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最大规模的廷杖,16人被当场杖毙,起因:大臣不让皇帝认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雄浑嘹亮又慷慨激昂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总会将我们带入那段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战乱时代,而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片头曲,也伴随多少80后乃至90后度过了童年。

好剧总要好歌配,不少人都以为这写尽了潇洒畅意的片头也出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其实不然,此乃明朝才子杨慎作于湖北江陵——公元1524年,被贬至云南的杨慎在流放途中看到渔夫与柴夫在江边温酒煮鱼,故作此词。

而词中的慷慨、悲怆、忧愤、无奈、痛惜,最后都转作轻描淡写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怪乎杨慎如此失落孤独,又如此淡泊名利,倘若你对他的仕途稍有了解,便会知晓杨慎写下《临江仙》时,究竟是何种心境。

天才之子,少时有名,高中状元,蟾宫折桂,本有大好前程,却因天生傲骨,风骨不屈,得罪天子,惨遭廷杖,又被贬斥,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曾被陈寅恪先生盛赞为“罕有其匹”的杨慎,刚直不阿颇具魏晋士大夫风骨的杨慎,最后落得个客死异乡的悲惨下场,杨慎的一生,大概也只能用“都付笑谈中”,一言以蔽之了吧。

一、年纪轻轻状元及第,前途大好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他的成功人生开始于明武宗正德六年,这一年,年仅24岁的杨慎高中状元,一时风头无量,而杨慎的成功本可以来得更早——早在3年前,杨慎参加科举考试时就独占鳌头,却因主考大臣粗心,误将杨慎的考卷焚毁,杨慎的科举考试成绩作废,与状元失之交臂。

而杨慎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成就,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19岁进士及第,在康庄大道上一路升迁至内阁首辅,是明朝中期坐镇中流砥柱地位的大臣,而杨慎的曾祖父和几位叔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化人。

出生于这种家庭的杨慎天生便继承了父辈的博学多才,加上他本人从小便聪慧过人,又热衷诗文,七岁熟读唐诗绝句,十一岁作诗名动京城,十二岁仿先贤作《过秦论》等文章名震天下,时人都称杨慎为“神童”,就连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都被杨慎的才学所折服,不仅收他为门生,还亲切地称其为“小友”。

如此宏儒硕学又腹载五车,杨慎高中状元也不足为奇了。

杨慎金榜题名那年,父亲杨廷和已经升任内阁大学士,又兼任太子少傅等职,正是位高权重的时候,依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内阁大学士的儿子中举都会饱受非议,因此为了避嫌,内阁大学士们在任期间都不会让自家孩子参加科举考试。

可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却不屑一顾,完全没有避嫌,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有足够的自信,果然,杨慎高中状元后,上至朝堂下到民间,无一人提出异议,大家都认为杨慎乃众望所归,实至名归。

足可见杨慎才情,至少在当时是无人可及的。

少年成才,状元及第,摆在杨慎面前的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他幼时常常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只为能将自己满腔学识倾数奉献给大明,明武宗也很是器重杨慎,授予他翰林院修撰一职,负责《武宗实录》的编修。

明朝官场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一约定俗成的规矩,24岁的杨慎已经进入翰林院,以他的状元之才,入阁是早晚的事情。

此时年轻气盛又满腔抱负的杨慎,也对自己未来的仕途胸有沟壑,可他不知道,九死一生的官场已经悄悄将他卷了进去。

二、直言敢谏惹恼皇帝,称病罢官

据《明史》记载,杨慎不畏强权,刚正不阿,颇具士大夫风骨,对于他来说,大臣的作用就是劝谏君王,如果不能将朝堂引入正途,那要大臣有什么用呢?

杨慎是一代名臣,可惜生不逢时,他像魏征一样直言敢谏,却没有一个肯听他肯服他的李世民。

明武宗朱厚照是有名的“顽童皇帝”,他对朝政之事并不感兴趣,反倒醉心于四处巡游,常常荒废朝政游山玩水逍遥自在,这让自幼饱读圣贤书了解了何谓贤君的杨慎大为不满,他多次上书建言,却都被明武宗轻描淡写挡了回去。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瞒着大臣们又北上巡游,不料刚出居庸关便被杨慎知晓此事,杨慎大怒,作《丁丑封事》,怒斥明武宗是“非事而游”:一天到晚闲的没事就知道出去旅游,国家大事是一件都没见你操心过。

明武宗见惯了杨慎如山的奏折,并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可杨慎年轻气盛,空怀满腔抱负却摊上个不知进取的皇帝,杨慎一气之下称病辞官回家,再也不想管明武宗了。

父亲杨廷和劝杨慎不要太较真,做好自己为人臣子的本分也就罢了,可杨慎执拗如斯,执意罢官回家。

过刚易折,慧极必伤,杨慎的一生,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倘若他对明武宗的言行不闻不问,他的官场一定顺风顺水,可他天生的风骨和傲骨让他无法对此坐视不理,这也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但,杨慎此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他是万万不会弯下腰,低下那骄傲的头颅的。

他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

辞官回乡的杨慎依旧心念朝廷,多次作《丁丑九日》等文章来明嘲暗讽朱厚照,朱厚照看在杨廷和的面子上并没有加以追究。

正德十六年,朱厚照落水而亡,新帝明世宗继位。

辞官三年多的杨慎被明世宗迎回朝,任经筵讲官一职,主要职责便是为皇帝讲解经史,算得上半个帝师。

本以为迎来一个好君主的杨慎又开始了忠贞不二的劝谏之路,没成想,新帝更是刚愎自用而无容人之量,杨慎再次遭遇官场滑铁卢。

三、仗节死义发配云南,客死异乡

明世宗继位后,清除了一小批明武宗时期遗留的奸臣,却对张锐、许泰等宦官奸臣采取了“可用金银赎罪”的政策,这引得杨慎大为不满,引《尚书·舜典》的典故进言:“大奸大恶之人怎么能用金银赎罪呢?他们又不缺金银。”

可明世宗不仅没有接纳杨慎的建议,反倒对杨慎有了芥蒂,经常借故打断杨慎的讲学,可怜杨慎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苦于没有明君赏识扶持,一腔热血终归于寂静。

这还不算完,不久后,杨慎又被卷入“大礼仪之争”中,也是这一次党派之争,彻底断送了杨慎的官场生涯。

明武宗没有子嗣,明世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大统,因此,以杨廷和为首的权贵们谏言明世宗尊明武宗之父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为“皇叔父”。

看似简单的称呼问题,实际上却是新旧朝堂的权力之争,明世宗也清楚,杨廷和等人的建议,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宣誓主权,其根本还是落在明武宗与明世宗两股势力的交融与对抗。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旧王朝的臣子怎么做得了新王朝的主呢?

此时的明世宗尽管才15岁,却杀伐果断,游刃有余,他迅速将在武宗时期不得志的朝臣张璁等人拉到自己阵营,这些朝臣顺应上意,力挺将明世宗的生父尊为“睿宗”,地位居于明武宗之上。

在这场“争爹”的战争中,杨廷和最终落败,惨遭革职,而他的儿子杨慎见到父亲被罢官,纠集文武百官36人一齐上书,表明自己耻于与张璁等人同朝为官,请求世宗的罢免。

明世宗虽然恼怒,却仅仅是罚俸两月作为惩戒。

杨慎不依,又集结了包括六部九卿在内的大小官员一共200余人,齐齐跪立在左顺门高呼明太祖名号,并喊出了那句经典的煽动性口号:“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此时的明世宗正在斋戒,被这犹如逼宫的情形吓了一跳,清醒过来的他忍无可忍,将哭喊最卖力的翰林学士投入大狱,希望能以此震慑杨慎等人。

杨慎更加激愤,和王元正开始“撼门大哭”——而这一场闹剧最终以130多名官员被下大狱,80多名官员戴罪的结局落下帷幕。

撼门大哭五日后,明世宗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全部廷杖,130多人一起被廷杖,这也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廷杖,当场便有16人被杖毙,而“元凶”杨慎则被革职发配云南。

十日后,明世宗依旧不解气,想到杨慎那句“仗节死义”,更是气从中来,又将杨慎廷杖一次,然后发配云南,下令永世不许杨慎离开云南。

此时的杨慎不过37岁,正是在官场大展宏图的好年纪,而他这一去,就是三十余年。

在这三十年里,嘉靖帝曾六次大赦天下,却始终没有赦免杨慎,直到他七十多岁客死异乡,他的灵柩才被妻子迎回故里。

写在最后

司马迁曾说:古来圣贤往往都因其个人不幸,而成就历史之大幸。

杨慎也是如此。

尽管他的仕途因为流放云南而被断送,可他从来没有沉湎酒色终日惶惶,反而奋发向上著述宏富,发配云南是杨慎一生的转折点,他尽管没有成为一代明臣,却因此成为文坛巨匠。

杨慎在滇南30余年,完成著作达400多卷,涵盖了文学、地理、哲学、医学、民俗等多种方面,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记载了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湖海,流传于世的《南诏野史》等至今依旧是学者们研究云南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云南的这些年,杨慎踏遍了云南的每一个角落,既带领士兵抵御外敌,也将汉族文化推行至云南各地,他常常以文会友,曾经的帝师向当地人民传道受业,因此衍生出云南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

而那首曾于流放途中所作的《临江仙》,道尽了杨慎的人生沧桑与感悟的历史真谛,他也曾意识到,自己的“执拗”和“叛逆”,始终是阻拦他仕途亨通的拦路虎,可泱泱大明,若少了他这样的刺儿头,又会是怎样一派光景呢——仗节死义,自升庵始,清茶浊酒,无愧平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慎黄峨的千古情: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明代官员杨慎,为何要得罪二位皇帝,之后又成了著名文学家呢
这位状元官至首辅,和皇帝“作对”一生,作了一首词人人都会背!
明朝真有那么好吗
大明朝第一博学的状元杨慎,为何命途多舛
蜀中才女黄娥: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