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名句及教案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1文质彬彬出于《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质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的避免灾祸。

 

2三十而立出于《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说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人而不仁,如乐何?出于《论语·八佾》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舆其奢也,宁俭。丧,舆其易也,宁戚。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运用乐呢?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郁郁乎文哉出于《论语·八佾》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闻。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5观过知仁出于《论语·裹仁》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 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个人及他的团体在这方面)有没有仁德了。

 

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于《论语·裹仁》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思念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至更多的怨恨。

 

7闻一以知十出于《论语·公治长》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会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与颜回比呢?颜回听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8朽木不可雕听其言而观其行出于《论语·公治长》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宇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9君子可欺不可罔出于《论语·雍也》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10、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出于《论语·学而》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前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论语》之“处世见解”名句 

一、名利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二、自省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三、修养篇

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16·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四、识人篇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5·10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7·26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劝人

 

五、交友篇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5·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17·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六、宽恕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选读·待贾而沽》课堂实录


上课时间:10月25日周四下午第一节

上课班级:高二(9)班文科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第三课“待贾而沽”(板书:待贾而沽)。“待”是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师:“贾”字读什么?

生:gǚ。

师:什么意思?

生:商人。

师:“沽”什么意思?

生:买。

生:卖。

师:到底什么意思?

生:卖。

师:“沽”当“买”讲,有没有呢?

生:有的。比如,李白的诗“沽酒何来迟”中的“沽”就是“买”的意思。

师:对。唐代大诗人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写过“泥他沽酒拔金钗”的诗句,其中的“沽”也是“买”的意思。不过,我们这里的“沽”是“卖出去”的意思。“而”字当什么用?

生:承接关系。

师:“待贾而沽”连起来怎么讲?

生:等待商人再卖出去。

师:没有表达清楚。有个成语叫“待价而沽”,等待人家出了高价之后,再把东西卖出去。“待贾而沽”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待贾而沽”也叫“待价而沽”。现在,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比喻有才识的人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来效力。

生:记录“待贾而沽”的意思。

师:很好,做到了一边听一边记录。“待贾而沽”在课文的哪个章节呢?

生:朗读课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师:口齿很清楚,很好,请坐。这里,孔子把自己比作什么?

生:美玉。

师:对。孔子说自己就是一块美玉,什么意思呢?

生:他觉得自己很有才能。

师:对。他在等待买主来购买他的才华。这个“买主”是谁呢?

生:英明的君主。

师:为什么一定是英明的君主呢?昏庸的国君不行吗?

生: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师:你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吗?

生:“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说,思想主张不同,就不一起谋事。

师:谁的“道”不同呢?

生:国君。

师:对呀。国君如果与孔子不同“道”,就不能给孔子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孔子在等待,等待一个英明的君主,等待人家给他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换句话说,孔子只愿意与那些英明的君主合作。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

生:朗读课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了,他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了,他就隐居起来。他还说,国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还是贫贱的话,那就是耻辱;政治混乱了,而自己富贵起来,那也是耻辱。

师:说得好。天下有道,国家政治清明,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国君英明。国君英明了,天下就有道了,所以我们说“有道明君”。相反,国君昏庸无能,天下就肯定无道,那就是“无道昏君”。国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却既贫穷又卑贱,那是什么人呢?

生:没有才能的人。

师:对呀。孔子认为没有才能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什么样的人会变得富贵呢?

生:卑鄙小人。

师:说得对。国家政治越混乱,那些卑鄙奸佞的小人就越是如鱼得水。孔子认为,如果做一个卑鄙奸佞的小人那也是耻辱。刚才,我们讲到,孔子要与英明的君主合作,他在等待英明的君主。类似的话,课文中还有吗?

生:朗读课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

(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了,他就表现得很聪明;政治混乱了,他就表现得很愚蠢。他的聪明我们是比得上的,他的愚蠢我们却没法比。

师:说得好。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他解释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同学们想,一个原本很聪明的人,怎么转眼之间就变得糊涂了呢?

生:他的糊涂是装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装糊涂呢?

生:因为“邦无道”呀!

师:对呀。一个原本非常聪明的人,突然间要装做什么都不知道,装做非常愚蠢,极端糊涂的样子。同学们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所以,孔子就说——

生:“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师:由此可见,孔子对宁武子的行为是什么态度呢?

生:赞成。

师:仅仅是赞成吗?

生:还有敬佩。因为他说:“其愚不可及也。”

师: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了。他就是要等待英明的君主,他要与英明的君主合作,也就是说,他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君,孔子都愿意合作。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孔子是一个非常热心于仕途的人。他曾经带着自己的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同学们想,他为什么这么热心仕途呢?(板书:热心仕途的原因)

生: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

师:没错,是为了施展才华。那么,孔子的才华体现在哪里呢?

生:朗读课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周文王死了,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孔子认为,周代的文化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他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

师:没错。孔子认为自己就代表了周代文化,成了周代文化的化身。这不是吹牛吗?这不是大言不惭吗?(众笑,摇头。)

生:当然不是啦。他这样说,表示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他很有自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说,如果有人让他来治理国家的话,三年之内,他就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大见成效。这说明他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那些国君说的。

师:是啊,能够对国君这么说话,没有一点自信是不行的(板书:自信)。而他的自信就来源于他自身的杰出的才华。他要把自己的才华用来做什么呢?

生:治理国家。

师:除了治理国家,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刚才,我们说,孔子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既然如此,他就应该把自己身上的文化传播出去。传播给谁呢?

生:传播给全社会,传播到天下百姓身上。

师:对了。所以,孔子施展才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一方面治理国家,同时传播文化,让天下百姓都成为有文化的人。这里,就体现了孔子的——

生:责任心。

师:对呀。他千方百计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板书:社会责任感)。类似的语句还有吗?

生:“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认为自己就是周代道德的化身,自己有责任传播周代的道德,让天下的百姓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要用孔子做木铎,让他巡行四方,宣扬政教。这说明他有宣扬政教的社会责任。

师:真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仪地的边界守官说的。

师: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别人说的。这叫什么?

生:烘托,侧面烘托。

师:天啊,比我还聪明(众笑)。没错,就是侧面烘托。有时候,自己说倒不见得怎样,通过别人的口一说,效果就大不相同。这一招在作文中非常有用,同学们学会了吗?(众笑,点头)现在,我们理解了孔子这么热心仕途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不过,他的社会责任感有点与众不同。孔子认为是上天把道德交给了自己,也是上天把文化交给了自己;别人也认为是上天要孔子宣扬政教。换句话说,就是孔子认为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替老天爷去完成上天交给的任务。这就叫“替天行道”。(板书:替天行道)所以,孔子的责任感就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刚才,我们讲到了孔子的自信,自信是不是他热心仕途的一个原因呢?

生:是。

师:对。他有治国的才能,他就有治国的自信。课文中还有表现孔子自信的地方吗?

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说,我又不是葫芦,怎能挂在那里不食用呢?这就表现了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用的人才。

师:真有眼光,看出来了。还有吗?

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这句话也表现了孔子的自信。他说,真正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他相信自己是不怕磨的,也是不怕玷污的。

师:天啊,比我还有眼光(众笑)。淄,什么意思?

生:黑色。

师:对,黑色。鲁迅先生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月光如水照淄衣”,月光就像流水一般照在我黑色的衣服上。刚才,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个比喻句,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

同学们想,他为什么要用比喻来说呢?

生:更形象更生动。

师:对,用比喻还有什么效果?

生:更含蓄吧,更让人回味无穷。

师:说得好。孔子把自己说成很坚硬,也很洁白。同学们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他是对子路说的。子路反对他去佛肸那里,因为,佛肸凭借中牟叛乱,是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孔子也说过,作为君子是不会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的。

师: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这正是孔子自信的表现。他相信自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付佛肸的叛乱。

生:这也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平定佛肸的叛乱。所以,佛肸叫他去,他就很想去。

师:那么,孔子要到公山弗扰那里,是否也出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他的自信呢?

生:是的。

师:对。孔子之所以要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并不是要和他们合作,而是要去制服那些叛乱,立志恢复文王、武王、周公之道。这体现了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这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也讨论了他热心仕途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生: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他的自信。

师: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一方面,孔子要“待贾而沽”,要等待那些英明的君主,“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他又那么的热心仕途,哪怕是为非作歹的人来召唤他,他也要前往。这是不是矛盾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在来讨论。另外,课文最后一节,孔子对阳货的态度,我们也下节课来讨论。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论语》教学实录
    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人物,(老师简要介绍关于孔子的知识)。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孔子的了解。老师补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远,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去感受儒家文化之魅力。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二则。
    1.请同学朗读,翻译第一则,老师补充。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2.老师提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什么愉快呢?请同学们回答。
    3.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等。
    4.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按照孔子的观点,应该是学海无涯乐做舟,对吗,在学习中我们会获得哪些乐趣呢,除了同学们说的,是否还有别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来。
老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干什么?(学生答:请教问题,看望朋友,旅游等),我们知道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方来是为了研究学问,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快乐)
    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生活中总有不被人了解之时,你是怎样对待误解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从这句话我们又可以明白什么道理?(宽容之乐,理解之乐)
5.第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去体验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如果带着一种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6.第一则为何连用三个问句,换成肯定句是否可以?请同学们讨论
7.朗读后练习背诵。
8.学习第二则,请同学朗读翻译。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9.老师: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指多次反省,为什么要多次反省自己?在文中为什么只举了三个方面,强调了哪三个字?(学生讨论)(忠,信,习)
10.老师: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学生:今天你帮助别人了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吗,是否尊敬师长了,是否顶撞父母了,认真预习功课了吗,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了等等
老师: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做人要经常反省自己,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9.第二则孔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以前曾问自己:今天你进步了吗,今天你微笑了吗,学完这一则我们可以增加一条:今天你反省自己了吗?
10.朗读后练习背诵。
三.总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论语》,关于孔子的知识。整理在本子上,也可以打印出来。

上课第四周了,自我觉得《论语》是这些天来我最成功的两节课,现把我的教学流程介绍如下:
整体构思: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解释个别字词含义,达到诵读的效果。其次,逐则进行翻译和解析,穿插曾子、子路、自贡的一些故事,在讲述每则时联系学生实践经历。最后,结合十则讲述《论语》的体式、内容和思想核心
逐则解析如下:第一则:学,学什么?时习之,为什么快乐?有朋来为什么愉快?君子的形象?
第二则:曾子,孟子老师的老师,省身的修养准则,省什么?问学生有没有为人谋不忠”“与朋友交不信”“传不习的经历,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第三则:传为什么要习?因为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就可以成为 老师了吗?借个自己经历谈谈。
第四则:在温故和知新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对,思考。学而不思会怎样?思而不学又会怎样?结合自己经历。
第五则:学会了知识,应该怎样对待知识?对,要诚实,引出第五则。
第六则:不知道的知识,怎么办?向好的、会的人学习。
第七则:还可以用另外一句话表达,是什么?
第八则:在学习的过程中,你需要什么?对,坚持和毅力。所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为什么?因为任重而道远,什么任?为什么远?仁,死而后已。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造句。
第九则:怎么样才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呢?对,需要经历艰难困苦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从而引出岁寒,  
第十则: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没有什么座右铭可以让你一生奉行的呢?孔子说的 是,一个字,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想:把论语的十则串起来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成功。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
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
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会?
12.  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13.  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
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
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了解孔子的学生.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 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裘:泛指衣服。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 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3
一张图谈到《论语》入世的九个方面
学人之弊
[转载]瞧瞧《论语》五十八章“仁”(之二)
《君子之道格言》“十大箴言”评选 威海新闻网
【道德讲堂】《道德经》十则(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