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会纸上谈兵的是三国时期的马谡还是战国时期的赵括?

说到“纸上谈兵”估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指战国时期的赵括,毕竟他拥有“纸上谈兵”的原始知识产权。如果要让再说出一位“纸上谈兵”的将领,估计大家的反应就是三国时期的马谡了。本篇分享的是,赵括和马谡谁寸是真正的“纸上谈兵”的不二人选。

先说赵括,因为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而成为“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我们先看看赵括是怎么去长平前线的:

通常的说法是因为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攻坚无效,于是使出离间计,在赵国朝野上下鼓吹“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括代替了廉颇”,于是赵王就中计了,就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防守的策略,转为进攻,于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被杀四十五万人。

其实,只要稍微动脑子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太儿戏。军国大事不是玩小孩过家家的游戏,就因为秦军说不怕廉颇,就把廉颇换下;同样就因为秦军说怕赵括,就把赵括换上去。可能吗?这什么逻辑?如果是这样,赵国怎么可能在战国七雄这个时代生存?关于这点,笔者在《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与影响》一文中已有描述,赵国用赵括换廉颇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

“廉颇的军事部署是以逸待劳、利用秦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线长的劣势拖垮秦军,再主动出击就可轻易击败秦军。廉颇的这一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勤保障问题也确实严重影响到了秦军。但面对此次和秦国的超大规模战役,赵国打的是无准备之战,而秦国是有策划按计划实施的有准备之战,虽然秦军的后勤保障压力也很大,但秦国有对应的应急措施来弥补,所以等不到秦军崩溃,赵国自己就要崩溃了。主场作战的赵国反而更拖不起。”

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改守为攻是赵国的国情决定的,赵括也是在执行国策。

再看看结果,赵军是败了,但赵括面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而且是最擅长野战的名将,坚持了46天,还能发起冲锋,造成了秦军近二十万人的伤亡,最终战死在战场,这岂是只会“纸上谈兵”之辈能做到的?而赵括的直接对手对他的评价更能说明问题,长平之战后白起对赵括的评价是“秦军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此子不死,必成大患”。

再说马谡,失街亭让他史上留名。诸葛亮首次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蜀汉。魏明帝派张郃拒敌,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挡住张郃,于是街亭之战打响了。

诸葛亮对马谡的安排是,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军,使其不能轻易通过。说白了就是在街亭阻挡魏军一段时间。马谡到了街亭,看了地势,想起兵法所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按诸葛亮的安排,也不听王平的劝谏,没有在路口下寨,而是在旁边一座被王平视为绝地的山上下寨。然后就是魏军过来,围了山、断了水源,马谡军大败,带着残兵杀出重围后,自己跑了。于是街亭失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就以失败而告终。

从街亭之战可以看到,蜀军的失败原因,完全在于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当道下寨,而是盲目套用兵法的条条框框在山上下寨。被魏军围了山、断了水源后,因自己统兵能力太渣,蜀军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一天功夫就败了,而且马谡还是自己丢下部队而逃的完败。刘备对马谡的评价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司马懿则说马谡是庸才。

结论:通过以上对长平之战和马谡之战的描述可以看到,虽然赵括和马谡都是失败者,但真正只会“纸上谈兵”的是马谡,而且把赵括和马谡放在一起比较,是污辱了赵括,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让赵括穿越到三国进攻马谡的街亭
四个因自信而害死下属坑惨上司的名人,最后一个直接害死五十万人
略析纸上谈兵
《“毁人”不倦的老板》
马谡为什么会失街亭?诸葛亮都想不到,其实原因很简单
赵括的长平之战,马谡的街亭阻击战,两者相比有何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