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土地上的秦腔
userphoto

2024.04.28 江苏

关注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包括脸谱、身段、化妆、特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秦腔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便于抒情和叙事,其曲牌近200个,唱板分塌、滚、摇、代、垫五部,另有花音、苦音之分,表现不同的情绪,如花音表现欢快喜悦,苦音表现凄楚悲哀。秦腔的唱腔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音。秦腔的唱念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融入了汉唐时期的诗、词、曲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秦腔的表演强调感情的真实,要求演员的一招一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愁、爱、恨、憎、欲要明显强烈。

我最早听到的唱腔一定是秦腔而不是歌曲,我生于七十年代前期,那年是虎年。那时候还在文革期间,虽然那些令人恐怖的事件在乡村发生得不多,但是整个社会的风声雨声照样渗透到了这个偏远的黄土高原。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政治空气紧张、娱乐活动减少、可听可看的极少,不过即使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那里还想也没什么可看可听的。小时候,村子里没有电,更不要说电器、电影、电视,手电筒和半导体收音机可能真是最重要的家用电器了。

收音机也不是很普及,太贵了,当然电池也用不起。我记得有人用手电筒,电不足了,灯光很昏暗,他把电池拿下来揣在怀里往热里焐,说是焐一会电就多了。各村倒是有大喇叭的,我记忆中村上的大喇叭没发挥过什么作用吧,根据所看的电视电影描述,大喇叭多为通知村民一些事情说用,当然一定也放过一些广播电台或者革命歌曲之类的吧。

这就看出戏台的作用来了,逢年过节唱大戏,是农村人最期盼的盛事。戏台,我在小口村和石门乡见的,涝坝岘这一代比较少,芦阳乡倒是有,可是哪有机会去那里去欣赏舞台表演呢。

小口村的戏台,逢年过节上演的都是秦腔啊。戏台在红山脚下,戏院四周是高大的枣树,树干很粗,巧合的是有几棵大枣树造型奇特,有几个大枝干可以稳稳当当坐在上面,那自然也是观看戏台表演的好地方了,不过不要听入迷了呀,掉下来怎么办,还好爬上去的都是小娃娃,本来就不是去认真听戏的,是去闹着玩的。

锣鼓镲钹一响起来,就热闹了,整个山谷里都能听到这些回声。二胡苦音一拉,那穿透人心的悲苦直击人心,很多妇女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染,掉下热泪,看看舞台,想想自己,这种感情更甚,年年看年年哭。

戏台上年年上演的那些经典剧目,千百年来在教化着我们,好人坏人善人恶心忠臣奸臣......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戏台上的故事,看着他们看着自己,一代代的我们都受着影响,建立起朴素的三观,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

苦于经济落后,戏台大多数在正月开一开唱一唱,再听就要等来年了。在看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那些大的活动唱几天大戏,那是最露脸的事,就连皇宫贵族最爱的也是听戏。

处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可以看出西北花儿、陕北民歌等等这样的唱调流传多年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爱了唱一唱、恨了唱一唱、苦了唱一唱、乐了唱一唱、生了唱一唱、死了唱一唱......唱的都是不屈的命运啊。

妈妈是靖远人,靖远的文化底蕴要强于我们,当然这也和家庭邻居氛围有关系,有爱听爱唱的人在周边,自己自然会受到影响。我妈爱听秦腔也爱唱秦腔,那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哼一哼唱一唱,所以我说,我最先听到的一定是秦腔调子,虽然我不会记的这事。

妈妈有了自己的收音机,那已经是很迟的事情了,我们已经搬到涝坝岘村北岘那里新盖的房子了,分家之后,自己有了极大的自主权。那个收音机的样子我记得非常清楚,挺大的,可以用电池也可以插电用,那会村里已经通电了。

闲暇时刻,妈妈就在那里鼓捣收音机,长波中波短波,不断地在找电台,那时候没有什么能够告诉我们广播节目,只能自己慢慢找慢慢听,摸准各个时段各个电台的播放节目,一段时间之后,大概什么台会播秦腔也就有了规律。广播信号有强有弱,有的台很清晰,有的台呜呜啦啦的,即使是这样,只要唱,那就是宝贵得不得了的事情。

就是跟着这样的简陋设备、不固定的节目,妈妈学会了很多唱腔,尽管没有词;后来媒体设备发达了之后,妈妈才知道当年那些秦腔选段的唱词。

后来出现了录音机,外婆家那时候养羊,果树枣树也多,经济条件好,舅舅们早早就买了双卡录音机,还有很多秦腔磁带,还给院子里拉了一个喇叭,高高地挂在枣树上,秦腔唱起来的时候,唱腔穿过枣林,跨过田埂,飞向蓝天,传到了左邻右舍耳中,那真是一种享受啊。那时候,还专门有人来外婆家听秦腔。

小时候我其实不爱听秦腔,那些黑脸花脸唱的时候就是个吼,吼得撕心裂肺,我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小旦花旦咿咿呀呀的,更令人心烦,有时候第一个字唱出来,居然能唱一两分钟之久。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是听不清他们唱的词,需要看字幕才知道。

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磁带、CD、MP3、便携式小音箱、广场大音箱、卡拉OK唱机等等,这些现代化设备让妈妈欣赏秦腔学唱秦腔有了非常好的途径,当然唱功也不可同日而语。

西北人对秦腔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是长在基因里的。大城小镇,到处都是唱秦腔的滩滩,秦腔已经从感同身受的命运咏叹转到了纯粹的一种演唱喜爱。

疫情解封之后,我们从视频上看到天水这一代的大型秦腔演唱活动,他们是更爱啊。我看到跟唱者有之、跟舞者有之,更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擦眼泪的镜头,那是骨子里的感动吧,兴许他想起来那些过往艰苦的岁月,秦腔分明就是从黄土里长出来的呀。

我看到大雪纷飞的露天戏院里,戏台上的演员丝毫不受影响,还在那里唱啊舞啊,把那些普世价值传递出来,戏台下坚定的戏迷,再大的雪也赶不走他们,手打着拍子,嘴里轻轻哼着;这是令人感动的画面。

我现在非常喜欢听秦腔里的苦音慢板,那如泣如诉的腔调里饱含了人生的一切,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呀。

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拉近了人和人人和事的距离,很多西北娃拍那里的大山沟壑、黄河高原、村落鸡舍、枣林果山......配以各种秦腔唱段或者秦腔过门,真真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更有甘肃歌者,把经典的秦腔过门音乐改成了乡土味极浓的歌曲:我站在高山望着二亩洋芋花儿赛着牡丹~谁也不是当初那一个少年~我凭啥不能赛牡丹~我手握黄土含着眼泪问为啥山还绕着山~无非就想把我留在你身边~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秦腔之于黄土高原,如百年陈酿历久弥香,像饭食中的盐不可或缺,又如同山药蛋蛋、宽面片片、油泼辣子、手抓羊肉一样适宜西北口味,味浓刺激、过瘾解馋。

Start Origin

回归历程

网上找的一些秦腔唱段。

最后这个,是我妈唱的秦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稀音影】1983年秦腔老艺人唱腔欣赏会
乡村 老屋 秦腔(完整版)【甘肃戏迷 】
汉调桄桄
荞麦青青散文||关于社戏
秦腔的分类及表演特点
「发财中国年」西安易俗社的年前大戏——秦腔名角侯红琴精彩献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