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汉第一次北伐,可媲美施里芬计划的绝妙构想,可惜毁于一人之手

十九世纪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陆。通过普法战争一举击败法国的普鲁士迅速崛起,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它的工业产值和人口数量都远超法国。法国对此深感不安,于是拉拢东方的俄罗斯帝国作为同盟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

德国虽然强大,但面对两个老牌强国的夹击还是颇感忌惮,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施里芬计划。为了制定这一计划,施里芬足足花费了十五年的光阴,在这期间做了周密的部署。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东守西攻,具体来讲就是以少量兵力牵制路途遥远动员缓慢的俄罗斯帝国,而以主力兵团在东线迅速击溃法国。

因此西线部队配置为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并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避开法军正面经过比利时横扫法国北部,通过大迂回对法军主力实施围歼;而左翼部队只有11个师,正面德法边境,以防御为主。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这一计划虽然完美,但可惜在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的篡改下变得面目全非,他擅自削弱了右翼兵力,最终计划彻底破产,德国错过了在战争中取胜的绝好机会。

无独有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华夏大地上,一个同样精妙绝伦的作战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228年春天,沔阳石马城的校场上,八万精兵整齐地排成无数个方阵,静候着出征的军令。远远望去盾如墙,枪如林,。那火红的军装似乎像烈日般炽热,仿佛点燃了炎汉最后的希望之火。

诸葛亮头戴葛布纶巾,手持白羽扇,高立于帅台之上。左右两侧文武将佐垂手而立,听候训示。

眼见大军集结已毕,诸葛亮微微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昔年魏主曹丕篡逆,为天下忠臣孝子所不容。前年逆贼虽已身死,但其子曹睿仍僭居大位。如今我大汉兵精粮足,正当兴兵北伐,克复中原,诸位有何良策?”

这时下首一名虬髯大将走上前来,施了一礼言道:“丞相,延有一策可破逆魏。吾听闻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此人虽为夏侯惇之子,却无其父之骁勇,全依仗驸马身份才坐得高位,实乃纨绔子弟,胆怯且无谋,不足虑也。请丞相拨一万人马,其中五千健卒,五千负粮,吾率军沿秦岭东行至子午谷北上,不出十日可达长安。夏侯楙闻天兵骤然而至,定然心惊胆寒,乘船遁走。长安城中群龙无首,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我军可一鼓而下。而丞相亲率大军出斜谷,届时两军合兵一处,长安以西皆为我大汉所得也。”

诸葛亮听罢轻轻摇头:“文长虽忠勇,然此计太过行险。岂不知兵法有云,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那长安城乃大汉故都,城高池深,岂是一万疲兵可以轻易攻下?即便能够得手,我主力出斜谷赶奔长安尚需近三十日,曹真怎会坐视长安失陷而不顾。届时文长这一万人马岂不就要陷于长安了吗?此计不可行也。”

诸葛亮顿了一顿,又说:“当年我与先帝定下隆中对策,便是从荆州益州两个方向进取中原,如今荆州已失,我军侧翼暴露于敌前,形势于我大汉颇为不利,必当另寻他图。如今逆魏调集重兵于淮南与东吴争锋,雍凉空虚,此千载难逢之良机也,本相欲出兵陇右,拔魏凉州。到时汉中凉州两路出兵,则关中可定也。”

魏延道:“丞相果然高瞻远瞩,不过司马懿目前屯于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若其西上汉水偷袭汉中则不可不防。”

诸葛亮笑道:“文长无须担忧,本相早有安排。那新城太守孟达为曹丕所宠爱,又与桓阶夏侯尚友善,如今此三人皆死,孟达孤立无援,早有拨乱反正回归我大汉之意。吾已派人劝降,孟达不日就将起事,司马懿为孟达所纠缠,断无犯我汉中之力。”

诸葛亮向前走了两步,朗声说道:“诸将听令,如今三军粮草齐备,将士用命,起兵伐魏时不我待。令赵云邓芝率偏师一万出斜谷,需多树旌旗以为疑兵,以牵制曹真大军,勿要与敌激战。本相亲率精兵五万出陇右,诸将随行,直取上邽。”

众将皆曰:“得令。”

言罢大军开拔,如同一条燃烧的怒龙直奔凉州蜿蜒前行。

以上大概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具体方略,但是这又与施里芬计划有什么关联呢?下面就来具体说明。

从益州北上有五条路,从东至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陇西道。其中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通往关中,而陇西道则通向凉州。

在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中,最终目标是夺取凉州。在作战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曹魏的雍凉战区和荆州战区。其中雍凉战区是主要对手,离本土较近,威胁很大。而司马懿的荆州战区则是次要对手,离本土较远,威胁较小。诸葛亮采取的策略是对荆州战区以牵制为主,主攻雍凉战区。具体到雍凉战区,则是以偏师牵制关中的曹真主力兵团,而以主力大军迂回到陇右,夺取凉州。

如图所示,这个作战计划和施里芬计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司马懿的荆州兵团就相当于俄罗斯帝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路途较远,因此可以用叛将孟达将其牵制住,这就相当于施里芬计划中德国东线的10个师。

而在西线,主要敌人就是曹真的关中军团。诸葛亮并不打算和他硬碰硬,而是用赵云邓芝的少量偏师去牵制,这就相当于施里芬计划中德国西线左翼部队布置在德法边境那11个师一样,主要承担防守和诱敌的任务。

而诸葛亮真正的主力则走最西面的岐山道直达陇右,这就相当于施里芬计划中德国西线右翼主力部队一样,承担了最主要的作战任务。一旦能夺下凉州,曹真关中兵团的侧翼就会暴露在蜀汉军面前,两面受敌非常危险。

这一宏大的作战计划可以说是诸葛亮天才般的战略构想,其伟大程度不亚于隆中对。在这一计划中,蜀汉用区区不到十万人马,对抗曹魏两大战区将近二十万大军,一旦成功,曹魏关中军团的处境也会相当不利。可以说第一次北伐的作战计划已经趋于完美,是蜀汉在劣势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了。

那么再来说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为何行不通。原因就是他这个策略一环套一环,步骤实在太多了,任何一步出了差错都不行。首先他寄希望于夏侯楙逃跑,这本来就不太靠谱,因为虽然夏侯楙不擅长军略,但作为长安最高长官,也不一定就会临阵脱逃,毕竟他身体里流着夏侯惇的血。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再说十天到达长安,这个难度也是很大的,汉中去长安走子午道要280多公里,十天赶到的话每天要走五十里以上,这样即使能按时赶到也是一支疲兵,而且还会有很多人掉队,没什么战斗力,凭借这样的军队打下长安是很困难的。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即使能够打下长安,一万人也不可能长期驻守,需要诸葛亮主力大军支援,按魏延的计划诸葛亮率主力走褒斜道,这条路到长安要350公里左右。而且主力不可能像魏延的轻兵一样日行五十里,一般每天行军三十里就是极限了。这样一来诸葛亮主力需要至少25天左右才能赶到长安。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这中间就有一个15天的时间差,关中本地、河东和洛阳的援军就会拼命增援过来,魏延这一万人马的下场可想而知。

另外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策略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次北伐的作战目标本来就不是长安而是凉州。取长安风险巨大,取凉州则易如反掌,如何抉择再简单不过了。

后人可能会根据结果来说话,诸葛亮北伐既然失败了,那为何不用魏延的办法试一试呢?

首先这种说法站的角度就不对,因为作为后来者自然知道北伐失败,而当时诸葛亮是不可能先知先觉的,而且当时还有策反孟达以及曹魏雍凉地区防备不严密等有利条件,诸葛亮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贸然去赌国运。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另外蜀汉国力弱小,总共只有十万人马,而且成都、南中和巴东还需要兵力驻守,上面所写的汉中有八万军队已经是我预估的所能调集的最大兵力了,一万人就是八分之一,用一万人去赌一个不太大的可能,任何一个稳重的主帅都不会同意的。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第三,裴注)

我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在强弱双方的博弈中,强者恒胜,弱者恒败。如果弱者想要取胜,至少得在局部取得优势,成为局部的强者,然后慢慢积累优势,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在总体上变强,这也是弱者唯一的制胜法门。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确实在局部也就是凉州地区占据了优势。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诸葛亮集 劝将士勤攻己阙教)

而寄希望于赌国运,毕其功于一役则必败无疑。道理很简单,强者的筹码是弱者的几倍,强者输得起弱者却输不起,强者输了一次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弱者输一次就是致命的,将会彻底被击溃永世不得翻身。这也就是诸葛亮从不弄险的原因,实在是一次都输不起,这也是弱者的悲哀。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非常有可行性的很完美的计划,但最终这两个作战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施里芬计划于马恩河战役失败后彻底破产,诸葛亮北伐战争也在街亭之战后遗恨千古,这也证明,无论计划再好,实施计划的人的素质也是同样重要,两者密不可分。

由于小毛奇对于施里芬计划擅自篡改,削弱了右翼主力兵团的兵力,导致德军在距离巴黎很近的地方陷入强弩之末,没能实现预定作战目标。而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亲自选定的马谡也因为违背军令导致战败,失去了街亭要地,北伐功亏一篑。这又是一个巧合。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说诸葛亮出师北伐后的局面。当时形势一片大好,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投降,凉州大部已经被攻克。只有少数地区还在抵抗中,比如凉州刺史徐邈和陇西太守游楚。

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三国志魏书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

不过这时候有一个坏消息恐怕是诸葛亮还不知道的,那就是孟达已经被司马懿干掉了。从孟达起事后,仅仅过了二十四天就被司马懿平定了。(行军八天,围城十六天)关于司马懿破孟达,后面会在司马懿篇中详细介绍

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晋书宣帝纪第一)

诸葛亮出兵北伐和孟达起事基本在同一个时间段,都是228年一月,所以这一消息诸葛亮当时很可能还不知道,不过也并没影响大局,因为司马懿破孟达是他为了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采取自发的行动,并没有向中央汇报过,行动结束后他肯定要亲自去跟曹睿解释这件事,因此必然没有精力继续进攻汉中。另外沿着汉水西进攻打汉中本来就是很困难的,司马懿强行军闪击孟达,已经成了疲兵,不宜继续进攻。因此孟达虽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迅速败亡,但这对北伐大计也没有起到太大的影响。

诸葛亮在平定凉州大部地区后,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对付曹魏的援军。曹真的关中兵团可能还不用太担心,毕竟有赵云牵制,曹真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但曹魏中央肯定不会坐视凉州丢失而是会迅速派兵救援。因此阻断敌军救援路线,实现关门打狗,慢慢消化凉州才是当务之急。

陇西太守游楚就看得非常明白,诸葛亮要是能阻断陇道,让朝廷援兵过不来,不出一个月凉州自然屈服,要是做不到,等援兵来了就是浪费时间,到时候你不走也得走。

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

这里就要说说截断陇道是什么意思,为何双方都执着于此。所谓陇道就是从关中地区穿越陇山到达凉州的通道。一旦截断陇道,关中方向的援军就无法对凉州进行增援。那么如何截断陇道呢?

其实从关中前往凉州有两条主要路线,除了陇山道还有一条路线,就是陈仓渭水道,不过这条路线虽然近一些,却因为渭水上游地区水流湍急崎岖难行,并不太适合大军通行,因此也称作陈仓狭道。

也就是说如果魏军从关中方向增援凉州基本只会走这两条路线,陇山道和陈仓狭道。诸葛亮如果希望截断陇道,就必须准确判断魏军最有可能的进军路线,才能提前做好防备。

这里就要看出诸葛亮临机决断的能力了,如果想要同时堵住两条路线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兵力不足。当时除了还在抵抗的徐邈和游楚以外,郭淮还盘踞在上邽。之前雍州刺史郭淮来视察天水郡工作,正好赶上诸葛亮大军前来,毕竟作为当地最高长官守土有责,郭淮只好带着一干官员退到上邽固守待援。

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此时魏国朝堂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朝议。面对蜀汉激烈的攻势,朝野震动,一干文武大臣无计可施。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裴注)

针对蜀汉咄咄逼人的进攻,一代英主魏明帝曹睿迅速作出了部署,将之前还在荆州作战的张郃召回,并令其率领步骑兵五万人(应该是曹魏中央军)火速前往凉州支援。

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裴注)

关于明帝下令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228年春汉中出发,最早也要在1月,姑且算在1月中旬,那么从汉中到达天水距离350公里,按日行30里计算行军大约要25天,再加上消息传到洛阳所需的时间,等魏国朝廷接到消息到作出应对,至少要在诸葛亮出兵一个月以后,那已经是2月中旬了。何况当时张郃还不在洛阳,而在荆州作战,那么等他赶回洛阳领兵出发就更晚了。因此张郃领兵出征估计就要到2月下旬了。

之后史书提到魏明帝于张郃破马谡后前往长安,这个日期明确记载为三月十八日,那么张郃赶到街亭与马谡交战的时间就要更早,也就是说张郃大约花了20天多一点的时间左右就领兵从洛阳赶到街亭,这段路程足足1500里以上(按张郃选择仓狭道计算),也就是说张郃军每日行进70里以上,可以说神速了。如果是步兵,不可能有这种速度,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张郃舍弃了步兵和辎重,只带领骑兵赶路。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

那么张郃到底走哪条路线前往陇右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等价于街亭到底在哪。目前对于街亭的位置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说街亭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这种是主流看法;另一种说法是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街亭村。

这两种说法分别对应着张郃的两条可能的进军路线,如果说街亭在秦安县陇城镇,那么张郃肯定走的陇山道。如果说街亭在天水街亭村,那么张郃就应该走的陈仓狭道。

陈仓狭道虽然有些崎岖难行,但并不代表就不能通行,之前是有军队走过的,而那个统帅正是张郃。当初张郃在夏侯渊麾下,曾经受命率领五千兵马走陈仓狭道至陇右,击溃马超。因此他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

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我们注意到当时张郃率领的是五千人的小部队,而本次出征也很可能是舍弃步兵辎重只有骑兵,数量也不会太多。陈仓狭道不适合大军通行,但不代表不能通行,之前夏侯渊的辎重部队也过去了,只不过慢一点,张郃肯定清楚这一点。

时间是耽误不起的,每延迟一天,凉州就会被蜀汉多蚕食一部分,走陈仓狭道比走陇山道要近170里,按张郃行军速度走这条路可以节约两到三天的宝贵时间。正所谓兵贵神速,久经战阵的张郃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因此张郃的行军路线更有可能是陈仓狭道。

那么诸葛亮对魏军的行动如何判断呢?诸葛亮应该是抓准了张郃的心理,否则马谡就不会和张郃遭遇,这也证明了诸葛亮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有准确的预见性。另外从蜀汉这方面的部署也可以判断街亭的位置更有可能在天水市麦积区街亭村。因为诸葛亮在得知马谡舍水上山后心知不妙,立刻率军前往救援,就在马上赶到的时候,得知马谡已经战败。陇城镇距离上邽大约有200里,赶过去要花六七天的时间,是根本来不及的。而麦积区街亭村距离上邽只有70多里里,这个距离才恰到好处。

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对于兵力不足的现状,诸葛亮是有清醒地认识的,他一贯反对分兵,这也是拒绝魏延策略的主要原因,所以分兵200里这样的计划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用兵风格。

至此,北伐之战一切前置工作就结束了,只要能挡住张郃对上邽的救援,就可以慢慢吞并整个凉州,街亭之战也就成了全盘最关键的那个点。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作战前面大半个阶段的表现都堪称完美,可惜关键时刻他用错了一个人,这里也就回到前面所说的,作战计划的优劣和执行计划的人的素质同等重要。那么诸葛亮为何要用马谡呢?

按理说诸葛亮身边还有魏延,吴壹等武将。可是这两个人诸葛亮实在是不愿意用。首先魏延这个人性格不太好,自视甚高,如此一来口碑就很差了。再加上他用兵喜爱冒险(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用兵原则相悖。其本人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太爱发牢骚,这话传到诸葛亮耳朵里肯定对其心生不满,这也是人之常情。总之魏延虽然有本事,但是性格孤傲,如果让其立下大功恐怕以后难以管束,这也是诸葛亮对其有所压制的原因。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另外,凉州抵抗力量还没有平息,尤其是郭淮死守上邽,也需要一员大将与之对战,魏延就是最好的选择。事实证明魏延就是郭淮的克星,两年后在一次交战中魏延大胜郭淮,诸葛亮的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而另一个武将吴壹,则是因为身份的原因不能重用。此人不是荆州人,而是当初追随刘焉的东州派,而且他还是外戚,因此也不便重用。

至于最后用了马谡,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身边可用的人不多(马良还活着的话就不用纠结了),二是诸葛亮认为马谡也有这个能力,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马谡是自己人。

第一点不说了,之前分析了别人基本都不可用。说说第二点,首先马谡精通兵法,这个是为将者的基础了。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另外马谡在平定南中时候献计献策是立过功的,不能说完全没接触过军事。因此马谡能力上是达标的,至少诸葛亮这么认为。

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裴注)

关于最重要的第三点,就是私人关系了。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和诸葛亮非常亲密,他是称呼诸葛亮为兄长的,有这层关系,能不照顾故人的弟弟吗。

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裴注)

一个有能力的自己人很明显是最佳的栽培对象,可惜诸葛亮看走了眼。事实上诸葛亮整个北伐期间也就犯了这一个错误,但这一个错误就毁掉了全部战略部署,令这一伟大的作战计划黯然失色。

要知道张郃仅率骑兵先锋狂奔1500里赶来,兵力顶多也就一万人,马谡兵力不会比张郃少。如果正常守城的话,张郃军远道而来仓促之间没有攻城器械是不可能轻易破城的,即使是未经修缮的小城。无奈马谡选择了上山,还是舍水上山。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三国志蜀书十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估计马谡兵法看多了,脑子里只想着: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孙子兵法地形第十)。但兵法还说:争地则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则无攻。(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他却忘记了。

双方谁能占有谁就能取得优势的地方就是争地,在争地不能勉强进攻。因为对方既然敢与你来争就不会是省油的灯,想轻易获胜难之又难。本来固守即可达成战略目标,马谡非要歼敌立功,还生生把军队带到了死地(因为没有水源难以持久)。于是死地则战就成了唯一选择,但是请问你马谡有项王的统兵能力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吗?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

如果按照推断,张郃军队数量上没有优势,那么肯定没法围山,但是人家可以抢占水源,不和你交战啊。这样张郃的疲兵就变成了以逸待劳,而马谡军若想去取水则变成了被动的一方。而且张郃还是骑兵,一旦马谡下山取水,到了平原上,步兵那里是骑兵的对手,因此一战击溃。

马谡兵败的惨状是什么样呢?就是全军溃散,再也形不成建制,这说明马谡除了指挥失误以外,他的统率力也很差,一旦战事不利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而且他肯定是临阵脱逃了,否则若是收拢败兵和王平汇合的话绝不会败得如此之惨。

另外,战后诸葛亮除了斩马谡之外,还杀了张休、李盛,又夺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如果只因为马谡指挥失误而战败,那不应该处罚这些人。因此只能说明这些人和马谡一起临阵脱逃,导致军队崩溃。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三国志蜀书十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马谡经常被与赵括相提并论,说实话马谡要是有赵括的本事,他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赵括同样是死敌作战,但是能坚持四十六天军队不乱,而且还能亲自带兵突围,在他被射死之前赵军没有崩溃的迹象。最终打得白起伤亡过半,这绝对是高素质统帅,和赵括相提并论,马谡还是不配的。

其实街亭之战诸葛亮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只派王平去,因为王平是在汉中之战时期从曹魏投诚过来的,当时只是裨将军,职位不高也没有根基,让他立功也不会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而实际上王平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才一千人就震住了张郃,让他不敢轻举妄动。这也说明张郃兵力不多,说不定才几千人而已,街亭之战败得实在是太可惜了。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三国志蜀书十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其实前面提到过,诸葛亮已经尽力在补救了,只差了一点点。因此即使马谡小负一阵都不是太大问题,因为援军很快就到,所以诸葛亮对前线作战不利还是有预案的。没想到马谡败得太快也太没节操,实在是挽救不了。

关于街亭之战之后的形势,已经对诸葛亮相当不利了,为了援救街亭,诸葛亮应该是出动了包围上邽的主力部队,结果导致郭淮军被解放出来,顺势击破了屯集在列柳城的高详。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关于列柳城的位置现在无法确定,姑且认为是个和街亭类似的交通要道。目前上邽和岐山堡都没能拿下,街亭和列柳城又都丢失,转眼之间魏国援兵就能增援过来,蜀汉在陇右的优势很快就将不复存在。本来兵力就不是很充足,现在陇右魏军的抵抗力量又有四支,分别是徐邈、游楚、张郃和郭淮,形势已经很不利了,于是诸葛亮为避免更大损失没有恋战,而是果断撤退,等待下次机会。

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对于胜负的判定,并非是攻下几座城池,或者斩首敌军多少士兵,而是是否达到战略目的。北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这个目的没有达成。而这次北伐的战果仅仅是迁来一千多户百姓了,考虑到为此战准备了很久,而且劳师动众,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失败的。

那么可以由此评定诸葛亮军事能力不佳吗?我认为这样就太武断了。诚然,诸葛亮错用了马谡,由于他是最高统帅毫无疑问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并没有规定说军事家就永远不能打败仗,还是要看具体表现的。

要知道施里芬计划虽然被以施里芬冠名,但实际上是组织庞大的德国总参谋部智慧的结晶。而诸葛亮可没有这么多优秀的参谋人员,他基本只能靠自己。在这一计划中,诸葛亮用少量兵力牵制了关中的曹真军团,又在战争中灵活使用间谍系统,策反了孟达,最终以少量兵力与敌军周旋,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北伐计划的精妙比施里芬计划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只是诸葛亮第二次领兵作战,第一次是平定南中,对手太过弱小不值一提。这说明他具备绝佳的军事天赋。

至于在战争开始后诸葛亮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的部署很有针对性,准确预测了魏国可能的应对策略。无论街亭在陇城镇还是街亭村,诸葛亮都正确判断出张郃的行军路线。在街亭前线战败后,还有预备方案,可以急行军前往救援,只差一线就可以挽回局面,这种表现也是没什么可以指摘的。

最后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果断撤军避免损失,这也体现了一个统帅的冷静。

总而言之,诸葛亮从制定作战计划到战役结束,总体表现可以打90分。试想一下,如果进军街亭的主将是王平,张郃仅以一万人不到的先锋是讨不到好处的。毕竟在之后的卤城大捷中王平正面硬抗张郃丝毫不占下风。但可惜王平当时资历实在是不够。

张郃是胜利者,但并不说明他有多高明,只能说马谡太愚蠢,否则他这样轻敌冒进一不小心就会重蹈当年夏侯渊的覆辙。

另外曹真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的关中军团被赵云邓芝的少量兵力牵制,基本没什么作为,取得的也是小胜(后来擒获了作乱的杨条,对方束手就擒丝毫没有难度),因此曹真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并不理想。要知道曹真可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而诸葛亮的军事经验比起他来是远远不如的。

这场战役,其实双方都不是表现得十全十美,甚至诸葛亮表现得更好,至于失败则是因为他本钱太小,如果多给他几万军队,阻断陇道是很轻松的。又或者身边还有傅肜、黄权在的话,结果也不会是这样。哎,只叹息猇亭那一把火。

不过真正的勇士总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次打击对于自小遭逢大难的诸葛亮来说不算什么。在自贬三级承担了战败的主要责任后。诸葛亮又投入了接下来的作战准备工作中,他在等待下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并不太远,就在东方,一次沉重的打击即将落在魏国身上。

近期文章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33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百年东吴(三十五)借荆州

百年东吴(三十六)交州风云

百年东吴(三十六)第一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七)皖城之战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什么地方?为啥诸葛亮五次北伐执意要占领这里?
学识超凡的马谡为何会被张郃吊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求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北伐资料
马谡若在街亭堵住张郃,诸葛亮就能北伐成功吗?恐怕太乐观了吧!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还是马谡抗命?如何做才能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