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波谈作文技巧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血脉

    作者:陆  波

      考点阐释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根本所系。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力度,那不过是一块冰冷的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抒写真情实感,这是需要永远恪守的法则。
  
  写作指导
  
  一、有“我”——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
  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前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如果缺少生活的“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歌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我们要善于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与之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入作文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缺少感染力了。要做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
  亲情、友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些家常琐事,让我们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2006年高考湖北卷有篇满分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仅从标题看,让人以为是写恋情。其实,文章用抒情很强的笔调,回忆了妈妈去世后,一位女老师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文中很多情节特别感人,比如女老师在中考时为“我”送饭的细节,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浓浓的真情,流淌于淳朴的文笔中,让人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
  
  二、有“物”——寻找感情的“承载物”
  抒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句,虽不着一个“情”字,然而情采毕出;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虽未言一个“愁”字,然而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效果?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二是其情感抒发都有恰当的“承载物”。大凡文章者,或借事,则要选准事;或借景,则须找定景;而说理文,议论是龙身,论点为龙眼,抒情是灵魂,其立足点在于一个“理”字。
  (一)借叙事来抒情。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要把浓郁的情感融于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贾平凹的《哭姨娘》,回忆了姨娘与自己的一段患难生活: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姨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作者叙述了“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看来很平常,叙事中似乎不露声色,但却倾注了深情。
  (二)借写景来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请看郑振铎在《海燕》中描写大海: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作者通过对大海、天空细致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露出对大自然诚挚的爱,寄托着美好的情怀。
  (三)借细节来显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的美、人性的美,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产生“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
  
  三、设境——在情景中触发情绪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个景致;比如登高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怎样一种写作境界?又何愁写不出情景交融的佳作?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变得感人了。
  (一)在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境中触发情感,在一种写作冲动中抒情作文。
  (二)临场写作时,想象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读者,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老师或朋友的。
  (三)向阅卷者吐露真情。要知道,把考场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坦诚地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
  
  ◆例 文
  
  我心中的父爱
  
  
  当我还未出世时,爸爸多么希望我是个男孩。于是我的出生给爸爸带来的是失望多于欣喜。也许从那一刻起,我们父女之间就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
  幼时的我,总为自己是个女孩而感到难过,我常暗暗告诉自己:“我行,我不能输给男孩,我要成为爸爸的骄傲,总有一天,我要向爸爸证明:他的女儿不比任何一个男孩差。”正因为此,自小我就显得很懂事,一直以来,我都是村里人公认的好孩子。当他们对爸爸说,你真好福气,有这么懂事、乖巧的女儿时;当我拿着100分的试卷让爸爸签名时;当我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心中那股胜利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我绝不满足于此,我不仅要做男孩能做到的,更要做男孩做不到的。在家中,洗衣裳、烧饭、搞卫生都不在话下。在别人的眼里,我无疑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孩,但我明白,我所做的,我所努力的,都是因为我心中有一份渴望。
  我多么渴望能得到爸爸的爱,渴望能在伤心时靠着爸爸痛哭一场,渴望爸爸了解我的痛苦与欢乐。然而没有。跌倒时,我只能忍着痛自己站起来,从不敢伸出双手让爸爸扶我一把,我怕遭到拒绝;伤心时,我只能将苦水往肚里咽,从不敢在爸爸面前流泪,我怕爸爸说我柔弱;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只能将这份快乐写进日记,却不敢在爸爸面前表露出来,我怕爸爸说我骄傲。
  作为女儿,曾在爸爸生日时用两个月省下的零用钱买了蛋糕及蜡烛,只希望能听爸爸说一声:我的女儿真好。但爸爸对此并未表示出什么。更令我伤心的是,爸爸并没有点上我买的的蜡烛,而是将它扔在一边。那晚,我将所有的蜡烛点在地上,看着它熔化,我的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来。这一切的一切,爸爸都无法知道,无法了解。因为我把它深藏在心底。
  但其实爸爸还是爱我的,我能用心体会到。我不会忘记,在我全身出水痘时,爸爸不厌其烦地将药膏一遍又一遍地涂在小水痘上,绝不轻易漏掉一粒。我更不会忘记,有一次我住进医院打针时,护士一连扎了四针,可怎么也找不到静脉。为此,爸爸差点跟护士吵起来。他坚决不让护士扎第五针。在医生和护士的再三劝说下,爸爸才勉强同意让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我扎针,那一刻,爸爸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的手,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小心,小心点”。
  我好希望能有勇气对爸爸说出深藏在内心十多年的渴望。爸爸,十多年来,我立志要成为你的“儿子”,但我又多么渴望能以女儿的身份向您撒娇。爸爸,女儿需要您双手的温暖和支撑,不仅仅只在她生病跌倒时。
  
  点 评
  这篇散文写得情真意切,颇为感人。全文以“渴望父爱”这条感情线索,贯穿起一系列貌似零碎的琐事,字里行间蕴满深情。
  作者善于展开细节描写,比如描写“我将所有的蜡烛点在地上”,描写爸爸在“我”扎针时的神态等等,都能细致入微,感人肺腑。

谈意气

作者:湖南考生

                    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
                                                                      ——题记
  
  意气风发,不免会盛气凌人,终不免会失其所与,君子慎取之;
  意气相投,别人不免投其所好,终不免被朋友在两肋插刀,君子慎思之;
  意气用事,不免落得让小儿传唱“和珅颠倒,嘉庆吃饱”的歌谣,身死人手,君子慎为之。
  古往今来,意气风发的人数不胜数。但往往就如一现之昙花,过眼之烟云,这“风发”过后,也就只剩下一场风,归于虚无。也许就是这风发,可能让你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如苏秦,都佩上了六国相印,够“意气”了吧,最终如何,最终被刺于齐国皇宫外;又如商君,都敢在太子太傅脸上刺字,够“风发”了吧,也不免死于自己的严刑之下。
  就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完全相同的性格。所以哪来真正相投的人呢?就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算是君子相聚在一起,也不是因为相投的意气,而是因为相投的信念,相投的追求,相投的执着。相投的意气,终会因为不相投的利益而发生分歧,终成不相投的敌人。
  而对于意气用事的人,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更有甚者,没有得到丝毫而失去所有。“元嘉草草”,最终赢得“仓皇北顾”,身死人手;破釜沉舟者最终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取灭亡。为一时的意气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人,在哪一个时代都不缺少。这可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无论是意气风发,意气相投,还是意气用事,都如同我们手中的哨子一样,为了这些哨子,早已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何不趁早舍弃而让明天变得灿烂些呢?
  孔子周游列国,带着数千门人,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可谓离意气风发甚远,可孔子却成了中国的圣人。田忌与孙膑,也不是因意气相投而在一起,可他们弹奏出了战国时代最美的音符。从古至今,成就一番事业的,更不会是意气用事。
  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过犹不及,平平淡淡才是真。
  
  简 评
  谈意气是命题作文。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是从肯定第一、二个义项,否定第三个义项的角度审题立意。尽管内容上不全相同,但文章的立意明显的有雷同重复之感。但这位考生却能大胆地谈意气,带给阅卷者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这种清新,主要得益于文章立意的新奇。考生不顾题前三个义项的指引,不顾冒险可能带来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独具慧眼,舍弃常规的写作角度,选取常人“难以想到的题材和构思”,透过世相,深入底蕴,反向思考,从习焉不察的生活素材中挖掘真知灼见,从而有了全新的立意: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收到了出奇制胜,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福建考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颇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连风的感觉也时刻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于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再离我们远去!
  
  简 评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有文采的文章。相对而言,对于一些不太注重研读文本的考生来说,这道话题有些偏僻,对于戈多也较陌生。而本文作者先由戈多的原创者贝克特的话引出话题,紧接着就对戈多予以明确的阐释:戈多就是“信念”,就是“理想”,就是“道德”。文章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结尾警策而富有感染力。总分总的结构也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在论证过程中,语言精练典雅,富有张力,是一篇很有见地的佳作。


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

作者:浙江考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民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是谁家的女儿起得这般早,雄鸡的第一声鸣叫还未叫醒太阳,纤弱的女儿们便已早起。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烛火明明灭灭,是谁家的男儿睡得这么迟。头悬梁,锥刺股,而真正悬在头上的是“忠义孝悌、功名利禄”这把锋利的剑。
  女儿睡眼惺忪,男儿睡眼朦胧。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没有休息,既然孔夫子这么教育学生,那么所有的人就一起挤时间吧。这时,睡眠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从古到今,男儿女儿一起失眠。祖逖的剑似动非动,一闻鸡声,便陡然出鞘。今天的学生依然挑灯夜读,第二日天未明,又早早起床。工人们透支睡眠,时间就是金钱。一杯一杯的咖啡,一支一支的烟,又是谁在灯下伏案写作?
  生无所息,谁又知晓,我们的民族已是疲惫不堪。当一位位年轻的科学家、企业家倒在案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心生忧惧。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而且一错就是几千年。“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它并非指只工作、不休息,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奋斗的状态。“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需要休息。当然,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休息甚至是工作的一个部分。休息是在劳碌工作中给自己一份时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雨声,冬听雪声。休息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安可致静,静则心灵。休息是为了下一次出发而蓄积力量,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挑战之中。
  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其实并不矛盾,并不相互对立。睡眠不足的民族总会成长缓慢,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茁壮生长。
  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在一个个严峻的挑战面前,工作是绝对的,休息是相对的,那么,何不去休息片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低头看蚁,侧面浇花。李渔说“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那么,我也暂且停停,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简评
  一篇作文有没有思想,是决定得分高低的关键。
  这位考生面对话题,把标题拟作“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即已契合要求且点明了主旨。开篇一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民族”,起得突兀,引人注目。接下来,按“从古到今”的顺序,先列举现象,以增强论证的针对性;然后,用“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一转,并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应该说,这一认识是高人一筹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看待“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采用了辩证的眼光,他认为“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如此,方能应对“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篇末引用李渔名句,收束含蓄,余味无穷。

致鲁迅先生

作者:宁夏考生

先生:
  您还好吗?
  想想您走了这么多年了,临走前一句“忘记我”却使我们更深的记住了您,更真心地怀念您啊!
  先生,您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吧,您可以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文章现在几乎已无人阅读了,您夜以继日为擦亮枪膛而读的那些书现在已寥寥无几。
  对,现在的我们情况不一样了,外无列强侵略,内无军阀混战,生活似乎祥和安逸,您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管是否,看看如今的现状,国家拼命想让有钱人读书,读书人有钱,喊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培养知识人才,我不需怀疑,可有钱人有多少是靠知识换来的?您的名望大,蔡元培先生赏识您,可以白给您三百大洋月供,可现在是这样吗?
  读书似乎已成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干的事。许多人忙于拼命养家糊口,哪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读书?您的《阿Q正传》中阿Q那一个“圈”代表了他的命运,也说明了他的人生结局。看在眼里的我,知道社会中的阿Q大有人在。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不知该向谁说,猛然想起曾用文字激起中华民族斗志,用笔打向敌人子弹的您,心中便伤感了起来。
  说说我前不久的一次经历吧。在书店中我买了一本您的《朝花夕拾》,被同学撞见。他扭住我的手便大笑起来:“装什么你,还鲁迅呢,看得懂吗,你?”先生,我看不懂您的文字,还看不懂您对天的呐喊?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无用书的人,读死书的人越来越多,现状就是:许多人前面读书是为了学到一门技术,一门使自己温饱的技术,然后充分利用“无奸不商”这句话发家,发家后要回的只有面子,美其名曰:享受生活。而读书,学生才干……
  反观青年人呢?在学校则罢,能读好混文凭的书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对自己生活有感悟的书时读时不读,读后也被社会否定无几。而读不好混文凭的书的人要么从此堕落社会,从此与书本无缘,要么家中自有妙计,继续混文凭。
  先生,有时想想,除了那一张文凭,读书干吗?而奇怪的是,既然人们不爱读书,那网上的阅读量怎么增加了呢?网络当然方便,可如同不论出什么样的高科技笔都替代不了铅笔一样,它替代不了书本。
  先生,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您回想中国人因为您的文章而觉醒的时候,对此会感到伤心吗?
  
  ×××
  2006.6.6
  
  简 评
  前几年用书信体作文的同学较多,这几年又似乎少了,突然又看到一篇书信体作文,的确是又有几分亲切感。小作者聪明地采用了明里是信告鲁迅先生,而实质是针砭时弊的独到方法,叩问鲁迅先生,而抒胸中块垒。社会的向前发展,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和兴盛,也带来了人们的浮躁、媚俗以及追名逐利的陋习。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小作者,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而大声地疾呼:不可浮躁对待读书,更不能不读书,鲁迅先生的读书忧国,才是我们的榜样。一个民族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如果读书仅是为了炫耀、装饰,亦或是混张文凭,那岂不又滑向了民族悲哀的边缘?在天有知的鲁迅先生,您可伤心?您可答应?您可赞同我的大声疾呼?


 

愿景

作者:天津考生

      夜阑人静,独坐桌前,我把台灯的亮度调至最小。放一曲柔柔音乐,品一杯淡淡清茶,通过那氤氲的热气,我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愿景:盼望成熟,渴望平淡。
  高中时来到城市负笈求学,宿舍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自己总想做到无伤一人,全体成员和睦相处,可总苦于无法实现。志趣相投者,即使相隔万里也会有无言的默契;道不相同的,即使一壁之隔也是形同陌路。父亲告诉我:“生活不总是绚丽多彩的,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真。你还嫩啊,儿子!”为了自己尽快成熟,我观察起周围的环境:太阳日复一日地朝升夕落,月亮周而复始地圆缺交替,一样的山高水长日月交辉,一样的草长莺飞柳绿花红……且不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单是那喜马拉雅山在一天看似若有若无的生长,便汇集成如此的高度,伟大的力量归于平淡,便汇集出生命的真谛。
  曾经为自己年龄的增长且跨入成年而欢呼雀跃,也曾经为自己取得的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还常在人生的小土坡上放眼傲视未来……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拼搏被时间更迭成遗憾与过去,当满载信心与梦想的帆船在人生的大海上触礁而搁浅,我总会黯然神伤,唏嘘不已。可是生命仍在继续,人生又回到另一个起跑线上,痛苦与无助终会烟消云散。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柔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于是我在人生的愿景中,成熟不再意味着身份证中年岁的增加,淡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行路时让人一步,见别人困难时伸手扶助一下,竞争激烈时不忘为友人送去关心与祝福……成熟便是如此简单,而这样持之以恒,淡泊的是对名利的渴求,获得的是人世间的真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得失俱忘,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生命如许,便可做到成熟之极,淡泊之至,而人生的本真便也蕴藉于此了吧!
  愿我人生的小小愿景常存于心。
  
  简 评
  文思如涌辞似锦。本文可谓厚积而薄发。首先是情感的厚积,可以看出作者是位孜孜以求,积极进取的勤奋之人,故提愿景便有诸多人生之追求,且发乎中,动乎情,自然涌出。其次是语言的厚积。文中偶尔显露出工词偶句,如信手拈来如露冰山一角,可见平日阅读之功力。这一抒情类散文,借典雅而华美的词句,传如泉涌四溢之情感,二者相得益彰。

雕琢心中的天使

作者:广东考生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美丽的小天使,她有着清澈的瞳孔,柔软的双手,洁白的翅膀。她是人们到达理想彼岸的导航者,是人们辨别善与恶的明灯,是真善美的化身。
  不知从何时起,城市的霓虹灯把我们照得头晕目眩。人们开始沉沦于纸醉金迷之中,为了追名逐利,甚至把心中的天使打入冷宫,用贪念与邪恶的纱布,把天使严严密密地遮掩起来。有些人的双瞳开始混浊,在魔鬼撒旦的迷惑下,走上了一条条不归路。
  也许,铁窗下的人们最能理解走上不归路的悔恨。我们是否应该停止错移的脚步,唤醒我们心中的天使,再去招呼正在离我们而去的真善美?是的,这时我们需要一把锋利的小刀,去雕琢我们心中的天使。
  琢去贪念,我们可以看到天使清澈的双瞳,微笑的嘴角。人们再也不会被贪念蒙蔽眼睛,开始缩回罪恶的手,并伸向圣水里,洗去铅华。
  琢去邪恶,我们看到了天使柔软的双手。人间开始落下甘露,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人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欢笑与快乐常驻人间,魔鬼撒旦已经逃离了这个阳光明媚的地方。
  琢去虚荣,我们看到了洁白的翅膀,犹如乞丐脱下华丽的衣裳,真善美重现在我们眼前。
  天使开始重现,我们的心灵也明亮起来了。除去我们内心的邪恶,我们的心如一块明镜,更能辨出人世间的好与坏,善与恶。
  用心把天使雕琢出来吧!他会带着你飞向理想的彼岸,带你渡过黑暗的森林。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小天使,请拿起你手中的真善美的小刀,为你的小天使琢去尘埃,琢去贪念、追名逐利与纸醉金迷的泥土,让小天使重现于我们心中。
  小天使洁白的翅膀开始扇动,没有了贪念与邪恶的阻碍,小天使将带着我们飞得更远,更高,达到梦想的天堂。
  
  简 评
  这篇文章特点有三:
  一是审题准、扣题紧。“雕琢”“天使”均为褒义词,若写议论文,宜以正面、建设性立论为主。本文主体部分三个“琢去”,扣住了话题的核心信息之一——“雕琢”。“贪念、邪恶、虚荣”均为世人挥之不去的幽灵,琢去它们,圣洁的天使便呼之欲出了——文章破中有立,以立为主。另外,选材主要涉及内心、精神、反省,切合“心中”一词所限定的写作范围。显然,话题中的三个点,作者都落实了,可谓有的放矢。
  二是中心明确而突出。正文部分处处围绕中心来建构、推进与拓展(雕琢天使的必要性、紧迫性——如何雕琢天使——雕琢出天使的胜境),不仅有字眼上的扣合,也有思想层面关于“雕琢天使”的深入认知与体悟,写作指向相当集中。不少考生以为话题作文可以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实际上是错误的。
  三是结构严谨,针线绵密。全文九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为起,第三至七段为承,第八自然段为转,第九自然段为合——首尾呼应,整饬严谨。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妙用材料靓语言
我们离好作文有多远?
作文:2007高考满分作文:戈多来临,请关好门窗(福建)
为啥独自一人很幸福?作者 王蔚伟
为啥独自一人很幸福? 作者 王蔚伟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线索串珠式”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