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衰老和死亡,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事
在上一篇《年纪越大越不喜欢交朋友是怎么回事》里提到最近刚看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内容是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一些常识。
 


我在三四岁时知道了人会死这件事,一想到总有一天世上将再也不会有自己这样一个人,自己的想法也不复存在,就会陷入到无尽的虚空之中,那种感觉又可怕又空洞,于是赶紧跳脱出来自我安慰:没关系,没关系,反正还有好多好多年。
那时每一年都很长,而人生也久到难以想象。
 
如今生命过半,从前遥不可及的终点似乎在前方逐渐显现。它虽然看似遥远,却不再抽象。
 
尽管衰老和死亡依旧是让人心生恐惧的话题,可我还是忍不住想去了解更多。也许是感慨形态各异的生命最终都拥有同样的归宿,也许只是想为这个结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最好的告别》由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所著,它像一本客观理论的参考书,对“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用代入感极强的笔触讲述了许多真实又深刻的故事,以医生的视角通过临床案例,揭示现代医学在对抗疾病、衰老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同时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很多内容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不过它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就像一位豆友的评论:每章主题内容交叉重叠,细节和感性化体验穿插过多,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逻辑链条。
 
不过逻辑不甚明了也不碍事,爱当课代表的我最擅归纳总结。书里八个章节,众多案例,其实都围绕着两个话题展开:衰老与死亡。
 

首先,面对衰老,尤其是当独立自主的生活无法维持时,该怎么办?
 

衰老面对的悖论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无论是谁,无论多么不愿接受,生命的现实就是从顶峰逐步衰退。比如书中所说的扎心冷知识: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
 
当一个人衰弱到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下去时,就会面临一个很难两全的选择:我需要的是安全感还是幸福感。

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悖论是“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却是安全。
 
子女担心失能的父母独自在家不安全,便想把他们送到有人二十四小时照顾看管的养老院,在做这个决定时,“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把妈妈放在这个地方,我心里舒服吗?’
 
大多数养老院关注的内容是:老人是否瘦了,是否忘了吃药,是否摔倒,而不是他是否孤独。例行公事和安全永远是其最优先的考量。但在这样环境下的老年生活很难称得上幸福。
 

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就算身体衰败,人生的最后阶段也应该拥有自主的尊严和实在的价值感。
 

自主的尊严


人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成了不可及的东西。
 
在医院经历过生产的女性应该有过这种体会:那几日初为人母的欣喜其实还伴随着无能为力的虚弱感和被人审视裸体的羞耻感。丧失部分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也有着同样的心理感受。
 
当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就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只是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做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
 
拥有自立自主的尊严应是老年生活的基本底线。
 

价值感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某家疗养院的新院长为疗养院引入了两条狗,四只猫和100只鸟,以及许多植物。居民和员工从最初的混乱不堪,到逐渐接受,再到乐在其中。

最后该疗养院的老人死亡率下降了15%,而被鼓励承担更多责任的那些老人思维更敏捷,活得也更长久。
 
这个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为残障老人提供活着的理由是可能的。即使是那些已经丧失理解力的人,也能够体验到更有意义、更愉悦,更具满足感的生活。
 
让日子值得过下去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



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是:当生命即将终结时,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限。
 

临终前的两难选择


 
随着医疗的发展,如今大多数死亡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医疗斗争,由于无可阻止的病症或高龄累积的衰弱,缓缓而来。
 
在这种状况下,死亡是确定的,但是死亡的时间并不确定。
 
与衰老一样,在面对确定的死亡时,也需要做一个两难的选择:究竟该努力延长生命,还是尽可能减少痛苦。
 
很多人因为不治之症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忍受痛苦直到离去。
 
但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之外,重病患者还有其他优先考虑的事项,比如: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他人负担,以及实现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这些才是他们在生命终结时最重要的愿望。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它取决于那些有意义,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
 
对于故事而言,结局是最重要的。在这场结局里,有三个角色非常关键。
 

医生


 
作者认为医学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修复健康,保证生存,而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滋养心灵,助人幸福。
 
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它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至关紧要。
 
面对绝症患者,医生的工作不止是“采取措施,治疗点什么。”而更应了解其真实的意愿,帮助他们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以及可行的方案(临床治疗、善终服务等)供其选择。
 
冯唐在《大医》里说:医学从来就应该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家属


 
对于命若游丝即将大限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决定其“如何死”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最亲的人。
 
当终极的生命选择题“是付出痛苦的代价,依赖技术试图延长生命,还是承认生命有限而专注当下生活,或者寻求加速死亡的进程”来临时,代做决定的家属应该提前知道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敌人往往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和回避、以及对医学局限性的不了解和不正视。
 
在书的最后,作者回顾了自己父亲临终前的经过。他的父亲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明确交代他不希望用呼吸机,不想受罪,希望待在家里,和他爱的人在一起。可是最后病危来临时,家人们还是把父亲送进了医院进行各种抢救。
 
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留下的人更重要。
 

自己


 
本书提到在年老和患病时,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
-       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的勇气,
-       依照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第一种勇气让我们去思考选择怎样去死,第二种勇气让我们能够与家人和医生讨论、沟通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病人有权选择痛苦的求生,抑或愉快地活在有限的当下;而医生也应在无力挽救时,让病人尽可能幸福地度过最后的时光,而不是以救治的名义造成更多伤害。
 
这或许才是面对死亡最好的选择,也是对病人最后也是最好的关怀。
 

 
这本书看得人很沉重也很心累,但它用残酷冷静的叙述打开了一扇了解人生终点的大门,让人懂得“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从而产生面对虚无的勇气。
 
勇气不是不恐惧,而是在知道真正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时,所体现的力量。


愿你我都能拥有足够的勇气,

面对终将到来的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好的告别》:一堂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人生必修课
据说这本书进了奥巴马的书单,关于衰老与死亡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读︱当你老了……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 如何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2)一篇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好文,来自生命终点的那刻感动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