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有职业倦怠感吗?
  倦怠现象是社会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现象,爱情婚姻与两性生活,读书学习及娱乐,职业选择及工作事业等中经常会发生和碰到。其中尤其以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更为普遍存在和比较突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又较难处理的一种社会与职业现象。
                                      一
  目前,对职业倦怠主要有静态与动态,或状态与过程说两种。支持前者的学者主要是从职业倦怠表现出的状态或症状来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如:Maslach 和Jacks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表现为多维度的状态,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支持后者的学者主要从职业倦怠发展过程特点来阐述,认为职业倦怠作为对疲劳的一种反应,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综合诸多有尚有争议的观点,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等心态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心理疲乏现象。
  目前,有关专家认为衡量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标志[2],或者说三个概念化操作维度。第一个标志是个情绪耗竭。它属于职业倦怠的现。其特征主要有:缺乏活力,个体表现出过度疲劳、压力维度,也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还是最明显的症状表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对前途缺乏信心等现象。第二个标志是去人性化。它属于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是职业倦怠在人际服务领域的特别指标。其主要特征有:不把服务对象当“人”看待,表现出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缺乏同情心等态度。第三个标志是个人成就感低落。它属于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其主要特征有: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等。
  职业倦怠在职业生涯中经常发生,从统计来看,其高发期主要有三个时段。第一大高发期是刚入职场之时,这个时期主要一是适应期的困惑。职场新人从开放、浪漫、求新的学生时代,转到工作岗位上,往往发现工作是那么的枯燥无聊,待遇低、经常加班、工作内容重复没有新意,最讨厌的是条件艰苦,于是制造出许多职场“跳蚤”,而且跳得往往盲目没有方向。第二大高发期主要是在工作4~ 5年左右,这个时期主要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历了几年的锻炼和积累之后,会从当初的职场新人变老手,要么现在仍然一事无成,无聊地得过且过;要么已有一定成就。前者更加感觉到工作的枯燥和无奈;后者则发现自己在公司又到了一个职业发展瓶颈,只能原地踏步,原来的那些目标都已经实现,失去了拼劲,没有新鲜感,又感觉到疲倦。第三大高发期主要是在工作10年左右,这时期主要是是职业发展瓶颈期的困惑。工作10年左右的人,已经到了35岁上下的光景。职业发展失败的,自以为没什么看头了,只能认命,工作成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做的事情,相当疲倦。而职业成功的人,经过10来年的拼搏,虽有一定成就,但面临更多的家庭、房子、教育下一代等棘手的问题,职业方面的兴趣、精力往往不足。
                                    二
  一般而言,职业倦怠经常发生在与人打交道机会越多的职业之中,如:律师、教师、医生、人力资源师等。它自身发展变化会经历大致主要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资源与期望相冲突阶段,也即可供职业发展的现实身边所有资源与内心期望存在较大差距而引发个体职业发展困惑问题与思考,常使职业人士感觉疲劳或困乏。第二个阶段是疲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者生理与心理会发生渐变,职业人士最易产生工作紧张感、焦虑感及厌烦感。第三个阶段是防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者思想与行为发生改变,对个人所从事职业前途产生严重怀疑,个人成就感严重降低,工作消极、怠慢和麻木现象比较严重。第四个阶段是心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都会发生思想与行为扭曲等,心神最易衰败,心灵最易扭曲,甚至对职业和工作产生绝望感。
  不论职业倦怠发展变化到哪一个阶段,只要一旦产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不论是对组织,还是对社会,其危害都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倦怠者身心健康。职业倦怠高或者严重的个体,常表现出乏力、失眠、头痛、胃功能紊乱、胸闷等身体不适,还会出现自尊心减弱、抑郁、易怒、焦虑、无助感等心理问题,有的因此会选择滥用药物治疗,结果又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影响倦怠者与组织内各种关系。职业倦怠高或严重的个体会降低与同事及工作对象的交往,易急躁,导致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恶化。不但如此,还会将此情绪等带到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交往中,从而会使职业倦怠者体验到更多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减少与亲朋好友的交往,自我封闭自我孤立。
  第三,影响倦怠者工作态度与倦怠者所在组织的绩效。职业倦怠高或严重的个体对工作、对职业、对现有身边同事与领导都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人在曹营心在汉,离职意向较强,无故缺勤增多,工作责任感逐渐丧失,工作满意度严重降低。与些同时,一些职业倦怠者会出现滥用药物、酗酒、增加吸烟量等影响工作的不良行为。这样,个体工作绩效自然而然会变差,组织绩效也会随之打折和出现这种那种问题。
                                    三
  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复杂多变的。从内因与外因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倦怠内因方面主要有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及个体自身因素有关联。
  从工作性质方面来看。一是工作刺激过度,如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易造成员工身心疲惫,而产生一些的心理压力;二是工作刺激不足,由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工作时间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所以工作量、强度与刺激度都需要适中。
  从职业特点因素来看。第一,从职业类别看,某些职业分工易与其服务对象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例如,秘书——领导、教师——学生、医生——患者、律师——当事人等。由于其职业的服务对象个性差异很大,从业者即使付出大量的资源和情感,仍难以使其得到满足,从而使从业者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第二,职业自身机械重复与人的求新求变需要之间易发生冲突。如果长时间从事同一种性质的工作,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新意,很容易使从业者陷入只能守成而缺乏创新冲动的疲惫状态。驾轻就熟、没有新鲜感、成就感,便会随之而来,从而使从业者产生一种“吃剩饭”、“嚼人家嚼过的馍馍没味”的感觉,进而又使从业者产生情感枯竭现象。第三,职业前途大小与从业者人生追求易产生冲突。如果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太小会造成志向远大的员工对职业产生不满足感和形成职业压力。
  从个人自身因素来看。个人因素是职业倦怠现象发生最主要的因素,十分复杂,五花八门。主要有:第一,个人价值取向与职业认知有基础性影响。不同的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态度。不同的职业认识便会导致不同的工作态度、表现及工作业绩。第二,个人性格与兴趣爱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如偏执、强迫、抑郁、自卑与较差的心理控制能力等都会加速加剧职业倦怠的发生。兴趣爱好单一,特别是对所从事职业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的人最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总之,在职场的压力下,从业者的人格特征或人格缺陷易使从业者职业成就感降低和出问题。第三,个人生活背景与成长经历有不可忽视的隐性影响。人生生活背景不好,体弱多病,成长过程艰苦难得志,付出总比得到多,社会地位卑微易让从业者产生心理落差和矛盾。
  职业倦怠外因方面主要有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环境等几个影响因素。
  从家庭因素来看。两性不和谐,家庭不和睦,家庭压力大等都易导致职业倦怠发生。比如,夫妻间不忠诚和离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成员出现疾病、失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会使从业者不安心工作,对职业丧失乐趣。
  从人际关系因素来看。职场人际沟通不够和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易导致从业者之间互不信任、猜疑等人际困扰存在,使从业者出现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易迁怒他人、埋怨这埋怨那等不良心理,出现迟到早退增多、和同事摩擦不断升级等不佳表现,最终使从业者觉得在这环境中工作毫无意义。
  从组织因素来看。第一,组织变革让人感觉迷茫。现代各组织变革速率较以前不断加快,职业不稳定因素不断加剧,使得人们对工作和职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社会竞争中,从业者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第二,组织管理缺陷和组织文化建设滞后使职员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如,组织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以人为本,领导作风粗暴,缺乏民主,任人唯亲,待遇不公平,责任不明确等都会对从业者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组织文化缺乏或者建设滞后都会让职员文化认同不够,没有应有的归属感,从而使从业者想另有所依。
  从社会环境来看。第一,社会分工细化与要求不断提高易让人无所适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竞争激烈,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劳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易使劳动与工作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第二,社会价值体系变迁使人职业与价值观发生改变。目前,社会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始不断地变迁,对成就感的衡量越来越倾向于物质因素,“褒扬个人价值,崇尚个性自由”等价值观取代了过去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易使人们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切言行功利化,使人们不再非要为某职业和工作从一而终,也很容易使从业者产生工作倦怠感。第三,社会不良现象使人浮躁不安。现代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大量存在,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加之现代传媒的过分炫富和不良宣传等,这些都容易使从业者负性情绪增多,如情绪烦躁增多,情感耗竭加剧,对工作玩世不恭现象加强等。
                                    四
  倦怠现象不仅是个体个别心理现象,而且是组织和社会疑难问题之一。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思路与对策可谓洋洋大观,但不管如何,还是对症下药和综合治理较好。根据观察和研究,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是十分必要的。
  从个人角度来看。既可以向高尚人士学习和模仿偶像来纠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端正自我,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和学学阿Q精神等来及时调整心态以平衡自我;既可以实行人生和事业动态目标管理来善待自我,也可以及时充电和坚持终身学习来发展自我;既可以正确认识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四业”关系以优化自我,也可以正确认识组织与社会关系以宽容自我;既可以改变和调整原有生活方式来充实自我,也可以发展体育锻炼、旅游观光、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以丰富自我;既可以修身养性以完善自我,也既可以增加幽默滑稽感以快乐自我;等等。
  从从组织角度来看。可以采取严格把好人事入口关,以防太易倦怠之人入关,可以搞好人事出口畅通关以保障组织人事新陈代谢机制正常运行和早日将倦怠严重者送出关外;可以改革原有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新模式;可以努力打造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员工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让员工很有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重视员工心理辅导,采用多种形式来协调和加强组织内部人际沟通以增强团队精神;可以加强组织培训和学习,培养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从而提高员工的心理品质和工作业绩;可以开展工作形式多样化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的岗位轮换以预防单调感和倦怠现象;可以想方设法营造活泼、乐观、积极、拼搏的工作氛围和构建和谐快乐家园文化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实现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可以倡导、组织团队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满足员工喜新厌旧和向外拓展需要;等等。
  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政府需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种腐败问题;加强宏观调控,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扩大化,防止不平等不公正事件严重增长过多过快;加强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预防和消除浮躁情绪;等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顾志良、何勤著:《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新东方》,2008年第1期.
  [2]参考张琳琳、张静著:《职业倦怠研究木土化》[J].《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3]参考杨伯芳著:《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探讨》,2007年第9期.
  [4]参考王晓春著:《面对职业倦怠,企业和员工能做什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工,你职业倦怠了吗?
从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看幼儿园管理
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机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调整策略
职业倦怠的三个典型表现特征 你遭遇了么(图解)
打铁得自身硬: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在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