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语典故班第十八课 从孔子中的成语,看孔子小康社会的主张
成语典故班第十八课
从孔子中的成语,看孔子小康社会的主张
主讲:绝谷画蝶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ó”,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zhǐ 在。15岁立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cháng弘,学琴于师襄。34岁时鲁大夫孟僖xī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fán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时孔子55岁。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
在孔子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论语》中有不少有关的记载。《子罕》记载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魋tuí 欲害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仅认为他的生死由天决定,而且还认为,他的“德”,他担负的复兴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赋予的。孔子承认天是主宰,认为有天命存在,认为天命决定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时,对周时盛行的通过卜筮shì 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放弃自己的努力。因而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些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是矛盾的。它构成了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人死后是否为鬼,他采取回避态度。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主要成就
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
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3.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fěi 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5.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dòng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6.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三、言论著作
1.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 wēi yán dà yì ]
释义: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出 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2.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3.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4.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四、轶事典故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学琴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tuó。”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4.实验欹器
《孔子圣迹图》之《观器论道》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qī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5.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有《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6.诛杀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五、孔子的教学与孟子的教学不同点有哪些
孔子与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与孟子的不教之教、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教育仍能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教益。
孟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其独立人格和鲜明的个性。虽然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从中也给予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第二、教学原则、方法之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孟子从孔子那继承了诸多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有一些区别。孔子与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了若指掌,他进行了分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且也了解他们的缺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对于同一件事情,孔子给予不同的弟子以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因为子路凡事总想超过别人,要他收敛而要他问问父兄的意思再行动,而冉有难以下做决定,疑虑太多,遇事退缩,孔子为了促其进取而鼓励他听到就行动。
2、启发诱导与自学、深造自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学习状态: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老师便可开其意,达其辞,使学生经过启发有一定的感悟。通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孔子的启发诱导注重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孟子则注重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自得。因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内发的,不可能由他人达成,所以孟子主张自学与深造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主张的深造自得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相比较而言,孔子侧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孟子侧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前者对教师的启示颇多,而后者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得的醒悟。孟子的这一教学主张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较相近。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三、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要思考,而且也认为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他对终日的思考是不主张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更注重学习。这与他的教育目的培养治世贤才是有关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并贯之以仁勇智三德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贤才。这种贤才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来治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考。而孟子则认为教师并不能传授知识的全部,只能传授基本知识,学生要获得其中的精髓必须自己去思考,琢磨与体会。孟子以后裔教人射箭和做木匠教人做木工活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完全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学生要在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巧”。相比于孔子的学思结合,孟子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这也是源于“明人伦”的内发教育目的。这种内发的精神境界旁人是难以使其达到的,需要自身进行思考,琢磨与领悟。
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多有创新。他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应以怀疑的精神来看待书籍。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对于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变通为“其进锐者,其退速”,直陈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强调了为学之序。
第四、总结与启示
虽然孟子的教学思想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有诸多启示与借鉴的地方,但是将两者进行比较一是为了说明教育目的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的采用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不仅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目的,而且也要切实地采取有效的教学原则去规范教学双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达到教育目的。二是为了表明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的创新精神。孟子的教学思想不仅是对孔子教学思想的继承,而且也以革新的精神,创造了具有个体本位色彩的教学思想,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
在当今的教育的改革中,我们仍可以从前人的脚步中的得到启示。当今的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贴合实际的教育目的,而且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原则,并且更需要一种革新与创造的精神去进行教育改革。
第五、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六、关于孔子的成语大全
1.拔萃出类
注释:同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
出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2.拔萃出群 cuì
注释:拔超出。萃原谓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众人之上。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3.拔类超群
注释:同拔萃出类”。指高出众人。
出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4.百福具臻 zhēn
注释:形容各种福运一齐来到。
出处:《旧唐书·李藩传》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5.抱瓮灌园 wèng
注释: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出处: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畒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6.辨日炎凉
注释: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以之形容兒童的聪明早慧。
出处:《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兒辩斗。问其故,……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7.博古通今
注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8.不敢问津
注释: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出处:《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9.不劳而获
注释:获获取,得到。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10.不能赞一词
注释: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11.不能赞一辞
注释: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2.不识东家
注释: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出处: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13.不幸而言中
注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出处:《孔子家语·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14.不壹而三
注释:指再三;多次。
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15.不饮盗泉
注释:比喻为人廉洁。
出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16.不赞一词
注释: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7.出何典记
注释:指无稽之谈。
出处:《后汉书·边韶传》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18.出类拔萃
注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19.楚弓楚得
注释: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20.啜菽饮水chuò shū yǐn shuǐ
注释: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21.春秋笔法
注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22.聪明睿智
注释: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22.存亡续绝
注释:存保存;续接续。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出处: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23.丹之所藏者赤
注释: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24.导德齐礼
注释: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释: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6.道大莫容
注释: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27.登高必赋
注释: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出处:《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28.登山小鲁
注释: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出处:《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9.东西南北
注释: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30.董狐之笔
注释: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1.董狐直笔
注释: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2.斗筲之人
注释: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33.多文为富
注释: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出处:《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34.耳顺之年
注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5.放言高论
注释: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36.愤世疾邪fèn shì jí xié
注释:犹愤世嫉俗。
出处:唐·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37.蜂出泉流
注释:像群蜂倾巢,如泉水涌流。形容一时并作。
出处:清·龚自珍《古史勾沉论二》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
38.孚尹旁达fú yǐn
注释: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39.负手之歌
注释:喻指临终前的咏歌。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40.革凡成圣
注释: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出处: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41.观者如堵
注释:堵墙壁。观看的人象一堵墙一样。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出处:《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42.过市招摇
注释: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招摇张扬炫耀。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43.寒耕热耘
注释:泛指农作辛苦。
出处:《孔子家语·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44.毫末不札,将寻斧柯háo mò bù zhā,jiāng xún fǔ kē
注释: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45.河目海口
注释: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出处:《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46.闳意妙指hóng yì miào zhǐ
注释:指宏大微妙的意旨。指,同旨”,意义,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六经正名》《孝经》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书,平易泛滥,无大疵,无闳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录中,与《坊记》、《缁衣》、《孔子闲居》、《曾子天圆》比,非《中庸》、《祭义》、《礼运》之伦也。”
47.虎口逃生
注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48.虎口余生
注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49.画虎不成反类犬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
注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唐·刘知幾《史通·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50.黄口小儿
注释: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51.积毁消骨
注释: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三》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52.季孟之间
注释: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出处:《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53.见械大jiàn xiǎo dà
注释: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出处:《孔子家语·五仪解》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54.金人三缄jiān
注释: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5.金人之缄
注释: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6.金人之箴 zhēn
注释: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7.鞠躬屏气
注释: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58.举国若狂
注释:举全;狂狂欢。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出处:《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59.涓涓不壅yōng,终为江河
注释:壅堵塞。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酿成大的问题。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60.开柙xiá出虎
注释: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1.孔席墨突
注释: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62.苦口良药
注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63.傫如丧狗lěi rú sàng gǒu
注释: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傫,古同累”。
出处: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髎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64.犁生髐yuè 角
注释: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出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髐,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5.良药苦口
注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66.了如指掌
注释: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秂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67.了若指掌
注释: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秂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68.龙化虎变
注释:比喻变化莫测。
出处:《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砫。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69.路叟之忧 sǒu
注释:指百姓的疾苦。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70.路无拾遗
注释:指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尚好。
出处:《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71.乱臣贼子
注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处:《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72.绵绵不绝
注释: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多,连续不断。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73.绵延不断
注释: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74.名不正,言不顺
注释: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75.名存实亡
注释: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出处: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76.鸣鼓而攻
注释: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7.难乎为继nán hū wéi jì
注释:难于继续下去。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78.难以为继nán yǐ wéi jì
注释:难于继续下去。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79.年富力强
注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80.披发左衽pī fà zuǒ rèn
注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81.片言一字
注释: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出处:唐·李邕《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片言一字,劝善惩恶,诱进后人,启明先觉。”
82.泣麟悲凤qǐ lín bēi fèng
注释: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出处: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
83.迁兰变鲍
注释:比喻潜移默化。
出处:语出《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84.黔突暖席qián tū nuǎn xí
注释: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85.倾耳而听
注释: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86.求忠出孝
注释: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处: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87.如石投水
注释: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比喻互相合得来。
出处:《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三国·魏·李萧远《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88.三复白圭sān fù bái guī
注释:指慎于言行。
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89.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注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90.三谏之义sān jiàn zhī yì
注释:指事君之正道。
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91.丧家之狗
注释: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92.丧家之犬
注释: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93.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注释: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出处:《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95.私淑弟子
注释: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96.四海承风
注释: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出处:《孔子家语·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97.四体不勤
注释: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98.似是而非
注释:似象;是对;非不对∶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99.素隐行怪
注释: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
出处:《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100.岁寒松柏
注释: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1.岁在龙蛇
注释: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指命数当终。
出处:《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102.索隐行怪
注释: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
出处:《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103.泰山梁木
注释: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04.通今博古
注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105.托之空言
注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106.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注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107.文武之道
注释: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108.无病自炙
注释: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出处:《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
109.无私之光
注释:比喻帝王的德泽。
出处:语本《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110.席不暇暖xí bù xiá nuǎn
注释: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唐·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111.徙宅忘妻xǐ zhái wàng qī
注释:徙迁移;宅住所。搬家忘记把妻子带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出处:《孔子家语·贤君》寡人闻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
112.削发披缁xuē fà pī zī
注释: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头发,穿上僧衣。表示出家为僧。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113.宵鱼垂化
注释: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
出处:据《吕氏春秋·具备》载,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治亶父(今山东省单县),体圣人之化,三年,夜间捕鱼的人能将所得小鱼重归水中。
114.霄鱼垂化
注释:以之来称赞官吏的德政。
出处:据《吕氏春秋·具备》载,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治亶父(今山东省单县),体圣人之化,三年,夜间捕鱼的人能将所得小鱼重归水中。
115.小受大走
注释: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116.心向往之
注释: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17.心悦诚服
注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18.修旧利废
注释:把破旧的修补好,把废物利用起来。指厉行节约。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119.修旧起废
注释:原指修诗书,兴礼乐◇引申为把旧有的修理好。把废置的利用起来。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120.熏风解愠 yùn
注释: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21.熏莸不同器xún yóu bù tóng qì
注释: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122.熏莸同器xún yóu tóng qì
注释:熏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123.言简意该yán jiǎn yì gāi
注释: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出处: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一夫《论语》所载孔子论诗之言多矣,若《关雎》、《思无邪》章,诵《诗三百》以及《兴观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简意该,义深词洁。”
124.燕巢卫幕yàn cháo wèi mù
注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出处:《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
125.杨虎围匡yáng hǔ wéi kuāng
注释:杨,通阳”。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抜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126.一辞莫赞
注释: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27.一窍不通
注释: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28.一日三覆
注释: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129.以辞取人
注释: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130.以容取人
注释: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出处:《韩非子·显学》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131.以石投水yǐ shí tóu shuǐ
注释: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比喻互相合得来。
出处:《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三国魏·李萧远《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132.以水投水yǐ shuǐ tóu shuǐ
注释:把一条河里的水倒到另一条河里。比喻事物相似,很难辨别。
出处:《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石水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133.以言取人
注释: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34.饮水啜菽yǐn shuǐ chuò shū
注释: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135.有耻且格yǒu chǐ qiě gé
注释: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6.有过之无不及
注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137.欲盖而彰yù gài ér zhāng
注释:犹欲盖弥彰。
出处:《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138.欲速不达
注释: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9.远溯博索
注释:指广泛地推寻考索。
出处:明·宋濂《题〈寿昌胡氏谱〉后》司马迁作《史记》,远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实之。”
140.怨天忧人
注释: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41.在陈之厄zài chén zhī è
注释:指饥贫等困境。
出处:《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42.张牙舞爪
注释: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处:《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143.招摇过市
注释: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144.芝兰之室
注释:比喻良好的环境。
出处:汉·戴德《大戴礼》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45.知我罪我zhī wǒ zuì wǒ
注释: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46.众多非一
注释: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147.周游列国
注释: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指走遍各地。
出处: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148.铸剑为犁
注释: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出处:《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149.壮发冲冠zhuàng fā chōng guàn
注释:形容气概雄伟豪迈。
出处: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
150.濯足濯缨zhuó zú zhuó yīng
注释: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151.子为父隐
注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出处:《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152.足不履影zú bù lǚ yǐng
注释:比喻循规蹈矩。
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
153.镞砺括羽zú lì kuò yǔ
注释:比喻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镞砺,磨砺箭头;括羽,用羽毛装束箭尾。
出处: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154.祖功宗德
注释: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出处:《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
附1人物评价
(一)国内评价
1.春秋思想家老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
2.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3.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4.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5.战国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6.战国思想家荀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7.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8.汉代韩诗学创始人韩婴: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
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
9.汉代文学家祢衡:受至精,纯粹睿哲。(《艺文类聚卷二十·后汉弥衡》(鲁夫子碑)
10.晋代文学家陆机: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陆机集卷九·孔子赞》)
11.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
12.唐朝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杨炯集》卷四)
宋真宗赵恒: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纲。(《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八》)
13.宋代哲学家程颢: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14.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明宪宗朱见深:孔子之道之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御制重修孔子》)
15.明代学者陈献章: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际献章集卷一·襄阳府先圣庙记》)
16.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而达之于国家天下之远。(《王文成公全书天于·卷三十一》)
17.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康有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独重人道。(《济南万国道德会演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18.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
19.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世界伟人传第一篇·孔子》)
20.近代学者钱文选:中华之文明,实基于孔子之道德……孔子这道,极为世人所崇拜,固有万古不灭的价值,即西方传教士,亦深信孔道可驾乎近代一切宗教而上之。……以世界之眼光观之,可断定虽历千百年后,孔子伦理仍当保存,苟或轻蔑叛离,则中国文化早已扫地无余矣!(《士清全集·孔子伦理与万国修身大会之关系》
21.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与中国》)
近代历史学家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22.近代思想史家杜国庠: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概要》
2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24.近代教育家、哲学家梁漱溟: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并且演成中国人的风尚,为中国文化之特异彩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孔子就因为把握得人类生命更深处作根据,而开出无穷无尽可以发挥的前途。他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再重光于世界。(《孔子学说之重光》)
(二)国际评价
1.朝鲜学者金益洙: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
2.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论语古义》)
3.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4.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诸子百家考》)
5.日本学者简野道明: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6.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学知识词典》)
7.美国学者甘霖: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8.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外论部分)
9.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东西幸福观念论》)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矣。欧洲人皆言中国无如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伟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成为文化之中心。(《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10.英国学者裴斯脱:吾人置身各教之外,平心以求各教之真而比较之,必其适合吾人最近精神上之新的生活,与文明演进,并行不悖者,然则吾见比较的眼光中,孔教诚有特占优美之点者矣(《论孔教》)
11.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
12.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13.法国学者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4.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宣统皇帝溥仪的英文帝师庄士敦: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见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39-40]  [42]
(三)史料记载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论语》《孔子家语》
(四)后世纪念
1.祭祀
孔子塑像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东汉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势下,京师文庙祀典从中祀升为大祀,这种殊荣万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此外,孔庙还有专门的祟圣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
2.孔庙
曲阜孔府大成殿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3.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初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lín 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曲阜孔庙既是国家礼制庙宇,又是孔氏的家庙,因而还奉祀孔子夫人、孔子母亲、孔子子孙、孔氏四十三代中兴祖。
4.南宗孔庙
南宗孔庙大成殿(衢州孔庙)
南宗孔庙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建炎初年,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传决定带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圣像碑两件宝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迁衢州之后,无庙奉祀先祖。他们请南宋朝廷,鼎建家庙,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拨款建造孔庙。但这座家庙,毁于元兵之后。
现存的这座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孔庙、孔府及后花园、思鲁阁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建筑仿照曲阜孔庙,唯思鲁阁为首创。思鲁阁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是为告诫孔氏子孙不忘故里。
5.孔林
孔林
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孔府
孔府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府占地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三路布局,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五间等,最后为花园。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
7.祠堂
商丘市夏邑县孔子还乡祠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周僖王二年(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夏邑祭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
本课学习提纲
一、孔子生平
二、主要成就
三、言论著作
四、轶事典故
五、孔子的教学与孟子的教学不同点有哪些
六、关于孔子的成语大全
附1:人物评价
成语典故班第18课作业
1. 简要回答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
2. 写作题
成语1:不饮盗泉
注释:比喻为人。
出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清正廉洁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约束、抑制自己的私念和贪欲的一种行为。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在年幼时,心灵是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膨胀,思想也随之复杂。坚强意志的人,就能够始终把清正廉洁放在心上,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
古往今来,清正廉洁所蕴含的内容不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清正廉洁不是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与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和情操相关。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今天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好干部,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题目:清正廉洁赋或自己命题!(先进人物各项各业都有,百度搜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子,孔子简介
品读国学经典之感悟
诸子百家——儒家
56句中国古语:千年智慧,值得珍藏
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五大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