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老院里的那些人和事--本市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母亲节即将到来,关爱老年人又成为公共话题。儿女享受着成长的喜悦,父母却渐渐变得衰老。社区花园里每天早午晚都有大量老人聚集,公交车每一站都有数名老人上车下车,小型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院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据最新统计,本市户籍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已达到12.80%,我们已置身于老龄化社会。老人内心都希望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但由于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大家庭式的赡养形式已很难适应时代。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新的养老方式,他们的养老生活什么样?他们过得还好吗?

    养老院里的那些老人

    刚刚在全国公映的张扬导演的新片《飞越老人院》,讲述了发生在一家民营老人院里的故事。老人院里的生活本如一潭死水,直到有一天,一位激情四射、幽默睿智的老人加入到他们当中,他借助老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唤醒了大家沉睡多年的勇气。在这种热情的影响下,老人们的人生激情再一次获得了释放。

    或许,这个故事是每个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做的一个梦。但是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它带来了超越生活的感动,回到现实以后,养老院里老人们的生活却不会因此而发生骤变,比起居家养老的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王淑芸,74岁,住在本市红桥区某民营养老院里。差不多20年前,她从干了一辈子的工厂退休;1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唯一的女儿和公婆住在一起,房子不够大,所以也不可能把妈妈接到身边同住。王淑芸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3年前,她明显感觉到身体和大脑都大不如从前。“说老就老了,好像昨天还很年轻,今天就不行了,脑子不好使,万一出事还会影响到邻居。”有一次在煤气灶上烧开水,直到水快被烧干才想起来。万幸没造成意外,但也让家人和自己都感到后怕。

    对王淑芸来说,住养老院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过去她一个人住在家里,每天都要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来养老院之前,女儿先是替她走访了好几家,最终选定了这家条件尚可、价格也适中的地方。像王淑芸这样几乎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住两人间,每月需缴纳1100元,包括床位费、一日三餐的饭费、煤水电以及服务费。护工负责打扫卫生,楼道里有公共卫生间,夏天老人可以洗澡,但冬天卫生间温度低,老人们只能自己或由家人带领去外面的公共浴池洗澡。同时冬天还需另交取暖费。

    房间比较陈旧,老式门窗,简单的家具陈设——两张铁架床、两个床头柜、一张桌子,都是至少十几年的别人用过的旧物,这让爱干净的王淑芸感到有些无奈。与另一位老人合住一个房间,王淑芸也不太适应,“她有时候半夜咳嗽吐痰,要不就是在屋里吃东西掉一地渣儿,我也没办法。”

有数据显示,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于是彼此间经常会闹矛盾。在本市河东区一家民营养老院工作了4年的许阿姨,对老人之间的这些小别扭早已习以为常:“我们常说‘老小孩儿’,住养老院的老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儿个性。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习惯都是一辈子养成的,老了老了突然让她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怎么可能很快就适应呢?”许阿姨举了几个小例子,比如护工来房间擦地擦得不干净,有的老人就会挑错找茬儿;去洗手间洗漱,谁先洗谁后洗都会发生争执;自己放在房间里的东西要是找不到了更会借机吵闹。

    “跟养老院里的老人打交道一定要格外细心,要不然说不清道不明,就可能造成误会。”许阿姨说,养老院一般都有规定,老人的钱物、戒指等最好不要放在身边,万一找不到,老人往往会抱怨、猜忌别人;如果老人要吃什么东西让工作人员帮着去买,工作人员一定要把钱当面数清,买回来的东西要有小票,这样才不会解释不清。

    同一屋檐下的那些日子

    早晨6点半,王淑芸从床上醒来,此时天光已亮,同屋72岁的李奶奶早早地出去遛弯儿了。7点是早餐时间,这天是周四,早餐有锅巴菜、烧饼、子,食谱以周为单位轮换。这家养老院每天包括早点在内的三顿饭都由厨房的工作人员自己做,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更保证了老人的食品安全。但养老院没有餐厅,可以自理的老人去厨房打饭后带到房间或在院子里吃,不能自理的老人则由护理人员把饭送到房间里。

    这家养老院租用了一个老式职工宿舍楼,楼前的空地因地制宜改造成庭院,院门口有铁栅栏,平日上着锁,行动自由的老人可以随时打招呼出去。院子里有一个花坛,墙根底下放着两排长椅。吃过早饭,王淑芸坐在居民楼外面院子里晒太阳。老人之间偶尔也会聊几句。“天天在一起,不知道说什么。”王淑芸说,她的房间里有一台老式彩电,但是她不爱看电视,所以只要天气好就会出来坐坐。

    中午12点吃午饭。接下来是午睡,醒来后等着吃晚饭。每天伙食不同,是老人们仅有的一点小小期待。晚上看会儿电视,9点多洗漱睡觉。一天的时间就这样结束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愈发衰老。

    住养老院这些年,王淑芸只在每年春节回女儿家,也只呆上两三天。除夕夜,养老院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但老人们一进腊月就开始盼着回家。好在女儿每周都来看王淑芸,给她带些水果和日用品,陪她说说话。有时候外孙跟妈妈一起来看姥姥,对王淑芸来说这是最开心的事。那些儿孙满堂的老人要比王淑芸“幸福”很多,一家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相比而言,这样的老人在养老院里属于心理和身体都比较健康的。

    几乎每家养老院,无论规模大小,都有不少患病的老人。疾病、慢性病不仅折磨着老年人的身体,也损耗着家属的精力。这些慢性病不属于医保范围,很难住院治疗,无奈之下,家属只好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痛苦,子女们的心里也产生了一种“负罪感”。

    住养老院的老人们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件残酷的事:同一屋檐下老人的去世。在这方面,许阿姨供职的那家养老院做得比较到位。“我工作的那几年,养老院里去世的老人太多了。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空房间,平时不住人,哪位老人快不行了,就赶紧转到那个房间,再通知家属,尽早送医院。如果其他老人问起这位老人去哪儿了,知情者都会封锁消息,否则会给老人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全国老龄委的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主要靠收取入住老人的服务费维持日常运营。记者在一家养老院看到,楼道门口刚刚贴上了一张“涨价通知”,大意是因物价原因,每个床位每月收费上涨100元。这家养老院的负责人说,我们这里即使涨50块钱,老人们也会觉得不适应。开办养老机构的固定支出主要包括房租、用工、煤水电等项,人力成本价格上涨,再加上菜、肉、油等价格因素,入住养老院的费用逐年提高也是必然。而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的老人,养老院的收费自然是越少越好,这也是矛盾的焦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本市某居民区方圆五六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约有民营养老院二十几家,就记者暗访的五家养老院来看,只有一家位于一幢新建居民楼底商的养老院设施较好——房间里有独立卫生间,公共浴室在冬季也可以洗澡,其他养老院普遍环境略差、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也较为单一。另外,养老院床位的价格也和地价有直接关联。同等标准的床位,市中心和中环线以外的区域相比,差价会达到五六百元以上。

    养老院的那些无奈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微利行业,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尽管现在新开办的民营养老院政府会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运行期每个床位每年都有补贴,但是,在聘请专业护理人员、改善养老院基础设施等方面,民营养老院仍存在诸多困难。得不到好的服务,到养老院的老人更不愿多花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偏低。

    作为全国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机构,天津市养老院为大大小小的民营养老院提供了样本。院长孙兆元告诉记者:“目前国办养老院也只能是作为一种指导示范,给其他养老院提供参考。而民营养老院确实有他们的困难,比如护理人员待遇比较低,不好招,收费提高了,老百姓又接受不了。这也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大家都看好这个市场,但一做起来发现真不是那么简单。” 

    孙兆元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养老院工作,他看到的还是天津市养老院的原始状态:“那时候一座新楼刚刚投入使用,其他还都是小二楼和平房。当时天津市养老院只用来收留无子女、无经济来源、无固定住所的‘三无老人’,有的老人从来没洗过澡,住进来第一次洗澡,袜子脱下来,脚上有特别厚的泥。那时候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低,老人之间互相照顾,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不多。”

    1986年以后,一方面是老龄人口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福利事业也有了很大提高。天津市养老院从温饱型转变为康复型,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养老院不仅为老人提供吃住,还增添了康复和医疗救治等服务。

    孙兆元介绍说,1990年代后,天津市养老院逐步建成了护理楼和公寓楼,如今共有850张床位,形成了天津市养老院、民政局老年病医院、天津市第二老年公寓三位一体的格局。记者在天津市养老院了解到,这里的老年公寓两人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两张床,另外还有电视、电话、空调,有独立的卫生间,24小时热水供应,收费每月仅为1350元,其中包括饭费450元。养老院还附设棋牌室、书画室、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社工人员和志愿者经常过来组织老人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这里的硬件设施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但功能确实已经非常完善,孙兆元说:“我们人员配置包括医生和护士,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都可以做,服务管理比较规范,收费也较低,养老、护理、医疗、营养康复、老年教育等合为一体,综合性比较强。老人有病了就不用出去了,医保可以报销,有病可以及时治疗,老人有安全感。我们不仅为民营养老院、也为全社会的养老提供了一些方式。”

    和大多数民营养老院一样,入住天津市养老院的老人也分为自理和借助两种。孙兆元介绍说:“自理是护理人员只负责打扫卫生,其他都由老人自己完成;借住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但他能够自由活动,需要由护理人员协助他做些事情,比如帮他洗衣服,协助他洗澡,吃饭给他送到住所。”

    有媒体曾报道,入住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需排队10年,而天津市养老院三四年前排队登记要求入住的老人人数便已经在千人以上。“毕竟老人住进来就不走了,除非是老人岁数比较大,生病去世,才能腾出来一个床位。”孙兆元无奈地解释说。

    护工的那些难处

    在一家养老院,记者巧遇一位前来应聘护工的中年女子。养老院经理向她介绍护工的工作。每个护工负责4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两到三名老人。除了最基本的打扫卫生之外,护工主要负责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包括替老人洗衣服,送饭甚至喂饭、喂药,帮助老人洗漱穿衣、大小便和洗澡等。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最困难,女护工要帮男性老人洗澡,对于初做这行的人确实有很大心理障碍。

    “新来的人收入在一千三四左右,如果干得好,3个月后可以拿到一千五六……你可以过来试试,看看能不能适应……我们这人都挺好的……”看得出,养老院经理极力想留住这位应聘者。

    记者暗访的每一家养老院,门前都贴着招聘服务人员的告示。护理工作往往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工作中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委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上对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没有正确的评价,这些因素都导致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寥寥无几。

    据统计,天津市有两万多名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而在岗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4300余人。即使是天津市第一养老院这样的行业样本,护工难招也仍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孙兆元算了一笔账:“护工的工资我们这儿给到2200元,单位雇佣一个人要上五险一金,所以他们实际到手的收入只有1400元左右,这个工资,他们肯定会觉得少。我们现在的每个护工岗位负责10个老人,老人缴纳的费用除去饭费后每个月剩900元,10个老人一共9000元。但每个护工每天工作8小时,要倒早中班,还要有休息日,所以每个岗位需要4个护工。这样算起来老人交的费用单是支付护理人员一项就不够。”

    在养老院做护工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孙兆元说:“比如说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质疏松,可能不磕不碰也会骨折。个别家属不理解,认为送到养老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一旦出意外就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养老院。我们一是跟家属把关系搞好,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对护工有考核,但完全杜绝谁也不敢保证。另外,有的老人因家属不能常来看望而造成心理落差,不好的情绪,也会转移到护工身上。”

    “找个护工难,找个好护工更难。”许阿姨告诉记者,当年她所在的养老院有一个责任心特别强的护工,有的老人便秘,这位护工真是能下手去抠。特护24小时不能离人,护工只能在老人身边吃饭,赶上正吃着饭老人拉了,马上就放下饭碗给老人擦洗、换衣裤,如果处理不及时,万一被来探望的家属看到就会吵闹。值夜班几乎不能睡觉,要经常巡视,看看特护的老人有什么需求。

    国家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护工的要求、培训、考评、职级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现实情况是,“人都招不上来,还谈什么标准和培训”。护工的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等现状,直接影响了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现在养老院护工的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条件差一些的养老院护理人员收入仅在1200元左右。“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如果护理员的月实际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将会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有志于养老事业的人员从事护理员工作。”孙兆元认为,如果政府能够为护工发放补贴性工资并免收其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应缴部分,再加上养老机构发放的工资,这样便可以使护理员的工资有较大提高,继而可以减轻老人家属和企业的负担。

    解决养老问题的那些新模式

    记者暗访时,每到一家养老院,最先跟你打招呼的往往不是工作人员,而是住在这里的老人。甚至有的老人主动向记者介绍养老院的情况,说他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这里有什么优势等,记者走的时候,还有老人跟记者说“慢走”,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表的情绪。

    天津市社科院曾以“您所喜欢的养老方式”为题在全市老人中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老年人最渴望在自家养老。养老院的服务虽然周到,但那是集体生活,会受到一定约束,还要离开老街旧邻和熟悉的社区,感到不习惯。

    孙兆元分析说,接下来的几年内,养老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老三届这一代人,出生是高峰,上学是高峰,就业是高峰,到养老也一样是高峰。他们现在处于早老期,再过七八年这个现象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再加上1980年代之后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让年轻人在赡养老人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干过这些活儿,不会干,也不乐意干。”

    针对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天津市将逐步规划形成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记者了解到,所谓虚拟养老院,就是政府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当老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立起全市老年人呼叫服务系统,依托“8890家庭服务网络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居保洁、日常照料、应急维修、代理服务、配餐配送、医疗保健、精神关爱、家庭保姆、医疗陪护、法律援助等服务。

2015年,全市街道和乡镇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将达到640处,覆盖全市90%的老年人口,为居住在家、白天无人看护的老人提供服务。部分社区还设置了专门为老人提供用(送)餐服务的食堂,老人可以来这里消费,也可以拨打电话,由工作人员提供送餐服务。

    老年宜居社区也是本市大力推广的另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院把老年人从快节奏、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差的中心城区转移到节奏舒缓、空间宽敞、环境优美的城郊地带。武清区卓达太阳城、宝坻区云杉镇老年宜居社区等楼盘推出的就是养老社区的概念。这里不仅有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公寓住宅楼,还有医疗、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设施。一个老人从退休之后的健康状态到完全需要人照料的晚年,都可以在社区里完成。

    市民政局的信息显示,到2015年全市将有97%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其中94%老年人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分散居家养老,3%老年人在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十二五”期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将达到6万张,以满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养老机构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一般化的、标准化的老年服务;社区养老为可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以健身、教育、文娱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居家养老则既要给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也要为可自理的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

    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更大。孙兆元告诉记者:“发达国家也只有5%的老人住在养老院,绝大多数老人生活在社区里。养老院要解决最困难的老人的问题,社区应该把空巢老人照顾好,陪老人聊天,帮老人买东西,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难题。”这也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必然条件。(本文中提到的老人均为化名)

2012-05-11     天津网-数字报刊作者:本报记者 何玉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很多老人宁愿孤独在家,也不愿进养老院,为什么?
养老护理员和养老院护工有什么区别?
德国的3种养老模式和4个养老特点
揭秘,实力对比天津那些星级养老院... ...
谁可以优先入住公办养老院?天津出台评估规定
如何给父母选择一个好的养老院,天津益寿苑养老院5大条件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