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夹缝生存的明朝宦官,畸形的宫廷政治

很少有一本书如温功义先生的《明代的宦官和宫廷》,前言部分就言简意赅扼要介绍了中国宦官阶层的由来及其在历个朝代的发展变化与影响,这一部分干货满满,一书即可读懂宦官史。作者对制度的解读鞭辟入里,这样产量少质量高的作家,是史学界的遗珠。温功义先生的历史著作只有两部:《三案始末》与《明代的宦官和宫廷》,在众多明史读物中绝对不能错过,远胜市场那些所谓明史畅销书。

太监还是宦官,都是皇权的延伸品

很多人会将太监与宦官一词等同为一,实际区别很大。从《周礼》等书记载可以推断宦官早在殷周时期已然存在。先秦与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这一点关于秦末赵高是否为阉人至今也有存疑。根据出土《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对宦人的解释,秦汉时代,“宦”并非太监,而是指在宫中内廷任职的人,主要守门居多。而宦籍是用来登录出入皇宫的登记薄。《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乃宦人,出身隐宫。太监原为官名,一般都为地位高的内监担任。明内庭十二监,主官都为太监。直到清,宦官与太监成为同义。

这些宦官阶层是距离皇帝权力最近的人,随着皇权中央架构繁复,宦官数量日渐庞大,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曾兴风作浪,最明显的就是东汉、中晚唐与大明这几代王朝。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政,最终形成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是摧毁东汉帝国的导火索。在东汉皇权衰微时代,皇帝为了对抗士族集团,大力培养宦官集团对抗士族集团与外戚集团,这是皇帝刻意培养的第三方势力。

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藩镇割据的政局之下,宦官阶层掌握了神策军兵权,他们可以随意拥立废黜皇帝。李辅国拥立代宗上台后曾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挟帝有术"仇士良,连皇帝也以"父"相称的权阉田令孜,《资治通鉴》总结:"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唐日渐式微的中央皇权试图用宦官去牵制官僚集团,主要是藩镇集团,最终权力失去了控制,就算发动“甘露之变”也难以改变局势。

温功义先生总结各朝代宦官制度,同时也指出相对前朝,明代宦官的活动变得触目惊心,另具特色。虽气势豪横,实际都是外强中干、虚而不实

明朝从压制到复起的宦官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铁腕治国方略与一部《皇明祖训》,基本已经杜绝了外戚专权之路,而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之后,皇权高度集中,各组织机构松散牵制的政治制度让后期的明朝皇帝就算数十年不上朝也没有人敢废帝造反。对于宦官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深感不安制定诸多禁条禁例,使宦官名副其实成为宫廷的仆役。

打破祖制重用宦官,创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朱棣,因起兵得到建文帝左右宦官的力量,同时担心建文帝未死,诸臣复辟等恢复锦衣卫,建立东厂,由宦官提督东厂。这一时期的宦官如郑和建立军功, 被朱棣委以重任七下西洋。派内臣出镇监军,表面上司法权兵权落入宦官手里,但其实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建国之初皇帝用宦官去监视武官集团。解除了武官威胁之后他们继续被皇帝用来规范监管旧臣、文官集团与帝国军队。这时期两位开国皇帝武力统一的结果下,文官节制武官的文治系统已经成立。

因废相日理万机的皇帝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会找一些司礼监太监帮忙“批硃”,读过书懂文墨的太监给皇帝省事不少,明宣宗朱瞻基推翻了“内监不得识字”的太祖禁令,宫中设置太监学校“内书堂”,并为自己的儿子培养出了王振。历史上常将明乱归结于这些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之流。这些寄生在皇权之上的宦官阶层确实曾权倾一时,而这些昙花一现的权力来源是皇帝,宦官集团实际上夹在帝国统治与文官集团之间,任由皇帝拉拢与打压,因此明朝皇帝也没有唐代皇帝被权力反噬,宦官阶层的权力被遏制,主要也因为大明帝国的政治特征是双核运行,主核是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副核是内阁掌握策划权,双核运转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机器才能不被宦官集团左右。宦官集团最终只是皇帝豢养的猎狗和手上掌握的一副牌,用来对付文官集团,结局显而易见,和王朝一同覆灭。

大明宦官F4——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

大明第一掌权太监侍候九岁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太监王振,内书堂毕业后夺取了司礼监提督太监位置,斗倒内阁三杨,趁着瓦剌也先入侵说服皇帝亲征,并掌握了兵权。这是大明第一个掌权太监,而之前明成祖朱棣外派的地方镇守太监或监军,并没有统兵权,掌握兵籍。兵权落在深宫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王振手中,结果就是不战退兵还想绕路归乡显耀的作死行为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天子蒙尘。而这位自阉的书生,始作俑者王振,最终也在战场被锤杀,北京党羽瞬间土崩瓦解,这位大明第一掌权太监在战场上的拙劣演出,交出了明代中央军队第一场败仗,可谓成为朝令夕改明英宗朱祁镇的背锅侠。

王振可以说是率先触动了国家机器之军权,而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拉开了序幕。正德年间复起的宦官代表就是八虎之首刘瑾。以歌舞游猎受宠明英宗的刘瑾成为内官监,总督内府团营,收内臣监守万两白银,置办皇庄,为皇帝与己谋私利。皇帝到处寻欢作乐游戏人生,刘瑾铲除异己建立“内行厂”牵制东西厂权力,内廷平衡之外,打败内阁与内部对手执掌司礼监,朝廷布满鹰犬,廷杖陷害驱逐尚书以下官员数百人,京官出使回京必须贿赂刘瑾。安插人手入内阁及六部,开了内阁听从司礼监的先例,由此阉党势力形成。

绕开文官辖制冒领边功、插手科举、罚米银俸,所谓贪污并不是刘瑾倒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刘瑾面对明帝国的财政危机实施查盘、盐法、屯政,尤其是清仗各边屯田,遭到了文官豪族的强烈反抗,这也决定了刘瑾的命运,勋贵、武臣与内臣集体反对之下,右都御史杨一清和七虎之一的太监张永联合揭发刘瑾,最终武宗认定刘瑾谋反,直接处以凌迟。刘瑾严重破坏了大明帝国的财政结构的平衡,也因为被冠以“乱政”之号

嘉靖皇帝上位最开始解决的就是文官集团,一个大礼仪先解决内阁首辅杨廷和集团,其余十四个辅臣严嵩、徐阶、高拱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嘉靖的掌控之下。而夹在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君臣师徒之间的冯保是一位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内廷,他是李太后的助手,陪伴监督年少的万历皇帝成为他的大伴,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政治上,联合李太后、张居正驱除高拱,提拔张居正为首辅,他为顾命大臣,携手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这改变了之前明前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内斗纷杂局面,形成了难得和谐的政治格局。而随着万历的亲政,张居正的去世,政治掮客冯保失去了所有的靠山,曾得罪大臣、内廷乃至皇帝的他最终落的和政治盟友张居正一样抄家的下场,所有以权谋私的财产都入了万历皇帝的腰包,并以此启发了皇帝为满足自身贪欲的生财之道。

明熹宗时,魏忠贤当权,代行皇权。崛起于三权分立时期的魏忠贤可谓是借了东林党的光,神宗晚年因缺乏朝堂之上的权利中心,“国本之争”门户之争引发多个派系混战,皇权衰落渐被架空,东林党与邪派之间愈演愈烈,即位初期的明熹宗选择了政治白手套魏忠贤,魏忠贤的套路与其前辈如出一辙,私通明熹宗奶妈客氏,令昏庸熹宗交付大权。从而政权军权内廷外廷合二为一,将自己打造成如帝王无异的九千岁,大兴冤狱,遍插党羽。而天启帝去世,魏忠贤及其阉党的日子也就到头了,崇祯二年就彻底清除了魏党。

在温功义先生的《明代宦官和宫廷》书中,不仅仅是描绘了明朝宦官集团的争权斗争史,更是向读者展现了大明帝国宫廷内部的权力更迭皇权运作模式。表面看来,这些明朝的宦官集团气焰熏天,少部分甚至会有谋反之意,但就算是掌握了神机营、结交内侍大臣,安插眼线,大部分还是依附皇帝,前文所述皇帝决策权、内阁策划权,乃至各地地方军权,甚至锦衣卫都不能统领指挥,比如刘瑾想安插人到翰林院也不成功,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就能成功弹劾司礼监宦官李彬。这些宦官被皇帝扶持出来排除异己,而矛盾尖锐之时直接打掉另行选人就可以,这可比文人更听话更顺从,所以没有了王振,明英宗还有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没有了魏忠贤崇祯帝还有曹化淳,王朝不灭,权谋之术依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明朝继承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精华与糟粕,集中了文官集团的所谓清高,秉承上级指导意见的宦官集团,横向对比汉唐,皇权派生出来的宦官权力远不如前朝的纵深操作空间,它与文人集团的伴生关系呈现正比例关系,其权力的变数全取决于当权者皇帝。这些皇帝的白手套最终也成为这个王朝的陪葬品。

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纷杂,然杂而不乱,精细铺陈,其对历史高屋建瓴的宏大视角,将表面上的宫廷秘史背后永无休止的权力之争打通消长嬗变的脉络,读来酣畅淋漓,思来振聋发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宦官祸乱朝纲,为啥皇帝还执意重用 ----《明代的宦官和宫廷》
大明没有专权的太监,只有斗不过文臣的皇帝——大明往事太监篇
从皇帝对太监的态度转变,看嘉靖年间宦官集团的浮沉荣辱
为何司礼监独断专行却还能存在?司礼监:去问内阁,我听皇帝的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因之谜”?
即使专权的太监权力再大,也会被皇帝一句话轻松撂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