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的“职业倦怠症”
教师的“职业倦怠症”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4-08-02 李 辉 王淦生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我想提醒你一句:老师,你真的是“老”了。即便你还很年轻,但你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你自认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今天,在工作中把一切都看成“就那么回事”的教师恐怕也并不是一个两个。文章开头所罗列的例子在你我身边乃至你我身上大概都存在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症”最根本的原因,我以为正是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将膝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只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不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不追求质的飞跃。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

    有些教师工作时“目中无人”,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有些教师长年与书店绝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去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候”。让这样的老师去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去塑造孩子们的灵魂,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

    苏轼有句名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之所以须百读不厌,正是要求我们熟读深思,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读书如此,工作更当是这样。而教师的工作更是有其独特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人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复杂、最具魅力、最具有可塑性的动物,甚至同一个学生每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又怎能总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我们面对的是不变的教育对象,难道我们就不该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就不该去不断更新、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人?

    艺术的生命是创新。当一个艺术家发现他完全失去了创新能力时,他会比失去生命更痛苦,是以才有了海明威的自杀。教育工作同样是一门艺术,她同样需要我们有一种为艺术创新而“殉道”的精神。当我们发现自己已失去工作的兴致和创新能力而一味墨守成规随波逐流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价值?愿我们的“职业倦怠”患者能够重振雄风,重新踏上教育艺术的创新之路。
来 源: 中国教师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一个幸福的智慧型教师
学习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摆脱缓解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