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论的48个经典案例


今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逝世80周年的日子。

无论你是否了解心理学领域,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弗洛伊德是一个谜,也是一座艺术和心理学的宝库,尽管他的思想引起过很多人的争议,但我们毫不怀疑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

如果尝试去梳理当代各种心理疗法的历史发展叙事,几乎都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无疑是弗洛伊德馈赠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在此之前,我们大多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总是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症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寻找弗洛伊德》一书,从分域论、人格发展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过程以及经典案例等几个角度一起来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细细品读就能知道精神分析竟是如此伟大,是人们深入内心宇宙的奇点。

01

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分为两种:无意识和前意识。

无意识是装着本能欲望和愿望的地方。当这些欲望出现在意识中时,人就会感到诸如危险、焦虑等不愉快的感觉,于是乎,无意识内容上升为意识内容的力量和阻力无意识内容上升为意识内容的力量之间会不断地发生抗争。

有时,无意识的内容虽然可以出现在意识之中,但这些内容却经过改头换面,混过了审查。前意识是无意识的另一种形态。

前意识是知识或想法等多种形态的记忆所在的地方。这些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到意识中来。

所以,前意识处于无意识的表面或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自我是利用压抑(repression)的心理机制(mental mechanism)把不适宜的欲望和想法驱逐到无意识里。

因此,将意识和无意识分开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弗洛伊德把压抑说成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02

人格的发展过程

一、胎儿期

大部分人会将节拍器的速度调整至每分钟50-90次,这和母亲的每分钟心脏搏动数相同。

胎儿产生意识是在7-8个月。胎儿做梦是从8个月开始。记忆能力产生的事件说法不一;3个月、6个月、8个月不等。

胎儿能听见声音;母亲的情绪稳定,胎儿的情绪也稳定,这是日后形成稳定人格的基础。

若母亲妊娠期间营养失衡,可能导致胎儿脑细胞发育障碍。因此,精神卫生应从胎儿抓起。

母亲对胎儿的态度也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

胎儿可以感知母亲对自己的感情。

“经历过不幸的胎儿期”的孩子成为“不幸人”的比率明显增高。

以羊膜为界的双胞胎儿,出生后也如同在母亲腹中一样站在窗帘的两边玩耍。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二、口欲期

弗洛伊德认为,出生是一种精神创伤,成为焦虑的最初事件。

健全的婴儿在出生后15分钟开始吮乳,应将其抱至母亲怀里让其吮吸奶汁。

婴儿出生后的几周内多处于熟睡状态,2-3个月后会对人表示社交性微笑,6-7个月时开始认生并对特定的人(特别是妈妈)产生依恋行为。

哺乳期间,嘴能给幼儿带给快乐,因此,嘴成为性感区。这种通过刺激身体的快感部位获得快感的行为,称为“自体性行为”。

精神分析将幼儿期称为口欲期(从出生到1.5岁)。

口欲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接受期(从出生到8个月),后期为攻击期(从8个月-18个月)。

口欲期的后期,吸吮(乳)的快感加进了啃咬(乳头)的快感,出现了攻击驱动。

三、肛欲期

几岁里髓鞘形成之后幼儿方能自如地调节排泄欲望。

若在神经髓鞘形成之前强行训练,或在幼儿尚无独立穿脱衣服的能力时,过分地将不随处大小便的训练强加给孩子,就可能发生问题。

若这样,孩子的性格会往两个方向发展。

一种是孩子选择服从,惧怕父母,发展成为清洁、有序、服从、完美等的“肛期人格”,即“强迫人格”。

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父母,发展成为不清洁、固执、缺乏信赖感等反抗性格。

肛期产生了自身控制、独立性、自主性及自尊等也就萌芽起来。

与此同时,还产生羞耻心和嫌恶之感。

羞耻心的过度膨胀,反而会导致幼儿发展成为具有挑战性和厚颜无耻的性格,还可造成肛期滞留。

长大成人之后,导致矛盾情感和强迫思考为特征的强迫性神经症。

四、分离-个体化过程

纽约的儿童精神分析医师玛格丽特·马勒将孩子与母亲分离的心理过程分为几个时期(各阶段会有重叠):

第1期:正常自闭期(0-2、3个月)

幼儿无法区分自我和非我,认为世上所有的一切和自己都是一体。

第2期:共生期(2、3-4、5个月)

母子共生期是指心理共生,孩子无法区别我和“非我的客体”,也无法区别内部和外部。婴儿能够识别母亲,母亲也宠爱孩子,感情深厚的时期。

第3期:分离-个体化时期(5-36个月)

1)区分期(5-7个月)

2)操练期(7-16个月)

3)调节期(16-24个月)

4)恒常客体形成期(24-36个月)

此期,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表征不再分离为“好妈妈”和“坏妈妈”,认识到虽然有时妈妈责怪自己,可妈妈始终如一地爱自己。这是“好妈妈”和“坏妈妈”的表征合二为一的时期。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持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

心里有这种恒常母亲的人,不易陷入空虚之中,处于挫折时也能支撑自勉;而没有这种内在恒常客体的人,极易陷入忧郁、空虚和混乱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心中缺乏恒常客体的作用。

心里具有恒常客体的人有如下三个特征:

a)良好的母亲表征,彼此关系融洽。“我喜欢妈妈,妈妈也喜欢我”。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矛盾较少。

b)将母亲“好的一面”的表征和“讨厌的一面”的表征整合为一个表征。“虽然有时妈妈责怪我 ,但妈妈是好人。”

c)会适时地利用心里的妈妈表征。“妈妈就在身边,发生任何事情我也不怕”。如同真实的母亲始终如一地呵护自己一样,孩子的内心里存在内化的母亲。因此,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玩上10分钟,甚至一天。

五、性蕾期

精神分析称这个时期为性蕾期(4-6岁)。

在口期快乐的源泉是嘴,1岁左右转移到肛门,3岁左右快乐的源泉转移到性器,一直持续到7岁。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阉割情结可能有三个发展方向:

1)放弃性欲,像修女那样过无性生活。

2)执迷于男子气,向往成为男子汉,否定阉割本身,过着如同长有阴茎的男子似得生活。

3)认可女性性器,接受女性性别,成为正常的女性。

六、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6、7岁到12岁的小学期间。这时期的孩子对性几乎不关心。

在精神分析学里将这个时期称为性心理发展阶段的潜伏期。

七、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10、12岁到20、22岁)是儿童期接受后开始转入成人的人生过渡期。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克服性冲动和情绪焦虑的方法是使用知识化、理想化、禁欲主义、信仰宗教等手段。

八、成人期

通常所说的成人是指无精神症状的人。

年轻的成人所要经历的冲突,主要在择偶和择业。

成人期有三种生活方式:因循守旧式、创造式、平凡式。

03

防御机制

本能欲望和超我的要求以及它们和自我之间的冲突,统称为冲突。这种冲突是所有神经症的根源。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处理冲突所做的努力。

1、压抑(repression)是最常用的防御机制,将在意识里很难被容纳的想法、欲望、冲动等推进无意识里。

压抑会产生无意识,而且通过压抑才能进行治疗。精神分析工作就是克服压抑的过程,因而压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2、压制(suppression)指意识或半意识里为忘记某一件事而进行的努力,如失恋的一方为忘记相恋时的情景。

3、抵消,在无意识里,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性欲望或敌对欲望给对方带去伤害时,为取消已给对方的伤害,而采取恢复原状的行动。

赎罪行为属于抵消机制。打了妻子又买花给妻子的行为等均是抵消。

4、反相形成指表现出的态度和言行与心中的欲望正相反。

5、赔偿,为了从无意识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而做的自讨苦吃的行为称为赔偿。

6、认同指被父母、长辈等重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同化,并加以仿效。

对读书、话剧、电影感兴趣,是与其中的主人公认同,因而能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

认同有如下几种形式:

1)敌对或负性的认同

2)与攻击者的认同

3)假想的、病理的认同

指通过和某一理想人物共生来分享这一人物的力量。这些人逐一模仿看似有力量的人,因为这样似乎能得到安全感。边缘人格障碍者多采用这种认同。

4)共情

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等心理现象。虽然它是暂时性的和局限性的,却是健康形态的认同。

共情理解是最高水平的理解,而且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通过逻辑解释的理解有局限性且治疗效果差。这是因为语言和逻辑具有局限性的缘故,而共情理解则是超越逻辑和语言的情感层面的理解。

共情的两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可以交流感情而不失去独立性,这是健全的共情。如果失去独立性,受患者的情绪感染,那么分析家也将陷入抑郁的泥沼。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同情是自己陷入对方的情感世界无法自拔,最终不但不能帮助对方,连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合一指婴儿期产生的不能区分“自我”和“非我”的认同,即将外界的客体原封不动地纳入到自我结构里的原始认同。

-内投射是幼儿长大一些后,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时所产生的认同。

7、投射是指自身无意识里产生的攻击和冲动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别人。

(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是他要从危险的冲动中拯救自己的一种无意识的努力。)

8、攻击自身指攻击冲动不是指向他人,而是指向自己。

9、置换是指原来赋予无意识客体的感情移到危险性较小的客体的过程。

移情和恐惧症也由置换产生。象征化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置换。

10、替代指为了减少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挫败感,选择与原来相似的客体获得满足。

11、否认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防御机制,指将意识化后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的一些想法、欲望、冲动以及现实存在的东西在无意识中加以否定。

有些人相信如果自己加以否认,则显示也就可以被否定。

12、象征化指用某种客体或思想表现出其他客体或思想时所使用的心理机制。

13、代偿指无意识里通过实际努力或想象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性格、智能、外貌等方面的缺陷。

14、合理化指为不明动机引出的行为寻找合理事由的防御机制。

有些人自己胡作非为,还非难和诽谤别人,这类人的心中就藏有两个分隔空间。这是一种心理的分裂状态,它会阻止人格的成长,会陷入自我混乱,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障碍。

15、隔离是将与过去的痛苦记忆相关的情感从意识里隔离开的过程,因而只能记住痛苦的事实,而被压抑的情感无法感觉到,即将痛苦的事实保留在意识中,而将与此相关的情感送到无意识的世界,各自处在分离状态。

16、理智化是一种比隔离更好的防御机制,即为了抑制感情和冲动,不去直接地体验它们,而是对其仔细地思考。

17、退行指受到严重挫折时倒退到过去幼稚的水平。

18、分离指造成内心冲突的那些内容脱离了个人的控制,表现了出来,如梦游症、双重人格、神游症、自动书写症等。文学作品《化身博士》也是很好的例子。

人格未成熟的人,面临极大的痛苦又无力解决时,会发生这种情况。

19、阻抗指阻挡被压抑的内容进入到意识里,因为这些内容进入意识会使人痛苦。

20、阻隔指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想法中,在先的能够记住,但以后的某些在意识领域里不被容纳的想法则因被压抑而无法记忆起来。

21、躯体化指心理冲突表现在除感官器官、随意肌系统以外的躯体的症状。

22、性化指在原本与性方面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赋予很多性的意味和行为。

23、禁欲主义是指反对在意识里的任何快乐享受,并从这种禁欲中获得满足,其目的是要斩断快乐的根源。

24、幽默是在对自己和他人不觉得难为情和不愉快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感觉愉快地、公开地表现出来。

25、利他主义是指执拗地、建设性地帮助他人,以满足本能的欲望。

26、分裂将对自己及他人的表征和态度分裂成“全好”和“全坏”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

27、投射认同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它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向分析家投射内心的表象。

第二阶段,分析家是在无意识中接受患者投射并给以认同,而且在患者的操纵下感觉和行动,即患者向分析家接受患者的投射认同过程命名为投射性反认同,是一种反移情。

第三阶段,被投射的内容经分析家修正后再向患者内化。

28、回避指与危险的情况或客体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的反应。

有意识性回避和非意识性回避两种可能。有时,无意识性回避是判断“正常的喜欢和讨厌”的结果。

29、升华指把为社会所不容的冲动和欲望的能量用于为社会所允许的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工作中,这是最健康的防御机制。

30、防御过程是利用多种防御机制活的复杂的有组织的运动、直觉、认知的自我机能。有如下四种:

(1)性格防御

持续地采取某种态度或反应对待他人,并以人格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此摆脱焦虑,保护自身。例如,待人过分亲切,以防御内心隐藏的攻击或施虐的欲望;追求完美主义,用以防止受侮辱的危险。

(2)转化

内心冲动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和随意肌的症状表现。心因性失明也是转换机制的作用。转换所启动的防御机制包括压制、认同、置换、否定、象征化等。

(3)幻想

这是一种自我适应过程,在精神健康和创造性思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和白日梦是一回事。

(4)梦

梦具有满足心理愿望和防御焦虑的机能。

梦的内容可分为两种: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我们在梦中看到的表象,隐梦是引起这个显梦的无意识根源。

隐梦的内容是梦真正意义之所在,它有四种根源:

本能欲望、身体的感觉注入、现实生活中的愿望、白天发生的事情。

04

精神分析的过程

一、分析的前期

战胜这种痛苦的决心,就是治疗的动机。

选择治疗方法时,分析家的无意识因素越强,给治疗带来的混乱或者导致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在精神分析中,对患者的初期评价不能代表最终结果,因为这种评价只不过是一种推测而已。

许多患者对精神分析的概念、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面谈频度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在治疗中的角色。因此,分析家有必要向患者说明精神分的一些情况。

尽管对患者和分析家的角色做一般性的概括说明,避免做理论性的讲解。

“像您这样的患者,治愈的例子并不少见。可是,治疗的效果往往因人而异,因为在治疗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疗效。”

“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谈到钱的问题时都很不自然。可是,治疗费用是影响治疗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还是有言在先为好。”

二、分析的中期

1、阻抗

产生的阻抗的原因:

1)不愿意改变现实生活

2)不愿意放弃无意识愿望的满足

3)不愿意正视无意识冲突

应对阻抗的方法:

沉默不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阻抗。

1)问患者:“能告诉我您在想些什么吗?”

2)分析家直接询问想要知道的问题。

3)等待患者打破沉默,继续进行联想。

沉默时应首先想到,“是什么问题在阻挠说话?”

患者对分析家的反应患得患失,是幼儿期和父母关系的再现。

一般来说,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经常处于愉快感是在回避抑郁感。

1)在分析内容之前,先分析阻抗。

2)在分析本我之前,先分析自我。

“好像有什么让你难以开口。”则是对自我态度的一种解释。

3)“从表层着手分析。”

2、移情

移情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

3、反移情

反移情的前兆如下:

分析家希望自己称为患者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希望患者依赖自己;

分析家希望自己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

分析家有操纵或支配患者的欲望;

分析家在为异性患者治疗时感到心情愉快;

分析家无法治疗具有某种冲突(如攻击冲突)或者某种障碍(如同性恋)的患者;

分析家具有偷窥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对患者的私生活寻根究底。

4、领域

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是使患者具有成熟和满意的心理适应能力。

单靠头脑认识来改变人格是十分困难的。只有靠切身的体会及心灵认识才能改变一个人。

5、修通

大部分患者接受精神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原因是获得情感领悟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理智领域可以带来患者的根本性变化,那么,只需在治疗初期向患者说明他的内心冲突和障碍的原因,或者利用有关的书籍加以引导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分析的终结

对于那些希望在治疗期间得到分析家青睐的患者来说,分析的终结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成熟和独立,因此,分析家在分析的最终阶段里必须帮助患者解除移情关系。

即使失去了重要客体也不感到悲痛的人,往往属于那种经常压抑悲痛情绪的人,这种情绪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甚或成为神经症障碍的病因。

患者越回避悲伤情感,就越无法彻底消除移情关系。

四、精神分析的效果

患者的焦虑源自于对死亡的恐惧。

治疗不是通过认知过程完成的,而是通过治疗关系完成的。可是这个过程大部分发生于无意识中,所以很难明确地加以说明。

多把精神分析理解为“成长”。即纠正早年成长中被中断或歪曲的经验,帮助重新成长的过程。

那些精神上有病的孩子在得到母亲的细心照顾后,摆脱了使其痛苦的环境后。

精神疾病是人格的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使人类的本性得以成长的环境,而使成长受到阻碍或歪曲。

精神分析就是“心理手术”。

精神分析的基本哲学就是要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就是对人类精神的理解。

除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书中还例举了许多精辟有趣的经典案例,把神秘的无意识现象讲得透彻易懂,以下是48个经典案例分享。

精神分析的目的,

并非是让人的内心永不受矛盾冲突的侵扰。人生在世,怎么会与矛盾与烦忧绝缘呢?

精神分析的目的,

是将神经症性的不幸转化为一般的不幸,找到那个合理、现实的自我,更为高效的工作,更为热烈的热爱生活。

最后给自己也给大家一句弗洛伊德的名言: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
边缘人格障碍:拉康派的视角
翻译 | 拉康的对象小a及其运用
李新雨:通过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杨凤池“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