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志文化展【深圳南山博物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明】

关羽铜坐像【明代】

新乡市博物馆藏

陈寿《三国志》说“羽美须髯”。罗贯中《三国演义》关于关羽形象的描述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身着铠甲,虎头护腹、护肩;腰带成结,自然飘垂;下着战裙,脚蹬战靴。左手按在左腿上,右手握拳放于右腿。整体铸造精美,造型有力,细节处理一丝不苟,衣纹刻画细腻流畅,战甲战裙纤毫毕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人物动作生动自然,凸显出关羽威风凛凛的忠义形象,反映了明代铸铜工艺的极高成就。
后世关羽造型一般有三种:捻髯夜读《春秋》的儒将坐像、手握青龙偃月刀的立像、跨马出征像。新乡市博物馆藏此尊造像,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关羽形象,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戎装游戏坐姿。其造像体积之庞大、铸造之精美、造型之独特,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少见。

此尊造像原立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旧城西峰寺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时局动荡,几经颠簸。解放初期,运至当时平原省省会新乡,后入藏新乡市博物馆。2012年,被评为新乡市博物馆六大“镇馆之宝”之一。

关羽铜坐像(正面)

关羽铜坐像(局部)

三教神衹——关羽
关羽,字云长。建安五年(200年),刘备派关羽守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被曹操生擒。曹操极为敬重关羽,封他为偏将军。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被封为汉寿亭侯。后来为寻回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威震华夏。219年,关羽失守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所杀。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关羽忠义仁厚的形象广为推崇,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创作的传播,更是被逐渐神化。儒家尊称关羽为“武圣”,与孔子齐名;道教尊称为“关公”“关帝”,各地建关帝庙供奉;佛教尊其为护法神,称“伽蓝菩萨”。关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位被儒释道三教共同供奉的神祇。

三国故事图册 磐河战赵云救公孙(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描绘了公孙瓒骑马出逃,赵云挺枪向文丑的情景。

三国故事图册 吕布大闹凤仪亭(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描绘了吕布、貂蝉凤仪亭私会,董卓手持方天画戟怒目欲刺的情景。

三国故事图册 陶恭祖三让徐州(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描绘了在陶谦卧室之内,陶谦手捧徐州刺史印信欲给刘备,刘备推辞不受的情景。

三国故事图册 曹操西凉遇马超(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描绘了马超持枪刺向曹操,曹操一手驾马奔逃,一手持剑抵挡的情景。

三国故事图册 取雒城魏延争功(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雏城黄魏争功》,描绘了军帐之中,黄忠、魏延二人争执的情景。

三国故事图册 困司马汉将奇谋(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此故事面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描绘了司马昭祝告后,泉水不断涌出的情景。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陈寿以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为基本材料,结合自己在蜀国灭亡之前搜集的史料,按魏、蜀、吴的顺序编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三国志》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之后,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前后九十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国历史特殊而复杂,三国故事精彩且纷呈。随着《三国志》的流传,三国故事被编成戏剧、评话等艺术形式,逐渐被搬上舞台。三国历史广为人知的最重要的助力便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罗贯中在元代《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对历代流传的三国故事进行文学创作而成。因为是文学作品,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三国演义》的内容与《三国志》记载的历史有许多出入。《三国演义》版本繁多,现在通行的是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毛本”,将两则合为一回,共计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读者喜爱,在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内广为流传。

第一章 强汉倾颓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政治稳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威远播。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托古改制,社会矛盾激化,起义四起。宗室刘秀在战争中壮大,建立东汉政权。东汉自光武中兴,上下相承,共历十二帝,其政治、军事、经济与学术文化在西汉基础上亦不断发展。二世纪中叶之后,豪强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致使外戚和宦官统治更迭,东汉王朝由盛转衰,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时代。

铜车马仪仗俑 东汉

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武威雷台汉墓是一座东汉晚期多室砖券墓,墓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出土文物230余件,以铜车马仪仗俑和马踏飞燕铜奔马而闻名于世。据出土铜马胸前刻有 “守张掖长张君”“守左骑前人张掖长张君”等隶书铭文,推测雷台汉墓墓主系守张掖的张姓军事长官。


铜从骑(2件)

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俑中有主骑一匹,从骑四匹。铜主骑四足站立,作昂首嘶鸣状,马鞍遗失,两侧存障泥各一片,其上敷粉,绘有奔马纹和云气纹,边有纹饰。铜从骑侧首昂视,一足提起,是即将奔驰的状态,姿态极为生动。

持戟铜骑士俑(2件)

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俑中这类手持戟的武士俑共六组、持矛武士俑四组。武士皆戴帽子,着交领,左手执,手持兵器,双腿跨坐在马鞍上。铜马仰首翘尾作嘶鸣状,马尾弧形,末端打结,四足伫立,矫健有力;马鞍沿边有环。武士的五官,马匹的眼、耳口、鼻和鬃毛,均用朱红、粉白和墨线点绘。

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 东汉

2009年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白庄村出土

焦作博物馆藏

由楼体、院落组成,可拆分。仓楼四面通体彩绘,有白虎、渔民、祥云、神话故事等图案。仓楼还附属有人物、动物俑,可见仓楼不仅具有储粮的功能,可能还有居住、圈养家畜、日常粮仓管理的用途。

三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 东汉

2005年河南省焦作市建设银行工地出土

焦作博物馆藏

由三个圆柱状圆仓、楼体、廊与楼梯组成,四阿式屋顶。以前廊为标志,将圆仓分为上下两层,仓体前壁各开一个窗户。前廊上部出檐,前壁通施白彩地帐,绘七组黑褐色卷云纹。楼体前壁以褐彩描框,设一门两窗,门两侧对称分布五个装饰区,装饰艺术水平极高。

舌形铁犁 东汉

2004年河北省涿州市家园工地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舞石俑 东汉

重庆市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墨书纸 东汉

1987年甘肃省兰州市伏龙坪龙尾山东汉墓出土
兰州市博物馆藏

纸张上有隶书书写的文字四十余字,因残缺严重,所写内容已不能考释,但从残留的字迹分析应为家书类。纸的质地为麻纸类,色泽白净,厚薄均匀,质地坚韧。当时共出土三张古纸,被剪成圆形作为铜镜的衬垫物置于铜镜镜匣内,一张破碎,两张较为完整。从已经出土的文物资料可知,纸张早在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东汉时,蔡伦改良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纸张成本,有利于纸张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普及。兰州墨书纸的发现为我们认识“蔡伦纸”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

鎏金错银铜樽 东汉

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樽是汉代最主要的盛酒之器,通常附有勺。宴饮时将酒从壶倒入樽,再用勺酌人耳杯,最后用耳杯饮酒。汉代出土壁画宴饮图中常出现樽的形象。雷台汉墓出土铜樽器身内外皆饰精美的鎏金错银纹饰。腹部有对称的两个兽首衔环铺首。口沿和上腹部为流云纹,下腹部为瑞兽纹间流云纹。器内底部为蟠龙纹,内璧饰雀、虎、龙、瑞兽,间饰忍冬纹和流云纹。

盖顶中心有钮,穿环,钮周柿蒂纹,四周为四灵纹,间填云纹。汉代铜器较商周铜器更为轻便,实用性更强。纹饰更简素,但是鎏金、鎏银及金银、宝石镶嵌技术较为发达。

鎏金彩绘铜长方案 东汉

2005年河北省涿州市上念头古墓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案平面呈长方形,两端斜坡翘起较高,两边有较低的立沿,平底,底部有四个蹄形足。案面鎏金彩绘,其上用朱砂绘一周较宽的长方形框。

涿州上念头汉墓出土的鎏金彩绘铜器共九件,包含一件案、三件耳杯、一件钵、三件盘、一双箸,反映了先秦至汉魏时期流行的一人一案、分餐就食的分餐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高足家具的出现,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分餐制亦逐渐向合餐制转变。

彩绘骑象陶俑 东汉

1954年河南省洛阳市防洪渠二段72号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在汉代,象戏是百戏之一。《汉书,武帝本纪》载:元狩二年,南越献驯象。”可见在西汉时,南越国时常向汉朝进贡驯象。汉墓中有不少象戏俑出土,汉代西像砖、石上亦常有象戏、驯象内容,可见当时象戏之盛况。这些驯象常伴有头戴尖帽、高鼻深目、手执工具的胡人驯象师,是胡人在华的活动反映。

玉猪 东汉

1973年安徽省毫州市董园村1号墓出土

亳州市博物馆藏

玉猪是古代丧葬玉器的一种。死者手中之物称为“握”,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其意是掌握着财富和权利,不让死者空手而去。西汉中期开始,直至魏晋以后,猪形玉握都是主要的玉握形式。西汉的玉猪形象雕琢真实,细节突出;东汉演变为简单雕琢,随柱形而琢,手法概括性强,直雕与斜雕并用,雕刻技法上称为“汉八刀”。

这件玉猪出土于毫州董园村一号墓。该墓是曹操宗族墓地,出土阴文刻字砖一百五十四块,其中三号砖文字“为曹侯做壁”指出墓主曾被封为曹侯;六十七号砖“延熹七口元月”说明该墓砖料烧制的时间是在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年)。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宗族之中在延熹七年以前被封侯的只有曹腾、曹嵩两人。按照汉代生前造墓立碑的风俗,该墓墓主应该是曹操之父曹嵩。

泥质灰陶棺 东汉
2004年河北省涿州市阔丹凌云集团工地3号墓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拥篲捧盾石墓门 东汉

1977年四川省郫县兰家院子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墓门左右分别以浅浮雕技法刻画一人,相向而立,其原型可能为汉代负责开关亭门与捉拿盗贼的亭卒,他们有专门的称呼,分別为“亭父”和“求盗”。《史记集解》记载,“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左侧石门上的人物头戴武弁大冠,身穿宽袖长袍,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捧一面盾牌,应为“求盗”;右侧人物头平巾帻,双手拥篲(即扫帚),应为“亭父”。持盾以示警卫,拥篲以表恭敬。古人将他们的形象表现在墓门上,以图起震慑、辟邪之作用。

另外,右侧的人物颧骨高且胡须浓密,有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胡人的形象,在河南方城出土的画像石上也刻有拥篲持斧的亭卒形象,上方有榜题“制奴门”。说明蜀地与西域、北方草原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经济交流。

“偏将军印章”金印 东汉

1982年重庆市嘉陵江边采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此印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1983年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金印为龟钮方印,阴刻篆书 “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据历史文献记载,偏将军是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所拜授。关羽曾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印符合两汉官印制度,即高级官吏使用龟纽,中下级官吏使用鼻纽。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发现的数量不多。“偏将军印章”传世多为银或铜制,金印仅见此枚,且形制完整、成色足、结字刚劲、制作精良,极为珍贵。

铁矛(2件) 东汉

1998年四川省绵阳市双碑出土

绵阳博物馆藏

铁钩镶(2件) 东汉

1999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小枧出土
绵阳博物馆藏

钩镶是汉代常见的防御性武器,集钩束、防御、推刺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兵器,流行于汉代及三国。《释名,释兵》记载:“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整体呈弓形,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两钩中间为镶(盾)部,相当于小盾牌,镶部后为把手,镶面有一突出的长柱形尖锥。与环首刀搭配使用。根据汉画像石等图像材料可知,汉代武士常一手持钩镶,一手持刀,以钩镶抵御或钩住对方的武器,可以很好地克制戈、戟类长杆兵器。

环首铁刀(3件) 东汉

绵阳博物馆藏

铁剑 东汉

1989年河北省涿州市岐沟村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铁戈 东汉

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松林坡1号墓出土

绵阳博物馆藏

蛇形铜叉 西汉

1956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蛇形铜叉是仪仗兵器,表面镀锡,椭圆筒状銎。銎作蛇头形,叉前锋分为两岔,犹如蛇口吐出的蛇信。叉是滇国特有的一种兵器,与矛的用途相同,均用以直刺,因其前锋分叉呈双尖状,杀伤力更大。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标志性武器丈八蛇矛便是作游蛇状,刃开双锋。

晋宁县古滇国故地,西汉初建县,隶属益州郡,时益州郡治所在晋宁县境内的滇池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并将首府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

“会稽曹君丧躯”文字砖 东汉

1976-1977年安徽省毫州市元宝坑1号墓出土

亳州市博物馆藏

汉代墓葬常有文字砖出土,通常是造砖的工匠在砖坏未干的时候用细棒刻划而成。文字内容或记造砖数量、造砖时间,或记官吏姓名、墓主身份,或记工匠姓名,或记对现实不满的词语,或记事务等。这件文字砖正面刻“会稽曹君”四个大字,左下刻“丧躯”二字。另有三块文字砖内容相近,似乎透露出墓主即会稽太守曹君。《水经注》:“炽弟胤家,家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177年)立’。”与曹胤先为谒者、后出任会稽太守的经历相符合,该墓墓主应该是曹操的叔父曹胤。

“仓天乃死”砖 东汉

1976年安徽省亳州市元宝坑1号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砖是亳州曹操宗族墓地的壁砖,刻划有“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博”二十六字,应该是当时的工匠随意刻上去的,与十年后黄巾起义时“苍天已死”的口号不谋而合,虽然二者之间并没有实际的联系,却表明在黄巾起义之前,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思想已经广泛存在。

第二章 天下三分

东汉末年,自各州郡、士族以讨伐董卓之名起兵经过多年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占冀、青、并三州,雄踞北方;曹操占兖、豫二州,控制中原腹地;孙策占据江东;刘表占据荆州;韩遂、马超占据凉州;此时的刘备尚未形成自己的力量,辗转投靠曹操、袁绍、刘表。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最终统一北方;刘备占据巴蜀和汉中;孙权称霸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集团三足鼎立之势。

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承袭魏王位,然后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东汉结束,开启了纷纭三国六十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魏蜀吴国天下三分局面自此形成。

曹操与魏国

曹操先祖为西汉名相曹参,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曾任中常侍,先后侍奉东汉四代皇帝汉桓帝时,官拜大长秋,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候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自散尽家财讨伐董卓起兵,镇压黄巾军,领东郡太守、兖州牧、冀州牧,封费亭侯,“擒吕布于下邳,摧袁绍于官渡,逐刘备于陇右,破乌桓于白登”。213年,封魏公;216年,进爵为魏王,以邺城为都。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受汉献帝禅让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魏国继承了汉王朝的制度及文化并发展创新,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曹操墓出土器物共250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9件刻铭石牌和3个个体遗骨。石牌根据外形可分为圭形和六边形两类,牌顶端有圆孔,可穿铜环、铜链,便于悬挂。刻铭多用隶书,即汉末“八分体”,字体规整,遒劲有力。石牌刻铭内容为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类似于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记载随葬品清单的“遣册”。此类刻铭石牌首见于西高穴二号大墓。

出土石牌中有件为圭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虎大刀”等铭文,记录的是曹操生前所用武器。在追缴回的被盗掘文物中有一件石枕,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这几件“魏武王”铭文的文物指明西高穴二号墓墓主就是曹操。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死后得“武王”的谥号,曹丕称帝后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无疑“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丹文直领一白绮裙自副”石牌 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曹操高陵出士石牌除了记录魏武王生前常所用的矛、戟、刀等武器外,还有大量“书案一”“台镜一”“壶粉二斤”“黄绫袍锦领袖一”等生活用品名称和数量的记载。

“三尺五寸两叶画屏风一”石牌 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叶状银饰件 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高穴村,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是西门豹祠遗址、14公里是邺城遗址,与1998年在西高穴村发现的鲁潜墓志以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关于曹操高陵位置的记载相符合。该墓坐西朝东,不封不树,平面呈甲字形,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在形制和规模上,与其他东汉晚期诸侯墓和魏晋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相近。

画像石残块(2件)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曹操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表面光滑平整,采用线刻法,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为父复仇”等图案,并有“主簿令”“咸阳令”“纪梁”“侍郎”“饮酒人”等榜题刻铭。

白瓷罐 东汉-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低领,圆唇直口,溜肩,四系,圆鼓腹,大平底。口部外沿有一圈凹弦纹,肩部凸起,与上腹部有明显的分界线。肩部四周等距离附四个横置桥形系,在肩部和腹上部各有一组由六道平行细线组成的水波纹。胎体较纯净,呈白色,但有微微泛红现象。施半釉,至腹下部,腹下部及底胎体裸露在外。白釉,釉层较薄,保存相对较好,锃明发亮,有细小冰裂现象。四耳罐是三国时代的典型器形之一。这件展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白瓷”,传统上认为白瓷是出现在六世纪末,这件白瓷罐将白瓷的烧造历史往前推300多年。

石璧 三国魏

1951年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出土

东阿县文物管理所

曹植,曹操第三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甚得曹操喜爱。211年被封为平原候,213年封临淄候。曹操去世后,曹植屡遭其兄曹丕和侄曹叡的压制,229年被封为东阿王。他曾在《迁都》中写道:“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湮城,遂出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道出了心中的悲愤与不得志。曹植去世后谥号为思,葬于陈地思陵(今河南淮阳县)。233年,其子曹志将灵柩迁葬东阿鱼山西麓。1951年,曹植墓被发掘和清理,虽曾经历盗掘,但仍清理出陶制明器、玛瑙、玉石器等文物132件。1977年,东阿县文物普查组在曹植墓的墓壁上发现一块铭文砖,是曹植墓迁葬鱼山的证据。曹植墓从形制到随葬品,都堪称曹魏时期的典型,有益于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和社会历史。

“曹休”铜印 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曹休墓出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印为桥型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出土于曹休墓后室北侧,应是墓主的私印,为确认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物证。
曹休,曹操族子,陈寿《三国志》有传。随曹操征伐,因战功卓著,累迁领军将军、镇南将军、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226年,曹休与陈群、曹真、司马懿受遗诏辅政。曹叡即位后,封长平侯,官至大司马。228年,在对吴将陆逊的石亭之战中战败,不久病逝于洛阳。

2009年,位于河南洛阳孟津的曹休墓被发现并清理,该墓也是多室砖券墓,墓葬规格较高,虽被盗多次,仍出土铺首、鎏金铜带钩等不少器物。曹休墓是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和墓主姓名记载的曹魏贵族墓葬,也是第一座曹魏时期的标志性墓葬,不仅为东汉、曹魏的墓葬分期提供了标尺,也有助于印证曹操墓的真相。

鎏金铜带钩 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曹休墓出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钩首为一兽首,眉上卷,双目圆睁,两侧双角后卷,鼻中镶嵌料珠。钩身浮雕一鸟首人身怪兽,头两侧有向上竖起的双耳,戴冠,顶端卷曲,呈花瓣状。怪兽双手抱鱼,用喙衔住鱼的吻部,背部一对翅膀向上伸展。目前类似的带钩考古发掘的已经有10多件,据考证,应该为武将所佩戴。

五铢铜钱 三国魏

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曹休墓出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枚五铢,“五”字相交两笔弯曲,字体较宽。“金”字头呈等边三角形,“朱”字圆折。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沿用两汉旧钱的基础上,都铸造了各自的货币。太和二年(227年),魏明帝更铸五铢,为晋所沿用。

石牌(3件) 三国魏

2015-2016年河南省洛阳市西朱村墓一号墓出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洛阳西朱村一号墓中是继安阳西高穴二号墓之后曹魏考古的另一重大发现,该墓出土253件与曹操高陵同类的刻铭石牌。展出的这三件六边形石牌刻铭分别是“墨漆画药函一具,丹缣衣自副”“朱绶文绶囊一,八十首朱绶九采衮带,金鲜卑头自副”“翡翠金白珠,挍(校)三奠蔽结一具,柙(匣)自副”。刻铭石牌目前仅发现于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洛阳西朱村号墓,说明西朱村一号墓墓主身份亦比较特殊,根据考古发掘人员的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魏明帝曹叡爱女平原懿公主曹淑。

灰陶井 三国魏

1943年辽宁省辽阳市北园车骑壁画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魏归义氐侯”金印 三国魏-西晋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枚金印据传出土于甘肃西和县。印钮为双峰驼钮,骆驼呈跪姿,体表以密集短线表现毛发,身下有穿,用以系绶带,阳文篆书“魏归义氐侯”。在汉晋时期的玺印当中,驼钮一般用于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首领印章,但目前所见多为驼钮铜印。“归义”为“慕义归化”之意,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于归附的周边民族常见称呼。氐、羌是生活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古老民族。

从汉武帝开河西、置武都,到魏晋时期,氐、羌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史书记载,东汉末杨姓的氐族部落酋长率领部族迁徙到甘肃西和县附近的仇池山,296年建立仇池国。其首领曾被魏国册封为“百顷氐王”。魏、蜀对峙时,双方常争取西北氐羌的支持,对其首领封官拜爵。“魏归义氐侯”金印应当与这段历史有关,是研究氐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骨尺 三国魏

1972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2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尺最早见于商代,汉代以来,铜尺逐渐减少,代之以骨尺、木尺。这件骨尺以动物腿骨制成,以圆圈为尺星与短线相连,将全尺分成十等分,每等分为寸,一寸中间亦有圆圈与短线标出半寸长度。该尺刻度准确精细,一端有圆系孔,用以系绳悬挂。从古尺尺面光润程度来看,应是墓主生所用的是实用的器具。西汉的一尺合今23厘米,东汉时一尺合今23.5厘米,魏国一尺合今24厘米。
骨尺发现地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重要的丝路驿站,三国时期这一带隶属于魏国。无独有偶,在嘉峪关新城古墓外围土城遗址中发现了另一把材质一样的骨尺,现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两把骨尺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魏国尺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铁箭镞(9件)、铜箭镞(3件) 三国

湖北省赤壁市赤壁古战场遗址采集

赤壁市博物馆

箭镞箭头呈菱形,在赤壁古战场出土了大量的箭镞,是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见证。

铜弩机 三国魏

2003年山东省临沂市王義之故居洗砚池1号墓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藏

弩机作为武器最早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两汉及魏晋。该弩机由郭、牙、望山、悬刀和键等部分组成。郭身有二建穿通,分別用以固定牙、悬刀和望山。弩机郭面右下刻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监作吏晁泉,牙匠马广,师张白,臂匠江子,师王阿”,郭侧铭文五字:“武百六十六”。“正始二年(241年)”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得以证明此为魏弩。

“左尚方”是魏国掌管兵器铸造的机构。秦代设尚方令,负责兵器、宝玉制作,两汉沿用。汉末分尚方为左、中、右尚方,魏国沿用。这件弩机铭文体现了魏国权责分明、管理严格武器铸造制度。

铁撞车头(4件) 三国魏

2004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出土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藏

我国古代军事作战有一种攻守城器械名为冲,用于撞击城墙、城门或云梯等设施,因而也可称之为“撞车”。宋代《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记载“撞车上设撞木(撞竿),以铁叶裏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撞竿上安装这种巨大铁制撞头可以增强攻击力。2004年三国合肥新城遗址发掘时在东城门遗址区附近及城门外护城河遗址内发现多枚撞车头。我国古代军事作战有一种攻守城器械名为冲,用于撞击城墙、城门或云梯等设施,因而也可称之为“撞车”。宋代《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记载“撞车上设撞木(撞竿),以铁叶裏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撞竿上安装这种巨大铁制撞头可以增强攻击力。2004年三国合肥新城遗址发掘时在东城门遗址区附近及城门外护城河遗址内发现多枚撞车头。

礌石 三国魏

2004年安徽省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出土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藏

礌石是石质的护城武器。三国新城遗址东侧城南侧墙角及城内陆层中发现一百多枚礌石,礵石经过粗加工呈圆形,表面凹凸不平,有棱角,从城门高处抛下御敌。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常使用投石机的图像。

刘备与蜀汉

刘备,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喜结交豪侠,以汉朝宗室后裔的名义笼络人心、组织武装,逐渐扩大势力。184年因参与平定黄巾起义,但因实力较弱,辗转投奔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在荆州期间“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208年,与孙权联合于赤壁战胜曹军,随后征服荆州诸郡,被推举为州牧。214年,刘备击败刘璋成为益州牧,占据巴蜀。219年,汉中之战大胜曹操,同年称汉中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蜀地农作物、绢、漆、铁盐等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同时蜀国四周被天险包围,便于防御,形成了地域色彩浓厚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信仰。

“直百五铢”铜钱(3枚) 三国蜀

1985年陕西省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等出土

勉县博物馆藏

蜀汉自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开始铸币,按钱文主要有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几种,主要出土于四川地区。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来逐渐减重,最轻薄的不足0.8克,是当时典型的虚值大钱。

武士出征铜摆件 东汉-三国蜀

云南省博物馆藏

摆件为一武士出征的场景。武士佩剑,骑马居中,雄赳赳,气昂昂。二人在前面牵马,武士右边有一戴笠骑马随从,随从前方有一犬作坐地嚎叫状。武士左边有二戴笠骑马随从一前一后。武士和所骑之马体积较大,与随从不成正常比例,有较强的主角光环。整件器物高低错落有致,颇具有观赏性。

“孟塍”子母铜印 三国蜀-西晋

1954年云南省昭通市二坪寨梁堆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这组文物由大小两枚印章组成,大印侧面镂空,小印可以嵌人大印中,故称为子母印,也叫套印,一般由大、小两枚或大、中、小三枚组成,始现于汉代,流行于魏晋。这组印章大印用辟邪形钮,印文为“孟塍之印”;小印用桥形钮,印文为“孟塍”。

“孟塍”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史书记载,孟姓为南中郡大姓之一,见于石刻的就有孟璇、孟琰、孟获等人。“孟塍”子母印便是以南中孟姓为代表的西南人群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有力证据。

“孟塍”子母铜印印模

铜蒺藜(8件) 三国蜀

1985年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出土

勉县博物馆藏

铜蒺藜状若蒺藜,故得名。相传为诸葛亮所发明,共有四个尖,落地时总有一尖朝上,马匹踩上后就会马前失蹄丧失战斗力,所以铜蒺藜又名扎马钉。

孙权与东吴

东汉末期,为平定黄巾之乱和讨伐董卓立下功劳的孙坚团结长江下游的豪族,巩固了势力范围。孙坚亡后,势力先后由其子孙策和孙权继承。200年,孙权继承父兄遗业,致力于经营江南。208年,孙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221年,孙权把政权中心转移到鄂城(今湖北鄂州);229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汉末中原连年战争,北方世家大族和农民纷纷迁往江南避难。南迁的人口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各类典籍、典章制度、文化思想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也为后来江南门阀大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东吴政权利用高超的造船和航行技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影响范围达到东亚的日本和南亚诸国,既将海外风物带到吴国,也对外输出了青瓷等中国智造。

“大泉当千”铜钱(3件)  三国吴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分别于嘉禾五年(236年)、赤乌元年(238年)“铸大钱,一当五百”和“铸当千大钱”,即“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大面额铜钱,一枚“大泉五百”铜钱相当于五百枚通行的五铢钱。传世品及考古发现的东吴钱币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黄武元年”铜罐 三国吴

1977年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古水井出土

鄂州市博物馆藏

圆口,直唇,口沿两侧有对称环耳,环耳上又附有两个长方形铁环。上腹微鼓,下腹较直,平底。整个器腹饰有均匀的弦纹。腹部及底部有一个用生铁铸补的补丁。肩部刻有铭文十二字“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卅八枚”,腹部刻铭“武昌”“官”三字。黄武元年是东吴孙权的年号,即公元222年。“武昌”指的是今天的湖北鄂州。221年孙权把都城迁至鄂县,并改名“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现今昊王古都鄂州有着昊王城、武昌楼、试剑石、读书堂等众多的三国遗迹。

褐彩神鸟瑞兽纹青瓷盘口壶 三国吴

2002年江苏省南京大行宫建康城遗址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灰胎,青灰釉,局部呈灰褐色,内外满釉,釉下绘黑褐色纹饰。无盖,盘口,束颈,广肩,鼓腹,下腹收敛,平底。肩部对称贴塑两个双首连体鸟形系、两尊佛像,其间以四个铺首间隔,组成一周高浮雕装饰带。盘口内沿绘缠枝花草,其下一周为锯齿纹带,盘外沿饰一周折线朵花。颈部绘九只异兽,其间饰花草纹。肩部和下腹近底处各饰一周莲瓣纹带。腹部主题图案为上下三排神兽和瑞鸟,其间交错分布仙草和云气纹。这是南京地区出土的第二件东吴时期的釉下彩瓷器。

虎形石棺座 三国吴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石棺座发现于墓葬后室,一共三组六件,分前、后两排整齐排列,大小相近,两端雕琢虎首和虎前蹄,出土时两端虎首相对,是一种垫棺用具中间承放棺椁。南方地区东吴、西普墓葬的木箱通常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铺地砖上,只有少数墓设有突起的棺床。江上坊吴墓这样以石座承放葬具的现象在南方孙吴墓葬中是首次发现。

错金银铜带钩 三国吴

199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慈湖电磁线厂出土

马鞍山市博物馆

带钩体修长呈S形,钩身铸出浮雕兽形,怀抱一条鱼,器身镶嵌松石等饰品,绿松石已失落。钩身正面刻有“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大吉”。因同墓葬出土三国吴“黄武四年”半圆方枚神兽镜,经考证,“丙午”当为纪年,即三国吴“黄武五年”,说明此钩为226年所造。

黄武元年弩(附木臂) 三国吴

1972年湖北省江陵纪南城南水门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全器由木弩臂和铜弩机两部分构成,木臂上平下弧,两头厚中间薄,前侧凿有长方形穿孔。尾部嵌入“凸”字形铜机郭,弩机由望山及牙、牛、悬刀、枢等部件构成。望山后面标有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矢道弧凸,自木臂前端始直贯至机郭面。弩机上有四处刻铭,细若游丝,笔划滞拙。郭面后部刻“(藏)口口口口枚黄武元年七月作师陈香臂师李”二十字,望山左侧面刻“校尉董嵩士陈奴弩”八字,悬刀左侧面刻“都尉萤嵩士谢举弩”八字,悬刀右侧面刻“陈香”二字。

铭文中的黄武为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年号,所以确认这件弩是有明确纪年的三国吴弩。黄武元年弩的铭文不仅包含制作匠师姓名,还刻有使用者的职务、姓名,这表明吴国的弩有明确的隶属关系,由专人管理和使用,便于管理和保养,这也是吴弩有别于魏、蜀弩的重要特征。

青瓷羊 三国吴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外吴甘露元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浅灰白胎,青釉。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物。其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

人面纹瓦当 三国吴

2006年江苏省南京江宁上坊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人面纹瓦当当面模印凸起的人面图案,刻画出眉、眼、鼻、面颊、口、舌、须等,尤其是高突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脸颊非常有特点。上坊吴墓出土的人面纹瓦当有二十七件,除一件发现在墓坑填土中,其余均出土于墓前与墓地建筑相关的灰坑中。类似的人面纹瓦当之前发现在南京城内大行宫地区六朝健康宫城遗址中,此次是在墓葬考古中首次发现。

釉陶佛像 三国吴

1992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塘角头4号墓出土

鄂州市博物馆藏

这尊佛像发现于由前堂通往后室的甬道西侧,佛像两侧有两个侍立的陶俑,已经有一铺三尊佛像格局的锥形,含有礼拜像的意义,表明墓主对佛像的尊崇。

佛教是东吴中期以后才开始向江南传播,建造佛寺发生在248年以后。东吴至西晋时期,佛教主要是作为装饰器物的图案出现在谷仓罐、酒樽、唾壶等陶瓷器或以佛教造像为装饰的铜镜上,缺乏真正的礼拜像。这尊釉陶佛像有可能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佛像,为研究我国早期佛造像及佛教南传提供了参考。

走马楼竹简 三国吴

1996年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22号古井出土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1996年湖南长沙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发掘历代古井60余口,其中22号古井出土了大批三国东吴纪年简牍,这批简牍总数达17万余片,约200多万字,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229-238年),涉及职官、户籍、吏民、法律、军事、行政区划等诸多内容。长沙走马楼竹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是研究东吴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发展、财税制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三国历史研究的史料。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三国吴

1995年江苏省南京市上坊凤凰元年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魂瓶上部堆塑建筑及各种饰物。颈做四方形,口沿做廊庑状,四角各置角楼,角楼为四角攒尖顶。颈部较长,中间折肩。肩上部三面有镂空方胜形和三角形,上部颈壁连四小罐,罐肩部贴佛像和比翼鸟。颈下部以小罐为界分为四区,正背面各堆塑楼阁、楼前立阙,左侧堆塑龟趺驮碑,碑作圭形,上刻“凤皇(凰)元年立位长沙太守友作浃使宜孙子”。

右侧为二个头戴尖顶帽、抱拳于胸前的跪踞胡僧。其间还贴堆塑熊、麒麟等。魂瓶下部罐形,腹深,肩部贴有模印的胡人骑兽、朱雀、辟邪、鳌、鲶鱼、佛像、螃蟹等,贴塑物之间有圆形钻孔。肩部浅刻“九月十四作”。肩部贴塑的熊头左下方也刻一行文字,因所刻太浅,不可辨识。该魂瓶纪年明确,是断代标准器。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局部)

史绰名刺(1套5件) 三国吴

1978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水泥厂1号墓出土

鄂州市博物馆藏

名刺类似于“谒”、唐宋时期的“门状”、明清时期的的“拜帖”、现代的名片,是汉魏时官吏、文士互相拜访时所用之物。这组木牍其中两枚墨书“童子史绰再拜,问起居,广陵高邮,字浇瑜”,另外三枚墨书“广陵史绰再拜,问起居...”。这组名刺的主人公名叫史绰,“童子”是史绰的谦称。名刺内容表示自己的籍贯、表字,以及对被拜访者的问候。同样的名刺还有1996年出土于长沙走马楼的“黄朝名刺”,1979年出土于南昌阳明东路高荣夫妻合葬墓的“高荣名刺”1984年出土于马鞍山朱然墓的“朱然名刺”等。

童子对棍图漆盘 三国吴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

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漆器型敞口,浅腹,内底有两道同心圆式凸弦纹,将其分为三个区,分別描绘云龙纹、鱼、莲蓬、水波等纹样,最中心有山峰,山前两童子持棍对舞,漆盘外壁髹黑红色漆。盘底部用朱红漆书“蜀郡作牢”四字。
朱然墓共出土漆器60余件,采用多种漆艺,是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漆盘底部的“蜀郡作牢”表明其产地为漆器生产中心之一的蜀郡,蜀郡漆器出现在东吴墓中或表明尽管吴蜀之间存在对峙,但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并未断绝。

第三章 三分归一统   

司马氏是河内的大族,201年司马懿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为曹魏势力多有献计。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开始专权。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264年曹奂拜司马昭为丞相,加封晋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效仿曹丕代汉,建立西晋,曹魏覆灭。西晋天纪三年(279年),司马炎起兵20万攻打吴国,天纪四年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至此历经六十年三国时代戛然而止,持续近百年的动乱局面重归一统。

“晋平吴天下太平”砖 西晋

1985年南京市江宁区淳化索墅砖瓦厂1号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砖正、背面均平素无纹。侧面模印花纹和文字“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大岁庚子,晋平吴,天下太平”,书体接近隶书。由铭文可知墓主姓朱,籍贯为西晋时期的江乘县(位于今江苏南京)。庚子年应该指的是太康元年(280年),这年西晋灭吴,正式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

蝉纹金珰 西晋

2003年山东省临沂市王義之故居洗砚池1号墓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藏

顶部起尖,圆肩,底微内凹。以五边形铜板为地,外贴金箔,表面镂雕蝉纹,蝉眼内的镶饰已脱落。在镂空的线条上焊有细密的金粟粒,极为精致,这种炸珠工艺西汉时从西域传来,东汉六朝时期广泛应用。金珰是冠帽上的装饰物,取蝉“居高饮洁”之意。自汉至晋,蝉纹金珰常与貂尾匹配,合称貂蝉,为侍中、常侍的标志性冠饰。此外皇后、宫廷女官及朝廷命妇亦可使用。

酱釉壶 西晋

2003年山东省临沂市王義之故居洗砚池1号墓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藏

狮形青瓷盂 西晋

1972年洛阳矿山厂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瓷狮昂首竖耳,张口呲牙,四腿趴卧,背有一高圆孔,披毛修饰,四腿上部狮毛卷曲,狮尾帖于后部。

三国大事记

东汉

一五五年 曹操降生。

一六一年 刘备降生。

一八二年 孙权降生。

一八四年 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一八九年 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

一九二年 吕布杀董卓,曹操许都迎回献帝。

二〇〇年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

二〇七年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二〇八年 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大败曹军。

二一九年 定军山之战,蜀国黄忠打败魏国夏侯渊。关羽水攻樊城。吕蒙夺取荆州,关羽被斩。

三国 魏蜀吴

二二〇年 曹操薨,曹丕继位。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

二二一年 刘备称帝。

二二二年 吴蜀夷陵之战。孙权称吴王。

二二三年 刘备崩,刘禅继位。

二二五年 诸葛亮南征。

二二六年 曹丕崩,曹叡继位。

二二八年 吴魏石亭之战,陆逊打败曹休。

二二九年 孙权称帝。

二三四年 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

二三八年 魏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二五二年 孙权崩。

二六三年 刘禅降魏。蜀亡。

西晋

二六五年 司马炎夺帝位,建立西晋。魏亡。

二八〇年 西晋灭吴。吴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志展深圳站免费了,也缩水了
从黄巾之乱到三家归晋,40家博物馆170件国宝,三国历史看个够
郑朝晖分享: 东京国立博物馆《三国志》文物展掠影
郑朝晖分享:东京国立博物馆《三国志》文物展掠影
三国道不尽 曹休何许人
2个字!三国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原来还有这个成功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