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珠海斗门菉猗堂,尚存全国最大的古蚝壳墙

       经济特区珠海,大家普遍印象中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确实也没错,现在的珠海市区香洲区,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海滨城市,不过在珠海西部的斗门区和金湾区,历史更久远一些,特别是珠海市斗门区,还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既然能够被列入历史文化名镇,说明这地方至少人文历史比较丰富。在斗门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广东省古村落南门乡赵家庄、乾务镇网山村、斗门镇排山村,省级历史文化古迹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菉猗堂、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市级历史文化古迹张世杰墓、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财星阁等等。总之,来到斗门区,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珠海,这里不是印象中的高楼大厦,也不是浪漫海滨,而是一派田园风光,古村古镇,传统的习俗和美食。由于斗门离我的居住地很近,所以自驾骑行都去了好多次,斗门的历史文化古迹类景点,目前还没有收费的,那些古村古街,基本上还处在鲜为人知的状态。

 斗门区有很多古村落,但如果你想看看珠三角一带特有的蚝壳墙,就一定要去南门村,蚝壳墙曾是珠三角地区自明代以来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如今却已屈指可数,而像斗门南门村菉猗堂这样保存完好,面积巨大的,大概是国内唯一。

 除了丰富的历史和自然景观,斗门还有很多特色美食,大赤坎村的烧味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南门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斗门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村庄,2014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由于我之前骑行过南门村,再次来到,发现这里的旅游设施更加完善了,更多文物古迹已经整修开放,游客也多了一些,但不变的依然是免费。

 南门村是一座有历史的村庄,村中的接霞庄是南宋皇族后裔建造的村落,村民近九成是宋魏王赵匡美之后。

菉猗堂和接霞庄,是南门村的两大主要看点。

 菉猗堂及建筑群是一字排开的三座祠堂建筑,分别是赵氏祖祠(菉猗堂)、逸峰赵公祠和崑山赵公祠。

 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三座祠堂中最年轻的一座。

 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

 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廷美的十五代裔赵隆(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元朝诗人、礼学家赵梅南(别名菉猗)而建。

 1000多年过去了,来自中原皇族的赵姓人早已融入这片土地,讲着斗门话,流着皇族的血。

 菉猗堂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北有厢房,后有围墙,“菉猗”源于《诗经·淇奥》,“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有绿竹茂盛之意。

 柱上的对联,龛中的牌位,告诉每一位到来的游客,这里生活着赵宋皇族的后裔。 

 墙上挂着宋朝的各位皇帝像, 前几次来,这几座祠堂都没开门,所以这还是我第一次进来里面。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就在菉猗堂的东南北三面墙上,除了正面,全是蚝壳墙。

 古人看重蚝壳成本低、防台风性能好,冬暖夏凉等特点,喜欢采用蚝壳造墙,这些始建于明代的蚝壳墙,至今仍屹立不倒。

 近百万只蚝壳,用黄土与红糖、糯米、醋、谷壳等混合而成的黄泥浆砌成排列整齐的65厘米厚墙体,600多年过去了,依然完好如初,正所谓“千年砖,万年蚝”。 

 菉猗堂现存蚝壳墙共277.35平方米,我在珠三角的番禺大岭村,沙湾古镇等地都见过古蚝壳墙,但斗门菉猗堂蚝壳墙毫无疑问是我目前见过面积最大、蚝壳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蚝壳墙不仅耐用、冬暖夏凉和防台风,更具有防盗功能,蚝壳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蝥贼黑夜冒然翻墙入院,必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

 明清时代的珠三角地区,蚝壳墙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建筑,据说可能是在清代康熙迁海事件中,大量的蚝壳墙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估计后来再建的蚝壳墙也少,所以这种建筑越来越少,目前屈指可数的几处蚝壳墙,大多都是明朝的。

 建于明代晚期的逸峰赵公祠比菉猗堂更高大,屋顶有岭南特色的灰雕。

 屋梁上的金漆木雕也极具地方特色,不知道这故事和赵宋皇族有没有关系。

 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原先也是蚝壳墙,民国17年(公元1928年)重建改为砖墙。

 总的来说,从北至南,从古到新,赵氏祖祠(菉猗堂)、逸峰赵公祠和崑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建筑的可观赏性是逐渐下降。

 位于中间的逸峰赵公祠可惜1928年重修拆除了蚝壳墙,不过里面的铁艺窗户还有一点看头。

 最南面的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就是一间非常普通的岭南祠堂。

 菉猗堂和接霞庄是南门村的两大看点,菉猗堂是赵宋皇族后裔的祠堂,接霞庄是赵宋皇族后裔居住的村庄。

 接霞庄非常隐蔽,全部被茂密的树木遮掩,站在村外也看不到村庄。这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小村庄,是由赵氏皇族后裔所建,由于村人全部姓赵,所以也叫做赵家庄。

 除了常见的古屋和古庙外,接霞庄还修有一条在200多年前堪称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私家庭院护庄河。护庄河连接黄杨河,宽度38米,长度350米,深度2.5米,在当时组织村民挖这么一条人工河,绝对是个大工程。

 接霞庄人杰地灵,历代名人众多,仅在朝廷为官的就有10多人,最高官阶达到四品,另有武监生、武举人一名,武生5人,国学生4人,庠生2人。

 关于接霞庄或者赵家庄,其实还有很多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在斗门图书馆地方特色数据库里查找。

 那天挺热,接霞庄农户家3元一杯的酸梅汤非常解暑,喝完后还给我续杯,门前的七里香真的很香。

 南门村走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就在2公里外,上次来时,这里还在铺地砖,如今已经修旧如旧,斗门旧街游客不多,饮食还比较实惠。

 斗门旧街很短,全长不过500来米的骑楼街。大概是在1850年左右,澳门、加拿大的一些建筑师、牧师等宗教人士经常到斗门镇访问和居住。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所以,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开始酝酿修建街道、房屋。

 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这里陆续建起了10余间布匹店及多间百货店、中药店、米铺、钱庄。基督教还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斗门旧街也成为珠海市目前惟一保存较完整的古街。 

 来到斗门,有很多非常棒的美食,但作为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赤坎村明火叉烧一定是其中不可错过的一个。

 肥仔强传承祖业,一辈子就在村子里烧鹅、烧排骨,坚持用荔枝木当柴火,土法烧制,也许正是这种执着,成就了今天这家农村餐馆的生意兴隆。

 没有连锁店,也没有宣传,好吃的烧排骨、烧鹅和叉烧基本上都是口口相传,所有的烧味都是肥仔强亲自烧制,估计这也是他的独门秘籍。

       珠海斗门这地方我去了不少次,前几次次都是骑行,因为这里非常适合骑行,车辆不算太多,空气清新,一派水乡田园风光,各个时节都有些令人心动的美食,而且斗门还有很多比较古老的村庄,不过更吸引人的是,斗门的古迹景点也好,古村落也好,还没有要收费的,各种诱人的美食,也大多经济实惠,而且无论黄金周还是节假日,游客都不会太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珠海斗门赵宋皇族后裔之遗迹
珠海南门村资料汇集
用百万只蚝壳建成的房子,冬暖夏凉防台风,600多年依然完好如初
春天走进珠海斗门寻访古老祠堂,揭开它古韵厚重的面纱
珠海版【世外桃源】,200岁了
祠堂,一个展示民族风情的地方,以珠海南门五祠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