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论语》(9)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也在于塑造,唤醒一个生命个体深藏的生长力,塑造一个生命个体趋向优良的枝丫。这两样都不轻薄轻易,需要师生投契,更需要老师有眼光,学生有潜力。颜回应该属于既可被唤醒又能被塑造的优等生,孔子待他亦师亦父,也多次在颜回身上得到为人师长的欣慰。比如这一回,老师发现颜回跟自己学习共处终日,从无异议,仿佛有些愚昧迟钝,可是观察他课下的言行,却又发现颜回能将自己课上所学足够阐发,分明学得透彻清明,于是老师放心了:颜回,不愚昧啊!

读《论语》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其一就是通过一些貌似拼接毫无章法的语录,而且还常常是不知因何而起因何而终的场景,而获知丰富的故事,鲜活的人像。我们读着读着会很快发现,这《论语》里原来有这么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仅以孔门高徒为例,能言善辩的子贡,快人快语的子路,自作聪明的宰我,木讷寡言的颜回,谨慎得体的公西华,潇洒倜傥的曾皙(曾点),内省慎独的曾参(曾子)……各型各色,轮番登场,会在不同的言行小节中一点点圆满每个人的气质风貌,不会混淆。这一点上,《论语》应该也有志人小说的潜质,看后世那本《世说新语》,那些魏晋风貌的人物,与《论语》里的君王能臣,成功的标榜与失意的慨叹种种,有异曲同工的凝练趣味。

以老师的目光去看学生,不会只看当面,还会看私下。

看当面的言行表现,看私下是否表里如一,这种看法应该类同其他任何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有时会吐槽老师的苛刻,其实这种“苛刻”恰恰是促进成长的过程,当然,无论学生怎样,老师也可以坚持“赏识”,但鉴于老师也是普通人居多,如果有学生当面谦逊好礼,私下却妄自尊大,当面勤奋努力,背后却有机会就偷懒,那老师再含混地表达“赏识”,只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还觉得挺美,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反之亦如是。

所以师生关系重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即学生恭敬的表里与有效期。颜回对老师孔子并非只是表面逢迎,他曾经感叹孔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内心的信服与托付加上自己的琢磨与钻研,谦逊用心,颜回成了为同门及后世景仰的颜回。若是对老师总是心存犹疑与傲慢,便难以亲师近道,即使那老师其实有两把刷子,学生也会自动屏蔽。对老师半信半疑,就容易在求学过程中含糊敷衍,如此这般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只可惜有的可能因为那份不以为然,真的学业无成时,还会继续自认无辜,以为不过是老师教得不好。

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更多在求学主体的内在。师长引领环境熏陶的客观影响甚至会因主体的态度而不同,教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因人而异,既可师生之间切磋琢磨,举一反三,比如孔子与子贡就多有切磋,教学相长;此外,也可老师主导,学生倾听,比如孔子与颜回就多有默契,讲的可能也尽兴,听的也有味,就怕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因此,孔子与颜回,作为师生,是彼此的幸运。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让眼前某人无所遁藏,形色毕露,这位某人也够倒霉,谁乐意在别人面前老是像在照CT呢?不过,在“CT”一方,拥有识人之术,看人就能由表及里,一目了然,也是难得高明。

孔子生逢乱世,遇人无数,其中当不乏用心叵测笑里藏刀之辈,有一点看人入心的高明,也能自保。《学而》篇,孔子就曾直言:巧言令色,鲜矣仁。那应该是最直观的识人之术,而这一篇,孔子依然关注看人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他认为可以通过“视、观、察”三个步骤,来看对方“所以、所由、所安”三个方面,如此操作有效,对面这人也就“认得”了。

孔子提出的三种“看”法用字就很讲究:“视”的甲骨文字形上类“示”,下类“目”,组合起来就是:用眼睛看;“观”在《说文》中解释为:观,谛视也,即仔细看;“察”在《说文》中则解为“复审也”,有再三看的意思,开始有研究的味道了。因此,看一个人,可以先大概看个初步印象,看他的行为表象,即“所以”怎么做;然后仔细看,看他的行为由来,为什么做;最后再有所探究,看他心思所安,他做到什么就安顿就自觉达到目的了。

孔子的这番“识人术”拆解起来,真是有点吓人,如果心里真有些怕人识破的小计算,怎经得住如此推敲再三?不过,日常来来往往,估计不是有意,也不会有人如此费心去研究“人”,人群种种,何必费心琢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的眼睛一直都睁得雪亮呢。

孔子教学生“识人”,其实是教他们“做人”。怎么做事为“表”,为什么做事为“里”,做事安心处为“深里”,做人不可投机取巧,不可自作聪明,你会怎么去“看”别人,别人可能也会怎么来“看”你,你让人“看”得住吗?

南怀瑾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南师的识人术简洁明了,更看重一个人的功名事业,能有所成就的人,是会器宇清奇卓然的,是会精神抖擞的,是会有条不紊的,这些也可反过来促成功名。

孟子说,存(观察)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 à o昏暗,糊涂)焉。

孟子先生善雄辩,善譬喻,常常要讲论什么,就纵横捭阖,深入浅出,请人入瓮的,最有名的一段在《齐桓晋文之事》。他认为看一个人最佳聚焦点在对方的眼神:眼神清亮的,有正气;混沌的,则可能要拐点弯儿。但他好像低估了人类的伪装术,而且到当下网络时代,人们看到的“眸子”有的都不是原来的颜色了,再加上滤镜,是想要啥效果就有啥效果,怎么分得清是“瞭”还是“眊”?即令是他老人家所处古老时代,没有现代高科技的伪装,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借刀杀人,扮猪吃虎者,不是大有人在?小小一个眼神的伪装,似乎不必等到现代的美瞳,只要一点心机耳!

不过,如果不是要做什么“惊天伟业”,可能普通人也懒得伪装,毕竟人生虽然如戏,却并非全凭演技,轮到知情达意,志同道合,同声共气,最后有效且有用的,还得是真诚。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人师者,忌墨守成规,画地自限,傲慢拘泥。当温故知新与时俱进,需要吸收,消化,提炼,整合,教化,个体的思考与学习无止境。凡是一个饭碗能端一辈子的职业,几乎都会对个体的成长有折损,因为沙丁鱼做久了会真的不想动,难得有鲶鱼效应,但现实中的沙丁鱼有时并不感谢鲶鱼,因为它搅扰了自己生存的安逸,却不知生命太安逸,总会暗藏危机。

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温故知新是不变的妙诀,也是返璞归真的进步法宝。任其他方法怎么天花乱坠,不经过反复温故的“知新”,怕也只是空中楼阁,好看一时半会儿,可能就要倒塌,因为缺乏厚实的根基。我们熟知的许多各领域的佼佼者,当然也有天赋异禀,比如莫扎特,被誉为“从生下来就没有浪费过一天”,但是被神眷顾的天才们,也需要日复一日去磨炼他们的“天才”,才有持续惊艳的时刻。

温故是要扎实基础,但不能停留于温故,关键还在能“知新”。无论那“故”多么精彩,困于窠臼自喜而不求新都是开始落后的序幕。尤其新时代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顽固地执守旧思想旧观念,会迅速变成不思进取的老古董,无关年龄,有关认知。只会或只能倚老卖老,是很可怜的,尤其还被年轻一代一面“敬奉”一面不以为意的时刻,这个世界变化快,保持一颗对新生事物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再加一点“温故”的沉着,才是乐己乐人的“老人”。

而孔子说,这样,才有了当人老师的资格。

当老师,无论你教的是跳水还是乒乓球。看新届奥运,看国乒刘国梁的赛后专访,如何评价国际乒乓形势,如何提点“莎气藤藤”,如何鼓励老将刘诗雯的遗憾,是真的智慧与才干兼具的教练老师,轻描淡写,却温故彻底知新到位,我特别佩服。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希望君子能博通不器,应该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前瞻眼光。要达成理想人格的君子,最好有一种开放的学习态度,广博而不草草,正好应合了如今时代的多元化需求。但是孔子也并不贸然强求自己的弟子非得博通不器,当弟子子贡问他:老师,您看我怎样?孔子就答道:你就是一种器皿。子贡追问:那我是哪一种器皿呢?孔子答:“瑚琏也。”瑚琏是什么?是两种宗庙礼器,盛放黍稷,用以祭祀大礼,因此后世以瑚琏喻治国安邦之才。孔子说子贡是瑚琏,表面上仿佛与前文“君子不器”有悖,其实一脉相承,试想,哪一个治国安邦之才不是拥有博通而又专注的能力与品格呢?我想到了诸葛亮和周总理。

子贡特别勤学好问,在《论语》前两篇已见端倪,这回他又问老师有关君子的话题,前后两章,前章孔子重开放多元的学习态度,后章重内敛求实的行为做法:要做行动的巨人,先做后说,方可从之。

关于君子话题,孔子后面还有许多话讲,而在《论语》第二篇,他也第一次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这个论题,结合后来章节的同类言语,我们可以做个简单梳理:

1、【人际关系】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处理人际关系时,君子讲究团结,但和而不同,不作私人朋党勾结;而小人却只顾勾结小团伙,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内里分崩离析,一利不合即可一哄而散。因此,跟君子交往,交的是人心仁厚与品格高尚,自然团结亲近却有分寸,不用害怕背叛与欺骗;跟小人交往,以利聚散,利益相合时可以蜜里调油亲密无间,一旦产生利害,马上可以翻脸,所以交往的根基始终是不可靠的。

2、【修养气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君子与小人的修养气质是可以从外在觉察的:君子坦荡磊落,不藏着掖着,不打小算盘,不念小九九,格局是开阔的,因此光明愉快;小人却常常要动许多小心眼,计较得失太多,就会狭隘,格局逼仄,常常担心利益受损,因此总是不那么舒展开心,要警惕这种由内而外的“小”表情。

君子看上去常常安适谦和,眉目轻淡不刻意,因为心无挂碍,所以泰然自若,从无骄态;小人看上去总是趾高气扬,有得志新贵模样,谁都见不上,瞧不起,其实内心很空虚,常常担惊受怕,动荡得很,所谓小人得志便猖狂,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和样子。所以为啥一样是少年勤奋成名的乒乓选手孙颖莎与伊藤美诚对阵,人们对前者赞不绝口,对后者极尽嘲讽,除了中国公民集体的心理情结原因,应该还因为伊藤小姑娘在赛场上超出赛事的戏太多了,或许是她的独特手法,但呈现于公众面前,就是一副“骄而不泰”的样子,所以她赢了会张狂不逊溢于言表,输了就会垂头丧气哭,相比之下,同样小小年纪的孙颖莎就表现很自然,也因自然而笃定。

由此,胜负欲太强烈,极可能沦为“小人”之列,我们每个人都得提防。

3、【处世原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

君子与小人的处世原则,前者为道义,后者为利益;前者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后者与人为恶,幸灾乐祸;前者宽厚仁慈后者贪利苛责;前者反躬自省求诸己,主体主动,后者依赖攀附求诸人,习惯推卸塞责。

4、【品格坚守】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篇》)

从品格坚守方面来辨别君子和小人:

君子德行宽宏坦荡,是流淌流畅之风,小人德性狭隘游离,一朝有一朝无,遇见风就倒,遇见其他也会游移不定。

同样遭遇困厄,君子选择坚定自守,“终食之间不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心性清白,不会轻易败坏;小人却会选择铤而走险,甚至不择手段,最后有苦果时还会卖惨“走投无路不得已”。人生没有不得已,只有出于真实心性的自然选择。

小人往往自恃小聪明,自以为是,用尽一切小伎俩,却做不成大事;君子有大智慧,却不会炫耀,该出手时就出手,事到临头有大担当。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与思考:学是求知,见识;习是训练,进化;思是反刍,辨析;考是审辨,确认。首先睁开眼睛,开放视野,有主动求知的态度,其次不能照单全收,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要有所思考和判断;再次防止空想主义,天马行空固然有创意,不落地永远为零,还容易落入陷阱。

年轻人,容易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所以因此苦恼。这是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时给后生晚辈的至理箴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孟教你怎么认清一个人
<<论语>>
论语读后感:识人妙法
《论语十则》
老师不该被遗忘——《攀登讲论语·先进》读书笔记第2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有褒有贬说子贡(5—4,讲于2021年8月1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