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课 从庄子中的成语,看道家的齐物论朴素辨证法

主讲:绝谷画蝶

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一、人物生平


庄子像

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二、主要影响

1.哲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2.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yòu,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的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反复提升的。  

在《人间世》中,庄子认为心不断地集虚,则可以“虚实生白”,使之呈现为一种虚灵空白、无执无著、自然无为的状态,即与道合一之境。“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驰心外求,故需返归自观。庄子所说的这两种“执”如同佛学所说的“法执”和“我执”,“忘”的过程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

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见《庄子·德充符》)。庄子一再强调君主的残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3.平等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则反对推崇圣贤。在《庄子·胠箧》中,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的“浑沌之死”就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4.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里的至知,就是从知进入到不知的浑池的能观照一切的知识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因此,他对现存的各式知识系统持蔑视态度,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并把他们统统归结为“道隐于小成,而言隐于荣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供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5.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发展,他无限夸大老子的“玄同”思想,从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另一方面,在庄子以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多有独断论的倾向,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作为他们的独断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否定客观事物物质的区别。

其次,在认识论上,庄子片面强调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赖,因为他们都是相对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6.游世思想

庄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游世思想,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

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

7.庄学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8.文学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其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三、庄子中的经典名句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4.哀莫大于心死——《庄子·外篇·田子方》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外篇·山木》

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内篇·人间世》

7.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8.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9.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内篇·逍遥游》

10.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内篇·齐物论》

11.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外篇·至乐》

1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外篇·胠箧》

13.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 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杂篇·盗跖》

1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杂篇·盗跖》

15.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杂篇·外物》

16.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庄子·内篇·人间世》

17.灾人者,人必反 灾之。——《庄子·内篇·人间世》

18.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外篇·天道》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

20.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内篇·人间世》

21.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子·杂篇·天下》

2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外篇·骈拇》

23.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庄子·杂篇·徐无鬼》

24.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庄子·杂篇·外物》

25.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庄子·内篇·逍遥游》

2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外篇·刻意》

四、《庄子》作品

《庄子》(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

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1.庄子目录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   

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2.内容简介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明确否定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宇宙空间。透过对宇宙运行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齐物”的思想观点,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3.《庄子》成书过程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庄子》在元初遭到禁毁,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轶或缺散。庄学是庄子学派的简称。庄学是研究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其思想以及《庄子》文学性、艺术性等的一门学问与哲学流派,其研究者、传播者被称作庄学家。具体参见《庄子学史》。

⑴内篇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庄子禺强与大鹏本篇主要讲上古时期宇宙观,以及上古时期的天文和历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作为《逍遥游》宇宙生成总论的鲲鹏变化寓言,深刻寄寓了作者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作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逍遥”原是联绵词。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子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齐物论》有两种意涵,有学者认为是“齐物”之“论”,也有认为指“齐”诸“物论”。历来皆认为本篇是《庄子》思想最丰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难掌握。历代对于《齐物论》的注释、说解在庄学之中最为可观。

庄子透过《齐物论》意图消解人类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著,解开“儒墨之是非”等各种是非对立的学说论辨。庄子并不对各种价值高低或学说议论重作衡定、厘清,认为如此反而治丝益棼,所谓是非更无终止。庄子认为止辩之关键,在于“照之以天”,洞澈价值与学说彼此之间相异却又相生的道理,进而消辩、忘辩。因为所有辩论的争端,都来自于人类对自我的“成心”,各学说都对其终极价值有所执著与默认,难以去除,根本无从建立论辩各方共同承认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辩论也无从解决任何争端。所以庄子透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 ,依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齐物论》首段透过南郭子綦与子游问答,提出“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所谓“天籁”乃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也!”,也就是让万物能全幅展现自身,所谓的“天”就是“天然”,就是天生万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说“吾丧我”,就是指透过主体工夫的修养,不让心思外驰,无止尽地追求,而体察内在“真君”。所谓的“我”是指人的“成心”,会随着言语,不断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体”,庄子称为“真君”、“真宰”,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这就是《齐物论》的工夫与境界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庄子复原本庄子以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因无用而大用”就是人间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实与态度。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庄子所说的“德充符”。《文始经》说:“圣人终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德充符第五》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义。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在宇宙生成论上,庄子首创气化论,认为宇宙万物均同根同源于“一气”《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是指庄子思想中总合道宇宙生成意义的观念,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他们已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而且“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大宗师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但是真人不必“驾鹤飞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与人间,他们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师第六〉说:“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戏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庄子所说的大宗师。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应帝王第七〉谈的是君主治理国家应该采用的方法。道家治国的理念是“民主自由,无为而治”,〈应帝王第七〉的见解当然也是一样。所以,“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在道家宇宙生成论来看,万物同是物质本源生成,所以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说法。因此,庄子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一样采取不干预的方法。对民心民情、万事万物,若“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就能胜物而不伤。否则,(寓言)对浑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⑵外篇

《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庄子·外篇·马蹄第九》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⑶杂篇

《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五、轶事典故
1.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儵shū 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2.鸱得腐鼠
    庄子将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国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3.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4.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惊惶不定之间,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最后他说,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5.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6.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
    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六、关于庄子的成语大全

1.哀莫大于心死

注释: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爱人利物

注释: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出处:《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3.安常处顺

注释: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安时处顺

注释: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5.安室利处

注释: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6.安危相易

注释: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7.安之若命

注释: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出处:《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8.案剑瞋chēn 目

注释: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出处:《庄子·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9.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

注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凶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10.百舍重趼 jiǎn

注释: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

出处:《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淮南子·修务训》昔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

11.搬弄是非

注释: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出处:《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

12.苞苴竿牍bāo jū gān dú

注释: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13.抱瓮出灌

注释: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出处:《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14.抱瓮灌园

注释: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出处: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畒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15.抱柱之信

注释: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16.奔逸绝尘

注释: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

17.鼻垩è 挥斤

注释: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处: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18.碧血丹心

注释: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9.避世绝俗

注释: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20.变化无常

注释: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处:《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21.变幻无常

注释: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处:《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22.标枝野鹿

注释: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指太古时代。

出处:《庄子·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23.冰肌玉骨

注释:冰晶莹。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

出处:《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宋·苏轼《洞仙歌》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4.冰解冻释

注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25.播穅kāng 眯mǐ目

注释: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

出处:《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26.播糠眯目

注释: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桅却很大。

出处:《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27.不分畛zhěn域

注释: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28.不及之法

注释:指不适用的法规。

出处:《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29.不近人情

注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30.不可端倪ní

注释: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

出处:《庄子·大宗师》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31.不可偏废

注释: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

32.不上不下

注释: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庄子·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33.不肖子孙

注释: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出处:《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34.不徐不疾

注释: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35.不言而信

注释: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36.不知端倪 ní

注释: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出处:《庄子·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37.不知利害

注释: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出处:《庄子·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38.不知所终

注释: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出处:《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40.不知天高地厚

注释: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出处:《庄子·让王》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41.不主故常

注释: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

出处:《庄子·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42.材大难用

注释: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形容怀才不遇。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43.餐腥啄腐

注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出处:《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哧!’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哧我邪?”

44.冁然而笑chǎn

注释: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出处:《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

45.苌弘碧血cháng hóng bì xuě

注释: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又称苌叔。碧青绿色的玉石。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46.苌弘化碧

注释:苌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出处:《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47.超轶绝尘yì

注释:轶车辙;超轶指后车超过前车;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

出处:《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48.巢林一枝

注释:指鹪鹩筑巢,只不过占用一根树枝◇以之比喻安本分,不贪多。

出处: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49.朝三暮四

注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50.尘垢秕糠chén gòu bǐ kāng

注释:尘尘土;垢污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琐碎而没有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51.尘垢粃bǐ糠

注释: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52.沉鱼落雁

注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53.瞠乎其后

注释:瞠瞪着眼看;其代词,他。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54.瞠呼其后

注释: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55.成风尽垩è

注释:形容技艺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56.鸱鸦嗜鼠chī yā shì shǔ

注释: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出处:《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57.齿如齐贝

注释: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

出处:《庄子·盗跖》唇如激丹,齿如含贝。”

58.虫臂鼠肝

注释: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出处:《庄子·大宗师》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59.踌躇满志

注释: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出处:《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60.初生牛犊不怕虎

注释: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61.初生之犊dú

注释: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62.樗栎庸材chū lì yōng cái

注释: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63.褚小杯大zhǔ xiǎo bēi dà

注释: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出处:《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64.褚小怀大

注释: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65.唇竭齿寒

注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66.鹑居鷇食chún jū kòu shí

注释: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出处:《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67.绰约多姿

注释: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出处:《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唐·蒋防《霍小玉传》年可四十余,绰约多姿,谈笑甚媚。”

68.辞不获命

注释: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出处:《庄子·天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69.刺虎持鹬 yù

注释: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70.存而不论

注释: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71.嗒然若丧

注释:形容懊丧的神情。

出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72.大本大宗

注释: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出处:《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73.大辩不言

注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74.大而无当

注释: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出处:《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75.大方之家

注释: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6.大惑不解

注释: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77.大匠运斤

注释:比喻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

出处: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78.大梦初醒

注释: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出处:《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79.大同小异

注释: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出处:《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80.大相径庭

注释: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81.大有径庭

注释: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82.大有迳庭jìng

注释:比喻彼此差异很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

83.呆如木鸡

注释: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84.呆若木鸡

注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85.呆似木鸡

注释: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86.代越庖俎dài yuè páo zǔ

注释: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

87.丹心碧血

注释: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88.弹空说嘴

注释:犹言唱高调说空话。

出处:《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莫要弹空说嘴。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89.惮赫千里dàn hè

注释:惮赫威震。威震千里。形容声威极盛。

出处:《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90.淡水交情

注释: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91.盗亦有道

注释: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出处:《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92.道存目击

注释: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出处:《庄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93.道在屎溺dào zài shǐ nì

注释: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出处:《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94.得手应心

注释: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同得心应手”。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95.得兔忘蹄

注释: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羋。

出处: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96.得心应手

注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97.得意忘言

注释: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98.得鱼忘荃 quán

注释: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99.得鱼忘筌

注释: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100.德配天地

注释: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101.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注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102.冻解冰释

注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103.斗升之水

注释:比喻微薄的资助。

出处:《庄子·外物》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104.斗水活鳞

注释: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出处:语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105.独往独来

注释:指行动自由,没有阻碍。又指作文用字独具一格,后指单独往来。

出处:《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106.端倪可察ní

注释:端倪线索。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

出处:《庄子·大宗师》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107. 短绠汲深duǎn gěng jí shēn

注释: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出处:《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108.断鹤续凫duàn hè xù fú

注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09.对牛鼓簧

注释: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超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出处:《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110.遁天倍情

注释:指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111.遁天之刑dùn tiān zhī xíng

注释: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112.二缶钟惑èr fǒu zhōng huò

注释: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113.二缶锺惑èr fǒu zhōng huò

注释:指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出处:《庄子·天地》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

114.发硎新试fā xíng xīn shì

注释:硎磨刀石。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15.方外之人

注释: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指僧道。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

116.非愚则诬

注释: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出处:《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117.废然而返

注释:本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在形容失望回来。

出处:《庄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118.分庭伉礼 kàng lǐ

注释: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119.缝衣浅带

注释: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120.凫胫鹤膝fú jìng hè xī

注释:指事物各有长短。

出处:《庄子·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21.扶摇万里

注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暴风从下而上盘旋很高,风势急且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122.扶摇直上

注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出处:《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3.怫然作色fú rán zuò sè

注释: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

出处:《庄子·天地》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124.斧钺之诛fǔ yuè zhī zhū

注释: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出处:《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125.俯仰由人

注释: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出处:《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126.妇姑勃溪fù gū bó xī

注释: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出处:庄周《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127.妇姑勃豨xī

注释:妇姑儿媳和婆婆;勃豨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也比喻内部争斗。

出处:《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豨。”

128.附赘县疣fù zhuì xiàn yóu

注释: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

129.附赘悬疣fù zhuì xuán yóu

注释: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悬疣。”

130.腹载五车

注释: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131.改容易貌

注释: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

出处:《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132.甘败下风

注释:甘情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方。对人自认不如,真心佩服。

出处:《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133.甘井先竭

注释: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出处:《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134.肝胆楚越

注释:肝胆比喻关系密切;楚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有着密切关系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

出处:《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135.高官尊爵

注释: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出处:《庄子·让王》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

136.膏火自煎

注释: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出处:《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137.槁木死灰gǎo mù sǐ huī

注释: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38.槁项黄馘gǎo xiàng huáng xù

注释:槁枯干;项颈项;馘脸。颈项枯瘦,面色苍黄。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出处:《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139.各行其是

注释: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出处:《庄子·徐无鬼》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

140.绠短汲深gěng duǎn jí shēn

注释: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出处:《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141.姑射神人

注释: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叶山的得到真人◇泛指美貌女子。

出处:《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

142.姑妄听之

注释:姑暂且;妄随便,胡乱。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143.姑妄言之

注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听之奚。”

144.孤雏腐鼠gū chú fǔ shǔ

注释: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剜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后汉书·窦宪传》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145.孤文断句

注释:指片断、孤立的文句。

出处:鲁迅《〈古小说钩沉〉序》《庄子》举宋鈃之言,孤文断句,更不能推见其旨。

146.鼓腹含哺gǔ fù hán bǔ

注释: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出处:《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147.鼓盆之戚qī

注释:旧指死了妻子。

出处:《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148.官止神行

注释: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出处:《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149.管中窥天

注释: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150.诡衔窃辔guǐ xián qiè pèi

注释:诡衔吐出马嚼;窃辔摆脱笼头。马吐出嚼子,咬断缰绳。比喻不受束缚。

出处:《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151.鬼斧神工

注释: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忧鬼神。”

152.过隙白驹guò xī bái jū

注释: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153.害群之马

注释:桅马群的劣马。比喻桅社会或集体的人。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154.含哺鼓腹

注释: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出处:《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155.邯郸匍匐hán dān pú fú

注释: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156.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注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157.汗流至踵zhǒng

注释: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出处:《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158.蒿目时艰hàng mù shí jiān

注释: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出处:《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159.濠梁之上háo liáng zhī shàng

注释:濠梁濠水上的桥。指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出处:《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60.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

注释: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161.河汉无极

注释: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

162.涸辙之鲋hé zhé zhī fù

注释: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处:《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163.鹤长凫短hè cháng fú duǎn

注释: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出处:《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64.鹤短凫长

注释:比喻颠倒是非,妄加评论。

出处:《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65.厚古薄今

注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166.厚貌深情

注释: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出处:《庄子·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167.呼牛作马

注释: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同呼鹏马”。

出处:《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168.呼鹏马

注释: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出处:《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169.虎口逃生

注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170.虎口余生

注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171.华封三祝

注释:华古地名。封疆界,范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即祝寿、祝富、祝多男子,合称三祝。

出处:《庄子外篇·天地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寿…圣人富…圣人多男子。”

172.化腐成奇

注释: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

出处:语出《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173.化腐朽为神奇

注释: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出处:《庄子·知北游》腐朽复化为神奇。”

174.画地而趋

注释: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出处:《庄子·人世间》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175.欢呼雀跃

注释: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176.灰心槁形gǎo xíng

注释: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77. 恢恑憰怪huī guǐ lián guài

注释:指离奇怪异。

出处:《庄子·齐物论》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178.恢恢有余

注释:恢恢形容宽广。薄薄的刀刃插入骨节间,仍觉宽广,还有回旋余地。常形容本领大,技巧高,处理问题毫不费力。

出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79.挥斥八极huī chì bā jí

注释:挥斥奔放;八极八方,极远之处。形容人的气概非凡,能力巨大。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180.喙长三尺huì cháng sān chǐ

注释: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出处:《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

181.惠子知我

注释: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出处: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

182.混沌不分

注释: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出处:《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183.祸福相生

注释: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出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184.击壤鼓腹jī rǎng gǔ fù

注释: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出处:《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185.吉祥止止

注释: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出处:《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186.汲深绠短jí shēn gěng duǎn

注释:指井深而吊绳短◇比喻力不胜任。

出处:语出《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187.际地蟠天 pán tiān

注释:形容遍及天地间。

出处:《庄子·刻意》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188.济窍飘风

注释:指大风止则所有的窍孔都空寂无声◇比喻毫无影响与作用的事物。

出处: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189.兼爱无私

注释: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道》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190.监市履猯jiān shì lǚ xī

注释:比喻善于体察事物。

出处:《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猯也,每下愈况。”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猯难肥处,故知豕肥耳。”

191. 见弹求鸮 háo

注释: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出处:《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192.见卵求鸡

注释: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

出处:《庄子·齐物论》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193.见笑大方

注释: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94.剑头一吷jiàn tóu yī xuè

注释: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出处:《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195.匠石运金

注释: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用以形容技艺精湛。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96.交臂历指

注释: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出处:《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197.交臂失之

注释:比喻遇到了机会而又当面错过。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198.交淡若水

注释:指道义上的往来。

出处:《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99.鹪鹩一枝jiāo liáo yī zhī

注释:鹪鹩小鸟名,以麻发为窝,系于树枝。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

出处:《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200.截鹤续凫jié hè xù fú

注释:比喻事物勉强替代,失其本性。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201.金石丝竹

注释: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出处:《庄子·骈母》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202.矜愚饰智jīn yú shì zhì

注释: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出处:《庄子·山木》饰知(智)以惊愚。”

20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注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4.精诚团结

注释: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05.井底之蛙

注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206.井蛙之见

注释:见见解。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207.救黥医劓jiù qíng yī yì

注释:黥,刺面;劓,割鼻。均为古代刑罚。指医治刺面之伤,补上割掉之鼻,比喻恢复本来面目。

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208.绝顶聪明

注释: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出处: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的人。

209.君子之交

注释: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10.君子之交淡如水

注释: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11.尻舆神马kāo yú shén mǎ

注释:指以尻为车舆而神游◇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同尻轮神马”。

出处:《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212.咳唾成珠ké tuò chéng zhū

注释: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后汉书·赵壹传》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213.空谷足音

注释: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214.口服心服

注释: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处:《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215.枯木死灰

注释: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216.枯形灰心

注释: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加死灰也。”

217.枯鱼涸辙kū yú hé zhé

注释:枯鱼干鱼;涸辙干的车辙沟。比喻陷入困境。

出处:《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218.枯鱼之肆sì

注释: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219.款学寡闻

注释: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出处:《庄子·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210.来世不可待

注释: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出处:《庄子·人间世》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211.累瓦结绳lěi wǎ jié shéng

注释:比喻没有用的言词。

出处:《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词非乎?而杨墨是已。”

212.离世异俗

注释:指超脱世俗。

出处:《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213.里丑捧心

注释: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

出处:《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214.立锥之地

注释: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出处:《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史记·留侯世家》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215.两败俱伤

注释: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216.陵弱暴寡líng ruò bào guǎ

注释:指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出处:语出《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

217.令人发指

注释: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18.六合之内

注释: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出处:《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219.卤莽灭裂

注释: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220.鲁莽灭裂

注释:鲁莽粗鲁莽撞;灭裂轻率。形容行动粗鲁莽撞,做事草率,不负责任。

出处:《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221.履穿踵决lǚ chuān zhǒng jué

注释: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

出处:《庄子·让王》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222.轮扁斫轮lún biǎn zhuó lún

注释: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出处:《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223.落雁沉鱼

注释: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224.蛮触相争mán chù

注释: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225.满谷满坑

注释: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出处:《庄子·天运》在谷满仓,在坑满坑。”

226.满坑满谷

注释: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出处:《庄子·天运》在谷满仓,在坑满坑。”

227.茫然自失

注释:茫然失意的样子。形容心中迷惘,自感若有所失。

出处:《庄子·说剑》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如何?’”《列子·仲尼》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

228.每况愈下

注释: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出处:《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229.每下愈况

注释: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出处:《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230.莫逆于心mò nì yú xīn

注释: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31.莫逆之交

注释: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处:《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32.木鸡养到

注释: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233.目牛无全

注释: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出处:《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34.目无全牛

注释: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35.沐雨栉风

注释: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236.暮四朝三

注释: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237.内圣外王

注释: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238.纳屦踵决nà jù zhǒng jué

注释: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出处:《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239.纳新吐故

注释: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240.南面称孤

注释: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出处:《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241.能者多劳

注释: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

出处:《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242.溺心灭质nìxīn miè zhì

注释:指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
出处:语出《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243.怒发冲冠

注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44.庖丁解牛
    注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245.鹏程万里
    注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46.鹏抟鹢退péng tuán huā tuì

注释: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进退。

出处:鹏抟,出《庄子·逍遥游》;鹢退,出《左传·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
    247.鹏游蝶梦
    注释:指变幻夸诞之谈。
    出处:《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
    248.批鄐xì导竨kuǎn
    注释:批击;鄐空隙;竨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出处:《庄子·养生主》批大鄐,导大竨。”
    249.骈拇枝指
    注释: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250.飘瓦虚舟
注释: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

出处:《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251.贫无置锥
    注释: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同贫无立锥”。
    出处:语出《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252.屏气凝神

注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253.迫在眉睫
    注释: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出处:《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
    254.掊斗折衡pǒu dǒu zhé héng
    注释:剖开量物的斗,折断称物的衡。指废除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
    出处:《庄子·胠箧》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255.其应若响qí yìng ruò xiǎng
    注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256. 骐骥过隙qí jì guò xì
注释: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257.弃其馀鱼
注释:比喻节欲知足。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258.千金之家
注释:指富豪之家。、

出处:《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五回颠倒是非,飞片纸能丧数人之命;变乱黑白,造一言可破千金之家。”
259.牵衣肘见qiān yī zhǒu jiàn
注释:指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

出处: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260.钳口不言
    注释: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261.强凫变鹤qiǎng fú biàn hè
    注释:指硬把野鸭变作仙鹤。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
    出处:语出《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262.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注释: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出处:《庄子·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263.巧言偏辞
    注释: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
    出处:《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264.窃钩窃国
    注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265.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注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266.青黄沟木
    注释:为无心仕进的典故。
    出处:《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267.倾柯卫足
    注释:指善于保护自己。
    出处:《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268.跫然足音qióng rán zú yīn
    注释: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269.秋豪之末
     注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出处:《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270.求马唐肆

注释: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出处:《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271.求马于唐肆 sì
     注释: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
     出处:庄周《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郭象注唐肆,非停马处也。”
    272.权衡轻重

注释:权衡衡量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处:《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
    273.群蚁附膻qún yǐ fù shān
    注释:附依附;膻羊肉的气味。许多蚂蚁趋附羊肉。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出处:《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274.人人得而诛之
    注释: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27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注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出处:《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76.如蚁附膻rú yǐ fù shān
    注释:附趋附;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出处:《庄子·徐无鬼》上说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277.如蚁慕膻rú yǐ mù shān
    注释: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出处:《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278.乳犊dú不怕虎 

注释:比喻年轻人没有畏惧,敢做敢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279.乳间股脚
    注释: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280.入乡随俗
    注释: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281. 塞翁之马
注释:塞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梦,如此收场;万里故乡,罔知所适。若论祸福,塞翁之马难知;语到死生,庄子之龟未卜。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282.三年化碧
    注释:指忠心不泯。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283.桑枢畒牖sāng shū wèng yǒu
    注释:以桑木为门轴,以破畒为窗口。形容贫寒之家。
    出处:语出《庄子·让王》原宪居鲁……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畒牖,二室,褐以为塞。”
    284.桑枢韦带sāng shū wéi dài
    注释: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以之形容贫家寒士。
    出处:《庄子·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285.桑枢瓮牖sāng shū wěng yǒu
    注释:枢门上的转轴;瓮牖简陋的窗户。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
    出处:《庄子·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机而瓮牖。”
    286.色若死灰sè ruò sǐ huī
    注释: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287.山木自寇shān mù zì kòu
    注释: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出处:《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288.善刀而藏
    注释: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出处:《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89.善始善终
    注释: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出处:《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290.上漏下湿
    注释: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庄子·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291.少私寡欲
    注释: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处:《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292.舍策追羊

注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出处:语出《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293.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注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出处:《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294.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注释: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出处:《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295.神工鬼斧

注释: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忧鬼神。”《南史·谢惠连传》此语有神工,非吾语也。”元·吴莱《大食瓶》诗晶荧龙宫献,错落鬼斧镌。”

296.神乎其神

注释: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出处:《庄子·天地》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297.尸居龙见

注释: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出处:《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298.失之交臂

注释: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299.诗书发冢

注释: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出处:《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300.食不果腹

注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出处:《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

301.使蚊负山

注释: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出处:《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302.视死若生

注释: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出处:《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303.视为畏途

注释: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

出处:《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304.饰智矜愚shì zhì jīn yú

注释: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出处:《庄子·山木》 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

305.舐痈吮痔shì yōng shǔn zhì

注释:舐舔;痈毒疮;吮聚拢嘴唇来吸。只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出处:《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306.寿陵失步

注释: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307.鼠腹蜗肠shǔ fù wō cháng

注释: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出处:《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08.鼠肝虫臂

注释: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出处:《庄子·大宗师》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309.数米而炊

注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出处:《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

310.吮痈舐痔shǔn yōng shì zhì

注释:吮聚拢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只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出处:《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311.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注释: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出处:《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312.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注释: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出处:语出《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313.死灰槁木sǐ huī kū mù

注释: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314.似是而非

注释:似象;是对;非不对∶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315.宋画吴冶yě

注释: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出处: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316.送往迎来

注释: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出处:《庄子·山木》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317.隋侯之珠

注释: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318.隋珠弹雀suí zhū tán què

注释: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319.随乡入乡

注释: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诗天涯节物遮愁眼,旦复随乡便入乡。”

320.随珠弹雀

注释: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321.损之又损

注释:形容极为谦虚。

出处:《庄子·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322.太仓稊米tài cāng tí mǐ

注释: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323.太仓一粟 sù

注释: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出处:《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324.探骊得珠

注释: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出处:《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325.探囊胠箧tàn náng wú qiè

注释: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

出处:语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326.螳臂当车táng bì dāng chē

注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32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注释: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328.傥来之物tǎng lái zhī wù

注释: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出处:《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

329.天下为笼

注释: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出处:《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330.恬淡无为

注释: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

出处:《庄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331.跳梁小丑

注释:跳梁腾跃跳动;小丑对人的卑称。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

出处:《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

332.投其所好

注释: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333.投刃皆虚

注释: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出处:《庄子·养生主》谓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只见其骨节皆空虚,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然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34.徒劳无功

注释: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出处:《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335.屠龙之技

注释: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出处:《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336.吐故纳新

注释: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337.吞舟之鱼

注释: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出处:《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焌焌,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338.瓦查尿溺wǎ chá niào nì

注释:碎瓦和小便。指极微贱污秽的东西。

出处:语出《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在乎?’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

339.万变不离其宗

注释: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出处:《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340.汪洋自恣wāng yáng zì zī

注释: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

出处:明·袁中道《李温陵传》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庄子》,然未有因读《庄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读《庄子》也。”

341.妄言妄听

注释: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妄听之奚。”

342.望尘莫及

注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汉书·赵咨传》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343.望洋兴叹

注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44.尾生抱柱

注释: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345.尾生之信

注释: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346.畏影避迹

注释: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347.畏影恶迹

注释: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出处:《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348.文过饰非

注释: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349.蜗角蝇头wō jiǎo yíng tóu

注释: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比喻获利甚微,不足挂齿。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350.蜗角之争

注释: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351.无病自炙

注释: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出处:《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

352.无何有之乡

注释: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

出处:《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353.无毁无誉

注释: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出处:《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354.无立锥之地

注释: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常形容贫穷。

出处:《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

355.无思无虑

注释: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356.西子捧心

注释: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57.吸风饮露

注释:道家及诗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绝食五谷。

出处:《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358.析交离亲

注释:指离间亲友。

出处:《庄子·渔父》析交离亲谓之贼。”

359.息迹静处

注释: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出处:《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360.息黥补劓xī qíng bǔ yì

注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用以喻改过自新。

出处:《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361.鼷腹鹪枝 xī fù jiāo zhī

注释:比喻欲望有限。

出处:《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62.夏虫不可以语冰

注释: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出处:《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63.夏虫朝菌

注释: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出处: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又《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364.夏虫疑冰

注释: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出处: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65.夏虫语冰

注释: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出处: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66.相濡以沫

注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67.相失交臂

注释:比喻机会错过。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368.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注释: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69.相视莫逆

注释: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70.相呴相济xiāng xǔ xiāng jì

注释:指互相救助。

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371.相呴以湿xiāng xǔ yǐ shī

注释: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比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372.向若而叹

注释: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出处:《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73.逍遥自得

注释: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出处:《庄子·让王》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374.心服口服

注释: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处:《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375.心如死灰

注释: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76.心在魏阙

注释: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廷。

出处:《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377.新发于硎xīn fā yú xíng

注释: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78.新硎初试xīn xíng chū shì

注释: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79.薪尽火传

注释: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380.朽木死灰

注释: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81.须眉交白

注释:交都→须和眉毛都白了。

出处:《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

382.虚骄恃气xiù jiāo shì qì

注释:虚骄虚浮而骄矜;恃气凭着意气。虚浮骄矜,意气用事。

出处:《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383.虚室生白

注释: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出处:《庄子·人世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384.虚往实归

注释: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出处:《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385.虚与委蛇

注释: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386.呴湿濡沫

注释:呴,慢慢呼气。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387.栩栩如生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出处:《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388.续凫断鹤xù fú duàn hè

注释:比喻违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损。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389.续凫截鹤xù fú jié hè

注释:比喻违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损。

出处:语出《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390.续鹜短鹤xù wù duǎn hè

注释:比喻违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损。

出处:语出《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391.悬疣附赘xuán yóu fù zhuì

注释:比喻累赘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392.学步邯郸xué bù hán dān

注释: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393.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注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394.延颈举踵yán jǐng jǔ zhǒng

注释: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出处:《庄子·胠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

395.言传身教

注释: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396.偃鼠饮河

注释:比喻所需极有限。

出处:《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97.雁默先烹yàn mò xiān pēng

注释: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出处:《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398.洋洋大观

注释: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出处:《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399.养生之道

注释: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出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养生之道也。”

400.摇唇鼓舌

注释: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庄子·盗跖》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401.摇尾涂中

注释: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曳尾,犹摇尾。

出处: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

402.曳尾涂中yè wěi tú zhōng

注释: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出处:《庄子·秋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403.夜以继日

注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404.一步一趋

注释:①形容紧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超贬意。

出处: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斜睨之,美而艳,一步一趋,相离仅尺咫耳。”

405.一晦一明yī huì yī míng

注释: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出处:《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406.一日千里

注释:原形容马跑得很快◇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407.一饮一啄yī yǐn yī zhuó

注释: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也指人的饮食。

出处:《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408.一枝之栖

注释: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出处:《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409.贻笑大方

注释: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10.遗笑大方

注释:指让内行见笑。

出处: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明·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晚生小子,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况才非七步,未免一时遗笑大方。”

411.以管窥天yǐ guǎn kuī tiān

注释: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412.以火救火

注释: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413.以沫相濡

注释: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414.以强凌弱

注释: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出处:《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415.以水救水

注释: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416.以养伤身

注释: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417.以珠弹雀

注释: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418.以锥刺地yǐ zhuī cì dì

注释: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419.倚强凌弱yǐ qiáng líng ruò

注释:倚仗,凭借;凌欺压。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出处:《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420.亦步亦趋

注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421.亦趋亦步

注释: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422.异名同实

注释: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出处:《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423.溢美溢恶

注释: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过分夸奖,过分指责。

出处:《庄子·人世间》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424.溢美之言

注释:过分夸奖的话。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425.溢美之语

注释:过分夸奖的话。

出处:《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语,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426.饮冰内热

注释: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处:《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427.饮河满腹

注释: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

出处:《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428.饮河鼹鼠yǐn hé yǎn shǔ

注释: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

出处: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饮河鼹鼠愧盈腹,止鲁鶢鶋惭厚享。”

429.迎来送往

注释: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出处:《庄子·山木》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430.郢匠挥斤yǐng jiàng huī jīn

注释: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出处:《庄子·徐无鬼》载,匠石挥斧削去郢人涂在鼻翼上的白粉,而不伤其人。

431.郢人斤斧

注释: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宋·苏辙《和子瞻濠州七绝·观鱼台》庄子谈空惠子听,郢人斤斧俟忘形。莫嗟质丧无知者,对石何妨自说经。”

432.用管窥天yòng guǎn kuī tiān

注释:从管子里看天。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譬犹以管窥天,讵知天之阔狭。”

433.游刃有余

注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34.有名无实

注释: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处:《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435.鱼沉雁落

注释: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436.鱼游濠上yú yóu háo shàng

注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出处:《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下续示例]

437.榆枋之见yú fāng zhī jiàn

注释: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38.与民更始yǔ rén gēng shǐ

注释: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比喻改革旧状。

出处:《庄子·盗跖》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汉书·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439.越俎代庖yuè zǔ dài páo

注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440.运斤成风

注释: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441.在谷满谷

注释:此指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形容人物众多。

出处:《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442.臧谷亡羊zāng gǔ wáng yáng

注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出处:《庄子·骈拇》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443.凿隧入井záo suì rù jǐng

注释: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出处:《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444.造谣生事

注释:制造谣言,挑起事端。

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445.詹詹炎炎

注释: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

446.昭然若揭 zhāo rán ruò jiē

注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447.支策据梧zhī cè jù wú

注释:此指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形容用心劳神。

出处: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448.知一万毕

注释: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处:《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449.执而不化

注释: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出处:《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450.直木必伐

注释: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出处:《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451.直木先伐

注释: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出处:《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452.止暴禁非

注释: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出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453.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注释: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454.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注释: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出处:《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455.至矣尽矣

注释:至到。矣语气助词。尽极点。到了极点,无以复加。

出处:《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456.栉风沐雨zhì fēng mù yǔ

注释: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457.置锥之地

注释: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出处:《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458.终其天年

注释: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出处:《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训》虽情心郁殪, 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

459.踵决肘见zhǒng jué zhǒu jiàn

注释:踵脚后跟,伢指鞋后跟;决裂开。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来,拔一拔鞋,脚后跟露了出来。形容非常贫穷。

出处:《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460.逐物不还

注释:指沉湎于世俗。

出处: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461.庄周梦蝶

注释: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出处: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462.捉衿见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注释: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462.捉衿肘见zhuō jīn zhǒu jiàn

注释:衿,同襟”。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出处:《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463.捉襟见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注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464.捉襟肘见

注释: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465.斫轮老手zhuó lún lǎo shǒu

注释: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出处:《庄子·天道》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466.自崖而反

注释: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出处:《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467.足音跫然zú yīn qióng rán

注释: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468.尊古卑今

注释: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469.作言造语

注释:指编造虚诞的言辞。

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1作品鉴赏

1.先秦异端思想家

老庄是中国启蒙思想道家思潮的产物,属于全世界最早熟和最广泛传播的启蒙思想,无论如何和真正的宗教相去甚远,始终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人文关怀及无数色彩(这不妨碍公羊学派取代黄老学派后黄老在汉末演化为宗教自组织)。

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人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与现实关怀。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黄老”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但时过境迁,儒学独尊后,道家沦为在野之学。道家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庄子》的政治异端思想抬头,并和《老子》的自然观宇宙论结合,形成“老庄”思想。从此,以老庄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异端的姿态,从天道观、人生观、审美观和政治论诸方面向经学提出挑战,并给东汉一代的政治和魏晋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响。老庄学对社会政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们引为同调,并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如晋代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何心隐的育欲说,汤显祖的至情论;清代唐甄的破祟论,袁牧的性灵论等等,皆得力于老庄学精神。

萧萐父将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结为道家风骨(某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并指出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1)“被pī褐hè怀玉”的异端性格。“圣人被褐而怀玉”,乃指布衣隐者中怀抱崇高理想而蔑视世俗营利的道家学者形象。

(2)“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

(3)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由于长期处于被黜的地位,与山林民间文化息息相通,道家的学风及其文化心态,与儒家的“攻乎异端”、“力辟杨墨”和法家的“燔fán诗书”等文化心态的褊狭和专断相比,别具一格,具有一种超越意识和包容精神。

正是基于这种开放的心态,道家能够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中,善于学习,敢于接纳,博采众长,取精用宏,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19]

庄子与尼采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德的非议者,旧文化的离经叛道人物,他们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心灵震颤。庄子与尼采尽管一东一西、一古一今,各自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

老庄的美学思想和思维特征普遍存在于历代文论、画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的美学思想、绘画、小说、诗词乃至书法、雕塑、音乐,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和道家风格,其程度远远超过儒家的影响。如庄子的道,落实在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功夫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之主体;中国绘画乃是这种艺术精神的特殊产物和典型体现。他的后学鲍敬言、无能子、邓牧、傅山。

2.庄老易

关于道家思想的起源,有一说法认为起自《周易》。《十翼》有高深的哲理,但《十翼》在老子之时还不存在,《易》本是未开化的人使用的卜筮之书,没有那种高深的内容。老子对于《易》,不可能作为参照,用于自己学说。道家易学用《归藏》。

3.道家易学

关于庄老学派与《周易》的关系,历代史家的论述很少。我以为,庄周为宋人,宋为殷商后裔,当用殷《易》或《归藏》。《归藏》之名见于《周礼》,《归藏》的别名《坤乾》又见于《礼记》,可见历史上的确流传过《归藏》一书。近年湖北江陵所出的秦简当中有一部占筮书,与历代文献所载的《归藏》佚文接近,更证明殷、宋占筮之用《归藏》乃是史实。庄老学派若是与《易》有关,便牵涉到《归藏》的问题。我以为,《庄子》一书撰于宋国灭亡以后,而宋亡之后《归藏》失去影响,传者渐少,故而庄老学派对《归藏》与《周易》应当兼用,其经典系统应当是“庄老易”。到魏晋时代,这系统颠倒过来,成为“易老庄”。

《庄子·庚桑楚》记有老聃与南荣趎的数度问答,老子说: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从这话来看,庄老学派似有超越占筮的意思。然而据马王堆帛书《要》篇关于《周易》与占筮的议论,可以知道超越占筮不意味着弃置《周易》而不顾。《庄子·齐物论》中“梦蝶”一章的上文说: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庄子》的作者嘲笑俗人“梦之中又占其梦焉”,令人联想到“能无卜筮而知吉凶”的主张,从表面看来很像是轻视《易》筮的议论。然而此处的“占其梦”与《易》筮不同,乃是古代方术的另一种。《汉志·数术略》杂占类著录《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和《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都是专门的占梦书。《庄子》所谓“梦之中又占其梦”乃是针对占梦的风气及其专书而发,不能看做是对《周易》或《归藏》的嘲讽 [23]  。

《庄子》关于《易》筮的评论见于《大宗师》,篇中假托孔子说: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此节引文是根据郭象本。《经典释文》说,此节崔本写为:

造敌不及笑,献芥不及,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寥天一。

郭象和崔两本的这一节文字都晦涩难读,然而《庄子》传本的源流是郭象本根据向秀本并参照五十二篇本,向秀本又是根据崔本,由此可推断《释文》所述崔本文字更为可靠。另外,此处“……不及……不及……”的格式屡见于《庄子》,也显示出更多的可靠性。这段文字提到“簟筮乃入于寥天一”,其中“簟”字与“覃”双声叠韵,“覃”可视为“簟”的省文。“覃”见于《汉书·叙传》:“扬雄覃思”,颜注:“覃,大也,深也。”《尚书序》也有“覃”字,《释文》说:“深也。”可见《庄子》所谓“簟筮”即“深筮”之意。既深于筮,必通筮书。故而《庄子》“簟筮乃入于寥天一”的命题,含有对《周易》或《归藏》的肯定之意  。

《归藏》与庄子的关系,可由《庄子·大宗师》的一句话得到证实: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关于禺强,《释文》举有崔、司马彪、郭璞、简文帝四家之说,都以为禺强是人面鸟身的北海神。四家的根据都是《山海经》,《释文》引《山海经》说:“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禺强。”《庄子》说禺强得道而立乎北极,似与北海神的传说有关,但人面鸟身的神怪竟与庄子所标榜的得道发生关联,令人难以确信。《释文》说:“《归藏》曰: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这一佚文正合秦简《归藏》的格式,秦简《归藏》说,黄帝“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平公“枚占神老,神老占之曰”,宋君“枚占巫苍,巫苍占之曰”,殷王“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则“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定为《归藏》佚文,“筮卦”两字或为“枚占”之误,或为别本异文。《庄子·大宗师》提到禺强得道,立乎北极,当以《归藏》的内容为其知识来源。《归藏》为宋国传统的占筮书,庄周为宋国人,则《庄子》作者由《归藏》而得知禺强事迹,是很自然的。上文已说明《庄子》对占筮书有肯定之意,这首先意味着对《归藏》的认可 [23]  。

宋国灭亡以后,《归藏》的影响迅速跌落,到战国晚期,人们的占筮活动多是以《周易》为依据。《周易》的卦爻辞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有更多的辅助性的作品以资参考,庄周的后学者若是治《易》,一定是用《周易》。《庄子·天下》关于《易》的说法,显然就是出自庄周的后学。像黄老学派一样,庄老学派显然也以《易》为经典之一,这种立场到西汉时期更趋于明显  。

在西汉成帝时,有一位著名的道家人物,这就是严遵。《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记载严遵(字君平)事迹,说他“卜筮于成都市”,根据蓍龟劝人从善,又“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华阳国志》也有记载,说他“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可见严遵所崇尚的经典系统是“老庄易”。其中“老庄”和《庄子》的“庄老”的次序不同,是由于汉初崇尚《老子》的时代背景所致。本书第八章将说明,严遵本姓庄,东汉人为避汉明帝名讳,将庄遵改为严遵,将庄周改称严周,可见庄周、严遵同为庄氏。严遵为蜀人,而庄周后裔可能曾依附吕不韦,先助吕不韦著书,后从吕不韦迁蜀,故而严遵其人很有可能是庄周的后裔。严遵崇尚“老庄易”,这在庄老或老庄学派具有典型的意义。到魏晋时代,玄学兴起,“庄老易”、“老庄易”又变而成为“易老庄”,其中《周易》为经,作者为圣人;《老》、《庄》为传,作者为上贤或亚圣。例如王弼兼注《易》、《老》和《论语》,在注释中屡引《庄子》文字,又在清谈之中说明老子不如圣人。又例如郭象兼注《论语》和《庄子》,在《庄子序》中说明庄书“不经而为百家之冠”。在这里,不能否认的是,魏晋玄学的“易老庄”之次乃是由严遵的“老庄易”之次转变而来,而“老庄易”之次又根源于先秦的“庄老易”之次。我们从玄学的史料上,还可找出这思想史流变的痕迹,如《颜氏家训·勉学篇》说:“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三玄本为“易老庄”,此处说为“庄老易”,似不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而是受了先秦“庄老易”的系统的影响  。

4.道家著作的经学形式

当我们论说“黄老易”或“易老庄”的系统时,意味着尊经的观念和经学的形式不限于儒家,这与过去的成说发生了冲突。人们常说,中国思想史上只有两汉才是经学盛行的时期。更多的人说,中国学术自汉武帝始,一直广泛使用经学的著述形式。细玩人们所用的“经学”一词,可以看出有一个含义:只有儒家所尊崇的“诗书礼易春秋”才算是经,其他书籍则为“子”、“史”之类。正由于只有五经享有经的品位,才不需要指出是什么经的学问,只要笼统地指出是“经学”,就不会发生误会了。笔者不但声称道家有“经”,而且强调道家的“经”有所谓的系统性,大概会受到学人的指责。所以必须探讨一下,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究竟有没有采用经学的著作形式呢?他们若是有其特殊的经书,这些经书之间究竟有没有系统性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当先说明一下黄老或老庄学派的著作里究竟有没有像儒家“经传说记”那样的品级。在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例证见于《汉志·诸子略》道家类,其中著录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和《老子徐氏经说》,这三部著作所用的是典型的经学体裁,其中的“经”字代表《老子》本文,“传”、“说”两字分别标识邻氏、傅氏和徐氏对《老子》的解说。《汉志》还著录有刘向《说老子》四篇,这里的“说”与傅氏、徐氏的“说”属于同类。《汉书·景十三王传》提到河间献王所得书“皆经传说记”,显示出西汉经学的著述形式有传、说、记三种,加上后来的章句、注和义疏,至少有六种。上述的邻氏《经传》和徐氏、傅氏之《说》,与儒家经学的“传”、“说”属同种体裁;约成书于东汉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儒家的章句形式也可能十分接近。今学者常称赞魏晋玄学家思想活泼,喜自由发挥,然而从著作形式来看,玄学著作较之西汉著作更为死板,因为西汉邻氏、傅氏等人的传、说,都是附于经书的后面而独立成篇,魏晋玄学家的著作却都采用注的形式,将自己的文字写得较小,掺在经文的中间,与当今的“注释”已很接近,如王弼、钟会、孟氏、孙登、张嗣等人都有《老子道德经注》,崔、向秀、司马彪、郭象等人都有《庄子注》。(他们的注释有时采用“解释”、“隐解”、“集解”等名,但从体裁上说,与郑玄的“注”属于同类,可统称为注。)

到南朝梁代,又大量出现关于《老子》的疏,如梁武帝《老子讲疏》、韦处玄《老子义疏》、戴诜《老子义疏》等。这种疏体较之注解更为压抑,因为它们解释《老》、《庄》都是间接的,王弼、郭象的注释才是它们直接的解释对象。玄学著作还有“论”、“例”等形式,如何晏有《老子道德论》,王弼有《老子指略例》,但这些都是笺注的附属性作品,经学的著作形式按其地位依次为经、传、说、记、章句、注、疏、论,在这当中,注释经典是第一要务,作论发挥乃是次要的。时至唐代,唐玄宗贵为天子,还要作《御注道德经》和《御制道德经疏》,唐代道士又纷纷注释玄宗的御注,经学形式更为压抑和严谨  。

西汉严遵《老子指归》,先录《老子》每章本文,再写下《指归》之文,体裁颇似早期的章句。当然,《指归》可能经过了改编,但即使有过改动,它的原貌也应是传或说的体裁,因为现存《指归》的文字几乎是逐章逐句地解说,绝不是完全独立的著作。汉唐之间解《老》、解《庄》的形式,是否为后起呢?并不是!《韩非子》一书有《解老》、《喻老》两篇,《解老》也是逐句解释,这不是“传”又是什么呢?《文子》一书的时代尚不能论定,从它的内容上看,也与《解老》接近,属于《老子》的附属性或解释性著作之类。再往上溯,稷下学者凡有道家倾向者多本于黄老,当时《黄帝四经》的前两篇或已称经(详见第一章),既已有经,便应有类似“传”、“说”的著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宣王时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种“序其指意”的著作都由《黄》、《老》衍生,如果说是采用道家的经学形式,是不会错的 。

与西方文化的经典相比较,中国传统的经典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某种系统性。造成这种差别的缘由说来很简单,西方各教派所尊奉的经典只有《圣经》,仅传本及释义不同而已;伊斯兰国家所尊奉的经典也只有一部,即《古兰经》。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经典不具这种单一性,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五部又各有今古文的差别,并各有卷帙浩繁的解释性著作;道教的经典又远多于儒家,几有千种。在经典数量繁多且又追求思想的统一的情况下,便从众多的经典当中整理出某种系统,如儒家经书有五,号称“五经”;对五经的不胜枚举的附属性著作,区分为“传”、“说”、“记”、“笺”、“注”、“义疏”等。道教经典则分为三类,称为“三洞”;又佐以四类典籍,称为“四辅”,其系统性又超过儒家的经传注疏。道教依附于道家,而道家黄老、老庄两派所尊崇的书籍都不是一部,而是各有三部,在三部之间又有品位的不同,称其为“经典系统”,应是允恰的  。

5.审美性批判思维

道家基本不是意识形态,其思想主体是审美性很强的批判理论。道家老庄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明辨的批判思想家,正是从老庄才开始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批判哲学的先例。立足于于无为政治的社会理想,他们对世俗之仁义道德和刑名法度及人们的“尚智”和“好知”的心理,对当时有为政治予以强烈的批判和排斥。“有关于道家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张岱年先生曾也有所揭示,他认为道家想要着重揭示了文化生活中的偏失和流弊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家的一大贡献就是在于反对贵贱之分,批判等级制度的一种的思想理念。” [25]

社会批判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非常珍贵的、表现人的觉醒的一种意识。一般说来,社会批判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的现实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幸状况及其不合理性的认识,伴随此,往往也有对超越现实社会的某种理想社会的构想及其合理性、必然性的论证。在中国思想史上,发现生活在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的人们的不幸,是很早的事情。例如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则是更加深入地思索了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从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理论立场上判定,与无阶级的、自然的.平等社会相比,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堕落中的社会。庄子的这一理论立场,或者说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可以分解为无君论等论。

无君论。庄子对战国时期的现实社会的根本性否定,就是对那个社会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制度一一君主制,表示轻蔑和否定。首先,庄子把否定的矛头指向这一制度本身,认为君臣之分是一种“固陋”的表现。在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里,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君臣之分,臣民对君主的服从是最基本的政治伦理。这也是战国时期最有势力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的重要内容。“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齐物论》所以在庄子看来,俨俨然的君臣之分,煌煌然的君主统治,皆如同荒诞、短暂的梦境,在“大觉”者的眼里,是很浅陋的,现实的君主制度、贵贱等级制度的合理性、神圣性对一个真正的觉醒者来说是不存在的。

其次,庄子对君主制的最基本的政治行为——专制,即君主对臣民的统治驾御活动作了完全的否定,认为这是一种“欺德”。《庄子》中写道:“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zēng弋yì(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之害,鼷xī鼠(最小的一种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应帝王》)

可见,庄子认为人类在其最后的自然本性上,如同鸟、鼠之类自知逃避伤害一样,是完全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治理自己,自由自在生存而不需要“君人者”以“经式义度”规范制约的,也就是说,君主和一切制度的存在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最后,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无君无臣的自由生活最快乐。《庄子》中用寓言的形式,借骷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孟子说,“孔于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盂子·滕文公》下),庄子的感受正好相反。他认为没有任何伦理义务(“无君”),没有任何政洽责任(“无臣”),没有任何负累(“无事”),才是最快乐的生活。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很显然,这是庄子对已有的、现实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儒家的仁义,进行的很有攻击力的解构,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同时也显示了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价值主张无非都是实现权力的方式,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一切美好的设计同样要被少数人拿去,并成为愚弄大多数人的美妙言辞。 而且,就当时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救治方法来说,又都是作为民间的“士阶层”或者说各家各派提出的,统治者将它们拿来后逐步改变成为符合自己利益集团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庄子的一个“窃”字使用得相当形象,也有相当力度。

《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在庄子的批判里,从谋权谋名谋利者到鼓吹仁义道德者,从逞辩者到拙变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遏者。

2历史评价

1.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2.现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3.人际关系
    庄子的亲人不见于历史记载,据考证,庄子的先祖是宋戴公。张远山《庄子传》说庄子父亲庄全,母亲狶韦氏。关于庄子的妻子,《庄子·至乐》篇有提到,但没说名字。从惠施口中可知庄子的妻子为庄子生了儿子,但没有留下名字。而据张远山《庄子传》,庄子妻子为钟离氏,长子庄遍,次子庄咸。
    山东省东明县东、北一带有庄子后裔。据当地《庄氏族谱》记载,庄子的六十九世孙庄济(字毅亭)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进士。 
     4.后世纪念
     庄子祠观
     南华山庄子观

庄子卒后,庄氏后裔将庄子葬于南华山之阳,并建祠纪念。南华山遗址在今山东省东明县北部,蔡元集乡一带,唐时属离狐县,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庄子,又下诏将累代不改的离狐县改为南华县。
    南华山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庄子观,此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多次重修。庄子族人在1988年重修的基础上,又筹资重新修建庄子墓和庄子祠。
    南华山庄子观有门楼一间,大殿三楹。殿门两侧垂长木对联一幅,上联为“生于蒙城地”,下联“逍遥漆园区”,横批是“漆园旧泽”。殿堂正中是庄子彩塑坐像。四壁彩绘庄子生平逸事,且有许多历代名人所留诗文、匾额。

院中悬挂匾额有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仲阳月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石星题写的“犹龙化境”,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观月户部侍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阳月东明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至乐无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至今此碑犹存。观后20米处就是庄子墓。 
纪念邮票
庄子纪念邮票

2000年11月1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四枚为古代思想家庄子邮票,面值80分。 
人物争议

5. 人物争议

⑴籍贯

庄子为宋国蒙邑人。关于蒙邑的现代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东东明等。 [34-44] 
卒年
庄子塑像

关于庄子卒年,马叙伦详考各种相关史籍,结合战国时期帝王纪年,得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间。
    首先,《庄子》中提到的公孙龙曾为平原君客,而平原君在赵惠文王时为相,且《庄子》亦记载庄子以说剑见赵文王,则可证庄子在“赵惠文王之世犹存在”。即使《说剑》是伪作,还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庄子曾见过赵惠文王和公孙龙,即《庄子》曾记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而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前306年)失去相位到楚国,此时正是赵武灵王二十年,惠施未必一到楚国就去世了,假设他卒于十年之内,就正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之间。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上限定为赵惠文王初年(前298年)。
    其次,《庄子》两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前318年)才自立为王,这一年亦为燕王哙三年;《庄子》又载燕王哙让国之事,发生在燕王哙五年,至燕亡国时,宋君偃称王已六七年了,且《庄子》所载宋王之事,皆发生在宋国强盛之际,则估计庄子没有见到宋亡国。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下限定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这一年齐灭宋,宋君偃死于魏。
    祖先
    庄子是宋国公室的后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杨义认为庄子应该是楚庄王的后裔,并在楚悼王或肃王时成为疏远贵族,离楚流亡,逃到了边远的宋国。 

3道家内容延读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上古时期,后来老子集古代大圣智慧总结了道家精华。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管子》等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4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有时也为民间儒者所曲解反注,打着道家反道家,随意剪沾原本。虽然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结合佛教学说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 “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

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

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

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③道无形无象。

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他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老子虽然讲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不讲对立面互相斗争。他反复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也就是说,他揭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主要是为了说明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因此,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这些战略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引《庄子》,只注篇名)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田子方》)与老子用“夷,希,微”混而为一(十四章)来形容颇为不同。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 “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 “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东晋僧肇(约374~414)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三段式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从永嘉丧乱开始到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士壤。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教,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他说:“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认为万物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僧肇所谓的有与无,以佛教的“真谛”“俗谛”而言,即“真谛”为无,“俗谛”为有。但是,在客观上,他反映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僧肇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间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把僧肇视为初祖。
     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产生了哲学思维,并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相对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而言。 
    道家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旧、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五大洲,由史前多根系文化汇合而成的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中国和墨西哥等大的文化系统,各自发展,各具特色,都曾达到高度繁荣。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阳、西域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的学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 “诸子”括为九流,(别增“小说”为十家),九流中道家的文献达993篇(且不计误列入杂家者),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
    具体地考察先秦诸子各家的历史发展,自秦依法家为政,兼统兵、农、纵横,因而能够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统一,汉初一度重用黄老道家,继又独尊儒术,因而得以稳定和强化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而兵、农、纵横以至阴阳、名家,都以其理论上固有的局限而只能依附于儒、法、道三家。至于墨家,则由于多种原因而归于中绝。真能独立发展、体用皆备、自成系统的,实有儒、法、道三家;如以多元并存、矛盾两分的观点分别考察,则其基本格局似可概括如下:道、法两家由相依而分驰
    道、法相依,源于齐学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②。相传姜太公著书甚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太公》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皆亡,但其影响及于管仲。管仲相齐桓公,重贤任能,实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存《管子》书中多道、法合一思想,如:“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⑧等。战国时,邹忌相齐威王,进一步实行封建化改革,建立“被下学宫”,稠一下学者中,不少人兼通黄老刑名,提倡道法合一,以黄老道德为体,以刑名法术为用。故《史记》以老庄申韩合传,并非偶然,其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④更是明证。
     但道、法两家在思想上本有分歧,尤其三晋法家与南方道家如庄子等更多外背。而秦统一前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法家依附于封建统治集团,以乘势夺利的当权派立场,迷信权势法术,在实践上一度取得成功;而道家则基本上属于没落贵族下降而形成的逸民或隐士集团,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既否定“礼治”,也反对“法治”,更轻视权势,而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⑤“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自隐无名为务”⑥。现实中的激烈政治分化,促成学术上的思想日益对立,愈往后发展,当儒、法政治合流而跃居统治地位,道、法两家则愈是背道分驰。
    儒、法两家由相乖而合流
    儒、法相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主“礼治”,一主“法治”,路线不同,针锋相对。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蠢”之一,斥责“儒以文乱法”,称儒家推尊尧舜、美化三代是“非愚则诬”⑦;反之,孟}1也猛烈抨击法家,兼斥兵、农、纵横,宣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⑧反对法家主张的武力兼并和土地私有化。儒家亲亲而尚仁,宣扬德化仁政,法家尊贤而尚功,主张刑赏法治,在社会变革时期似乎水火不相容。
但到秦汉之际,儒法开始走向合流。汉初,一方面,’汉承秦制”,另方面“惩亡秦之弊”,儒生们致力于融摄法家,如《韩非子·忠孝篇》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入儒家伦理政治体系而形成“王道之三纲”,建立起。韩非的这类思想被汉初董仲舒等吸“阳儒阴法”的封建“法度”⑨,并一直沿袭下去,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政统的轴心。王夫之称之为“申韩之儒”,戴震斥之为 “以理杀人”,谭嗣同更概括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⑩从政法体制到思想支柱,揭露了二千年封建政统中儒法合流的本质。
    儒、道两家由相默而互补
    儒、道异说,源于鲁、齐异政。而孟子力辟杨、墨,庄子剿剥孺、墨,早已互相攻乞干,形成对立。到汉初,儒、道互黝,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尖锐化。辕固生与窦太后争论;者子》一书评价,竟被令入圈刺家,几乎丧生,申培公被迎来议明堂事,竟导致赵给、王藏等被政治诛杀。司马迁曾总括:“世之学老子者则默儒学,儒学亦黔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此后,司马迁被斥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而《史记》,书竟有一“谤书”之嫌⑩,而王充则自命“虽违儒家之说,但合黄老之义”,⑩因而《论衡》一书长期被斥为“异端”。
    但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或“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这种互补,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士人一直有在朝和在野之分,每个人有所谓穷达、出处、跻身庙堂或退处山林之别,因而决定其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好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适应这种互补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不同境迂中的心理平衡。冯友兰先生颇有实感地点明:'“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似乎可以说,正如西方文化中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和互补一样,中国文化主流中也有孺、道精神的对立和互补。
    以上从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的简析,仅系宏观鸟瞰其基本格局,许多中介环节未遍细论。
道家·史官·隐者
    关于道家的起源,似可概说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谓“老聊,周守藏室之史也“(《张汤传》又谓“老天为柱下史”)。盖周室史官兼管文献图籍,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所谓.'盖出于史官'’,系概指之词,非仅实指老子曾作过周守藏史,且泛指道家思想乃渊源于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腆见周之衰而自隐去,又如庄周不应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终身不仕等,且泛指一部分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从现实政争中退出,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有可能成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代表人物。
    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中即已成群出现。既有批评、讥刺孔子的长诅、莱溺、荷篷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伯夷、叔齐、朱张、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等。后二人,孔子赞扬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⑥。这是说,虞仲、夷逸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洁身自好,合乎权变之道。这类隐者,正是道家产生和依存的社会基础,老聆、杨朱、庄周、老莱子、列御寇等等,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熟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樱下学者群,日益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视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表现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樱下的学者群中,有不少人坚持轻视王侯,拒绝封赏,终身不仕,所谓“不治而议论”,只是“名著书言治乱之事”⑩,或者“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汕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们并不进入政治权力结构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对现实政治抱批判态度。诸如,颜镯 L,(“士贵于王”的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⑩鲁仲连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⑩田巴敢于“毁五英,罪三王,瞥五伯,一日而服千人”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美谈。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士”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中,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下降为庶民,其间界限尚难划定,故依史籍可统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则明显的分化为在朝与在野两大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⑧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退隐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失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则身在江湖而心优天下,也还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⑧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亦称“隐逸”、“逸民”、“隐士”、“处士”“微君”、“高士”、“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一i}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哗《后汉书》开始专门增设《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逐》之时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契。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本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⑧其后,唐修《晋书》、《隋书》以}`清修《明史》等均专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著名隐者的事迹记入国史,多系褒扬。私家著作的专史中,更有魏皇甫谧的《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最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的占一半。清代高兆又撰有《续高士传》,录魏室明的著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及道家所赞美的人物。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自居,不慕荣利,傲视王侯,所谓“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在政治上不依附于权力结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⑧,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恩想上按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学论政,并试图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千预现实政治。自《庄子》提出以“大宗师”去“灾帝王”的理想,历代道家颇欣赏“为帝王师”,视为“不治而议论’的理想方式。诸如:黄石公之授书张良,张良助刘邦取天下后善自隐退,隐退之后又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稳定了汉初政局,盖公指点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因而取得“文景之治”的最佳效果。黄石公、盖公,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则不屈于汉光武的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镇,隐居茅山而被称为 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也是道家的理想人物。他们可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饭。由于他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与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的山林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风格上,有与庙堂文艺并峙的山林文艺,在学术思想倾向上,有侧重“方外”与“方内”、“自然”’与“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来,依靠_上层,在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官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教”,道教的发展,继“茅山道派”之后,更崛起宋元以来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深相结Ar,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由山林隐逸引伸出的“布衣’这一称呼,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褒称。如诸葛亮《出师表》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9荆州书》自荐:“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烩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的美辞,来赞扬好友志士潘语。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一一隐者群中,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故常引起聪明的封建统治者的密切注意,并采取一些特别的征辞手段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在衰世,不仅无心“招隐”,而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自然增强布衣一一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至改变“山林”与“庙堂”的力量对比。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他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一社会势力的强大而写了《尊隐》一文,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把“京师”和“山中”对立起来,并从政治经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两者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因而,预计不久的将来,“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1”这一大胆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大震荡所证实,
道家传统与革新
    有正宗而后有革新。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⑧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但道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动,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成了道家文化的优秀传统。
    两汉时期,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并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的统治之下,诸如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杨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受尽迫害而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因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毅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精心自由创造,从而取得辉煌成就。以王充为例,他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⑧因而能够在儒术独尊, i}纬流行的条件下,勇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⑧“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掖发,不避孔氏,’I被章太炎衷心地赞为:“汉得一人焉,是以振耻。至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⑩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经营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儒道兼综,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优于老”,强调、“名教中自有乐地”,“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⑩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如稽康阮籍等则不可避免地被斥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发秘康:“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鲜明地反衬出检康思想的异端批判性格。秸、阮等本属贵族,而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纵情诗酒,与向秀、山涛等结为“竹林之游”,求友于当时著名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娘,永啸长吟,颐性养寿”⑩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这一奇妙的思想传统。这一时期,近似播、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思想家,当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吴会秘郡处士,著有《物理论》、《太玄经》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仅存于《抱朴子·洁鲍篇》中),隐居著论、驳斥报应的戴建(东晋处士,著名艺术家,著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拒绝卖论取官的范填(著《神灭论》,坚持天道自然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能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之下,唐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统治阶级中的“朝”、 “野”矛盾。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学家,例如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谭峭、孙思邈……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着、禁锢着整个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深山中,著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人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否定。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变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有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以“黄冠自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顾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下的《霜红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统的隐者和异端正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课学习提纲:

一、人物生平

二、主要影响

三、庄子中的经典名句

四、《庄子》作品

五、轶事典故

六、关于庄子的成语大全

1作品鉴赏

2历史评价

3道家内容延读

成语典故班第20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庄子的辨证思想。

二、写作题

1、出自庄子的成语一共有400多条,请选择其中的成语一条,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所用的那条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思想的“道”究竟是什么?老子和庄子是如何描述“道”的?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浅论老庄思想的差异
庄朝晖:为庄子一辩(文字稿)
七绝·逍遥游[七绝]
道家思想起始于什么时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