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穴位名称的来历

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指水向上冒;"",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
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
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盛大的意思;"",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昭,即明显的意思;"",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重复,返回的意思;"",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 "",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
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
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
〔穴名解释〕""为尸()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指浅水低凹处。这是根据它的位置特点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即凸起的肌腱外侧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郄穴)
〔穴名解释〕 "",指孔穴;"",是极或聚的意思。本穴是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侧部,太渊与尺泽的联机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体炎。
列缺(络穴)
〔穴名解释〕"",分解;"",破裂。因为该穴是手太阴经的络穴,由此分别走入手阳明经;而其部位又在二条肌健(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故名。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闪电,闪电的形状,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
(1)
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
患者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即为穴区。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头痛。
太渊(原穴,脉会)
〔穴名解释〕"",大的意思;"",指水深处。本穴为手太阴经的原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脉会,当寸口动脉处,血气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痛、咯血。

鱼际(荥穴)
〔穴名解释〕""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鱼肚腹;"",边缘。穴在肌群隆起部之边缘,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在掌骨的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 哮喘、咳嗽、咽干咽痛、婴幼儿腹泻。
少商(井穴)
〔穴名解释〕 "",小的意思;"",为五音( 宫、商、角、征、羽)之一。据《内经》载,肺音为商。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脉气初出十分细小。故名。
〔取穴方法〕在大拇指桡侧缘,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发热、咽喉肿痛、咳喘、气喘。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曲泽(合穴)
〔穴名解释〕"",屈曲,指肘弯处;"",水归聚的地方。意思是这一穴位较""(手阳明经曲池穴)浅而面积较广,所以称曲泽。
〔取穴方法〕仰掌,肘部微微弯曲,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尺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急性肠胃炎、肘臂疼痛麻木、中暑。
郄门(郄穴)
〔穴名解释〕"",指空隙,这里又指该穴为郄穴;"",指神气出入之处。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直上5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腕屈肌键)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
间使(经穴)
〔穴名解释〕"",间隙,此指两筋之间;"使",出使,臣使。本穴属于心包经,心包络为君子之官心的臣使。所以称为间使。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3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癫狂、症、疟疾。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气名解释〕"",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前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呕吐、高血压、休克、膈肌痉挛、胃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大陵(原穴)
〔穴名解释〕"",高大之意;"",丘陵。该穴在腕骨隆起处后方,其隆起处似高大的丘陵,故名大陵。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正中的两条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癫狂、手指麻痛。
劳宫(荥穴)
〔穴名解释〕"",劳动;"",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的地方。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为本穴,所以名为劳宫。
〔取穴方法〕
有两法:
(1)
手掌面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的掌中横纹处。
(2)
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为本穴。以此法较为简便实用。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口腔炎、癔症。
中冲(井穴)
〔穴名解释〕 "",指中指;"",与少冲的""意义相似。穴位在中指端,所以名中冲。
〔取穴方法〕在手中指指尖中央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小儿惊厥,中暑、晕厥。
本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和神志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极泉
〔穴名解释〕尽头称为"",这里指深凹处;"",指水始出的地方。手少阴心经起自心中,由本穴出体表,好似泉水涌出,又为腋窝深凹之处,故名。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暴露腋窝,在其中间,当腋动脉的前方或后方取之。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心痛。
少海(合穴)
〔穴名解释〕 "",指手少阴经;"",为百川之汇聚处,因本穴是合穴,为脉气汇聚之处,所以比喻为海。
〔取穴方法〕屈肘,在肘横纹尺侧头凹陷中取穴,穴在肱骨内上髁与骯动脉之间。
〔主治病症〕心痛、精神分裂症、淋巴结炎、前臂麻木疼痛。
通里(络穴)
〔穴名解释〕"",指通路;"",指里外之里。穴为手少阴经之络穴,络脉从本穴分出走向手太阳经,而其支脉循本经循环心中入里,所以称为通里。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神经衰弱、症。
神门(原穴)
〔穴名解释〕"",神明,心藏神;"",门户。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即尺侧腕屈肌腱附着于腕豆骨的桡侧缘取穴。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心悸、意症、精神分裂症。
少府(荥穴)
〔穴名解释〕 "",指手少阴经;"",指神气所属的地方。
〔取穴方法〕有二法。
(1)
掌侧,在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与劳宫穴相平。
(2)
仰掌,屈小指,在小指尖所指处。
〔主治病症〕心律失常、心痛、手小指拘挛。
少冲(井穴)
〔穴名解释〕"",指手少阴经;"",要冲。本穴属手少阴,又是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交之处,为经气交通的要冲,所以称少冲。
〔取穴方法〕在小指指甲角桡侧根部,约离指甲0.1寸处。
〔主治病症〕心悸心痛、昏厥、喉炎。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商阳(井穴)
〔穴名解释〕 "",五音之一,意思和少商的""相类似,因为大肠经和肺经表里;"",本穴在少商穴的外侧,又属于阳经的穴位,所以称阳。
〔取穴方法〕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咽喉肿痛、牙痛、昏厥。

二间(荥穴)
〔穴名解释〕 "",指此穴为本经的第二个穴位;"",间隙,因穴位在隙陷处,所以称二间。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约在食指指掌横纹端。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牙痛、鼻出血。

合谷(原穴)
〔穴名解释〕"",会合;"",山谷。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取穴方法〕有三法:
(1)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
拇食二指合并,虎口部隆起最高点为穴。
(3)
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
〔主治病症〕感冒、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

阳溪(经穴)
〔穴名解释〕"",阴阳的阳,该穴在手背属阳;溪",山溪,穴在筋骨之间的凹陷处,类似山间小溪。故称为阳溪。
〔取穴方法〕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二肌腱(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牙痛、腱鞘炎、急性结膜炎。

手三里
〔穴名解释〕"",此作""解释。因为该穴在手部,又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处,故名手三里。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和曲池的联机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肘臂痛、溃疡病。

曲池(合穴)
〔穴名解释〕 "",屈曲;"",水池。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
屈肘部,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取穴。
(2)
屈肘部,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高热、荨麻疹、感冒、高血压、肋骨外上髁炎、扁桃体炎。
臂臑
〔穴名解释〕"",原意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因穴在上臂肱骨内侧(桡侧),故名臂臑。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联机上,曲池上7寸,在三角肌止点处取穴。
(2)
举臂平至肩,在三角肌下端上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眼病。

肩髃
〔穴位解释〕"",肩部;"",骨,肩胛骨肩峰端。穴在肩峰的前下方,所以名为肩髃。
〔取穴方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者向前平伸时,肩峰下会出现两个凹陷,其中前下方凹陷处就是本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肩关节周围炎、高血压、荨麻疹。

天鼎
〔穴名解释〕"",指上部、高部;"",古代炊具,它的形状特征为有三足。该穴在颈部,又位于头、颈椎及胸锁乳突肌三者之间,故名天鼎。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头,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在扶突穴与缺盆穴联机中点取穴。
〔主治病症〕上肢瘫痪麻木、肩关节周围炎、扁桃体炎。
扶突
〔穴名解释〕"",为两旁相搀;"",指高处。该穴位于二筋(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高突相合之处,二筋相合形同搀扶,故名扶突。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头,喉结旁,在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即在与结喉同一水平的胸锁乳突肌的肌腹上取穴。
〔主治病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咳嗽、哮喘、咽喉肿痛以及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

迎香
〔穴名解释〕"",迎接;"",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取穴方法〕在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上面取穴。
〔主治病症〕鼻炎、鼻窦炎、颜面神经麻痹、胆道蛔虫症。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关冲(井穴)
〔穴名解释〕"",出入要道,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是经气始发的地方,又位于少冲、中冲之间,所以名为关冲。
〔取穴方法〕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中暑、咽喉肿痛、耳聋。

中渚(输穴)
〔穴名解释〕"",中间;"",水中小洲。本穴为三焦经的输穴,三焦经好似江河水流动,脉气到这里输注流动,就像河中的小洲,所以称为中渚。
〔取穴方法〕手背部,在环指指掌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肋间神经痛、手指瘫痪疼痛、头痛。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穴名解释〕"",指外侧,因本穴在前臂伸侧面,所以为外;"",指关隘。本穴和内关相对,以治头肢、躯干疾患为主,故称外关。
〔主治病症〕感冒、耳聋、胁痛、腮腺炎、中风偏瘫、肘腕疼痛麻木。

支沟(经穴)
〔穴名解释〕"",即四肢,此指前臂;"",沟渠。因为穴在前臂,所处位置又凹陷如沟,所以称为支沟。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在两骨(尺骨和桡骨)间取穴。即在外关上1寸。
〔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肋部挫伤、中风偏瘫、习惯性便秘。

天井(合穴)
〔穴名解释〕 "",高处;"",此指凹陷处。穴位在肘尖的上方,所以称为天;井则形容鹰嘴窝的凹陷颇深。
〔取穴方法〕在臂外侧,屈肘时,肘尖(即鹰嘴)直上1寸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肘关节肿痛、颈淋巴结结核、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肩髎
〔穴名解释〕"",肩部;"",孔穴。本穴在肩部,举臂时出现凹陷,故名肩。
〔取穴方法〕在肩部,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

翳风
〔穴名解释〕 "",遮掩的意思;"",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
〔取穴方法〕耳垂后方,在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腮腺炎、面神经麻痹。

角孙
〔穴名解释〕"",指耳上角;"",此指孙络,即细小的络脉。该穴位于耳上角,有手少阳经的支脉经过,故称角孙。
〔取穴方法〕头颞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腮腺炎、结膜炎、头痛、耳聋。

耳门
〔穴名解释〕"",此指耳孔;"",出入之门户。本穴在耳孔前,犹如出入的门户,故名耳门。
〔取穴方法〕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中耳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丝竹空
〔穴名解释〕"",指纤细的眉毛;"",指竹叶;空,孔穴。纤细的眉毛聚集一起形成如竹叶样的眉,本穴在眉梢凹陷处,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眉稍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眼病、颜面神经麻痹。

 

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承泣
〔穴名解释〕"",承受;"",流泪。本穴的意思是,当流泪时,穴处可以承受。
〔取穴方法〕正坐,双目向前正视,瞳孔直下,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慢性青光眼。

四白
〔穴名解释〕"",广阔的意思;"",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取穴方法〕正坐,向前正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结膜炎、鼻炎、胆道蛔虫病、角膜炎。

地仓
〔穴名解释〕"",指下部;"",收藏粮食的地方。本穴位于面的下部,又近口腔,口腔为容纳水谷食物的地方,所以取名地仓。
〔取穴方法〕面部,口角外侧,上与瞳孔相对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流涎。

颊车
〔穴名解释〕""指面旁;"",此指牙关。下颌骨古代称为颊车骨,穴位在其处,所以也称为颊车。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处取穴。
(2)
上下牙齿咬紧,在隆起的咬肌最高点,按压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下关
〔穴名解释〕"",下方;"",这里指牙关,即下颌关节前牙关。穴在此处,与上关相对,故称下关。
〔取穴方法〕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时取穴。
〔主治病症〕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耳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人迎
〔穴名解释〕本穴在喉结两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这一区域古人称为人迎脉,认为是迎候五脏六腑之气来滋养人体的地方。穴在此处,所以也称为人迎。
〔取穴方法〕在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压、低血压、急慢性喉炎、扁桃体炎、单纯性甲状腺肿。

梁门
〔穴名解释〕"",古代和""字相通,意为谷物食品;"",门户。本穴在胃部,粱门的意思即指食物出入的门户。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脐直上4寸,距正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阑尾炎、便秘。

天枢
〔穴名解释〕"",枢纽。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取穴方法〕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炎、阑尾炎、便秘。

水道
〔穴名解释〕"",水流;"",通道。本穴具有利水作用,所以称为水道。
〔取穴方法〕下腹部,脐直下3寸,在距正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膀胱炎、尿潴留、遗尿、腹水、睪丸炎。

归来
〔穴名解释〕""""都含有恢复、复原的意思,本穴能使妇女子宫脱垂等回复原位,故称归来。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脐直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即水道穴下1寸取穴。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睪丸炎、子宫脱垂、不孕症。

髀关
〔穴名解释〕"",指股部;"",转动处,此指关节。穴在股部而靠近股骨关节处,故称髀关。
〔取穴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1)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联机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2)
仰卧,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臀横纹中点)相对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风湿病、下肢疼痛麻木。

伏兔
〔穴名解释〕"",伏卧;"",兔子。该穴位于大腿前面肌肉隆起处,形状像潜伏的兔子,故称伏兔。
〔取穴方法〕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的联机上,髌骨上6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截瘫、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

梁丘(郄穴)
〔穴名解释〕"",山梁;"",高处。该穴位于膝梁上肌肉隆起如丘处,所以称梁丘。
〔取穴方法〕屈膝,大腿前面,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联机上,髌骨上2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下肢瘫痪疼痛、乳腺炎、膝关节痛。

犊鼻
〔穴名解释〕"",小牛;"",鼻孔。该穴在膝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形如牛犊的鼻孔。
〔取穴方法〕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膝关节病、中风偏瘫。

足三里(合穴)
〔穴名解释〕"",足部;"",寸。因本穴在膝下3寸,所以称足三里。与手三里相对应。
〔取穴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1)
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取穴;
(2)
以掌心按膝盖,大指抵住内膝眼,次指抵住胫骨前脊,于中指止处定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肠炎、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高脂血症、中风偏瘫、阑尾炎、膝关节痛。

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
〔穴名解释〕"",上部,与下部相对;"巨虚",巨大空虚,此指胫腓骨间大的空隙。本穴位于此,又在下巨虚穴上方,故称为上巨虚。
〔取穴方法〕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或在足三里直下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下肢瘫痪疼痛。

丰隆(络穴)
〔穴名解释〕有两种解释。
(1)"
",丰满;"",隆起。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丰隆。
(2)
丰隆,原来指雷声,为雷神的名宇,和列缺原指闪电一样,均用来命名络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在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痰多、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下肢瘫痪。

解溪(经穴)
〔穴名解释〕"",指骨解(),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流,此指凹陷处。该穴位于踝关节前两筋凹陷处,故称解溪。
〔取穴方法〕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在两筋(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病症〕踝部疼痛肿胀、头痛、肾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内庭
〔穴名解释〕"",进入的意思;"",门庭。该穴在趾缝之间,两趾好像两扇门,比喻进入门庭,故称为内庭。
〔取穴方法〕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胃痛、足部麻木疼痛。

厉兑
〔穴名解释〕""指足部;""""字相通,意为尖端。本穴位于足趾的最前端,所以称为厉兑。
〔取穴方法〕在足第二趾外侧,距趾甲角约 0.1(指寸)处取穴。

 

 

足少阳胆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瞳子髎
〔穴名解释〕"瞳子",指眼;"",孔穴。该穴在眼旁,所以称瞳子髎。
〔取穴方法〕在面部,目外眦(外眼角)旁,眶外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面神经瘫痪。

听会
〔穴名解释〕"",听觉;"",会聚。指此穴可会聚听觉,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即耳屏前下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面神经麻痹、牙痛。

阳白
〔穴名解释〕"",指额部;"",光明的意思。本穴在前额,又有治疗眼病的作用,所以称为阳白。
〔取穴方法〕在前额部,眉上1寸,正对瞳孔处取穴。
〔主治病症〕前额痛、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病。

风池
〔穴名解释〕"",指风邪;"",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在项侧凹陷处,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取穴方法〕项部,枕骨下面,与风府穴相平,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的上端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头痛、眼病、高血压、癫痫、颈项强痛。

肩井
〔穴名解释〕"",肩部;"",此指凹陷。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取穴方法〕肩上,在大椎与肩峰端联机的中点上。前面直对乳头。
〔主治病症〕肩痛、中风偏瘫、乳腺炎、嗜睡。

居髎
〔穴名解释〕"",与""的意思相通,即蹲下;"",这里指空隙。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四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取穴方法〕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联机的中点,侧卧取穴。
〔主治病症〕髋部疼痛肿胀、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腰腿痛。

环跳
〔穴名解释〕"",为圆形,指臀部;"",跳跃。因为本穴在臀部,又治疗下肢活动方面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
〔取穴方法〕令病人侧卧屈股,在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尾骶骨)联机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臀部软组织损伤。

风市
〔穴名解释〕"",指被风邪侵袭的疾病;"",集市,聚集。因为本穴可治疗多种风邪所致的疾病而用此名。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
大腿外侧部的中在线,在腘横纹上7寸。
(2)
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处取穴。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荨麻疹。

阳陵泉(合穴)
〔穴名解释〕"",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高突处,这里指腓骨小头;"",指凹陷部。本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凹陷中,所以叫阳陵泉。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病、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足光明(络穴)
〔穴名解释〕本穴能治疗眼病,有开光明目的功能,所以称为光明穴。因人体上有两处光明穴,此穴在足部,故名。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缘取穴。
〔主治病症〕视神经萎缩、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头痛、下肢瘫痪疼痛。

悬钟(髓会穴)
〔穴名解释〕"",悬挂;"",即踵,指足跟。因为穴在上面,而足跟像垂挂在下面,所以称悬钟。
〔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在腓骨前缘取穴。
〔主治病症〕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落枕、头痛。

丘墟(原穴)
〔穴名解释〕高的地方称为丘,大的丘称为墟,这里是指外踝。因为穴在它的旁边,所以叫丘墟。
〔取穴方法〕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筋(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伤、胸胁痛、胆囊炎。

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穴名解释〕"",上对下的意思;"",中医学认为是肝之液,眼中所出。本穴在足的上面,又主治眼病,所以临泣。头部有同名穴头临泣,为区别,故名足临泣。
〔取穴方法〕足背外侧,足第四趾本节(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中风偏瘫、结膜炎,乳腺炎。

足窍阴(井穴)
〔穴名解释〕"",指关窍;"",这里指足厥阴经。本穴为足少阳经的最后一穴,是与足厥阴经交接的地方,所以称窍阴。为了和头部同名穴头窍阴区别,故名"足窍阴"
〔取穴方法〕足第四趾末节外侧,在距指甲角0.1(指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偏头痛、结膜炎、发热。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睛明
〔穴名解释〕"",眼睛;"",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内眦角(即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结膜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病变、近视、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轻度白内障。

攒竹
〔穴名解释〕"",聚集;"",竹叶,形容眉毛。穴位在眉头,皱眉时此处好像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取穴方法〕在面部,眉头凹陷中(这里也称眶上切迹)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急性结膜炎、颜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

天柱
〔穴名解释〕"",指头部;"",柱子,项肌隆起就像柱子一般,好像擎天之柱,穴位在它的上面,所以称为天柱。
〔取穴方法〕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大约在后发际正中旁1.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后头痛、落枕、咽喉炎、神经衰弱。

风门
〔穴名解释〕"",指风邪;"",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的门户,所以称为风门。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荨麻疹。

肺俞(背俞)
〔穴名解释〕"",肺脏;""指背俞穴(下同),即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俞。
〔取穴方法〕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厥阴俞(背俞)
〔穴名解释〕"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背俞)
〔穴名解释〕"",心脏,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膈俞(背俞,血会)
〔穴名解释〕"",横膈膜,本穴与横膈相对应,所以称为膈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处。
〔主治病症〕呃逆(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咯血。

肝俞(背俞)
〔穴名解释〕"",肝脏,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眼病、神经衰弱。

胆俞(背俞)
〔穴名解释〕"",胆腑,本穴为胆的背俞穴,故称胆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囊炎、肝炎、胆道蛔虫症。

脾俞(背俞)
〔穴名解释〕"",脾脏,本穴为脾脏的背俞穴,所以称为脾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在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下垂、子宫脱垂、肢体乏力。

胃俞(背俞)
〔穴名解释〕"",胃腑,本穴为胃的背俞穴,所以称为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性溃疡病、胰腺炎、胃炎。

肾俞(背俞)
〔穴名解释〕"",肾脏,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俞。
〔取穴方法〕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小儿遗尿、腰部扭伤、腰腿痛。

大肠俞(背俞)
〔穴名解释〕"大肠",大肠腑,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俞。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遗尿、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次髎
〔穴名解释〕"",第二;"",孔穴,这里指骶骨后空。因为本穴在第二骶骨后孔中,所以称次髎。
〔取穴方法〕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闭经、痛经、尿失禁、下肢瘫痪。

承扶
〔穴名解释〕"",承受;"",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取穴方法〕伏卧,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
〔穴名解释〕"",有深厚、正中的意思;"",指经气出入的门户。本穴正当大腿后正中肌肉丰厚处,所以称殷门。
〔取穴方法〕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联机上,承扶穴下6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委中(合穴)
〔穴名解释〕"",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央。穴位在膝弯的正中,所以称为委中。
〔取穴方法〕在腘横纹的中点,两筋(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取穴。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伤、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肿痛。

膏肓
〔穴名解释〕"",指膏脂;"",指肓膜。古人认为心下部位称"",心下膈上称""。该穴是膏脂肓膜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为膏肓。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外处取穴。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久病体虚。

志室
〔穴名解释〕"",意志;"",处所。根据中医理论,肾藏志,该穴在肾俞的两旁,又为肾气输注之处,所以称为志室。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肾下垂、腰痛、肾炎、前列腺炎。

秩边
〔穴名解释〕"",次序;"",边缘。本穴为膀胱经中背部排列在最下边的穴位,所以称为秩边。
〔取穴方法〕臀部,于第四椎下,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

承山
〔穴名解释〕"",承接;"",山谷。小腿部腓肠肌下端,形如山谷,穴在它下方凹陷中,所以称为承山。
〔取穴方法〕小腿后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

昆仑(经穴)
〔穴名解释〕"昆仑",原指高山,这里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样,穴位在它的旁边,故名。
〔取穴方法〕足部外踝后方,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头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甲状腺肿大、胎位不正、坐骨神经痛。

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穴名解释〕"",其意思和""相通,可以治疗屈伸困难的疾病;"",这里指阳蹻脉,该穴通于阳蹻脉。所以称为申脉。
〔取穴方法〕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内耳性眩晕、癫痫、踝部扭伤、头痛。

至阴(井穴)
〔穴名解释〕"",到达;"",这里指足少阴肾经。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在此穴脉气与足少阴经相接。所以称为至阴。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少泽(井穴)
〔穴名解释〕 "",小的意思,穴在小指,与少冲并列,故称少;"",水泽,即凹陷处,意指穴位。
〔取穴方法〕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产后缺乳、中风昏迷、乳腺炎。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穴名解释〕"",后面,指穴位在小指本节的后方;"",沟溪,握拳时,穴位所在的尺侧横纹头处,形如沟溪。所以称为后溪。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掌尺侧的小指本节(5掌指关节)处可见二条横纹,在后一条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疟疾、癫痫、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中风后遗症。

腕骨(原穴)
〔穴名解释〕"腕骨",原为骨名,因穴在腕骨附近,故名腕骨。
〔取穴方法〕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在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病症〕腕关节肿痛、糖尿病、胆囊炎。

养老(郄穴)
〔穴名解释〕"",供养;"",老人,此指老年病,古代医家认为本穴具有治疗目视不明等老年病的功效,故名养老。
〔取穴方法〕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穴时,应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桡侧的缝隙中定穴。
〔主治病症〕落枕、呃逆、前臂疼痛麻木、腰扭伤、目视不明。

小海(合穴)
〔穴名解释〕"",此指小肠经脉;"",海洋,此指脉气汇聚的地方。本穴为小肠经的合穴,故名。
〔取穴方法〕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肘臂疼痛麻木、精神分裂症、头痛。

肩贞
〔穴名解释〕"",肩部;"",是正的意思。古人认为,本穴在肩后缝端,是肩的正处,所以称肩贞。
〔取穴方法〕在肩关节的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纵纹头上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腋部多汗。

天宗
〔穴名解释〕"",上部,高部;"",宗仰。古代以日月星辰为天宗,本穴在肩胛的高部,故名天宗。
〔取穴方法〕肩胛部,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取穴,该穴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病症〕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肩关节周围炎

天容
〔穴名解释〕上部称"",咽喉部能""物,本穴在颈部而靠近咽喉,故名。
〔取穴方法〕颈外侧部,下颌角的后方,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中心性视网膜病变、中风偏瘫。

颧髎
〔穴名解释〕 "",颧骨;"",孔穴。本穴在颧骨下凹陷处,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牙痛。尚可用于颅脑手术及拔牙的针刺麻醉。

听宫
〔穴名解释〕"",听觉;"",宫殿,这里是指居于中间的意思。因为本穴有改善听觉的功能,又居于耳前中间,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在张口时呈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耳聋、中耳炎、内耳性眩晕症。

 

 

 

 

 

 

 

 

 

 

余十八岁入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服役.式国老夫子以精擅岐黄名噪北疆.彼此身份悬绝若云泥,余仰之弥高而已.越一年,戴家心意拳授业恩 师黄猛辞世,引荐乏人,生平以未得式国老夫子授业为憾!后蒙其女公子高家艾女士相赠高老所著《岳武穆九要论》 ,余始得窥夫子武学三味, 惊其深藏若虚,余于夫子更加倾心服膺,且与年俱甚. 吾友佟君英鹤,父子两代均为藏书大家,与高夫子家世有往来之谊,夫子旧作,鹤兄珍存无数.此《针灸穴位名解》即其家藏秘书也. 兄与吾交莫逆,知不佞好夫子书,1996 年引余在高老寓所拜谒夫子后又慷慨相赠此书及其他大作,余得夫子手泽,载欣载奔,数年如一.姑就 得书缘起为之弁数语于简端云尔. 己丑年上元节水火居士拜手. 穴位系于经络,经络出自经筋.经筋犹山脉,经络犹河川,穴位则为沿河两岸之城镇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经络;欲言经络,先言经筋. 人体则犹不规律之地球也. 人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 其命名也,或因共在处,或取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 脾足太阴之脉 箕门 ,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当敞腿兀坐时,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 穴在腴肉上端,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凡穴位之日门,日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溪肿痛等症.酌取 本穴,以调补泻. 冲门 卒穴在气冲外侧,与之相平,故名之以"".,突进也.本穴应症,能开阖开降,故名之以"".治病之上冲者,如冲疝,子冲,泻本穴 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补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异治者,在于手法之妙用也.凡属经穴,莫不皆然,非只本穴也. 府台 本穴在少腹之下,犹内府元气储藏之舍宅,故曰"府舍".与手太阴之中府,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舍为腹气之府. 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积聚等症.由此观之,针穴命名,乃养生 静坐调气,体验有得,而定之也. 腹结 ,凝聚也.本穴与足阳明经之外陵挨近.人当小腹努力时,则外陵处肌肉与本穴处肌肉,同时硬结.腹结结于内,外陵陵于外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 玉枕 ,贵称也,又坚也.脑为人体至贵,穴在枕骨坚节之旁,为人寝息着枕之处,故名"玉枕".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也. 天柱 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其支柱,穴在颈上,故名"天柱".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 穴或能得救. 《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 大杼 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杼篦,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歧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称为"大杼".考风府傍近诸穴.其治多关于风. 按针灸穴位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故有疑《内经》之书出自战国杂家之手,追述轩歧之遗事耳. 风门 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症之义.本穴内应肺体,为呼 吸气息出纳之道路,故名"风门".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由此观之,治气管病当能有效. 不常取用. 扶突 ,泉名,又跳也,冲也.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日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针灸者,比天鼎 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喑,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 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禾髎 穴底近齿,啮咬食物,本穴为之牵动.平人饮食米谷居多,本穴喻犹啮禾之髎,故名"禾髎",以其通于齿根,故治齿痛.又以其近于鼻, 故治鼻塞鼽衄.《铜人》禁灸,盖以其处肌肉薄也. 迎香 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 胃足阳明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原作"",误也,应改为"")(安页),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肺手太阴之脉 天府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 ,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日"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 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 《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 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 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侠白 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 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尺泽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 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 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 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 ,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孔最 ,通也,甚也,又间隙也.,甚也,聚也.本穴为本经之郄.郄即大孔窍也.考肺手太阴之气,出于中府,化云行天(云门,天府) 为雨露(尺泽).在在孔窍,以通以达,犹天空大气,周遍寰宇也.又本穴为本经之郄,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为治孔窍病,最得用之穴位. 所治症多为身热痛,汗不出,头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属有关于窍,而有取于通者,二字连用,即通窍之极也,故名"孔最". 列缺 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能.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 而天朗气清矣.故喻本穴为雷电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经》 ,在卦为大壮,刚以明也;为无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阳刚以制阴柔 之象也. 《针灸大成席宏赋》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今以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 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凉爽.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漫,而仅取渊,,,泽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雳惊天.则雨过天晴,云收雾敛, 沟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后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此意也. 愿同道研究穴名,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义,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之捷径.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此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耳.在诊断上观察, 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而成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 逆矣.其他各经之阴阳构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症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经渠 本穴善能泻热开瘀,犹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为胸胀,暴痹,喘咳,气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热,郁热,汗不出等症.总以开瘀泻热为 ,犹分洪流为多渠也.故名"经渠".虽日脉会太渊,本穴有同用焉. 太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大也;,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鱼际 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 《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因名本穴为"鱼际".张隐庵谓:"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 少商 肺属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功能通瘀解热,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 名之以"".""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人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日传人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 由指端飞越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 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大肠手阳明之脉 《灵枢经脉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上孺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指之次指端. 商阳 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张隐庵日:"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 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金也.阳明之气令也.故名本穴为"商阳".体此秋商凉肃之意, 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又本经从缺盆上颈,贯烦,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疾. 二间 本穴一名"间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二节后.故名"二间".,隔也.治症略同合谷. 三间 本穴一名"小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三节后.故名"三间".二间,三间,均与合谷交会.故二穴治病,均与合谷略同.三间别名小谷, 二间别名间谷,以其次于合谷也. 合谷 ,会聚也,交与也. 《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更有小谷,间谷来与交会.故名 "合谷".合谷稍外,名日虎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又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家人大惊,急延诊.为刺合 ,针甫下,战栗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此四十年前事 . 阳溪 《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其所 治症,略同合谷. 偏历 ,传也,又经过也.穴在桡骨阳侧,近腕偏棱处.经气由此通行,故名"偏历".本穴为手阳明之络,与手太阴构通,前此数穴,乃本经 梢末之气.若阳经之气不足,则热力不达梢末.形成阴经之气偏盛,则指端清冷.若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则手心灼热.以下 诸经,阴阳交变,均同此理.本穴所治以口齿耳目诸疾居多,以其经络所过也. 温溜 ,和暖也;,流动也.本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其有和畅温通之意.观其所治病症,为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 濡滞之症,则知其有温热散通之力也.又治肠鸣哕噫,则知其有决溜通畅之力也,故称"温溜".以其功能而得名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之意, 昭然如见矣. 下廉,上廉 ,侧也,又隅也,棱也.二穴在前膊外侧,肉棱凸起处.在侧棱下端者为"下廉",在侧棱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 穴治症略同,凡诸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但有关大肠者,则更效. 手三里 本穴名义,有体,用两解.有言其体以地位而定名者, 《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太素五节刺》云:"天容无过一里 而止."杨上善谓:一里,一寸也.玩两书""字之义,决非道里途程计也.当以《灵枢经》《太素》为正,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 , 于屈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故名"三里".另如五里穴,诸书多谓曲池上三寸.若于肘尖处量之,适得五寸.故名"五里".又如足之三里, 经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犹言棱下三寸处也.如此定名言其体也. 又《内经》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盖谓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 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 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 助之气.所谓天枢上下者,即天枢穴位之上下处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 《针灸大成席弘赋》言:"手足上下 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只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 更玩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复以天地代表轻清重浊.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日天冲,通天之类,口喜和 暖而喻地.如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虚而称天,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臂为上肢, 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会.如此示意,言简而意深.节省许多文字.学者苟能潜心测会,扩其含意, 针道进展无限量也.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据此 推测,手三里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足三里则可治脐以下至小腹胯膝诸疾也.两三里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同而不同之异. 曲池 穴在曲肘横纹外侧端,肘骨曲角内缘陷中,因名"曲池".曲肘覆手取之,穴名与曲泽义同.治偏风,喉咽,肘臂肩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 所过也. 肘髎 穴在肘外侧凹处,故名"肘髎".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按肘角内缘日""(音拿,牵引也),肘角外缘曰肘, "肘髎".即云肘尖处之髎窠也. 五里 《内经》云:"地有五里".里与理,,供通.即理其内,俾使达于外也. 《针灸大成》谓:主治风疥,惊恐,吐血,咳嗽,肾不纳气, 下胀满,身黄等症之有关五藏者.因名"五里".又治臂痛,嗜卧,四肢不动,瘰疬,痃疟,目视等症.其由于内因已甚,而不见于外者,本穴 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内也.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苟辨证未明,不可莽甩,故《铜人》可灸, 《素问》禁针,以其关系五内,示人不可轻 举滥用也. 又以其所处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处向上量之,适得五寸.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故名"五里".此又一说,言其体也. 臂臑 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膈.本穴在上膊肉不着骨之处(由肘尖上量七寸),故名"臂臑".举臂取之.主治寒热臂痛,不得伸 ,伸举则牵及颈项痛.并治瘰疬诸症.但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 肩髃 ,骨间陷隙也.又同脶,肩头也.穴在肩端,举臂两骨间陷者中,故名"肩髃".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治肩臂项背风痛及痿痹之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 巨骨 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锁骨三骨之会,构成兰角形凹隙,如循规矩,故名"巨骨"(""""). 《铜人》针一寸半, 《素问》禁针. 天鼎 ""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如药品中有国老之称者,如甘草,俗名国老.谚日: "三公在朝,君臣和协.""良相当权,内外安然."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气梗,咽肿,喉痹, 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般火症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与任 脉之天突义近.以炊事言之,""为炉灶,""则烟囱也.均以有关水火,而义则调和也.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 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针灸者,不常取用. 扶突 ,泉名,又跳也,冲也.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日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针灸者,比天鼎 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喑,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 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禾髎 穴底近齿,啮咬食物,本穴为之牵动.平人饮食米谷居多,本穴喻犹啮禾之髎,故名"禾髎",以其通于齿根,故治齿痛.又以其近于鼻, 故治鼻塞鼽衄. 《铜人》禁灸,盖以其处肌肉薄也. 迎香 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 胃足阳明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原作"",误也,应改为"")(安页),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 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应作""),三寸而别,下人中指外间.其支 ,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 头维 ,护持也.穴在额角,(牜氐)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喟,泪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 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下关 ,为开阖之枢机.本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偏风诸症, 取意于"". 颊车 古时称颐为车,又日牙车,又日辅车.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 宜取下关. 承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歪冷泪者,取之效. 四白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巨髎 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仓 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问,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 .主治口歪,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大迎 ,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日"". 《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人頄遍 齿者,名日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人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 "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放治口歪,目痛,舌强,齿痛,吻瞤, 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人迎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 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 ,故日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 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水突 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 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切庵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气舍 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相应.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充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为"气舍". 本穴治咳逆上气,颈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咽,咽肿等症,取顺势利导也.但于虚人切慎用. 缺盆 《史记仓公传》 :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 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各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 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三焦,手少阳之脉 外关 本穴与内关相对,因名"外关".又本穴为手少阳之络,得手厥阴过经来会之气,盎溢予无名指之端,是为"关冲".关冲治症,多与本 穴略同.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不能握及耳聋等症.以经络之所过也. 支沟 本穴在前膊外侧肉隙中.本经之气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桡二骨夹隙中,喻犹上肢之沟渠也,故名"支沟",又名"飞虎".以取穴手法而 得名也.人张手量物,由大指尖至中指尖,名日"一虎()",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迈进一步,中指尖至食指尖,名为"一飞". 其处在腕节上三寸许,正当阳池穴向上一飞之处.因名"飞虎".治热病汗不出,肩背酸重,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卒心痛,三焦火炽, 产后血晕,肋痛等症.以其贯彻三焦,故其治症,较为复杂. 会宗 ,本也,聚也.又流派之本源为宗,凡事物之系统,必先有宗主,而后有支别.本经居三阳之中间,而本穴挨次之穴,为三阳络(即三阳 经之络脉,相互沟通),犹系统之支别也.本穴居三阳络之前,犹会别支而宗主之也,故名"会宗".主治五痫,耳聋,肌腹痛等症.禁针, . 三阳络 手三阳之脉,并列上行,行至本穴,三经线较为接近,两旁二经之络脉,当有与本穴通处,因名"三阳络".与三阴交,地五会命名义同. 意其所应症,当有关于手三阳经也.治暴喑耳聋,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 ,为沟渠之大者,本穴前穴为三阳络,则犹汇细流而为巨川也.古称江,,,济为"四渎",以其有润通之力也.考本穴治症, 以润通为务,即犹灌溉航运也.主治呼吸气短,暴耳聋,下齿龈痛. 又四渎为星名.凡四星,在东井星之南,轩辕星之东,为江淮湖济之精,其占为流水泛溢,津梁舟楫之事,与本穴功能润通相符.治症与 三阳络亦略同. 天井 穴在肘后屈肘陷窝中.此穴颇深,可向上刺,故名天井.古法治瘰疬,有天井透肩贞之说,即沿皮向上刺也.若向腕部平刺进针,可促使 发汗.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势,因名"天井".能治五痫,风痹,耳聋及嗌颊肘臂诸肿.以其治症繁杂,又可意为市井之"",四通八 ,亦可称之为"". 清冷渊 玩味此穴名三字,富有寒泉凛冽之意,思之使人肤栗.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此.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二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 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 《淮南子齐俗训》曰:"北人无极非舜,自投于清冷之渊."盖古代先有此渊之名,道家修养,借此渊名,名此穴位,前人又复取其功 ,以为医疗解热之用. 消泺 ,放散也.,《集韵》:"",药名即贯仲也.此药善能解热,功同本穴.以其能消热故名"消泺". 按泺字,音义尚多.于此可依《集韵》音"",为宜,或音""亦可.以上三穴,功力略同.本穴主要功能,在于消解.至于消解寒 ,或消解灼热,则在人手法善用耳.后世专有解热穴位(五十九穴泻热之类)及生寒生热手法,多不见用. 臑会 穴在臂臑之侧,臑俞之下,三穴位傍近,因名"月需会".治肩项瘿肿,臂酸无力等症.按臑会之意,为三臑之会穴.如臂懦属手阳明, 为手足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俞属手太阳,为手太阳及阳维之会,月需会属足少阳,又为手足少阳及阳维之会.故治症广泛. 肩髎 穴在肩后髎隙间,因名"肩髎".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 天髎 本穴在胸腔极上.胸腔在人身为天,故称"天髂".治肩重不举,胸中热满,颈项引痛.以上三穴,治症略同.着重局部,因经络之所过 . 天牖 口开旁墙日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穴在颈侧,有如旁墙之窗故名"天牖".以文义揆之.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疾也. 翳风 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风池.能治风症,故名"翳风".,遮闭之也.犹云翳处之风穴也.按气动为风,本穴能开气郁之闭, 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治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 瘛脉(,音掣)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俗称抽风.按瘛为痫类,小儿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动脉处.人在惊风 癫痫症发时,或三焦火盛时,则此"筋脉"色变青紫,连及全耳灼热,即狂热之表现也,故名此青筋处,"瘛脉".小儿患惊痫时,则此 处青筋特显.《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瘛脉青."是古人对此穴,以青筋为特征也,刺之多效. 颅息 ,休息也,又气息也.穴在颅侧睡眠着枕处.以其有关于息,故名"颅息".有谓穴下有动脉,与呼吸相应,考之未确.或临病时乃现 ,愿针灸同道随时留意.所治为耳鸣,喘息,,,胸肋痛,吐呕. 角孙 穴对耳上角,细络旁通,故名"角孙".细络为孙络.《灵枢经脉度篇》:"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又世俗称鼻为"", 称耳为"".本穴在耳上角稍前处,和髎之上.《针灸大成》谓耳廓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 丝竹空 ,细络也.,孔窍也.眉犹竹叶.本穴在眉梢外侧端,穴下孔窍,细络旁通,故名"丝竹空".治目疾,头风,小儿惊痫,取其通达 透彻也.《针灸大成》谓宜泻不宜补.小儿天吊,眉上三针,此其一也. 和髎 穴在耳门稍上,陷中.有关听觉,老子日:"声音相和",故名"和髎".以其能治耳病也.本穴治耳鸣,口噼,项肿,抽风,痉挛, 车引急等症.与耳门,听宫,听会同功. 耳门 穴在耳前上切迹微前陷中,本经支线从耳后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故名"耳门".治耳聋,耳疮,齿龋,唇强等症.本穴与听宫有关( 前文手太阳经"听宫"). ,足少阳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足少阳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经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 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肋,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 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人小指次指之间,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补八字)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 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 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穴在目外角,骨隙中,因名"瞳子髎",一名"太阳",又名"前关".为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三 脉之会穴.治青盲,目翳,风泪,眦口,头痛,喉闭等症.《道藏》:",童子也;童子心神也." 听会 本穴之上有和髂,耳门,听会,本穴与之挨近.故本穴为司听之汇,而名"听会".治口歪,耳聋,齿痛,抽风,痉挛等症. 上关 与下关相对而言也.下关在颧骨弓下,本穴在颧骨弓上,故名"上关".上关古说禁针.或问:既然禁针,何须设此穴位? :正为使人注意,以防粗工之不慎也.其他可灸可刺之穴,误刺之,不过治疗无效,若禁刺禁灸之穴误取之,则危害殊甚.旧说本穴近 于太阳,为至尊至贵之处,故又称"客主人". 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君主,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犹中央正统,天下之共主也.古时天子巡狩,所至之国,诸侯待以主人之礼.《礼 记》:"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者."故天子至处忝然以主人自居.以为虽在客情,犹主人到来也.本穴禁灸禁刺,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 不得已,以毫针轻取之.在专制时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穴,故制造隐语,称之为"客主人".又以本穴傍近太阳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 更有以本穴位为太阳者,余则以为太阳之为片,上关乃片中之点.又以其近于听会,故治症略同于听会.但治以抚按为主,或以毫针轻取之. 颔厌 人当嚼咽食物时,颔下与颞颥俱动,是颔下与本穴有牵合也,因名"颔厌"."""",又引也.意即颔动,引及本穴亦动也. 以其近于上关,故所治略同上关. 悬颅 本穴在颞颥动脉处,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 ,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所治为头痛,牙疼,身热,烦满等症. 悬厘 扬雄云:"荷天冲,提地厘."言荷天之道,提地之理,则而效之也.又悬者,提也,厘者,理也,含有纠偏矫正之义.后人纠正事物之 ,多日厘正.凡头侧之穴,多治偏风,头痛,歪噼,烦心,耳鸣之症.循经取效也.本穴之上,有天冲穴,故本穴取地厘之意,以与相对, 因名"悬厘". 曲鬓 穴在鬓发曲处,因名"曲鬓".穴近颞颥,故治烦,,牙车等处之症. 率谷 穴在侧头骨与颞颥骨合缝处.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 缝合处为"率谷",其所治症为偏失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 天冲 星名,崴星之精,流为天冲.,通也.本穴又名"天衢".,四达也,""意同.《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 其通达之甚也."可知本穴功能在于通也.所治为头痛,癫疾,风痉,龈肿,善惊及诸头脑之疾,而以通法为主,故名"天冲". 浮白 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聋,胸满,齿痛,瘿肿,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醉人状态,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 "浮白". :"浮白"典故,出于战国之初.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饮不口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 为罚大杯酒.浮者,满而溢也.今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简称本穴为"浮白".以简简二字, 出穴位功能,病人症状.又揣中医理论以针灸最奥,在《内经》成书以前,已有"黔首共余食,之成,殊为可惜"(见《宝命全形篇》). 窍阴 头为诸阳之会,何本穴名为"窍阴"?盖以五藏属阴,而开窍于头也.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而通于咽,肺开 窍于鼻而通于喉.本穴治耳鸣,目胀,舌强出血,口苦,喉痹,咳逆等症.针之以通藏阴之窍,名以"窍阴",实即阴窍.不日阴窍,而日" ",盖隐之也. 完骨 完者,全而整也.又事功完成,守备完固皆是也.在人身,头骨为脑之宫城,最宜高坚完固.穴在耳后高骨后缘.相人书称此处为寿台骨, 其处高坚,仅次于强间,当头侧外卫之要冲,最须坚固,故名之"完骨".治口歪面肿,头项摇,牙车急,齿龋,目眩及癫疾,头风等症. 本神 本穴在前额发际,内应于脑.与神庭,临泣相平,故善治有关神识诸病.如惊痫,癫风,神不归本等症,故名"本神".又本穴为本经与 阳维之会,亦神之本也. 《皇极经世》:"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栖于目."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外眦,足阳明之承泣在目下,足少阳之阳自在 目上,手少阳之上关在目外,手太阳由目锐眦入耳中,由目内眦斜络颧,手阳明止于迎香,接近四白,承泣.是手足三阳经气,俱会于目也. 又目之精气为神为光,亦神之本也. 本穴傍近之穴,为临泣,目窗,正营,承光,均治目病及惊痫,诸有关神明之症,本穴统能治之.本穴有 似诸神穴之本,名之"本神",是所宜也. 《黄庭经》:"何为死作令神泣.":"房中不慎,伤精失明,故神泣也."泣为哭.神而哭泣,义近于玄.余意"死作""", 应读平声,音作,字义滥行不节也."",古与"".,滞而不灵也."",宣读"".原神本灵,肾损则脑伤而不灵,故神涩 ,而健忘,失眠,目昏,诸症生矣,本穴能治之. 阳白 穴在前额发眉之间,直瞳子.其处平白,与足阳明之四白义同.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字之义,明显也.亦关于目,故治目疾 多效,与足阳明之四白相对照.本穴在目上,故名"阳白". 头临泣 ,哭无声也.人当哭泣之先,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泪下.本穴在前额发际,正当上液之道,酸楚临此,而涕泪俱下,故名"临泣". 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本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 《内经》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当在临泣穴位酸楚时,正上液之道将开也.及其泪下,是上液之道已 开也. 目窗 人当回忆往事时,多目睛上视,凝神注脑,则旧景历历如见.而本穴四周之穴,为承光,本神,临泣,正营诸穴,命名取意,皆在于目. 而本穴处四者中间,更为目力精华上达荟萃之处.本穴治目赤,青盲,白膜履瞳子诸症,犹开窗通明也. 正营 《内经》:"营主血,目得血则明."又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 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故名"正营".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 承灵 本经经气承目窗,正营而来.与通天,百会傍近.凡此诸穴俱关神识,故名"承灵".误针伤脑,令人记忆力消退,而脑不灵敏,故在禁 针之列. ,继也,迎也,又佐也.顶为元神所在.本穴能益神识而佐之,亦承于灵也.人之灵在肺.故以本穴治脑风,喘息,鼻衄,鼻窒诸病, 以复其灵运之能.但须浅取为宜,守禁针之戒也.按之,掐之较佳. 脑空 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本穴内应大小脑之夹间,即脑之 空隙处也.脑宜常空,故名"脑空".治头重,颈项强,目瞑,癫风,心悸,头风等症. 风池 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为风邪入脑之冲.,喻水之汇贮也.此为风之所汇,故日"风池".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 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痃疟,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 肩井 穴在肩上凹处,故名"肩井".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 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故名"肩井".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 ,劳伤,气逆,产后等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穴位名称的由来
微中医
穴位治疗痔疮的方法
穴名义释
神门[穴位]
跟着彩云学习穴位:4个池穴(5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