夫之困也”,这一回,他是为农人请命。这件事情,发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的冬天,这一年,长安附近和江南地区全都遭逢大旱,稻田麦地,颗粒无收,赤地千里,按理说,遇见了这样情况,应该要“减免租税”、“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偏偏不巧,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官员年终考核的时候,是决定那些朝廷官员升降去留的时候。于是,为了使得自己的“政绩”看上去好一些,那些官员依然严逼老百姓上交租税,因此而闹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人,白居易当然要做些什么了,于是,作为左拾遗的他,便上书力陈旱情严重,向唐德宗提出要减免租税。终于,他的一番苦心打动了德宗皇帝,他终于答应减免赋税。可是,这个时候却已经是“十家租税九家毕”了,说到底,老百姓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恩赐和救济,那所谓的减免租税的诏书,其实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怀着一颗悲愤之心,写下了这首《杜陵叟》。“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这已经是很凄惨了,再加上“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对于一个家中没有余粮,“岁种薄田一顷余”的杜陵叟来说,真的是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更要命的是,“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为了升官发财的各级官吏们,竟然隐瞒灾情,变本加厉地催要租税,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就只好典桑卖地,甚至是卖儿卖女了。
   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就像《卖炭翁》一样,白居易将整件事情详细地叙述了一番,不过,不一样的是,在这首诗歌中,杜陵叟并没有像卖炭翁那样,选择沉默隐忍,而是发出了自己的控诉:“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借着杜陵叟之口,白居易向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抗议,将他们比作了豺狼虎豹,言辞激切而严厉,他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表示了对于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极大愤怒,激愤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应该说,在当时,白居易本人还是衣食无忧的,但是,他却能够如此感同身受地在自己的诗歌中为老百姓鸣不平,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虽然他自己也是一个朝廷的官员,可是,要面对那些狠心的官吏,朝廷的权臣,说出这样一针见血,针砭时事,具有讽刺意义的话,其实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当然,在诗歌的最后部分,白居易表面上还是对皇上的“仁恩”唱了一些赞歌的,只可惜,他所说的“帝心恻隐知人弊”,似赞实讽,是用反语再次鞭挞了封建的统治者。“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等租税收好了,那诏书才刚刚到达,这还有什么意义呢,那皇帝和官吏之间,莫不是在上演一出双簧,所谓的关心百姓疾苦,也只不过是惺惺作态而已。
   新乐府诗歌五十篇,篇篇都是这样的内容,《两朱阁》用来“刺佛寺浸多也”;《西凉伎》用来“刺封疆之臣也”;《红线毯》用来“忧蚕桑之费也”;《缭绫》用来“念女工之劳也”;《官牛》用来“讽执政也”;《紫毫笔》用来“讥失职也”……总而言之,诗诗都为事而作,句句都含有讽喻之意,全都体现了诗人白居易忧国爱民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实,讽喻诗的传统由来已久,《诗经》中便有比兴美刺的传统。后汉的班固就曾经在《两都赋》的序中写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由此可见,将老百姓的事情写进诗歌中,使得它们能够入天子之耳,并流传后世,这就是讽喻,用这种风格写出来的诗,自然就是讽喻诗。白居易,对于各种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都充分观察,并且将美刺融于其中,就算是吟咏一草一木,也往往另有深意,充分体现了他的“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只可惜,白居易的这些诗歌,由于暴露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所以,使得那些达官显贵都对他恨之入骨。而且,他不谙仕途艰险,直言敢谏,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韬光养晦,甚至都不给皇帝面子,在朝堂上直截了当地对皇帝说:“陛下错。”所以,到最后,白居易终于被贬到江州做司马去了。这次贬谪对于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心有余悸地说“曾犯龙鳞容不死”。
   在此之后,他便逐渐对朝廷失望了,或许是因为他此时觉得,朝廷所面临的这种种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实在不是光靠几个人,写几首新乐府诗就能够解决的了。所以,他开始过起了“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日子,极为讽刺的是,他这么一来,官位反而越做越大,竟然“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官”,他一边修建园林,一边饮酒弹琴,开始创作自己的闲适诗。
   不过,虽然在这时候,他显得略微消极了一些,总的来说,依然还应该算是勤于政事的,尤其是他曾经疏浚六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还在西湖上铸造长堤,蓄水灌田,提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由此可见,虽然白居易已经逐渐收敛了自己的锋芒,他依然还是一个肯做实事,肯为百姓请命的好官。
   白居易,这个现实主义的诗歌大家,他那敢于直谏,敢于言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操,感动了一代代的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卖炭翁优质教育课件PPT
与元九书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4课 唐诗二首(无答案)(word版本)
白居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唐诗“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内涵及后世的“诗史”意义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