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拓跋焘雄才大略,北击柔然南败刘宋,攻灭诸胡后雄霸北方

当南朝刘宋陷入混乱,君臣猜忌,自相残杀,国家分崩离析之时,它的北方邻居却如日中天,疆域不断扩张。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天赋异禀的少年英雄。

天赐五年(408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东宫,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他的祖父拓跋珪看着这个孩子,发现他的体态容貌与众不同,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细细端详,心中暗喜:“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完成我的事业。”这便是拓跋焘,一个注定要书写传奇的少年。

拓跋焘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对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研读古籍,领悟其中的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军事才能愈发显现。在他12岁那年,他被派往河套地区抗击强大的柔然部落。面对强敌,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和智慧。他将边防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敌人无机可乘。

在战场上,拓跋焘总是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他熟知兵法,善于运用地形、天候等自然条件来制定战术。他常常采用分兵数路同时开进、轻骑兵长途奔袭、诱敌出城后设伏围歼等灵活战术,使敌人防不胜防。他的战术不仅灵活多变,而且极具创新性,为当时的战争形式带来了新的变革。

拓跋焘的出现,为北魏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在拓跋焘的带领下,北魏帝国的兵锋终将横扫诸胡,一统一北方。

战神皇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去世,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登基以后,太武帝重用汉族大臣崔浩等人才,整顿吏治,严格治军,国力日益增强,为消灭北方割据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跋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聪明果断,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北魏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魏太武帝凭借前人的基业,发扬征伐精神,率领军队四面出击,克服重重险阻。他扫平统万城,平定秦陇地区,消灭辽海国,荡平河源,使南方的蛮族担负起徭役,北方的蠕蠕族销声匿迹。他荡平四方,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这一伟业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标志着大魏武功的鼎盛时期。

魏太武帝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他不仅具有高超的战术眼光和指挥能力,还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战略。他对军队的管理严格而公正,使得北魏军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在战争中,他善于利用地形、兵力等因素,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使得北魏军队在战争中屡屡获胜。

除了军事才能,魏太武帝还十分注重治理国家。他广泛搜罗汉族士人,整肃吏治,修定律令,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军事,经常督促农民勤于农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推崇儒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大破统万城

始光三年(426年),胡夏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留下了一片混乱。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打的脑浆子都出来了,整个国家是混乱无比。拓跋焘听闻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魏国扩张势力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大举征伐。

在这场战争中,拓跋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深知,要想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不仅需要拥有出色的战术和谋略,更要善于捕捉战机。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种独特的战术——率领骑兵直捣城下,以此引诱敌人出城决战。在战争爆发之前,拓跋焘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他发现胡夏的主力部队已被调离,城内守备空虚。拓跋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巧妙利用,魏军便有可能一举攻克统万城。

尽管所有大臣都主张以步兵作为攻坚主力,认为攻击时不可舍弃,但太武帝拓跋焘却力排众议。他认为若倾巢出动,敌军可能会因恐惧而龟缩城内坚守,如此一来,魏军将陷入持久攻坚的不利局面。因此,他决定采取以骑兵直抵城下的策略。他认为,敌方见我步兵和攻城器械并未一同前来,必定会骄傲轻敌,此时再设法引诱他们出城决战。此外,我方军队距离后方基地长达2000余里,又隔着艰险的黄河天堑,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背水一战。这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啊。

于是,拓跋焘亲率3万轻骑,长途奔袭统万城。统万城城根据“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含义而命名,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 年),赫连勃勃动用了10万劳力、历时7年才得以完工,城高约8丈,基厚30 步,墙体宽10步。筑城的泥土全部用高温蒸过,质量检测时要求用锋利的铁锥猛力刺进城墙,深度不得超过半寸,如果刺进去超过一寸,负责修筑这段城墙的人都得丧命;要是刺不进去,拿锥测试的兵士也会当场被杀。

当魏军抵达统万城下时,他们发现这座城池异常坚固,城墙高耸入云,城内守军严阵以待,顿时觉得心中哇凉哇凉的。但是,拓跋焘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派3000骑兵前去城下挑战,主力则埋伏在外围。赫连昌吸取了上次被引诱出城以致惨败的教训,任凭魏军如何挑衅谩骂,始终坚守不出。后来魏军假装粮草耗尽支持不下去,以退兵的迹象陆续向北魏地界撤退。赫连昌终于头脑发热,率地带3万骑兵出城追击。拓跋焘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但也并没心急,命令负责诱敌的骑兵拖住敌军行进一段时间,使其人困马乏之后,这才让主力一拥而上将夏军团团包围。

在此紧要关头,偏偏天公不作美,沙尘暴突然来袭,一时间天昏地暗,魏军又不幸正面迎着风沙,眼睛都很难睁开。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劝太武帝鸣金收兵,先躲避一下风沙。这时崔浩挺身而出,大声叱责说: “这是什么话!我们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而来,怎么可以因为一点风沙就放弃歼敌制胜的良机呢?现在敌军好不容易脱离城池,与后方断绝,我方正应化不利为有利,利用昏暗的天气绕到对方身后隐蔽出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拓跋焘认为有道理,于是重新部署全力反攻,他顶着风沙强忍饥渴,并一度因为马蹶而坠地。可拓跋焘即是勇猛的不像话,也翻身上马后立即继续战斗,并亲手斩杀夏将十余人,虽然运气不好,不幸身中箭受伤,依然身先士卒奋力冲锋。魏军见到皇帝如此拼命无不奋勇杀敌,夏军终于撑不住而崩溃,赫连昌只身一人逃亡上邽(今甘肃天水)。

此时,统万城已然成为一座无人的空城,毫无防备地敞开大门。北魏大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轻松俘获了数万王公大臣,以及不计其数的战马和牛羊。这场统万城之战,堪称骑兵攻城拔寨的经典战例,也是拓跋焘军事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当拓跋焘站在夏国的皇宫之前,看着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宫室,他心中忍不住感叹到:“一个如此滥用民力,追求奢华的国家,怎能不走向灭亡!”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体现在外在的奢华,而是来自于人民的力量和君主的德行。赫连勃勃建造了统万城,那座城墙坚不可摧,最后却依旧被他的军队攻灭,古人说江山是否稳固“在德不在险”,就这个道理。

所以,当后来有大臣向他建议加固京师的城防,拓跋焘很是不以为然。他认为,如今天下还未平定,他的军队更需要的是那些勇猛的战士,而不是将人力浪费在建造城墙之上。他深知君主有德,百姓支持,才能真正地稳固国家的基石。

顺便说一句,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红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被当地人称为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赫连城。这座城池是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它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之一。

一统北方

在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展开了新一轮的征服战争。强大的北魏大军如铁流一般汹涌而出,一路攻克了北燕国的都城和龙(今辽宁朝阳)。北燕国君冯弘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无奈之下被迫投降,标志着北燕的灭亡。这场战争,无疑在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仅仅三年之后,拓跋焘再次亲率大军,向北凉发起挑战。北凉国君沮渠牧犍深知自己的力量与北魏相去甚远,无法与之抗衡。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也做了一个很识相的选择 -- 投降,这也就意味着北凉这个国家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至此,除了居于西北一隅的柔然和吐谷浑等少数部族外,整个北方地区再次统一在北魏的统治之下。

这场统一战争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北魏的强大军事实力,更突显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在战争中,北魏不仅展现了对敌人的果断和决绝,更表现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治理能力。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逐渐融入了北魏的社会体系中,为北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场统一战争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北魏的统一下,北方地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学的政治课上早就讲过,政治根源于经济。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随着北魏在北方地区的统一,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得到了发展。北魏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民生,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力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地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文化方面,北魏也非常注重发展。拓跋焘兴办学校、推崇儒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同时,北魏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壁画、雕刻等都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名列中国三石窟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在北魏时期建立的。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攻克北燕和三年后灭亡北凉的事件是北方地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随着这些战争的胜利,北方地区重新统一在北魏的统治之下,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北魏的统一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太武帝灭佛

在浩中国历史上,有“三武一宗”这四次废寺灭佛的事件,它们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谓“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其中,北魏太武帝的废寺行动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其背后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在北魏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寺庙和僧侣数量激增,他们享受着免除租税、徭役的特权。这一政策使得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战争中不断增长的人力需求,北魏实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使得战争所需的人手更加紧缺。于是,太武帝下令,50岁以下的僧人必须还俗,加入军队,为国家效力。这一决策显示了太武帝对佛教态度的转变,变得越来越强硬。

当时的宰相崔浩,他信仰寇谦之的天师道,并在太武帝的支持下建立了天师道场,建造了大宫殿奉祀太平真君。崔浩的信仰和行动对太武帝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太武帝逐渐转向了道教,对佛教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不友好。

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再次下令禁止私自养沙门。任何敢于隐瞒的人将被灭族。第二年,有个叫盖吴的人在杏城起义,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在进入长安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座私藏兵器的寺院,怀疑沙门与盖吴有勾结。愤怒之下,太武帝下令处死了全寺的僧人,并烧毁了所有的佛像和佛经。

从那时起,太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对佛教进行了严厉的打压。他下令烧毁佛像、佛经,无论老少,所有的沙门都被处死。许多寺院、塔庙在这场浩劫中遭受破坏,许多僧侣被迫还俗或者被杀。尽管废佛的诏书已经颁布,但仍有不少贵族秘密信奉佛教,他们暗中保护沙门逃走,劝说太武帝改变他的决策。虽然这些贵族的劝阻未能改变太武帝的决定,但也给予了一些沙门逃脱的机会。尽管如此,寺院、塔庙还是在这场动乱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六年后,太武帝逝世,文成帝继位。他一上台就立即复兴佛教。虽然佛教在太武帝灭佛事件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在文成帝的保护下,逐渐恢复了生机。这次废佛和复兴的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征受阻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了北伐战争,以期统一南北。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拓跋焘趁机调动60万大军展开反击。他率领的北魏军队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了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渡过淮河直趋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甚至在长江边饮马。

面对北魏的强势反击,隔江相望的建康城陷入了恐慌之中。百姓们担惊受怕,不知何时北魏的铁骑会冲破城门,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灾难。而拓跋焘在瓜步山上修建的行宫,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他的胜利和荣耀。他曾在那里大宴将领,论功行赏,春风得意。这座北魏皇帝的行宫在魏军撤离后被当地百姓当作供奉神祇的庙宇,取名“佛狸祠”。

尽管拓跋焘在南征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最终并未能进一步拓展领土,这主要是因为以盱眙之战为代表的南朝军民的英勇抗争。这场战役发生在451年(刘宋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正月,是第二次元嘉北伐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盱眙太守沈璞,真是个人才。在王玄谟攻打滑台之时,他便已未雨绸缪,紧锣密鼓地修筑城墙,挖掘壕沟,囤积武器弹药,筹备粮草,更是招募了两千精兵强将,整装待发,誓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魏军南下,刘宋军队诸将领纷纷溃逃,无不胆颤心惊,生怕因败北而获罪。一时间,百城守军,千城百姓,无不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然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沈璞却展现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他坚守城池,誓与盱眙共存亡。战后,沈璞并未贪功,反而将胜利的全部功劳归功于臧质。这份大公无私的精神,令人敬佩。正是这场战役,刘宋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成功地击退了北魏的攻城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胜利,对于刘宋军民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沈璞的智勇之举和坚定的意志,不仅在当时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如今,当我回顾这段历史时,仍然能够感受到沈璞那种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英勇精神,以在胜利之后,“事了拂衣去,深茂身与名”的洒脱之气。他的事迹应当被我们铭记在心。

沈璞,真国士无双也!

大破柔然

柔然在北魏建立之初,便成为了其面临的主要外敌。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刚刚即位不久,柔然可汗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便率领6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这一消息对北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然而拓跋焘却并未因此而惊慌失措。他亲自率军前往迎战,面对重重包围,他表现出了沉着冷静的指挥才能,稳定了军心。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魏军射杀了敌军大将於陟斤,给柔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也标志着柔然对北魏的入侵开始受到有效的遏制。

在接下来的25年间,拓跋焘先后13次率军进攻柔然。每一次的战斗,他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北魏军队逐渐取得了对柔然的战略优势。柔然在拓跋焘的持续打击下,不得不不断北撤,再也不敢南下侵扰。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柔然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对这两个势力进行一些背景介绍。柔然是一个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经常南下侵犯北魏边境。而北魏虽然仍然保留了一些游牧特色,但基本上已经转变为了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并且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两者之间的战争是实际上也属于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碰撞。

对于拓跋焘来说,进攻柔然不仅是为了保卫北魏的领土完整,更是为了实现他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在这场持续的战争中,拓跋焘表现出了坚毅、果敢的品质,以及高超的军事才能。他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使得北魏军队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魏在对柔然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柔然并未被彻底消灭。其残余势力仍存在于草原深处,不时南下侵扰。因此,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整个北朝时期。

#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赫连定
附塞而居的鲜卑拓跋部,是如何收拾前秦符坚丢下的烂摊子的?
灭佛招天谴系列之一:拓跋焘(上)
南北朝4:拓跋焘统一北方
拓跋焘(北魏太武帝)
北魏传奇之英雄霸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