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说红楼与竹雕

 闲说红楼与竹雕

                  

竹雕,又称竹刻、刻竹、刻青、翻黄。即在竹子材料上,采用雕刻方式制作艺趣的工艺。

依照现代的分类,在竹子不同部分,按不同方式创制不同的艺术效果的形式,又可以把竹刻分成四种即:竹根雕、竹节雕、竹皮雕(又称留青雕)、竹黄雕(又称贴黄雕、翻黄雕)。由于是利用竹子的不同部位,在材料上处理上,自然出现形状、质地、色彩上的区别。随之而来的工具、工艺也就有所变化,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必然相去明显。不仅竹刻是这样,任何其他工艺品的创制也大体遵循这一法则。

                            竹根雕人之初张德和
   “竹根雕”,是利用竹子的根、根茎、根节疤和靠近土壤的竹基部分来制艺。这些部分的竹根粗壮,竹壁厚密,质地坚硬,形状变化相对较多,本身就虬劲扭曲,有种天然的造势。加上竹壁厚实,便于浮雕、深雕,不易变形等优势,常常被用来雕刻老人、孩童、仕女,其形态逼真,质感润柔,色泽牙黄剔透。竹根雕与木根雕、核雕、椰壳雕、橄榄雕等,被人们广泛认为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艺术。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为环保艺术。

    “竹节雕”,是利用竹子地面以上生长的部位,截锯下来制成筒、盒、搁等物。竹子在生长过程中,是以节段方式向上延伸,每节之间出现一段中空的圆形竹筒,并有一定的壁厚。竹节处的内部封闭不通,竹节处的外部有竹芽,可长出竹枝、竹叶,以促吸收阳光。同样,竹根在土中延伸扩展,每至一个长度,根蔓上也会出现一个复根芽。这根芽在土中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生长。向下的是新的独立的根,向上便是竹笋。竹笋包含了将来竹子的一切基因,一俟离开地表,竹笋便逐渐变成嫩竹、竹子。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利用竹笋进行雕刻的方式尚未出现。

                                 竹节式刻松树人物笔筒

“留青雕”,主要是在竹筒的外皮上进行艺术创作的工艺。浅雕方式是利用竹子表面的青皮与青皮下的竹肉(俗称竹黄)之间颜色差异、质感不同去表现。类似葫芦雕的工艺方法,在青皮与黄肉之间开拓表现方式,这是倍受青睐极具欣赏性的艺术形式。

“翻黄雕”,主要是竹子外面青皮剥去,只留下厚实的竹黄,经过工艺处理后,雕刻成不同的物象、纹式,再贴附在其他器型上,形成另类风格的工艺。用此法制成的竹器物,大多是家具、屏风、立体造型、坐垫、凉席、装饰日用品等物。

当然,采用竹子制作器物,创造工艺品的,不单纯是竹雕刻。人类与竹子之间的友好历史十分久远。竹,可用来搭棚盖房,架桥作舟;竹子可以用来烧火取暖,煮食烹肉;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弓箭武器;竹子能够做饮水吃饭之器皿;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床、椅、桌、架、蓝、筐、帚、乐器、箱、门窗、扇子、拐杖、凉席……总之,竹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在社会生活实用的基础上萌发出来的竹艺术,或叫艺术化的竹用品,便是人类文化精神提升的一种必然表现。

                              清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

至于,人类最早何时开始认识和利用竹子来制作器物。难以确切判定。文字的记载大多数也是分析推测。作为探讨理解,还可借鉴研究;作为真凭实据则并不充分,好在仅是“闲谈”,倒也无伤大雅。
   
《淮南子·精神训》曰:“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已。”汉·许慎《说文》曰:“箑,扇也。”就是讲到了冬天的扇子,三伏热天的裘皮,本来是有用的东西,只因为天时不合,时宜不对,变成没用的东西了。“箑”最初是草字头的“萐”而不是竹字头的“箑”。就是因为远古的扇子当初是用一种草叶来制作的。后来才发现竹子更适于作扇,便用竹字头代替了草字头。《说文》曰:“萐,萐草,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所以,竹器有可能首先出现在箑扇上。

但是,又有分析说,竹刻之应用,在殷商之前,。起码在商代书竹简已经大量出现,代替了殷墟之前骨契刻的文字记载方式。《髹饰录·杨明序》曰:“漆工为用也,始于书竹简。”元吾衍《学古编》曰:“科斗为字之祖,像虾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划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礼记·王藻》曰:“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如此说来,竹子的应用,竹刻起端,似乎又是开始于竹简(竹书)、竹梃(笔)、笏(竹板)。史载上凿凿,说法却各异,也难以确切,姑且听之。

但是我以为竹子的发现和利用,应该更早,应远在陶器发明之前,即在旧石器与新石器交替的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编织物的标本,有一百多块,从其印迹观察,已有人字纹、辫纹、缠结和棋盘格等各种编织方法。”《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陶器残片上遗留下来的痕迹,显然是古代先民用竹编、绳编或藤编的器物。作为胎型,将粘土附其上而成型的。阴干后剥下编织的蓝筐器物,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浙江吴兴钱山漾渚文化遗址中,就有当时竹席、竹编、竹蓝等器物二百余件出土。其竹编纹饰已经相当复杂,是石器时代后期的实物。

显然,对竹子这种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要远远早于纯粹的雕刻范围。竹刻器具的实物由于保存困难等因素,留存于现代的并不多。可是,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代第十九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只“髹漆三兽足竹卮”。其卮盖、口沿有凸出为耳,底部雕有三只兽足,器物整体髹涂黑色生漆。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最早的竹刻工艺器品。有趣的是其竹器是以漆器形式而制作的,也是以漆器形式才得以在地下保存2500多年。事实上,中国考古证明,古代中国竹器、木器,普遍与漆联系在一起,无论从实用上,还是美观上,都反映了古先人的认知程度,已经十分进步。尤其对于竹、木的防潮湿、防干裂,防腐蚀的物理变化,有了非同寻常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系列防治保护的办法。所以古代出土的众多木、竹文物,均普遍以漆器的形式被保存挖掘出来,就不足为怪了。战国出土的竹卮雕有盖、耳、足。足又呈怪兽形。无论从局部还是器物整体上看,均反映出雕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力,完全可以称为竹刻之祖。

西汉时期,竹刻工艺又进一步发展,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两件竹勺,仍然髹涂了彩漆。上面已雕有龙纹样式,勺的制作也更具有空间上的造型意识。此外,在汉代时期的墓葬出土中,还出现了不少竹、木、拐杖的陪葬物。汉代延秦汉之风,重视敬老之习,明文规定老人到六十岁时便可以持杖,七十岁由国家颁发“玉杖”。这种被称为“鸠杖”的拐杖,一部分是由木藜制成,更多的是以竹制成,即所谓竹杖、竹节杖。清·顾禄《桐桥倚桌录·工作》曰:“杖,俗称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老干为之,亦有方竹。剡藤为之者,光润可喜。”除了竹根拐杖之外,竹根如意,竹制艺术器物了逐渐出现。

到了唐代雕刻的触角已经渗入竹子的另一层次,即利用竹子的青绿表皮进行艺术创作的阶段。如流传到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刻青仕女花鸟尺八”,便是极富艺术内容的留青竹刻艺术品,弥足珍贵。其“尺八”上刻有几名仕女,在山石花草间,或下棋抚琴,或曲身扑蝶,或采撷花草,生机盎然,充满生活情趣。竹刻各种图案,形式活泼,浮雕生动。充分体现了唐代留青雕刻技法的成熟。宋代的竹刻在文人影响下,文士以竹自喻,强调清淡高雅,文润有节。常常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又与之自比,表达了强烈要求自我表现的心态。虽然此时,这种文人影响尚未直接反映在竹刻艺术中,竹刻作品还未形成明显气候。不过还是有人注意到了竹刻的动向,如元末陶宗仪《辍耕録》中,就清楚地记载了自古以来的第一位竹刻名匠詹成。詹成是宋高宗时安徽人,是一位刻竹的名手,他制作的竹制鸟笼,“雕刻精妙无比,曾见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其雕刻的精细不亚于牙、木之雕刻。

鉴于南宋的软弱无能,元朝的民族高压统治,致使元代文人走向生活底层。那种愤世孤傲,放荡不羁,隐于山水竹溪之间的情绪十分浓烈。文人与民间说唱和戏曲的交汇,出现了新的文学表现形式。作为戏曲中的词曲形式,出现了大量新颖、内容丰沛的曲词曲调。有别于唐宋以前五言诗、七言诗,形成了其名为的“元曲”的新文化,而风靡南北。另一方面文人以竹为节,以竹咏志的诗歌,绘画大批涌现。以此表达气节、胸怀,使得竹子披上历史从未有过的文人品质和高尚道德,甚至超过冰清玉洁的玉石。这就为后来明代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铺垫了精神提示和绘画题材。

明清两代是竹刻艺术辉煌时期。一方面雕刻艺人受文人影响,开发竹子为制艺对象;另一方面文人习得简单的刀技和刀法之后,亲自动手,也转向竹上的艺术表现。这二者合力,使得明代的竹刻迅猛发展。出现了大批实名实姓,名噪一时,技超群雄的竹刻艺术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竹刻艺术品。竹根刻、竹节刻、竹青、竹黄刻几乎都是产生,并繁荣在这个时期。从明代中期至清朝末期,是我国竹刻艺术独立于世,并在文人艺术园地能占有一席的重要阶段。

                           清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

在这个时期,新的民族商品生产交流,开始萌芽,海外商品贸易日益活跃。文人作为敏感阶层,对封建礼教的禁锢和社会政治的挤压日渐反感,渴求自由,盼望人性释放,冲破旧礼教束缚的愿望逐日升高。可是当欲望迫切而又无法抒发时,便一定要寻找新的释放形式。明朝中期以后,这时文人小说,文人绘画,文人诗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最典型,是社会中先觉先知思想行为的集大成者。从文学、戏剧、诗歌、绘画中去寻找解脱和宣泄。也要从其他方面去顽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喝酒、隐居、出家是一种方式,刻竹、篆刻、金石也是一种方式。而在文人扎堆,文人画家集聚的江浙一带。以金石篆刻和竹刻方式来自我表现,表达情感,就是文人最容易介入的方式。特别是在“吴门画派”影响下,形成了“嘉定竹刻派”艺术,尤为突出。

所以,中国古代的竹刻,之所以能从实用手工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明王朝时,江南文人阶层热情参与的结果。在那样的时代,当经济社会具备了某种特定因素时,文人的倡导,民间疯狂追逐,促使竹刻艺术,迅速崛起,成为时尚,形成流派。竹刻有别于竹器的其他工艺而鲜明地站立起来。竹刻艺术的主要艺术形式,大体均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完善起来;古代竹刻的作品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迄今流传于世,为人称道,十分珍贵的古旧竹刻品,也大概集中在这个时期。

                                 朱三松竹雕渔翁
   在明代,竹刻名人,首推嘉定朱鹤(号松邻),其儿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人竹制的簪、匣、盒、竹筒、臂阁、佛像、人物、蟾蜍动物等,无不精细逼真。清代则有沈兼、周乃始、吴之璠、杨褒等人。其中尤以清代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最为出名,尤其擅长竹根人物雕刻。清代施天章、乔林、朱雪松等人也极善刻竹,其竹根、竹鞭刻、竹青、竹黄雕、竹印章皆出神入化,工精刻细,自成一派绝技,影响至今。

作为反映明清时代历史人文状态的言情小说《红楼梦》,很自然客观地再现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痕迹。书中时不时跳跃的民主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情绪,与一草一木,一器一物彼此交融渗透,书中有不少地方描写了竹刻器物。

“探春道:谁要那些作什么?像你上回买的……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就好了。”(第二十七回)

“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道:‘……这竹子桥规矩是‘硌吱硌吱’的’。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筋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具各色盏碟。”(第三十八回)

“凤姐因命丰儿:‘前面里间书架子上,有十个竹根套杯,取来。’”(第四十一回)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贾母因觉懒懒的,也没吃饭,便坐竹椅小敞轿,回至房中歇息。”(第四十一回)

“说着,睛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第六十三回)

“只听桂花阴里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第七十六回)

随手抄来,却可以看到竹器、竹刻之物,非比寻常。杯、盏、盒、筒、筅、桥、轿、案、乐器等,应有尽有。竹刻中浮雕整雕皆有,也并不为奇。只是当写到妙玉为招待宝玉时,才特意描写了这只竹根雕艺术品的精绝神奇。什么样的老根竹鞭可以长成“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显然是一件从山地乱石中生长、经年已久的苦斑竹根,因其生长极慢,竹节极短,似乎被挤压曲扭在一起,竹节、节环相邻很近,无法伸展,盘旋挣扎而长,肉质极密且硬才长成如此怪异少见。这种难得的天然竹根,又被手艺极高的竹刻大家遇到,便采取顺其要根形,立体雕琢技法,做成一奇绝酒盏。自然是天下奇物。“见景生情,借物寓意。”向来是古代文人一贯常用的文学手法。

在妙玉栊翠庵耳房中,只有妙玉、黛玉、宝钗、宝玉四人,在喝体已茶。而这短短一杯茶的功夫,茶叶不是“六安茶”,也不是老君眉茶,而是“另泡了一壶茶”。水是五年前梅花花瓣上取下收藏的雪花。茶器是“点犀”、“绿玉斗”、“瓟斝”和这只“蟠虬竹根盏”。宝钗一句话未说,黛玉、宝玉倒是说了几句,却被妙玉毫不客气的奚落了一通。妙玉借竹根大盏,又拿宝玉调侃了一番。其每一个人物个性,生动鲜活,话语亲昵。话锋尖利,但是并不严肃刻板,显示出他们彼此之间关系的远近。不言而喻,唯有思想情感,较为接近的人,才能够如此随意谈吐调侃。所以当宝玉乐不可支,希望能用竹根大盏痛快喝他一大海时,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遭塌。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这一段语言,通俗却经典,入木三分。而“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由妙玉珍惜收藏,又交由宝玉使用,正是借竹寓人,借根喻事了。

 

                                 竹根雕松树杯

中国古人历来以竹来示志,尤其是不与潮流合污的文人,更以竹自比。把竹当成精神寄托,追求心灵的超逸。竹的节,竹的通透挺拔,竹的里白外翠,内空外圆竹根的虬曲刚劲,都被人借用过来抒发情感。给竹子、竹根赋予人格化的品德和个性。同样,妙玉拿出的蟠虬整雕竹根,也暗示了妙玉本人,以及与她具有同样精神和企盼的宝玉、黛玉的命运和前景,从一开始就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得到那个社会环境的眷顾,等待他们的必是比竹根还蹉跎的将来。

 

 

2009.1.9中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雕,大美!
王世襄的竹雕青蛙,为何能拍出212万的天价?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组图)
明清竹雕火了
古人以竹制器,可见大美!
竹人雕竹 · 俞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